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王蝙蝠,隨身攜帶100多種病毒卻不發作,原來它一直在“發燒”

為什麼是蝙蝠?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蝙蝠是多種病毒的天然宿主,天然宿主指的是病毒能夠長時間存在於該生物身上,既不會被宿主消滅,也不會殺死宿主。所以在自然條件下,一隻蝙蝠會攜帶多種病毒而不發病。

毒王蝙蝠,隨身攜帶100多種病毒卻不發作,原來它一直在“發燒”

據科學家統計,在300多隻蝙蝠體內,科學家一共發現了4100多種病毒,大多數病毒是不會感染人類,然而也有一小部分病毒突破了動物與人的界限,造成人類感染該病毒:比如:埃博拉,然而這種病毒,並不會導致蝙蝠生病。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蝙蝠感染病毒不會生病呢?

實際上,這可能與蝙蝠的飛行能力有關。我們知道,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它們的身體表面,覆蓋著一層皮膜,當它們飛行時,可以通過扇動自己的皮膜實現飛翔。

毒王蝙蝠,隨身攜帶100多種病毒卻不發作,原來它一直在“發燒”

然而,即使人類製造出和蝙蝠一模一樣的皮膜,人類卻不能通過皮膜進行飛翔,這是因為飛行所消耗的能量,是陸地行走的3-15倍。

蝙蝠為了飛行,單位時間內需要消耗的能量更多,新陳代謝速度也越快,而新陳代謝越快,將會導致生物體溫變高。

我們知道,哺乳動物的體溫大多在38攝氏度以下,但蝙蝠的體溫卻達到了40攝氏度。

如果人類的體溫長久保持40攝氏度,雖然能提高人體的代謝速度,但這會導致人體其他機制損傷,所以才會有高燒“燒壞腦子”。

但是蝙蝠又很幸運,它們的細胞能夠更有效的進行自我修復,而且,它們的免疫系統識別出病毒後,並不會與病毒激烈的戰鬥,而是較為緩慢的對抗病毒。

再加上病毒在高溫環境中,雖然能夠存活,但卻不能繁衍,所以蝙蝠能夠攜帶病毒,但卻不會發病。

毒王蝙蝠,隨身攜帶100多種病毒卻不發作,原來它一直在“發燒”

蝙蝠的病毒是如何感染人類?

雖然病毒能夠導致人類生病,但我們必須要說,自然界能夠感染人類的病毒種類有限。

在病毒家族中,有非常多的病毒種類,不同的病毒,能夠感染的宿主也不同,比如:噬菌體雖然是病毒,但它的宿主是細菌,所以人類可以利用噬菌體來治療由細菌引發的疾病。

毒王蝙蝠,隨身攜帶100多種病毒卻不發作,原來它一直在“發燒”

之所以不同的病毒,感染的宿主不同,是因為病毒想要入侵生物細胞,需要通過細胞表面的受體,而受體相當於鎖,病毒的外殼相當於鑰匙,只有找到相匹配的鎖,病毒才可以通過該受體進入細胞。

毒王蝙蝠,隨身攜帶100多種病毒卻不發作,原來它一直在“發燒”

我們知道,生物親緣關係越遠,基因相似度越低,擁有相同類型的受體就越低,這導致能夠感染動物的病毒,並不一定會感染人類。

但是,病毒是會變異的,一旦變異出能夠感染人類的病毒,該病毒就會從動物身上傳到人身上,引發人類患病。幸運的是,病毒的變異是沒有方向的,就像“瞎貓逮到個死耗子”一樣,病毒能夠演化出感染人類的概率非常低。

毒王蝙蝠,隨身攜帶100多種病毒卻不發作,原來它一直在“發燒”

其中有一些病毒,雖然已經演化出從動物到人類的感染,但不會人傳人,

比如:狂犬病,至今還未發現人傳人案例。

但也有極個別的病毒,不僅演化出從動物到人類,還具有人傳人的功能,比如:艾滋病、埃博拉、SARS等。

一旦病毒演化出人傳人的功能,該病毒就可能在人群中大規模傳染,最終導致全球範圍內爆發。

毒王蝙蝠,隨身攜帶100多種病毒卻不發作,原來它一直在“發燒”

人類為什麼不消滅蝙蝠?

在紀錄片《病毒為何致命》中,科學家會抓捕一些蝙蝠進行實驗,但每次實驗結束後,它們都會將蝙蝠釋放到自然界中,在紀錄片中,他們說:病毒與蝙蝠共生已經存在了幾十萬年,這是自然規律,雖然蝙蝠身上的病毒會導致人類感染,但這並不是蝙蝠的錯。

我們知道,蝙蝠在自然生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能夠捕殺各種昆蟲,還會幫助花朵授粉,有些植物的果實,必須經過蝙蝠的消化道才可以萌發,一旦人類大規模消滅蝙蝠,將會導致當地生態系統失衡。

毒王蝙蝠,隨身攜帶100多種病毒卻不發作,原來它一直在“發燒”

再者,即使沒有蝙蝠,自然界中的病毒也無處不在,它們即使不經過蝙蝠,也會傳染到人身上,所以重要的不是消滅蝙蝠,而是如何預防。

目前,人類預防病毒的再次流行的方式是:收集足夠多的病毒樣本,一些大型的實驗室會收集生物體內的病毒,並對該病毒進行基因測序,以便未來某一天該病毒在人類世界流行時,人類不至於對它一無所知。

再者,目前最有效的阻止病毒的方式是:早發現、早隔離,比如,在第一例艾滋病出現時,如果人類能夠早一些意識到它的存在,那麼我們就可以阻止它的傳播鏈,或許艾滋病將不會參與到人類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