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等,“哲學是科學”這句話對嗎?

馮忠澤


哲學與科學是兩個概念,不能等同。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體系。世界觀是關於世界的本質、發展的根本規律,人的思維與存在的根本關係的認識,方法論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論是世界觀的功能,世界觀決定方法。

科學是正確反映世界本質與規律的理論,包括正確的概念、命題、原理與理論體系。其對象是客觀本質與客觀規律,內容是科學本質與客觀規律,形式是語言,包括自然語言與數學等人工語言。科學和科學理論是同義詞,真正的科學或科學理論不可證偽。

從以上哲學與科學的解釋可知,哲學與科學是兩個摡念,是不能等同的,所以說,“哲學是科學”這句話是不對的。



【科學】是人類智慧在現實世界的展現和妙用。任何一項科研成果,任何一項科技進步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都是人類【心靈】覺性的發現。

【科學】的含義是追求知識,【哲學】的含義是愛智慧。科學與哲學二者之間是互相印證、互相圓融的,都應該得到人們的尊重。

【科學】指的就是分科而學,後指將各種知識通過細化分類(如數學、物理、天文,化學等)研究,形成逐漸完整的知識體系。它是關於探索自然規律的學問,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

科學指發現、積累被人們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係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科學是對已知世界,通過大眾可理解的數據計算、文字解釋、語言說明、形象展示的一種總結、歸納和認證。

但是,【科學不是認識世界的唯一渠道】,哲學,神學都是人類智慧的具體展現,也都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揭示了宇宙人生真理。其中,佛學中的辯證法更是博大精深,佛陀的智慧更是世人無法超越,佛陀2500年前所講的內容逐步被現代科學證明,不得不令人驚訝和佩服。同時也說明【真理】是可以從不同角度切入的,是可以被人們廣泛證明的。

我們必須承認科學不是萬能的,科學與真理之間還差一【悟】,這是科學基因的不足之處。因為科學的東西本身具有【悖論】。

也就是說,不同的專業學科的東西很容易被混淆和認為是矛盾的。其實,它反映了科學地認識事物的不同的多個複雜方面。

科學是使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實現具體統一的實踐活動,它是通往預期目標的橋樑,也是聯繫現實與理想的紐帶。也可以說,科學是使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創造符合主觀認識的客觀實際的活動。創造符合主觀認識的客觀實際的實踐活動是【運用科學】;符合客觀實際的主觀認識是【科學知識】;符合客觀實際的普遍規律是【科學理論】。

科學主義者相信科學能最終解決所有人類問題,或者發現隱藏在我們感覺經驗到的日常世界背後的某些真實世界的隱藏真理。後現代主義對科學的定義仍然存在很大的爭議,隨意引用會出現錯誤。

近代的科學,旨在理性、客觀的前提下,用知識(理論)與實驗完整地證明出的真理。它是指以培根倡導的實證主義,以伽利略為實踐先驅的實驗方法為基礎,以獲取關於世界的系統知識的研究,分為以自然現象為對象的自然科學和以社會現象為對象的社會科學。

與藝術,哲學,宗教,文學等相區別。現代科學,還包括以人類思維存在為對象的思維科學。

1888年,達爾文也曾給科學下過一個定義:“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達爾文的定義指出了科學的內涵,即事實與規律。

科學要發現人所未知的事實,並以此為依據,實事求是,而不是脫離現實的純思維的空想。至於規律,則是指客觀事物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繫。

因此,科學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經過實踐檢驗和嚴密邏輯論證的,關於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的本質及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

講到科學不得不講現實,現實中不論是宗教還是什麼主義,乃至一些科學的學科,其中都包含有不同程度的科學與迷信。

現實中沒有純粹的科學,也沒有純粹的哲學,更沒有純粹的宗教;在一定的具體的條件下,科學之中有哲學,哲學之中也有科學。往往是哲學為科學提供導向,科學為哲學提供數據。

但是有一點需要強調,佛陀早在2500年前就告訴我們,每個眾生(人),都有迷惑顛倒,人類最大的迷惑顛倒就是固執的認為我是我,以我為中心,把一切都以身體為界,統統割裂成對立,就像我們都認為手機能打電話,能看視頻一樣,其實無形無像的網絡才是手機的主體(靈魂)。科學就是人類嚴重迷惑顛倒下才產生的副產品。

當然,科學也是“無形無相的真心”在具體情況下的展現和運用,其實一切都是本自俱足的,以妄顯真,以真顯妄,隨緣展現而已,我們要明白【萬法心體、萬法之相、萬法之妙用,簡稱體、相、用,皆為一“心”所現!】





今令我見


不對。

哲學可以對科學進行反思,這種反思並不是以科學的方式和方向來進行,也不是用來說明科學的方向和本質的,即哲學不能以脫離實際的可重複和可驗證的方式來說明科學,所以,它不是科學。

哲學是科學,這句話只是在描述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係。即:哲學是以具體科學為基礎,對具體科學進行抽象概括的科學。這裡科學僅僅只一種學問、一種研究體系,而不判斷其體系的正確性與否。

擴展資料:

哲學與具體科學的區別和聯繫:

1、二者的區別是,具體科學以世界某一領域的特殊規律為研究對象,哲學則以整個世界的最一般規律為研究對象。

2、二者的聯繫是,哲學以具體科學的成果為基礎,並隨著具體科學的發展而發展。哲學所概括的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普遍規律的理論,對具體科學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3、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代替具體科學的“代替論”和否認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具體科學研究的指導作用的“取消論”都是錯誤的。

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說成是“科學之科學”,這既限制了具體科學的發展也使哲學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不利於發展。科學之科學是研究科學的一種正確態度目的和方法,還達不到成為一種科學的專業程度。


淘氣蛋的爸爸


首先要明白什麼是科學,科學是人類生產生活過程中,對自然界和我們所能企及的宇宙現象的客觀認識。專業從事科學事業的人,我們叫他們是科學家,比方說物理科學家、生物科學家、宇宙科學家等等。各個領域的科學家,也不是界限分明的,比方說物理科學家要有數學基礎,甚至化學基礎,數學家可能也知道天體物理知識。綜合所有學科的研究成果,洞悉所有人類知識的精華,給具體學科提供方向和方法指引,提出積極有效的思維方法,完善人類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宇宙觀的學問,我們稱之為哲學。

所以,哲學是非常龐大複雜抽象的,人類史上,有一些光輝燦爛的哲學家,他們像天上的明星,熠熠生輝,指引著人類的文明方向。比方說愛因斯坦、馬克思,黑格爾、孔子、老子、耶穌、釋迦牟尼等等,這些人類精英,可歌可泣,為人類的文明史,留下光輝一頁。

關於哲學,其實也不是精英的專屬之物,普通人也有哲思,只不過普通人的三觀是樸素的,沒有進行系統化的研究整理。假如,人類的大腦像一個房間,普通人的大腦隨機性更強,把遇到的信息按著時間順序,按著情感色彩,按著自己的好惡,隨意堆放在大腦空間裡。而哲學家的大腦裡,會有一層層貨架,分門別類擺放,並且,把信息之間的關係,和信息的特性整理成冊,方便查詢。所以,哲學家的大腦信息結構是有序的,而普通人是無序的。有序的大腦信息體系,肯定能更準確更高效地運行大腦中所有的知識。

因此,每個人最好都要懂點哲學,有點哲思,不要把大腦當成垃圾箱,把遇到的所有知識一股腦丟進去,即使某些方面有特長,是某些方面的科學家,也會無法協調所有生存生活行為信息,導致事倍功半。比方說,牛頓物理很牛,但是生活錯亂,甚至往往忘了吃飯,雖然深深投入,更容易挖一個科學深井,但是往往自己掉進去出不來。晚年的牛頓,在記者問他:天體一開始,是怎麼按著牛頓定律運轉的時候,牛頓思索很久,無奈地說:是上帝推了一把,才轉起來的。

我認為,哲學是一種學問,但是,哲學要涵概其他所有科學。一個好的哲學家,不能沒有其他科學知識,也不能沒有人類對自己意識的自我反省能力。科學家很多,可以靠成果展現自己的才華,而有成就哲學家很少,因為一個人類要想涵概人類所有知識太難了。

但是,我們每個人,又有自己獨特的永遠不會十分成熟的三觀,所以,知識上、情感上、道德上、做人上、行為上,就五花八門了。

綜上所述,哲學不是科學,是所有科學指路明燈,是一種關於靈魂和思維的學問。


大山風雲錄


哲學是智慧之學,涉及所有科學的和非科學的未知問題。由於哲學彙集的問題更多的是一般性的、抽象的和終極性未解問題,因此,它總與任何具體問題絕緣,一旦有了具體答案,或者說,抽象有了它的具象就不再是哲學面對的問題。抽象的哲學問題一旦在具象形式上獲得可實證的條件,它就轉化為具體學科性的科學問題,終極問題轉換為科學可解決的問題。科學問題一旦得到技術求解,它就由科學探索轉換為技術,技巧問題,從而由科學轉換為經驗知識。最終未解之問,變成有解之問由人類末知,轉化為已知,成為一種經驗和常識!所有經驗均是技術可實現的問題!由未知到巳知,由巳知到可把握,可運用……,人類精神活動就是這樣一種從無知到有知,從矇昧到開化的無盡的過程。用西方哲理推導,這叫從非理性走向理性的“絕對精神運動",這就是哲學在學科科學中的地位。哲學不是科學,然而,哲學又是科學中的科學!這就是我們對哲學是科學,哲學又不是科學,哲學是科學的科學,問題的"本體"之解上的回答!


梁文慶2


“哲學是科學”這句話對嗎?

還是分兩個問題說:哲學和科學。

哲學大致有三種稱呼:“愛智慧”、“邏各斯”、“形而上學”。雖然這樣做缺乏專業精神也顯得極不嚴謹,但為了說明問題我們也只能做如下比喻。

“愛智慧”是一種寬泛且大眾的說法,不是很“專業”;

“形而上學”雖然也可以做寬泛的理解,比如說它可以作為一個“專業的統稱”,但在某些哲學家的理論中它是一個很小的範圍;

“邏各斯”則是比較專業的哲學稱謂。如果說二十世紀之前的哲學家相信“哲學是科學”他們指的應該是整個“邏各斯”這一部分。

科學最初和哲學是攪和在一起的。哲學——這裡指“愛智慧”——曾經幻想自己能夠包攬一切。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被稱謂“第二哲學”,這會讓現代有初中物理知識的人感到困惑。哲學之所以認為自己可以成為科學是出於對“確定性”的追求。

理由如下:

首先,從巴門尼德開始就發現任何事物都兩面性,那麼我們如何確立規則,進行交流,甚至認定什麼幸福?我們要尋求一個“標準”——巴門尼德稱之為“一”。

其次,當時的科學在很多領域還遠未達到進行試驗的階段,而能夠做到的就是用“概念”推導,這是哲學能夠並且是最擅長的事情。只要概念明晰了,哲學——這裡指“邏各斯”——就可以建立規則,或者說“邏各斯”本身就有規則的含意。有了“規則”——用哲學的話說先明確“是什麼”“是怎樣”——我們就知道我們“怎樣做”,“做什麼”了。

最後,哲學——這裡有“形而上學”的含義——讓自己成為科學的方法主要是“因果論”。文德爾班——19世紀——就說“一旦因果關係取代了驚奇詫異,也就是說,永久關聯性的考察取代了幻想和神話,那麼,科學就誕生了。”這裡的的“驚奇詫異”是柏拉圖的說法。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科學和現代科學——我們先不討論這種劃分是否嚴謹——的不同。古代科學追求的是因果關係和確定性,現代科學則是“證偽”。就拿windows來說吧,從win95到win10,都是不斷證明之前的“錯誤”,當哲學稱自己為科學的時候,它是想證明自己是正確,並且可能是“永遠”正確的。這是兩種不同的思路。

最後說“哲學是科學”這句話對嗎?

在19世紀之前的絕大多數哲學都試圖證明這一點,但20世紀之後的哲學認為他們失敗了,而且那是哲學做的既荒唐又丟臉事情。然而這一證明本身並非是毫無意義的,相反眾多的哲學在這一證明過程中給人類提供的豐富思想。這裡的“失敗”似乎與“對錯”沒有太大的關係。




木然2000


前神學→神學→哲學→科學,這是人類認知的一個宏觀性文化階段的劃分,既然是階段性的劃分,自然之間會有區別。

是否出現絕對的唯一人格神,這是神學的標準,這之前的都粗略分為前神學,一旦出現了唯一的,具有人格意義的神(上帝、真主),就進入了神學認知階段。這個認知階段最顯著特點就是——信仰態認知。也就是說,一切歸結於“神”,把它作為所有問題的終結性答案,追問到神就已經結束了,什麼問題都以“上帝的旨意”作為答案,所以是追究終極的認知方式。

是否不再是“信仰態認知”,是神學與哲學的關鍵區分,哲學轉為理性認知,也就是說,當進入哲學階段,人們不滿足於簡單歸結於“神的旨意”,在不斷追問“神如何具體實施自己的旨意”的過程裡,由於不斷運用邏輯推理的方式,最終開啟了人類新的認知模式。神學與哲學都相信是有終極原因的,只不過哲學要運用理性邏輯,闡述清晰整個過程。

人類的認知繼續加深,出現了劇烈的分離狀態,從哲學裡不斷分科出各個具體門類,只針對具體的某一個點縱深討論與研究,這就是科學階段。也就是說,科學,最初的定義就是哲學的分科之學。因為哲學的特點就是理性,所以科學也必須運用理性邏輯去認知世界。一般而言,科學階段可以稱之為懷疑態認知。所謂懷疑態認知,就是指後人一定要懷疑前人的認知理論,一定要認定當今主流認知是必然的錯誤,留待後人推翻,只要你找到其邏輯錯誤,就能建構自己的新理論體系。所以科學階段,不再追究終極,只是不斷加強自己運用理性邏輯的能力

過去有一個粗淺認知,就是用“量變到質變”來分類。這是人類認知世界時不得不如此的無奈,我們不得不強行把沒有分界點的不同事物強行分開,否則我們人類將無法認知與言說世界。但在頭腦中大家要明白,這其中是沒有明確分界的,現實中根本找不到從“量變到質變”的點。

比如本題,哲學和科學劃分也是如此。根本不可能有一個明確的分界點,一個優秀的科學家,必須是哲學思考很深的人,否則根本不可能成為科學家。同樣,沒有對科學知識非常瞭解的人,絕不可能成為哲學家,甚至不可能讀懂哲學著作,因為哲學思考必須藉助科學作為素材。這可能就是我國難以出現哲學家的原因,我們一般把哲學分進文科,而文科生一般理科學的都不太好。

最後,想說說“哲學”這個詞。“哲”這個詞是個翻譯詞,用了“意譯”的辦法,也就是說,在中國自己的文化中,找到一個意思與別人的意思接近的詞,這樣容易被我們理解。但是,很顯然,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之學,和現在大家所指的“哲學”是不同的。

所以當我們用中文說“哲學”一詞時,要先明確自己是在說哪個哲學,如果是在說西方哲學的話,那麼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極少的,幾千年的古代史,能稱得上哲學家的大約只有老子一人,孔子最多算半個。

分清內涵,是討論問題的前提,同一個詞,可能所指不同的事物。攪在一起,往往就成了“雞同鴨講”,啥也說不清了。


何處是家鄉


科學最初是哲學的一支,即經驗主義的認識論,加上一些理性主義成分。

後來從哲學中獨立出來。

到了現在,哲學與科學的界限又開始模糊了。

二十世紀,波普爾提出了證偽主義,作為科學與非科學的界限。當然,這一點目前已經出現爭議。

物理主義認為,即所有事物(當然,包括心理事物)都是物理學的,或者隨附於物理事物。自然主義則認為,所有存在的東西都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

至今,哲學與科學的關係已經錯綜複雜、一言難盡了。從人類思想史早期開始,我們就一直重視學科劃分,以期達成更加合理的分工,維護學術研究的秩序。另一方面,隨著學術實踐的深化,我們也越來越懂得合作。

T.威廉姆森則認為,科學和哲學之間沒有實質性的界限、也不應該有界限。科學家也進行先驗推理,也思考概念,而哲學家也提出經驗命題,也能從經驗研究中受益。我們處理問題時,不是要先分出個你我,而是啥方法有用就用啥方法——無論它是科學的還是哲學的。這樣一來,和前人相比,我們就有了一個更加開放多元的態度。


耿老師在種草


哲學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哲理和學問,科學分門別類非常具體,哲學高度概括提綱挈領,科學發展推進哲學,哲學思想指導科學,堪稱思想家,例如馬克思,恩格斯!


松柏堂五松人家


哲學和科學有不同的作用和功效。有不同的使命和用途。二者都是服務於人類社會。

只是所服務的領域不同。就像男人和女人。他們的社會分工。包括身體分工都不同。

這個世界 既不能光有男人也不能光有女人。 既要有女人也要有男人。 社會才能繼續存在。

就好比科學和哲學關係。 二者是相互幫助的關係。優勢互補,共同服務於社會。

我是 中正道格鬥防身術 明眸心悅 這兩種功夫的創始人。希望我的回答能令你滿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