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低溫低溼更適宜病毒生存,控制室內環境或能降低傳播風險

在多年前,科學家就已經通過實驗研究了流感在豚鼠之間的傳播途徑。在潮溼的空氣中,流感病毒難以聚集,在乾燥的空氣中,卻會迅速蔓延。那麼,新冠病毒喜歡怎樣的環境呢?

乾燥環境下病毒更穩定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氣溶膠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氣溶膠學會秘書長曹軍驥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病毒在空氣中的存活能力取決於環境條件,特別是環境溫度和相對溼度是最重要的參數。過去幾年的一系列研究表明,乾燥的環境似乎為流感病毒的生長和傳播創造了絕佳的環境。”

曹軍驥教授解釋道,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冠狀病毒,它們在乾燥條件下更穩定。這也就是流感流行通常發生在寒冷的冬季。

我們已經知道帶有病毒的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人吸入後會形成感染。研究已經表明,在潮溼的空氣中,這些氣溶膠的微粒相對較大,很容易落到地面上,但在乾燥的空氣中,這些微粒則會分解成更小的微粒,最終小到足以在空氣中飄浮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

那麼新型冠狀病毒的生存環境是否也與流感病毒相似?如何能從環境方面控制新型冠狀病毒的生存和傳播呢?對此,曹軍驥教授認為:“提高室內溫度和溼度,對很多流感病毒和冠狀病毒是有抑制作用的,但這個舉措能否對新冠病毒有效,因為目前尚無研究與實測數據,所以還不好下結論。”

至於病毒到底能在空氣中存活多久,曹軍驥教授認為,不應樂觀估計。

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環境科學系研究員羅北平博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流感病毒以及冠狀病毒都是在環境溼度50%左右的成活時間最短。”羅北平參與了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大學、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和蘇黎世大學共同進行的流感病毒在環境溫度和溼度下的傳染能力大課題的研究項目。

通過調查SARS病毒和室內溼度的關係,羅北平得出結論:控制室內環境能夠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他認為,主要是提高室內溫度,將室內溼度提高到50%左右,同時增加空氣中的酸性,比如通過氣相(蒸汽)增加室內環境的酸性,特別是在醫院、交通等公共場所很有必要,也可以加上通風和除塵。

天氣轉暖病毒會減弱消亡嗎?

另一方面,研究已經證明了由於冷空氣攜帶的水蒸汽會減少,因此低溫也能夠助長病毒傳播。很多人認為,隨著天氣轉暖,可能更有利於病毒的消失。就連美國總統特朗普也在2月7日發佈的Twitter上表示:“我希望隨著天氣變暖,病毒會變弱並逐漸消失。”

專家認為,天氣變暖從環境上可能會對抑制病毒的生長起到一部分作用,但無法完全解決問題。對此,曹軍驥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個說法同樣缺乏科學研究結果或者數據的支撐,比如新加坡是熱帶城市,現在氣溫30多度,仍然出現了30多例確診感染病例。因此我們還是要以主動控制為主,不能等待病毒自己的減弱消亡。”

2月8日上海市疫情防控進展新聞發佈會上,衛生防疫專家稱,目前可以確定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播途徑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

曹軍驥教授也表示,氣溶膠傳播是封閉空間和室內最令人擔憂的病毒傳播現象。但他同時指出,主要是要注意室內防護,空曠的室外不用擔心氣溶膠傳播,不必過度恐慌。

“呼吸道疾病的很多病毒是通過氣溶膠傳播,特別是在辦公室、商場等封閉或者半封閉的空氣中。但是室外不用擔心病毒的氣溶膠傳播,不要覺得環境空氣中到處都瀰漫著病毒,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曹軍驥教授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曹軍驥教授向第一財經記者解釋稱,氣溶膠的傳播距離大約數百米遠,再遠的距離病毒濃度就會被稀釋得很低,從而達到安全界限,不會感染人。

17年前SARS病毒疫情暴發時,香港淘大花園內因廁所U形水槽變成傳播病毒渠道。此次新型冠狀病毒也在糞便中檢測到,鍾南山院士提出,要警惕糞口傳播。

曹軍驥教授表示,如果小區某樓層內出現了感染病例,要特別小心。“需要經常檢測廁所地漏內是否充水,隔絕其他家的病毒氣溶膠傳播。”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