犧牲總是大多數

對於普通民眾,在信息封閉的時代,既沒有皮條客的信息和資源,又要面對食利階層的剝削壓迫,尤其在遇到不公和難處時,依託於個人懶惰和無能,總幻想有個青天大老爺能夠為已撐腰(或則觀音大發慈悲),解救危難,剷除壞蛋,讓天下均貧富,共榮華。但這只是個不切實際的幻想,實際上,平均和公平,本身就是相互悖逆的。

1,資源的分配

理論上講物資充裕的時候,人人都有權得到足夠使用的物資(當然只是理論上的),但如果物資緊缺的時候,理應分配到最適合的人的手中,使其發揮最大的作用。

最簡單直白的例子,最近抗疫前線,鍾南山院士鞠躬盡瘁,殫精竭慮,武漢前線的醫生,拋家舍業,不顧個人安危,這些人,難道不比春節期間想要聚眾打牌賭博的人,更應該分配到口罩防護服等用品嗎?雖然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但通通常能力越大也意味著佔用資源越多,這個是毫無爭議的,對比那些拿到資源,比如時間,自由,金錢後,只會揮霍浪費,甚至貽害他人的,資源就分配就該有所側重。

反之,如果資源分配過於平均主義了,那才是真正的不公平、不合理,甚至危及社會發展。一是過於平均主義導致人人不思進取,碌碌無為,甚至產生逆向選擇,劣幣驅散良幣,那些想有所作為的反而會遭到打壓排擠,60年代開始的過於強調平均的“社會主義人民公社”就是很好的例子。二是對於緊缺資源,對社會貢獻大,同時消耗資源也大的棟樑之材得不到充足的保障,可能也就無力馳騁千里,只能駢老於槽櫪之間了。

2,哪些是被捨棄的人

在生活中,資源的不平等分配可能大家還能接受,感觸也不深,但在經濟領域,也存在類似的資源分配現象,而這卻是一個非常殘忍的社會規律。

在經濟領域中,資源(資金)傾向於流動到使其發揮出最大價值的領域。如果流向傳統的實體經濟,可能還存在邊際效用的遞減現象,但金融投資領域,很多都是單純的虹吸,像黑洞,越吸越大,越大越吸,直到泡沫破裂。

此時資源的流通和分配通常由國家調節,調節的方式不外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對貨幣政策來說,主要就是在流通上做文章,經濟好時加息加準預防投機過熱,經濟不好時降息降準保障流動充裕。但無論是殺是捧,是恩是威,針對的主要就是大的財閥,大的投資資金,對那些底層民眾而言,上面天翻地覆,下面風輕雲淡,被無形有形剝削割韭菜依然迷惑“怎麼賺不到錢了?”

對財政政策來說,不論稅收、稅改、稅補,還是各種財政補貼,都是在補助上做文章,但國內目前特色下,哪裡有補貼,哪裡就有弄虛作假,違規騙補,而且,主要還集中在中高階的食利階層,很多時候數百萬的補貼到了基層可能就剩數萬,還不夠那些村痞街霸爭搶的,那些真正需要補貼的,往往補貼都被其他人分完了,自己材料還沒過審。

在資源的分配和流通中,對於最底層的的大多數,無論是老實巴交的田間老農,還是打架鬥毆的流氓地痞,他們,往往是犧牲最多的人,也是最無力反抗的人,馬克思說他們創造歷史,仔細想,這是句毫無意義的廢話,創造又能怎樣?創造者和領航者、收益者沒半毛錢關係,正如元素和物質創造了世界,碳氫化合物創造了整個生命體系,但我們不會把元素和物質供若神明,不會對蚍蜉枯草這些有機體畢恭畢敬。

真正的歷史,是高雅書房的偉大談話史。對那些底層民眾,換哪種社會制度,換哪個統治階層上位,除了剝削,再無其他用途。

犧牲這個詞通常只用在所謂的英雄,領導者身上,用在普通民眾頭上,也通常指一個群體一個職業等(武漢人民犧牲了太多,醫生護士犧牲了太多……)至於說隔壁村腦子不靈光還打架偷盜的無業流民王二狗犧牲太多???一般情況下,底層民眾似乎配不上“犧牲”,但社會中,犧牲最多的,確實是這些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