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孩子憤怒時,出現打罵媽媽的現象,媽媽應該怎樣做表示界限感?

擁抱陽光accept


小孩出現打媽媽的現象時,媽媽一定要先制止她的這個行為,然後告訴她打人是不對的,然後問清楚孩子為什麼要打媽媽,針對她的具體原因進行解決。

我家寶寶第一次出現打媽媽的行為是在還差一個月滿兩歲的時候,因為之前一直是老人在帶,隔輩親嘛,所以比較寵溺,對於她的所有要求都是照單全收,也就養成了要什麼就一定要得到的壞習慣。

事情的起因是因為她想吃香蕉,可是已經快吃飯了,所有我拒絕了她的要求。她揚起小手就拍了我幾巴掌,一邊拍還一邊說,壞媽媽。當時我第一反應就是制止她,然後告訴她不可以打媽媽,打媽媽了媽媽會疼。然後問她為什麼,解釋不給她吃的原因,慢慢安撫她的情緒。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打媽媽的現象?

很多時候孩子出現打媽媽的現象都是因為自身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可能是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也可能是你做得不和她的心意。打媽媽是她們對自身情緒的一種表達。

就像我家寶寶那樣,她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所以順手就打了幾下,在她們的心底,她們並不知道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只是表達自身的一種不滿。

怎樣讓孩子知道這種現象時不對的?

及時制止並告知她的錯誤。其實孩子都是非常聰明的,她們總是非常善於從家長的表現中發現對自己有利的地方。你及時地制止了她的這種行為,並嚴厲地告訴她這是不對的,她是可以懂的。

唯有在一開始就明確告知她對錯,她才不會在以後的行為裡不斷地試探你的反應。我家寶寶自從上一次制止之後就再也沒有過這樣的行為了。

問明原因安撫孩子情緒的重要性。

制止孩子的錯誤行為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安撫孩子的情緒。在告知孩子對錯之後,一定不要忘了問明孩子打媽媽的原因。要讓她自己表達出自己的不滿,然後進行安撫。

孩子畢竟還小,他們即使知道了事情的對錯,可是對於自身的情緒,還是無法自控的。不及時安撫的話,就會在她幼小的心靈裡面種下媽媽不愛我的種子。

適時的針對孩子憤怒的原因進行安撫,告訴她不滿足她的需求的具體原因,讓孩子重歸之前的純真可愛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用心呵護,每一個簡單的現象背後都有孩子純真的想法。分清對錯,保留孩子的純真,才是為人父母最該做的事情。


桃桃育兒經


有一天我家老二的玩具槍找不到了,“媽,我的槍呢!怎麼找不到了?”“你的槍,我怎麼知道在那兒啊!”“我的槍找不到了,就怪你,不給我收好。”不高興的噘著嘴。我一看他快哭鬧了,我立刻把我早已準備好的硬紙板偷偷的放進我的衣服裡,剛好把肚子蓋住,“你的東西你不好好保存,找不到了,到怨氣我來了,老師沒教育你自己的東西自己收自己管嗎?”“啊!……就要我的槍,就怨你,就怨你。”連哭帶鬧的往我肚子上打開了,“哎呀!好疼啊”“你也知道疼啊!你打過我多少次了,那次我不疼啊!你好好想想吧!”然後我就走開了。過了一會兒,他主動走到我跟前認錯,“媽媽,我錯了,以後我不打你了,誰都不打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東西,自己收自己管。你能原諒我嗎?媽媽。”“能,知錯就改,就是好孩子,希望你能說到做到。只要你努力 ,媽媽依然相信你愛你。”我把他摟在了懷裡,第一次聽到孩子說出這樣的禪悔話。“媽媽,你的肚子摸著也不硬啊!為什麼那會兒我打你 我那麼疼呢?”“你犯了錯,用的力氣太大,當然疼了,要不你打一下桌子再試試?”我偷偷的笑了。後來他也改正錯誤了。


陽光面對未來


接納孩子的憤怒情緒,同時調整孩子的憤怒行為!

情緒(感受)與行為要有界限感,要學會分開來看待,才能更好地處理好這個問題。

(一)情緒(感受)

關於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況。

疼痛閾值,大家聽說過嗎?

每個人對同樣的撞擊會感受不同,因為有個體差異。

  • 有的人輕輕打一下,就覺得很疼;

  • 有的人膝蓋都撞青了,居然不知道什麼時候撞的,也感覺到疼。

感受也是如此,也許如果能夠測量的話,還會有個感受閾值吧!

對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感受也是不同的。

  • 有的人,看到別人受苦,就會跟著掉眼淚;

  • 而有的人就覺得與自己無關,完全無感。


  • 有的人,聽到父母批評兩句都會覺得難;

  • 而有的人,被父母打一頓還依然覺得無所謂。

所以,所有的情緒或感受,喜、怒、哀、懼等都是沒有對錯之分的,都是可以被接納的。

但是,因為情緒帶來的一些行為,卻有對錯之分。

(二)行為

打人、罵人、摔東西、躺地上打滾兒……所有的言行,都稱之為“行為”。

行為是有對錯之分的,不是所有的行為都要被接納。

當孩子出現錯誤行為時,作為父母是需要及時去糾正孩子,讓孩子及時改善的。

  • 一個孩子可以生氣,但是不能因為生氣而去打人、罵人!

  • 一個成人可以憤怒,但是不能因為憤怒而去摔東西,打孩子!

雖然行為是因為情緒引起來的,但是在情緒之下,我們也要學會正確的表達情緒的方式,而不是為所欲為!

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很生氣!發生……這樣的事情,確實會很氣憤的,媽媽理解你。但是,生氣的時候,也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不能傷害到別人。所以,再生氣也不能打媽媽。”

(三)正確表達情緒的原則

無論你是處於喜、怒、哀、懼的哪一個情緒中,都可以通過合理的方式表達給身邊的人,一起分享快樂,一起分擔難過。

正確表達情緒的原則,有這樣四點:

(1)不能傷害自己

(2)不能傷害他人

(3)不能損壞物品,破壞環境

(4)不能違反社會的規章制度

滿足這上面的四點的方式,應該就是正確的表達情緒的方式了。

有一種情況是不需要顧及這四個原則的:

如果你的情緒來源於你遇到壞人了,那麼面對壞人,不用考慮上面這四點,你可以儘可能地反擊以保護自己,包括打他、咬他、踢他後掙脫束縛,快點逃跑;或者故意踢翻附近的攤位以引起他人注意,從而尋求幫助。

比如,我曾經在相對愉快的環境中,問過我的兩個孩子這樣一個問題:

當你們生氣的時候,做什麼事情可以讓自己的心情好起來?

兩個孩子答案有:

  • 吃零食;

  • 看動畫片;

  • 畫畫;

  • 聽歌;

  • 大喊;

  • 玩枕頭大戰……

孩子們都能想出這麼多正確的表達憤怒的方式,那麼我相信只要我們好好思考,作為成年人的我們,一定能想出更多的合理的表達憤怒的方式。

所以,我們首先要以身作則,找到這些合理的方式之後,在我們憤怒的時候,就去用一用,用合理的方式改善情緒,而不是拿著孩子撒氣!

一旦我們學會了正確的接納情緒和改善情緒,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就學會了情緒管理能力。

當孩子擁有了情緒管理能力,也就自然不會在生氣的時候打媽媽了!


皓月長歌正面管教


情緒每個人都會有,從出生大約6周時,就開始喲了快樂,4-6個月時有了生氣,5-8個月時會悲傷,6-12個月時,會有恐懼。這四種情緒也被認為是初級情緒。隨著人不斷長大,初級情緒慢慢會衍生一些新的情緒,讓情緒變得更加豐富,而憤怒就是由生氣演變而來的。

面對孩子的情緒,父母應該怎麼辦?

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會憤怒,通常是會因為什麼事情沒有達到他的心意或者要求,他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又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於是情緒便爆發,這時,他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包容。如果孩子的情緒在此時能夠被接納,他會更容易平靜下來。

如何接納孩子呢?

因為孩子正在打罵媽媽,這種行為應該是被禁止的,打、罵人這種方式本來就不對,媽媽可以先對孩子說:“我知道你現在因為......很憤怒,你覺得沒有達到你想要的,我可以理解,換做是媽媽的話,媽媽也會生氣。但你不能打、罵人,這讓人很傷心,會傷害我的感情,如果你停止打罵,我可以陪在你身邊;如果你還打、罵人的話,那我只有先離開了,等你冷靜下來,再和你聊”。

當孩子打罵父母的時候,一定要制止,但要注意方式,不能強行逼迫,而是溫和又堅定地告訴他:我不允許你這樣來傷害我,即便是你的媽媽。

告訴孩子發洩情緒的方法

當孩子不打罵人的時候,告訴他那些方式可以發洩情緒,比如大聲喊出來“我真的很生氣”,“我太傷心了”,“我實在不想看到你”,“我想一個人呆一會”等,平常多教孩子一些情緒表達的詞彙,讓孩子在有情緒的時候能準確地表達出來,內心的感受被說出來後,也就能得到釋放,會舒服很多。

或者告訴孩子,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一個人到房間哭,陽臺哭,都是可以的。

平靜下來的溝通

孩子在鬧的過程中,大多會需要媽媽陪在他身邊的,當孩子鬧完了之後,情緒冷靜了下來,媽媽給他倒一杯水讓孩子喝,用紙巾把眼淚擦乾,接著開始跟孩子聊。

先將事情脈絡梳理清楚,瞭解孩子背後發脾氣的原因,接著,媽媽說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比如不給孩子買玩具:告訴孩子,媽媽為什麼今天不願給你買,是因為我們每個月只能花100塊錢在玩具上,而這個玩具要200多,超出了家庭的預算。超過家庭預算,那家裡需要買其他的東西時,可能就會錢不夠。

給出自己的建議,你如果實在想要這個東西,可以把這兩個月的錢存起來,不要買其他的任何玩具,等錢存夠了,下次就來買。

再次提醒孩子,再生氣也不能打罵人,這不僅對別人不尊重,也會讓別人的心很受傷,包括媽媽。

媽媽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孩子會打罵人,通常都是從身邊的人那裡學來的,大多數孩子的這種行為都是來自於家庭的影響,極少部分也有來自學校或者身邊其他一些小朋友。家庭中有人這樣做的,要馬上改,從別人那學來的,要明確告訴孩子,這是不好的行為,希望他不要學。

兩男孩媽,願盡所有心力,與孩子一起成長。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感觸,或者有用,歡迎評論、關注或點贊,感謝!

樂歡爸媽


看到這個問題,首先我想說,不管什麼原因,孩子打媽媽,這種行為一定是要被禁止的,但是我們要採取恰當的方式方法。

前段時間看了一期《超級育兒師》,8歲小男孩李默睿給我的印象很深。

李默睿是一個情緒化非常嚴重的孩子,他狂躁、暴怒、不講道理。尤其是對待媽媽,不但蠻橫,而且還暴力。

蘭海老師發現李默睿媽媽的胳膊上有一大片淤青,一問才知道是兒子發脾氣的時候咬的。

蘭海老師靜靜地觀察著李默睿家的日常。

李默睿很依賴媽媽,做什麼事都要媽媽陪著他,媽媽要上廁所,他都要跟著,為此爸爸批評了他。被爸爸批評的李默睿很委屈,不過他顯然是想控制自己的情緒,紅著眼圈,喘著粗氣。

這時候,媽媽出來了,看到委屈的孩子,爸爸媽媽都開始安慰李默睿。兩個人一個說沒事,另一個說沒關係。媽媽還叫李默睿去寫作業,這時候李默睿的情緒徹底爆發了,開始大哭大叫,拖著媽媽進了房間,並且開始踢打媽媽。在媽媽招架不住的時候喊爸爸,爸爸過來把李默睿連拉帶拽的拖進了客廳,兩個人的衝突變成了三個人的衝突。

經過一段時間媽媽的安慰,李默睿的情緒趨於穩定,開始玩遊戲。接下來李默睿又和媽媽因為玩遊戲的時間玩起了拉鋸戰。

媽媽:再玩五分鐘。

兒子:二十五分鐘。

媽媽:二十五分鐘太多了,十分鐘差不多!

兒子:不,二十五分鐘。

從李默睿家的這些衝突可以看出他們的家庭存在幾個問題。

1、父母不接納孩子的情緒。

李默睿在被爸爸批評後,爸爸媽媽看似在安慰孩子,但是一個人說沒關係,另一個人說沒事的,顯然都沒有接納李默睿的情緒。

2、父親在家庭關係中的缺失

從蘭海老師進入李默睿的家中開始觀察,爸爸的手機就沒有離手,不是玩遊戲就是看視頻,爸爸兩次出現在李默睿和媽媽中間都是因為媽媽招架不住的時候,用以暴制暴的方法粗暴的制止李默睿的做法。

3、在李默睿情緒爆發的時候,媽媽沒有指出孩子的錯誤,而是一味的安慰他

很顯然,這樣的問題對李默睿的情緒控制沒有一點作用,只會讓李默睿的情緒越來越壞。

那孩子出現了這種憤怒的情況,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1、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會憤怒,通常是因為某件事情沒有達到他的心意或者要求,他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又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於是情緒便爆發,這時,他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包容。如果孩子的的情緒在此時能夠被接納,它會更容易平靜下來。

2、家庭中要有明確的規則,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首先,讓孩子知道打罵人是不對的,這個人不管是誰,即便是媽媽也是不對的。

第二,當孩子情緒激動無法控制,已經開始打罵父母的時候,一定要制止,但要注意方式,不能強行逼迫,而是溫和又堅定地告訴他:我不允許你這樣來傷害我,即便是你的媽媽。媽媽可以先跟孩子說:我知道你現在因為沒有得到你想要的,所以很憤怒,我可以理解。換做是媽媽的話,媽媽也會生氣,但你不能打、罵人,這樣做讓人很傷心。如果你停止打罵,我可以陪在你身邊,如果你還打、罵人的話,那我只有先離開了,等你冷靜下來,媽媽再和你談。

3、等孩子平靜下來再溝通

當孩子鬧完以後,情緒冷靜下來,父母一定要和孩子進行溫和的談話,先將事情的原委梳理清楚,理解孩子背後發脾氣的原因,然後,父母說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給出自己的建議,和孩子打成共識。

談話結束的時候一定要再次提醒孩子,再生氣也不能打罵人,這不僅對別人不尊重,也會讓別人的心很受傷。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庭,像前面李默睿的情緒,就來自於爸爸在教育孩子中的缺失,還有媽媽對孩子的溺愛。不管怎麼鬧最終的勝利者肯定都是李默睿自己,自己的不滿情緒都能通過這種方法得到解決,最終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情緒化越來越嚴重。


呂小愉


導讀:小孩子憤怒時,出現打罵媽媽的現象,我們要怎麼處理?孩子年幼時光,父母的一言一行都非常重要,父母對任何事情的處理方法,都有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真正愛孩子要講究方法和技巧。愛孩子也要會學習。

我家兩寶第一次打人

我是兩個孩子的寶媽。印象中大寶三歲左右的時候,失手打過我一次。當時我很生氣,然後把他東西的包都撿好,假裝不要他,邊撿東西邊告訴他,媽媽這麼愛他,他卻動手打媽媽,那我不要他了,把他推出門外……。雖然後來大寶再也沒有動過手,但是這種方法很不好。

二寶兩歲多的時候,也打過小朋友,我很生氣,打了他兩下,然後把他扔出門外。他當時哭著說;媽媽我錯了,我再也不打人了。後來他又打,還專門打同一個人,我這次沒有打他,而且把他抱到一個人少的地方,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很認真的告訴我,小朋友總是亂按那個機器,他怕機器會壞。然後我問他打人對不對,應該怎麼處理?他態度很好的認錯了,然後說有問題找媽媽,後來就沒有動過手。

前幾天,幼兒園老師投訴二寶經常打人,我問清楚原因後,萊寶說有個小朋友打他,他也打回去。另一個小朋友是插隊,所以他才動手的。後來我問他,打人對不對?要怎麼處理,二寶說打人不對,有問題找老師。後來寶爸又和他溝通。我們買了很多關於打人的後果的書回來給他看,現在二寶改掉了這個壞毛病。

孩子憤怒會打人,父母怎麼辦?

孩子憤怒會打人,這是情緒的一種發洩和表達。成年人有時候也控制不住自己。父母在生活中要做個好榜樣,有任何問題不能動手打孩子。孩子憤怒時要學會接受孩子的情緒,正確的情感引導,以溫柔PK孩子憤怒。孩子打媽媽或者別人,媽媽馬上制止,把孩子抱在懷裡,溫柔的告訴他,媽媽知道你很生氣,剛才的事情我們應該重新商量一下,或者聽聽你的意見,你消消氣,消消氣。


等孩子平靜下來後,引導孩子打人對不對,或者給孩子講烏鴉喝水和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講他們在遇到問題時是怎麼處理的,讓孩子遇到問題,學會處理解決。打人不能處理問題。

大寶11歲,二寶5歲,隨著他們的長大,我感覺帶的很吃力,後來才發現我用我父母教育我的方法教育孩子,已過時。所以我買來很多親子的書回來學習。慢慢的,孩子們越來越優秀了。真正愛孩子的父母,一定要愛上學習。

我是王書霞,陽光愛學習的全職寶媽,如有別字,多多包容。因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別人的經驗也只能供我們參考。育兒是一項最了不起的工程,需要我們要不停的學習和成長。碼字不易,歡迎關注、點贊和轉發,有免費實用的親子課程,有需要的請關注留

書霞育兒說


我是一個四歲女兒的爸爸,我的女兒昨天晚上就因為看手機而出現哭鬧並且動手打人的情況!我們家約定小孩每天可以看手機30分鐘,可昨天晚上按照規定時間應該關機了,她就是不肯!我好說歹說都不管用,於是便拿走了手機!

這個時候她就開始哭鬧,嘴裡還嘟囔著不給我看,我不愛爸爸了!當時臥室就我們兩個人,我採用的是冷處理,不生氣不發怒!她見我不理她,語言威脅沒用,於是便越哭越厲害,有點抽泣的感覺,並且用枕頭打我!

十幾分鍾後,哭聲小了很多,我說了一句過來爸爸抱抱!她撲倒我的懷裡又開始抽泣!感覺受到了很大的委屈一樣!我一邊輕輕拍打她的後背,一邊輕聲說到,想看手機卻看不了很難受對嗎?爸爸知道了,你明天還可以看呢!但是你要向我道歉,因為你拿枕頭打了爸爸!她小聲說了一句對不起,過了一會居然睡著了!

小孩子其實表達情緒很直接,高興了笑,難受了哭,生氣了可能會動手打人!認可和接納他們的情緒,但是如果傷害到了其他人,該道歉就道歉,該受懲罰就受懲罰!


小乖乖奶爸


問題已經說的非常清楚了,小孩的情緒是憤怒,打罵媽媽是行為。而且題主的思路也很清晰:要在這個時候表現出對孩子的界限感。


這是非常好的思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潛移默化,這個影響就體現在一粥一飯一針一線之中。父母對孩子所做出的的行為,無論是什麼樣的,都一定會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施加影響。


所以,當小孩因憤怒而打罵媽媽的時候,媽媽應該怎樣做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接納情緒


這是解決問題的最關鍵的一步,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跳過了這個步驟,直接進入下一步的行為反應。


孩子在憤怒的時候,想也不想就直接打向媽媽——這個從情緒反應到行為反應的過程,是一個自動化的,不經思考的,直接作出的行為,它類似於一個條件反射。而很多家長在孩子打自己的時候第一時間會憤怒,並因憤怒產生對孩子的懲罰,這同樣是一個自動化的條件反射過程。


如果父母因為孩子打自己而產生憤怒的情緒,並直接實施對孩子的懲罰,比如回打孩子,那麼家長和孩子在本質上又有什麼區別呢?


所以,不管對於大人還是孩子,如何處置情緒是首要問題。當情緒穩定的時候,人才有隨之而來的理智。家長不管是經驗還是理性程度,都遠高於孩子,所以,家長想要引領孩子走的更好,就首先要做一個比孩子“高明”的人。這個高明,就體現在能否接納孩子的情緒上。


著名的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把好的媽媽比喻成一個容器,孩子的負面情緒可以放在這個容器中,再經過這個容器的處理,變成更好的方式反饋給孩子。這樣孩子的負面情緒就得到了有效的處理。隨著時間的延長,ta自己也會逐漸掌握這個化解情緒的辦法,自己成為自己的容器。


所以,對於孩子的情緒和行為,我們需要區分清楚。對於孩子的情緒,無論多糟糕,我們都要無條件的接納——因為任何情緒背後,都有其合理性,在接納孩子情緒的前提下,再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引導和規範。


所以,重點在於,我們怎麼才能接納孩子的情緒?這個問題就需要對孩子行為的合理性有充分的瞭解。


一個人的情緒背後,常常是需要的不被滿足。比如說提問者說孩子因為憤怒而打媽媽,但是她沒有說孩子為什麼憤怒。很多家長無法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一個根本原因是對於孩子情緒的合理性有評判,比如認為孩子的憤怒情緒是不合理的。比如,孩子想要一個玩具,但是家長覺得不合理,於是耐心的向孩子解釋,但是孩子執拗,非要那個玩具。這個時候家長就會認為孩子“無理取鬧”,在這種評判性思維的引導下,家長會變得不耐煩,孩子會更加憤怒,甚至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於是這件事就愈演愈烈。


家長之所以從潛意識裡認為自己耐心的講了幾遍道理,孩子就應該懂,應該乖乖聽話——這其實是家長的自戀。家長在潛意識裡希望自己是能掌控局面的人,所以就會設定很多“應該”,這些“應該”性的思維,都是自我中心的自戀。在自戀的基礎上,家長就很難共情和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合理性。


孩子的任何情緒,不管是激烈的還是沒有被充分表達的,站在其自身的角度,都有其合理性。也許他對事物的認知有錯誤,但是在錯誤的認知系統裡,他因為錯誤的認知產生了激烈的情緒,這種情緒本身依然合理。


關於情緒的接納,最主要有兩點,第一,家長對孩子情緒接納(看見並理解)的越多,孩子的情緒越穩定,家長對孩子可施加的影響力越大。第二,家長是否具備看到(看懂)孩子情緒的能力,取決於自身的心理發展水平。


2.行為的引導


在接納情緒的基礎上,就涉及下一個對孩子行為的引導的問題上。其實樹立邊界感有兩層內涵。第一層是:我尊重你,第二層是:你也要尊重我。


第一層家長對孩子的尊重,主要體現在家長對孩子情緒的尊重上,即我能接受你現在的憤怒是合理的。而不是對孩子的憤怒情緒橫加指責。


第二層尊重,是讓孩子明白,你也要同樣的尊重我。家長可以用明確的態度和語言給孩子樹立邊界。


具體的做法,可以採用以下這個思路:


第一,陳述事實,尊重孩子的情緒。


比如,媽媽可以這樣跟孩子說:媽媽看到你哭的很傷心,臉都憋紅了(陳述事實),非常憤怒,你現在很生氣,對嗎?所以,你因為生氣而打了媽媽。媽媽能理解的憤怒,你可以先講一下是什麼讓你這麼生氣嗎?


如果孩子這個時候繼續打媽媽,媽媽可以用手抓住孩子的手,告訴孩子:媽媽希望你可以跟媽媽講一講你為什麼這麼生氣,如果你現在非常生氣,不想說,那麼我們就先各自冷靜一下,待會你想說的時候再和媽媽說。好嗎?


一般而言,如果媽媽能夠“接得住”孩子的憤怒情緒,不因為孩子失控的行為而立馬翻臉,大多數孩子會逐漸平靜下來。


如果孩子的情緒非常激烈,媽媽可以告訴孩子:我想知道你為什麼這麼生氣(或者陳述自己理解的孩子為什麼生氣的原因,向孩子求證),但是我希望我們可以用別的方式解決問題。你現在動手打媽媽,媽媽不能接受這樣的處理方法。


第二,和孩子溝通,引領孩子說出情緒。


事實上,很多成人都對自己的感受認知不清,所以,想要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情緒管理能力的人,父母需要引導孩子學會正視情緒以及表達情緒。


這裡面涉及到一些描述情緒的詞彙,比如憤怒、委屈、羞愧、難過等等。當這些情緒被表達,就意味著它們被看到了,而一旦被看到,就意味著它們在很大程度上被化解了。


如果孩子年齡較小,不會用語言描述情緒,家長就需要引導孩子認識什麼樣的感受是憤怒,什麼樣的感受是傷心等等。


第三,引導孩子找到替換方式。


很多家長會在這個時候給孩子講很多大道理,比如說,你生氣可以說,但是你不能打人等等。實際上,比起道理,孩子更需要的是置換——用新的,更好的方式表達憤怒,替換用打人的方式表達憤怒。


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引導孩子:打人這個方式也可以宣洩憤怒,但是會對別人造成傷害,對不對?而且,如果你在外面也採用這樣的方式,還有可能被別人再打回來,那麼小問題就變成大問題了,對不對?


家長引導孩子:如果下次你特別憤怒,除了打人以外,還有別的方法嗎?


比如。告訴別人“你這樣做讓我很生氣,我希望你怎樣做。。”


家長引導孩子啟發思考,思考更多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其實大部分時候,孩子打人不僅僅是一個單純打人行為,這背後的第一層情緒是憤怒,但是更深層次的情緒是無助——他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排解自己的挫敗感,這個時候就會產生憤怒,並因為憤怒產生一系列的行為。



所以,幫助孩子“預演”多種應對方案,對於解決孩子的挫敗感非常有必要,當孩子兜裡的“武器”多了,知道除了打人以外,還能用更好的方式解決問題,ta自然就會摒棄這種方式。


3. 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處理孩子情緒,引導孩子行為的過程中,家長首先起到的是對孩子的示範作用,其次,是對孩子的引領作用。雖然大體的思路很多家長未必不清楚,但做的時候卻很容易在細節上把握不好,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有幾個需要注意的方面。


第一,將愛和尊重貫徹始終。


其實大多數家長更願意矯正孩子的行為,但是卻忽視了愛對孩子的滋養。愛的力量遠比矯正要有效的多。雖然在操作步驟上寫了一二三步,但實際上,對孩子的愛和理解是貫徹始終的。


當家長不斷的向孩子表達理解,讓孩子感覺到家長能夠共情自己的時候,他的情緒就會非常容易消退,大部分“軸”的孩子,都是因為沒有得到這種愛和理解,因為匱乏,所以就拼命鬧,拼命折騰。而家長,越鬧越不給。於是一個錯誤的鏈條就形成了。


所以,當家長能夠滿足孩子對於愛和理解的需要,孩子就會變得非常容易溝通。


第二,在樹立邊界的過程中,最忌生硬。


可能很多家長都會生硬的對孩子說: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是我不允許你打我。但是我想說的是,這種表達方式會令孩子恐懼,但卻不會真正的認同。


家長是真的理解還是嘴上說說的理解,孩子一目瞭然。只有家長能夠從內而外的理解孩子的情緒,孩子的情緒才會真正消化。


家長在樹立規則的時候,需要遵循“溫和而堅定”的原則,不斷的向孩子強調自己的規則,但是又不生硬。家長可以直接表達自己對孩子這個行為的感受,比如,你打我很疼,我不希望你用這種方式解決問題等等。


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對於孩子來說,本身就是在樹立邊界。其實家長不需要用很強硬的態度樹立邊界,只要清晰的表達自己不喜歡這種方式,就足以告訴孩子自己的界限在哪裡。


第三,不要對“錯誤的方式”進行全盤否定。


很多家長的思維是非黑即白的,無論如何都不能打人——這似乎是一個鐵律。但是,這個定律真的經的起推敲嗎?答案是否定的。


事實上,打人也是宣洩情緒的一種方式,只不過這種方式不是太好,因為它既會傷害別人,同時也很容易遭到反噬。絕對的否定這種方式,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否定,這種感覺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和恐懼的心理。


所以,避免絕對化的思維方式,引導孩子用更理性的處理方式才是更好的選擇。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這種影響就體現在家長的模式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人格發展上。所以,家長若想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就需要自己首先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天蠍女,感性與理性並存,厭惡偽、毒雞湯,熱衷深度剖析,專注個人成長。享受直面真實的“痛”與“樂”。熱愛心理學,望以個人微小之力為火種,燃心理學之大火。歡迎互動,歡迎點贊,歡迎打賞,歡迎關注....


有夢想的唐糖


我的兒子剛剛一歲零一個月,就已經出現過題目當中所描述的情況:不高興的時候,舉起小手打人。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喂他吃飯,可能是喂慢了,他張大嘴巴開始哭,舉起手衝著我臉啪的就打了一下。

別看那麼小的小孩,手也不大,但沒有輕重,我的臉頓時就挺有感覺的。

我當時是真的挺不高興的。

有人可能說孩子小,不懂事兒。但我不這麼認為:現在的孩子,普遍比我們那個時候開竅太早了。

越早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對還是錯,有利於他們的性格養成。否則,就是在嬌慣他們,縱容他們,他們的脾氣會越來越大,越往後越不好管。

所以我當時做了4件事情:

1.我沉下臉,表情和眼神都很嚴肅。

哪怕是剛一歲的孩子,也是會看臉的。你的情緒變化他能很清楚的感知到。

當時我兒子原本在鬧騰,看到我的臉色,馬上變安靜了,小手也馬上放了下來。

2.我很認真的跟我兒子說,讓他看著我的眼睛。等他跟我直視的時候,我告訴他:剛才他那麼做,是在打人,那樣媽媽會疼,媽媽很不高興。

3.雖然他還不會說話,但是我告訴他:如果想吃,要說吃,或者用手指指碗。

我不確定他是不是真的聽懂了,但他眼神直往下看,盯著餐桌,感覺還是有點不好意思,是做錯了事情的樣子。

4.這事我也講給家裡其他人聽,尤其是爺爺奶奶,我說,如果孩子打人,千萬不要嘻嘻哈哈,否則孩子就分不清就對錯。

所有人一定要統一戰線,一旦他打人,一定要變“嚴肅臉”。

從目前來看,我兒子不高興的時候會哭鬧,但是打人的情況暫時沒出現。如果您家也有寶寶有上述的狀況,您可以參照我的方法。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也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在照顧兩個孩子的過程當中,對育兒和自我成長有很多思考和分享,歡迎你來關注我!


小公主變形計


說說我的真實經歷吧,我女兒四歲了你說她脾氣暴躁吧,有時候又乖的跟個小白兔似的,你說她聽話老實吧,又把你氣的恨不得狠狠的揍上她一頓,就是這樣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天堂裡的魔鬼,每天給你不一樣的喜怒哀樂。

有一次我女兒生我的氣,對我動手,打了我胳膊,我當時很生氣,我說:你不喜歡我了嗎。我女兒本來是面目猙獰的用手打我的,聽到我問她的話就停了下來哇一下就哭了,我就蹲下來抱抱她說:我知道你還喜歡我,但是你不能打我,因為我是你媽媽,每天照顧你給你做飯、洗衣服、陪你玩,你還打我,我很傷心。我很愛你,你愛我嗎。我女兒擦擦眼淚說:我也愛你。然後我就抱著她反覆強調我是愛她的,給她安全感。

有時候孩子鬧脾氣我們溫柔的哄哄她就好了,如果你對她很兇又動手打她的話,會起到反作用,她會更叛逆,就不願意跟大人溝通,這就有了代溝了,希望再遇到孩子動手打人的時候,大人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耐心的引導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