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等,“哲学是科学”这句话对吗?

冯忠泽


哲学与科学是两个概念,不能等同。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的认识,方法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是世界观的功能,世界观决定方法。

科学是正确反映世界本质与规律的理论,包括正确的概念、命题、原理与理论体系。其对象是客观本质与客观规律,内容是科学本质与客观规律,形式是语言,包括自然语言与数学等人工语言。科学和科学理论是同义词,真正的科学或科学理论不可证伪。

从以上哲学与科学的解释可知,哲学与科学是两个摡念,是不能等同的,所以说,“哲学是科学”这句话是不对的。



【科学】是人类智慧在现实世界的展现和妙用。任何一项科研成果,任何一项科技进步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人类【心灵】觉性的发现。

【科学】的含义是追求知识,【哲学】的含义是爱智慧。科学与哲学二者之间是互相印证、互相圆融的,都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

【科学】指的就是分科而学,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天文,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探索自然规律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科学指发现、积累被人们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科学是对已知世界,通过大众可理解的数据计算、文字解释、语言说明、形象展示的一种总结、归纳和认证。

但是,【科学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渠道】,哲学,神学都是人类智慧的具体展现,也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揭示了宇宙人生真理。其中,佛学中的辩证法更是博大精深,佛陀的智慧更是世人无法超越,佛陀2500年前所讲的内容逐步被现代科学证明,不得不令人惊讶和佩服。同时也说明【真理】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的,是可以被人们广泛证明的。

我们必须承认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与真理之间还差一【悟】,这是科学基因的不足之处。因为科学的东西本身具有【悖论】。

也就是说,不同的专业学科的东西很容易被混淆和认为是矛盾的。其实,它反映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不同的多个复杂方面。

科学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一的实践活动,它是通往预期目标的桥梁,也是联系现实与理想的纽带。也可以说,科学是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的活动。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的实践活动是【运用科学】;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认识是【科学知识】;符合客观实际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理论】。

科学主义者相信科学能最终解决所有人类问题,或者发现隐藏在我们感觉经验到的日常世界背后的某些真实世界的隐藏真理。后现代主义对科学的定义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随意引用会出现错误。

近代的科学,旨在理性、客观的前提下,用知识(理论)与实验完整地证明出的真理。它是指以培根倡导的实证主义,以伽利略为实践先驱的实验方法为基础,以获取关于世界的系统知识的研究,分为以自然现象为对象的自然科学和以社会现象为对象的社会科学。

与艺术,哲学,宗教,文学等相区别。现代科学,还包括以人类思维存在为对象的思维科学。

1888年,达尔文也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

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讲到科学不得不讲现实,现实中不论是宗教还是什么主义,乃至一些科学的学科,其中都包含有不同程度的科学与迷信。

现实中没有纯粹的科学,也没有纯粹的哲学,更没有纯粹的宗教;在一定的具体的条件下,科学之中有哲学,哲学之中也有科学。往往是哲学为科学提供导向,科学为哲学提供数据。

但是有一点需要强调,佛陀早在2500年前就告诉我们,每个众生(人),都有迷惑颠倒,人类最大的迷惑颠倒就是固执的认为我是我,以我为中心,把一切都以身体为界,统统割裂成对立,就像我们都认为手机能打电话,能看视频一样,其实无形无像的网络才是手机的主体(灵魂)。科学就是人类严重迷惑颠倒下才产生的副产品。

当然,科学也是“无形无相的真心”在具体情况下的展现和运用,其实一切都是本自俱足的,以妄显真,以真显妄,随缘展现而已,我们要明白【万法心体、万法之相、万法之妙用,简称体、相、用,皆为一“心”所现!】





今令我见


不对。

哲学可以对科学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并不是以科学的方式和方向来进行,也不是用来说明科学的方向和本质的,即哲学不能以脱离实际的可重复和可验证的方式来说明科学,所以,它不是科学。

哲学是科学,这句话只是在描述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即:哲学是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对具体科学进行抽象概括的科学。这里科学仅仅只一种学问、一种研究体系,而不判断其体系的正确性与否。

扩展资料: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1、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2、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这既限制了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使哲学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不利于发展。科学之科学是研究科学的一种正确态度目的和方法,还达不到成为一种科学的专业程度。


淘气蛋的爸爸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对自然界和我们所能企及的宇宙现象的客观认识。专业从事科学事业的人,我们叫他们是科学家,比方说物理科学家、生物科学家、宇宙科学家等等。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也不是界限分明的,比方说物理科学家要有数学基础,甚至化学基础,数学家可能也知道天体物理知识。综合所有学科的研究成果,洞悉所有人类知识的精华,给具体学科提供方向和方法指引,提出积极有效的思维方法,完善人类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的学问,我们称之为哲学。

所以,哲学是非常庞大复杂抽象的,人类史上,有一些光辉灿烂的哲学家,他们像天上的明星,熠熠生辉,指引着人类的文明方向。比方说爱因斯坦、马克思,黑格尔、孔子、老子、耶稣、释迦牟尼等等,这些人类精英,可歌可泣,为人类的文明史,留下光辉一页。

关于哲学,其实也不是精英的专属之物,普通人也有哲思,只不过普通人的三观是朴素的,没有进行系统化的研究整理。假如,人类的大脑像一个房间,普通人的大脑随机性更强,把遇到的信息按着时间顺序,按着情感色彩,按着自己的好恶,随意堆放在大脑空间里。而哲学家的大脑里,会有一层层货架,分门别类摆放,并且,把信息之间的关系,和信息的特性整理成册,方便查询。所以,哲学家的大脑信息结构是有序的,而普通人是无序的。有序的大脑信息体系,肯定能更准确更高效地运行大脑中所有的知识。

因此,每个人最好都要懂点哲学,有点哲思,不要把大脑当成垃圾箱,把遇到的所有知识一股脑丢进去,即使某些方面有特长,是某些方面的科学家,也会无法协调所有生存生活行为信息,导致事倍功半。比方说,牛顿物理很牛,但是生活错乱,甚至往往忘了吃饭,虽然深深投入,更容易挖一个科学深井,但是往往自己掉进去出不来。晚年的牛顿,在记者问他:天体一开始,是怎么按着牛顿定律运转的时候,牛顿思索很久,无奈地说:是上帝推了一把,才转起来的。

我认为,哲学是一种学问,但是,哲学要涵概其他所有科学。一个好的哲学家,不能没有其他科学知识,也不能没有人类对自己意识的自我反省能力。科学家很多,可以靠成果展现自己的才华,而有成就哲学家很少,因为一个人类要想涵概人类所有知识太难了。

但是,我们每个人,又有自己独特的永远不会十分成熟的三观,所以,知识上、情感上、道德上、做人上、行为上,就五花八门了。

综上所述,哲学不是科学,是所有科学指路明灯,是一种关于灵魂和思维的学问。


大山风云录


哲学是智慧之学,涉及所有科学的和非科学的未知问题。由于哲学汇集的问题更多的是一般性的、抽象的和终极性未解问题,因此,它总与任何具体问题绝缘,一旦有了具体答案,或者说,抽象有了它的具象就不再是哲学面对的问题。抽象的哲学问题一旦在具象形式上获得可实证的条件,它就转化为具体学科性的科学问题,终极问题转换为科学可解决的问题。科学问题一旦得到技术求解,它就由科学探索转换为技术,技巧问题,从而由科学转换为经验知识。最终未解之问,变成有解之问由人类末知,转化为已知,成为一种经验和常识!所有经验均是技术可实现的问题!由未知到巳知,由巳知到可把握,可运用……,人类精神活动就是这样一种从无知到有知,从蒙昧到开化的无尽的过程。用西方哲理推导,这叫从非理性走向理性的“绝对精神运动",这就是哲学在学科科学中的地位。哲学不是科学,然而,哲学又是科学中的科学!这就是我们对哲学是科学,哲学又不是科学,哲学是科学的科学,问题的"本体"之解上的回答!


梁文庆2


“哲学是科学”这句话对吗?

还是分两个问题说:哲学和科学。

哲学大致有三种称呼:“爱智慧”、“逻各斯”、“形而上学”。虽然这样做缺乏专业精神也显得极不严谨,但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也只能做如下比喻。

“爱智慧”是一种宽泛且大众的说法,不是很“专业”;

“形而上学”虽然也可以做宽泛的理解,比如说它可以作为一个“专业的统称”,但在某些哲学家的理论中它是一个很小的范围;

“逻各斯”则是比较专业的哲学称谓。如果说二十世纪之前的哲学家相信“哲学是科学”他们指的应该是整个“逻各斯”这一部分。

科学最初和哲学是搅和在一起的。哲学——这里指“爱智慧”——曾经幻想自己能够包揽一切。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被称谓“第二哲学”,这会让现代有初中物理知识的人感到困惑。哲学之所以认为自己可以成为科学是出于对“确定性”的追求。

理由如下:

首先,从巴门尼德开始就发现任何事物都两面性,那么我们如何确立规则,进行交流,甚至认定什么幸福?我们要寻求一个“标准”——巴门尼德称之为“一”。

其次,当时的科学在很多领域还远未达到进行试验的阶段,而能够做到的就是用“概念”推导,这是哲学能够并且是最擅长的事情。只要概念明晰了,哲学——这里指“逻各斯”——就可以建立规则,或者说“逻各斯”本身就有规则的含意。有了“规则”——用哲学的话说先明确“是什么”“是怎样”——我们就知道我们“怎样做”,“做什么”了。

最后,哲学——这里有“形而上学”的含义——让自己成为科学的方法主要是“因果论”。文德尔班——19世纪——就说“一旦因果关系取代了惊奇诧异,也就是说,永久关联性的考察取代了幻想和神话,那么,科学就诞生了。”这里的的“惊奇诧异”是柏拉图的说法。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科学和现代科学——我们先不讨论这种划分是否严谨——的不同。古代科学追求的是因果关系和确定性,现代科学则是“证伪”。就拿windows来说吧,从win95到win10,都是不断证明之前的“错误”,当哲学称自己为科学的时候,它是想证明自己是正确,并且可能是“永远”正确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路。

最后说“哲学是科学”这句话对吗?

在19世纪之前的绝大多数哲学都试图证明这一点,但20世纪之后的哲学认为他们失败了,而且那是哲学做的既荒唐又丢脸事情。然而这一证明本身并非是毫无意义的,相反众多的哲学在这一证明过程中给人类提供的丰富思想。这里的“失败”似乎与“对错”没有太大的关系。




木然2000


前神学→神学→哲学→科学,这是人类认知的一个宏观性文化阶段的划分,既然是阶段性的划分,自然之间会有区别。

是否出现绝对的唯一人格神,这是神学的标准,这之前的都粗略分为前神学,一旦出现了唯一的,具有人格意义的神(上帝、真主),就进入了神学认知阶段。这个认知阶段最显著特点就是——信仰态认知。也就是说,一切归结于“神”,把它作为所有问题的终结性答案,追问到神就已经结束了,什么问题都以“上帝的旨意”作为答案,所以是追究终极的认知方式。

是否不再是“信仰态认知”,是神学与哲学的关键区分,哲学转为理性认知,也就是说,当进入哲学阶段,人们不满足于简单归结于“神的旨意”,在不断追问“神如何具体实施自己的旨意”的过程里,由于不断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最终开启了人类新的认知模式。神学与哲学都相信是有终极原因的,只不过哲学要运用理性逻辑,阐述清晰整个过程。

人类的认知继续加深,出现了剧烈的分离状态,从哲学里不断分科出各个具体门类,只针对具体的某一个点纵深讨论与研究,这就是科学阶段。也就是说,科学,最初的定义就是哲学的分科之学。因为哲学的特点就是理性,所以科学也必须运用理性逻辑去认知世界。一般而言,科学阶段可以称之为怀疑态认知。所谓怀疑态认知,就是指后人一定要怀疑前人的认知理论,一定要认定当今主流认知是必然的错误,留待后人推翻,只要你找到其逻辑错误,就能建构自己的新理论体系。所以科学阶段,不再追究终极,只是不断加强自己运用理性逻辑的能力

过去有一个粗浅认知,就是用“量变到质变”来分类。这是人类认知世界时不得不如此的无奈,我们不得不强行把没有分界点的不同事物强行分开,否则我们人类将无法认知与言说世界。但在头脑中大家要明白,这其中是没有明确分界的,现实中根本找不到从“量变到质变”的点。

比如本题,哲学和科学划分也是如此。根本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分界点,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必须是哲学思考很深的人,否则根本不可能成为科学家。同样,没有对科学知识非常了解的人,绝不可能成为哲学家,甚至不可能读懂哲学著作,因为哲学思考必须借助科学作为素材。这可能就是我国难以出现哲学家的原因,我们一般把哲学分进文科,而文科生一般理科学的都不太好。

最后,想说说“哲学”这个词。“哲”这个词是个翻译词,用了“意译”的办法,也就是说,在中国自己的文化中,找到一个意思与别人的意思接近的词,这样容易被我们理解。但是,很显然,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之学,和现在大家所指的“哲学”是不同的。

所以当我们用中文说“哲学”一词时,要先明确自己是在说哪个哲学,如果是在说西方哲学的话,那么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极少的,几千年的古代史,能称得上哲学家的大约只有老子一人,孔子最多算半个。

分清内涵,是讨论问题的前提,同一个词,可能所指不同的事物。搅在一起,往往就成了“鸡同鸭讲”,啥也说不清了。


何处是家乡


科学最初是哲学的一支,即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加上一些理性主义成分。

后来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到了现在,哲学与科学的界限又开始模糊了。

二十世纪,波普尔提出了证伪主义,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当然,这一点目前已经出现争议。

物理主义认为,即所有事物(当然,包括心理事物)都是物理学的,或者随附于物理事物。自然主义则认为,所有存在的东西都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

至今,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已经错综复杂、一言难尽了。从人类思想史早期开始,我们就一直重视学科划分,以期达成更加合理的分工,维护学术研究的秩序。另一方面,随着学术实践的深化,我们也越来越懂得合作。

T.威廉姆森则认为,科学和哲学之间没有实质性的界限、也不应该有界限。科学家也进行先验推理,也思考概念,而哲学家也提出经验命题,也能从经验研究中受益。我们处理问题时,不是要先分出个你我,而是啥方法有用就用啥方法——无论它是科学的还是哲学的。这样一来,和前人相比,我们就有了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态度。


耿老师在种草


哲学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哲理和学问,科学分门别类非常具体,哲学高度概括提纲挈领,科学发展推进哲学,哲学思想指导科学,堪称思想家,例如马克思,恩格斯!


松柏堂五松人家


哲学和科学有不同的作用和功效。有不同的使命和用途。二者都是服务于人类社会。

只是所服务的领域不同。就像男人和女人。他们的社会分工。包括身体分工都不同。

这个世界 既不能光有男人也不能光有女人。 既要有女人也要有男人。 社会才能继续存在。

就好比科学和哲学关系。 二者是相互帮助的关系。优势互补,共同服务于社会。

我是 中正道格斗防身术 明眸心悦 这两种功夫的创始人。希望我的回答能令你满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