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膠捲拍照,底片最高分辨率都相當於哪個級別的數碼相機?

2馬老師


這個問題~題目,解起來有點難。硬說:100的135負片在1000萬像素左右,正片會更多……但是,難在味道不一樣,膠片在放大,也可以遠觀。數碼就差多了。(指:所謂的像素一樣)好比:電子管出來的聲音,(模擬信號)跟CD機出來的聲音。(數字信號轉模擬)這裡轉就是運算方式,一數碼照相機對光也有個轉的問題。


李哥As


膠片的分辨率是分子級的,理論上可以近乎無限放大,這只是理論上,實際使用中是不可能的。

數碼相機會產生噪點,膠片會產生顆粒。顆粒跟噪點一樣,都會影響畫質。膠片的顆粒產生與沖洗條件有直接的關係,大多數的沖洗條件下,100度的135膠片能放到14寸,特別好的沖洗效果,能放到18-20寸。

有人說135膠片相當於600萬像素,有人說1000萬,還有人說2000萬,這些數字都算對。因為不同的感光度,不同的沖洗條件,得出的結論可能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上,差距非常大。另外如果將膠片轉換為數字,掃描或電分的條件也很重要。

我有時候沖洗黑白膠片,如果想降低顆粒度的話,我不是定到20度,而是18-19度,選擇盤洗,10秒攪動一次。藥水會選擇d23。這樣洗出的底片顆粒非常細膩,當然對比度也較低,大光圈拍美人,放出來效果蠻好的。

單說膠片的分辨率,影響它的因素有鏡頭素質,最佳光圈,相機曝光組合,膠片感光度,選擇沖洗藥液種類,藥液溫度,藥液新鮮程度,沖洗時間,相紙選擇,放大尺寸,掃描儀器選擇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沖洗條件,有條件要找高等級的圖片社,說家門口那種洗印店,無論柯達還是富士,沖洗質量都不可能有保證的。這跟自己沖洗黑白膠捲不一樣,稍微重要點的片子藥水我都是一卷一換,沖洗店能管你這個?藥水快用廢了就迫衝唄。那些說600萬像素的朋友,你把膠捲寄到北京一些著名圖片社試一試,保證讓你大吃一斤。

現在玩膠片,玩黑白的多一些。自己衝自己放。用柯達卷的話,柯達出的那個沖洗液效果要比自己配的d76好些。一大瓶子夠用好多卷。

最舒坦的玩法是8x10直接印象,底片多大,照片就有多大,那畫質,那質感,完全不是數碼能比的。拿起放大鏡,你可以細細品。

膠片還是很好玩的。很有意思。


張四五六



以前富士公司老員工來回答一下。


民用的ISO200膠片,135規格的,顆粒RMS,等效600萬像素的信息容量。測算過的。


所謂不辨不清!看來我一個非常簡單的回答,引起了很多人的討論。膠片顆粒對應像素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呢?我說的話科學依據在哪裡呢?為什麼紐約攝影教材是錯誤的呢?我還得用評論的形式給大家解釋清楚。膠片的顆粒是鹵化銀顆粒不假,但是大家沒有學過感光化學這門專業課程。真正的膠片中鹵化銀顆粒是以分子團形式出現的,而是大家腦子中想當然的一顆一顆小小的粒子(分子)。是糰子(由很多鹵化銀分子抱團組成的,這才是大家真正看到的顆粒),不是分子。大家,包括紐約教材把分子錯誤地認為是“糰子”。可惜今天中國的網絡中已經無法找到膠片在顯微攝影狀態下的圖片。如果有,大家一看就明白。正因為是“團團”,所以膠片的分辨率不能用顆粒多少來表達。而是有一個科學的東西。叫做RMS,均方根顆粒度,來表達。我們舉一粒子,柯達T-MAX100是大家公認的非常優秀的膠片,RMS級別達到8,非常高,對應的分辨率是:200線對/mm高反差,63線對/mm低反差。我們就用最高反差分辨率來換算。相當於7200*4800像素。3400萬像素。但是目標不是全部都是輪廓(高反差)。事實上目標充滿了細節,所以必須用低反差指標來進行真正的評估。就像看鏡頭的MTF曲線,大家要關心的是高頻率部分才對。如果用低反差分辨率來計算,T-MAX100膠片只有2268x1512像素。才剛剛達到340萬像素相機的能力。均衡計算,135規格的T-MAX100膠片僅僅相當於一臺1200萬象素的相機。所以大家從600萬像素轉到EOS-5D這樣的1200萬像素的相機時,會感到心裡一陣激動。你從ISO200負片轉換到T-MAX100時其實也會有同樣的感覺。T-MAX是一種用T型扁平顆粒的高級黑白膠片。低反差的分辨率不過如此之差。那麼用RMS高達12-13的民用ISO200彩色負片來評估,600萬像素對應,是合理的。這是當年富士公司內部計算的結果。為什麼大家都答不對,也找不到理由來解釋?因為大家沒有學過。中國最權威的攝影原理教材在哪裡?在91拍照網。因為只有齊老師本人才會這樣孜孜不倦地給大家真正解釋好攝影的原理。


91拍照聊相機


用膠捲拍照,底片最高分辨率都相當於哪個級別的數碼相機?


哈蘇中畫幅相機,10年前,5000萬像素大概是20萬塊錢。今天,1個億像素的哈蘇相機,是380000,這個比用膠片拍照的成本貴多了,可是,為什麼商業攝影不用成本更低的膠片拍攝呢?


你好,膠捲也分為很多尺寸品種,常見的有35mm膠捲和120膠捲。我具體談談:


一、如果不只是膠捲,還包括膠片的話,8x10膠片的分辨率

8x10底片的膠片分辨率,大概實際上相當於1-2個億像素。

不是說膠片的分辨率只有1-2個億像素,主要是8x10相機的鏡頭的分辨率不夠高。


如果是印刷膠片,由激光照排機在膠片上輸出,那個分辨率確實是驚人的,而且印刷膠片也更大,A4A3根本不是問題,有人民日報那麼大的印刷膠片,按照4000dpi進行輸出,你可以想象一下,分辨率是不是幾十億幾百億像素呢?


只是,8x10的膠片相機,不是印刷膠片用的激光照排機。

8x10的膠片相機,鏡頭的分辨率太差,所以,真正最終能夠獲得的實際分辨率,只有1-2個像素。

如果把這個8x10的膠片,用激光照排機來輸出黑白文稿,那輕鬆10個億像素是沒有問題的了。


二、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膠片和相機,是圖書館用的縮微膠片

如果用縮微膠片和縮微相機,換算為35mm膠捲,大概相當於最高4000-5000萬像素的分辨率,當然,要用最頂級的縮微膠片和縮微相機,縮微鏡頭。


只是,無論激光照排機,還是縮微膠片,縮微鏡頭,也只是針對高反差的對象,具備最高的分辨率,如果是正常的有豐富明暗層次和豐富的色彩層次的對象來說,分辨率就很低了。


比如說,激光照排機或者彩色影視,印刷黑白的文字,分辨率可以達到4000dpi,但是,印刷彩色照片,卻很難達到300dpi。


三、如果是攝影用的膠捲和相機、鏡頭,那麼,確實很遺憾,分辨率很低


35mm規格的膠捲,相機,鏡頭,頂天也就是10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的分辨率水平。

120規格的膠捲,相機,鏡頭,頂天也就是50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的分辨率水平。


大家可以想一想,商業攝影,要求夠高了吧?可是,為什麼,哈蘇、飛思的中畫幅數碼後背,在只有2000多萬像素的時候,就把哈蘇的120相機給淘汰了呢?

這個問題,只要你想一想為什麼,結論就不難的出來了。


2004年的時候,一臺2000多萬像素的哈蘇或者飛思,大概要十幾萬。

2004的時候,一臺120膠捲的哈蘇相機,也就是幾萬塊錢。


對於商業攝影來說,一直都是使用120膠捲,膠捲的成本,其實並不是最大的問題。

在當時,拍攝一卷120膠捲,帶沖洗費用,也就是最多七八十塊錢。

你覺得對於世界500強企業拍攝商業廣告來說,真的出不起這膠捲費用嗎?


最常見的35mm彩色膠捲,無論柯達還是富士,正常沖洗掃描,頂天相當於600萬像素的數碼單反相機


因此,最根本的,還是膠捲的分辨率太差了。

更不要說,哈蘇,飛思的中畫幅數碼相機,有5000萬像素了。

和哈蘇的5000萬像素相機相比,哈蘇120相機,真的有優勢嗎?

你想一下,哈蘇5000萬像素相機,10年前大概是20萬塊錢,使用成本比120膠捲貴多了吧?


何況數碼相機的折舊費用很高,折舊速度很快。


綜上所述,只要你用腳趾頭想一想哈蘇數碼相機取代哈蘇120相機的這個歷史進程,你就可以很輕鬆的得出結論了。


光線攝影學院


荒謬至極,膠片是化學銀鹽感光顆粒,顆粒是極小的,需要顯微鏡才能觀看,理論上來說,只要你鏡頭分辨率到位,膠片分辨率可以無限跟進;另外,膠片的乳膠塗層有厚度,物理感光過程中使膠片分層感光,這就使寬容度極大地增加,層次分明,較為好看自然,這是數碼永遠不可能具備的,也就是說數碼味的問題!所以,藝術家追求照片本身的承載價值的時候,應該用膠片!而新聞、商用市場都應該用數碼,因為傳播方便!所以,未來應該建立兩種體系,高端藝術類的風光攝影等,你要想拍賣,那麼必須是膠片作品,版權購買可以涉及原始膠片!而商用新聞則必須數碼!


王小川797


到底膠片相當於多少像素?這個問題,早在數碼相機一誕生,人們就開始探討,10多年前就已經終結了,不知最近為什麼又有了一些人在討論?

大概10多年前,《中國攝影》雜誌出了一期對比測試。因時間久遠,憑記憶寫的一下內容,如果有人能找到原文,不勝感激。

對比的是一箇中畫幅膠片機,全副膠片機,全副數碼相機,對比測試的方法是,用焦距相當的牛質鏡頭最佳光圈,拍同一個建築物,用最佳商業工藝印大照片,看最終成片上的細節。

結論是,對於2400萬數字全幅相機,中畫幅相機勉強一戰,全副膠片機一敗塗地。

沒有記錯的話,兩個全副機都是尼康的。

從此,幾乎沒有人在討論膠片機的分辨率,只談感覺,味道,懷舊。

只談某膠片的個案,沒有意義。就像過去的珠算大神,再高明也搞不過計算機。


趙樹松


葉公好龍的人真多。

本人80後,親手衝過上百個卷是有的。光學放大機不知道有多少人玩過?自己掃的卷更多。

膠片除了大畫幅的畫幅優勢,中幅和135膠片對應數碼在現今全是劣勢。感光度低,分辨率低,絕對的偏色(除非拍照嚴格按色溫使用相應色鏡)。

說膠片分辨率無限高,建議多看看高質量的攝影集或者光學放大的負片或黑白。135的高質量印刷只能印大半個巴掌大個的尺寸,再大就看得出劣化了。光放135真放不了多大,放得稍大點真不能看細節。


大象14286


看了一些網友的回答,都很客觀。膠捲和數碼照片的區別,有的朋友覺得差別不是那麼明顯,可能主要問題還在於最終照片的輸出方式問題。

數碼照片常見的基本上是通過打印把電子文件轉換出來,可以打印各種尺寸,裝裱起來很好看。

膠捲顯影后,常見的輸出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掃描儀把底片的影像轉換成電子文件,這個時候跟數碼照片的電子文件相比沒有大的區別。

我插入一個圖片,就是下方的圖一,是膠捲顯影后的底片轉換為電子文件的,看起來很平淡。

如果這個場景使用數碼相機拍攝,並上傳電子文件,可能要觀感好一些。

那麼再來看看使用放大機輸出的,這個是膠捲影像輸出的另一個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一種“玩兒法”。

下圖二是放大機輸出的,跟圖一的輸出方式相比,直接觀感差別還是很大的。

如果數碼照片打印輸出、膠捲用放大機輸出,這兩者的區別怎麼判斷?

最簡單的是黑白影像,直接看黑色部分,膠捲的能分辨層次,數碼的則不能。這個是通常說的數碼黑白影像“死黑”的問題。

至於為什麼在層次上有差別,跟兩種成像方式有關,很多網友對此做了詳細解答,就不贅述了。

那麼選擇哪種方式來記錄或者說創作,還是取決於自己的喜好。慢慢拍慢慢玩兒,那麼膠捲挺有意思,反之膠捲很麻煩。如果最終還是掃描分享,真不如數碼相機方便。

所以膠捲和數碼這兩種載體,需要比較的不在於分辨率。恰如農曆新年將近,正是選春聯的時候,手寫的春聯和印刷品之間從外觀來看沒什麼大的區別,但內在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難以置信的大偉


請搜一搜阿波羅登月的照片,膠捲相機照的。再搜一搜嫦娥四號的照片,數碼相機照的。有人說我國的照相技術還不如美國50年前的技術,事實是,現在的數碼相機還不如50年前的膠捲相機。


嗯嗯嗯嗯啵啵啵


國外的一個權威科研機構介紹說膠捲的每個鹵化銀分子就是一個像素,一張135底片是所含的鹵化銀分子那是一個天文數字,那是現在的感光元件無法比擬的,現在的感光元件的每個像素能作到一個分子嗎,而且中間還含有很多線路,因此同尺寸數碼感光元件和膠片的像素是無法比的,那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人類現在和未來的一段時間還無法做出一個分子大小的像素,何況還有線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