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的幾次瘟疫中,口罩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歷史中的幾次瘟疫中,口罩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如果你知道口罩在歷史上為人類生命提供的幫助,就一定知道口罩究竟有多重要。

歷史中的幾次瘟疫中,口罩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1,最初的類口罩物,預防不潔與報復

歷史記載最早的“類口罩物”出現在公元前6世紀,古代波斯人的拜火教認為俗人的氣息是不潔的,因此在進行宗教儀式時,要用布包住臉。波斯教古墓墓門上的浮雕中,祭師就帶著“口罩”。

公元1275年,元朝時,來中國的著名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看到過中國人戴口罩的情景。他在自己的著作《東方見聞錄》中寫道:“在元朝宮殿裡,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意思是那些在皇宮給皇帝做飯和端飯的人,口和鼻子都罩了一層蠶絲或金絲織成的布,使他們呼出的空氣不會傳到皇帝的食物上去。於是,有一說認為,歐洲的口罩一定是經馬可·波羅傳播才有的。

在歐洲,面具作為衛生防護的工具要比口罩早一點。我們知道曾橫行歐洲的黑死病,當時的醫生為了杜絕感染,會穿著泡過蠟的亞麻或帆布衫,戴著黑帽,和可過濾空氣、狀如鳥嘴般的面具,眼睛由透明的玻璃護著,手著白手套,持一木棍,用來掀開病患的被單或衣物、或指揮病人如何療病,他們深深地相信這樣的裝備可以保護自己免於黑死病的感染。

歷史中的幾次瘟疫中,口罩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由於當時醫學不發達,所以根本不知道病因,所以這種裝扮多少有嚇走病魔的用意,他們被稱為鳥嘴醫生(Doctor Schnabel)

關於歐洲“類口罩物”還有一種說法,是醫生防止巫師報復所用的面紗。早年歐洲的醫療產業被巫師所把持,真正的醫生勢單力薄。瘟疫盛行時,醫生四處奔走救治病人,控制疫情,巫婆神漢們覺得醫生搶了自己的生意,不斷地對他們進行騷擾追打。醫生只好用紗布遮住面目,讓巫師認不出,以防遭到報復。

2,現代口罩—知道了細菌的存在

1857年,法國微生物學家路易斯·巴斯德發表了“關於乳酸發酵的記錄”,這是微生物學界公認的經典論文。從此,人們對微生物的認識有了跨越式的發展,並開始關注各種和細菌有關的問題。

歷史中的幾次瘟疫中,口罩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路易斯·巴斯德(1822-1895)像牛頓開闢出經典力學一樣,開闢了微生物領域,創立了一整套獨特的微生物學基本研究方法,開始用“實踐—理論—實踐”的方法進行研究

1861年,巴斯德用他有名的鵝頸瓶所做的實驗,有力地證明了空氣中有細菌存在。他還根據自己對發酵作用的研究,指出空氣中存在許多種細菌,它們的生命活動能引起有機物的發酵,產生各種有用的產物,有的產物還可以為另外的細菌後繼發酵、產生其它產物。

空氣中也存在著人和動物的病原菌,能引起各種疾病。為了排除雜菌,巴斯德於1886年創造了巴氏消毒法。1877年,英國化學家廷德爾建立了間歇滅菌法或稱廷氏滅菌法。1876年創立了無菌外科。同年,德國人科赫分離出了炭疽菌,提出有名的科赫法則。他為了弄清霍亂弧菌與形態上無法區別的其他弧菌的不同,進行了生理、生物化學方面的研究,使醫學細菌學得到率先發展。

在口罩應用於醫學之前,無菌外科的規範雖然已包括用石炭酸消毒手術器械,外科醫生得穿手術衣,戴手術帽和橡膠手套;但並沒有使用口罩進行防護,醫生手術時常把自己口鼻腔中的細菌傳染給患者,從而引起傷口感染。

歷史中的幾次瘟疫中,口罩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護士佩戴口罩

1895年,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發現了空氣傳播病菌會使傷口感染,從而認為人們講話的帶菌唾液也會導致傷口惡化。於是,他建議醫生和護士在手術時,戴上一種用紗布製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此舉果然有效,病人傷口感染率大為減少。從此,各國醫生紛紛採納萊德奇的建議。於是,口罩便在歐洲醫學界逐漸流行和推廣開來。

萊德奇推廣的口罩,只不過是一層包裹在外科醫生嘴巴、鼻子和鬍子上的紗布,它包紮得既緊又不舒服。1897年,英國的一位外科醫生,便動腦筋在紗布內裝了一個細鐵絲的支架,使紗布與口鼻間留有間隙,從而克服了呼吸不暢、容易被唾液弄溼之弱點。

歷史中的幾次瘟疫中,口罩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保羅·伯蒂

1899年,法國醫生保羅·伯蒂牙痛得徹夜難眠,他想到了幾個月前,他本來好好的一個學生因為幫忙做外科手術,也得了這種病。他猜想也許空氣中飛來飛去的唾沫,傳播了疾病,於是便做了一種六層紗布的口罩,縫在手術衣的衣領上,用時只要將衣領翻上就行。後來他把口罩改成可以自由繫結的辦法,用一個環形帶子掛在耳朵上。現代口罩就這麼華麗麗地誕生了。

3、口罩的考驗,當面臨傳染病與汙染

1,西班牙流感

口罩走出醫院,變成公眾常備用品,是伴隨著史上最可怕的傳染病“西班牙流感”而來。

1918年3月11日午餐前,美國堪薩斯州的芬斯頓軍營的一位士兵感到發燒、嗓子疼和頭疼,就去部隊的醫院看病,醫生認為他患了普通的感冒。然而,接下來的情況出人意料:到了中午,100多名士兵都出現了相似的症狀。幾天之後,這個軍營裡已經有了500名以上的“感冒”病人。

隨後,流感傳到了西班牙,總共造成800萬西班牙人死亡,這次流感也就得名“西班牙流感”。

歷史中的幾次瘟疫中,口罩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1919年,兩位巴黎的男士手持標語,宣傳使用防流感口罩

在1918年3月到1919年底,全世界大約20%的人感染了“西班牙流感”。全世界預計死亡人數約為2000萬(最新也有研究估計約為1億),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還多,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提早結束的原因之一,因為各國都已經沒有額外的兵力作戰。

疫病蔓延期間,人們被強制性要求戴口罩,特別是紅十字會和其他醫護人員。從當年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口罩已經成為了疫病出現的象徵性影像。一位乘客因為沒有戴口罩而被電車售票員拒絕上車。從照片上看,沒人拿這東西開玩笑,都老老實實往臉上捂紗布,到處是白花花一片。

2,倫敦毒霧

工業革命以來,倫敦就以“霧都”揚名。煤炭是支持工業革命的核心燃料,經濟和技術飛速發展,伴隨而來的是城市汙染急劇加重。當時的大多數工廠都建在市內和近郊,居民家庭又大量燒煤取暖,煤煙排放量急劇增加。城市發電也主要靠煤,以煤為動力的蒸汽機車拉著一節節燃煤專列開進首都。

歷史中的幾次瘟疫中,口罩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1962年,一名倫敦警察戴著防霧面罩在大街上執勤

積累的塵霧妨礙交通,弄髒衣服,燻黑房子,一位建築師曾經報告說他在牆上見到過厚達 4英寸的含硫汙垢。高濃度的二氧化硫和煙霧顆粒還會危害居民健康,進入人的呼吸系統後會誘發支氣管炎、肺炎、心臟病。倫敦居民的肺結核、咳嗽的發病人數比在世界上所有其他地方都多,整個倫敦城猶如一個令人窒息的毒氣室一樣。

風是驅散這些毒霧的唯一希望。但是1952年12月4日,一個移動緩慢的高氣壓滯留在倫敦上空,導致大氣溼度增加、風力微弱,煤煙極難擴散,12月5日,倫敦即開始大霧圍城。市中心空氣中的煙霧量幾乎增加了十倍,全城能見度下降到驚人的程度。

煙霧使數千倫敦人染上了支氣管炎、氣喘和其他影響肺部的疾病,從12月5日到8日這四天,已有四千至六千人死亡,多數是小孩和呼吸系統脆弱的人群。12月9日,煙霧被狂風驅散,此後兩個月內,又有近八千人因為煙霧事件而死於呼吸系統疾病。

當時舉辦的一場牛展銷會上,不適應倫敦汙濁毒空氣的350頭牛也慘遭劫難。先是一頭牛當場死亡,14頭奄奄待斃,另有38頭嚴重中毒。此時,倫敦霧中二氧化硫含量增加了七倍,毒霧圍城上升成為一樁社會事件,即“1952年倫敦大霧事件”。這場悲劇終於使英國人下決心與倫敦霧開戰。

歷史中的幾次瘟疫中,口罩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1953年,一對情侶戴著口罩在戶外約會

1956年,英國政府頒佈了世界上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空氣汙染防治法——“清潔空氣法案”,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減少煤炭用量,冬季採取集中供暖;在城市裡設立無煙區,區內禁止使用可以產生煙霧的燃料。發電廠和重工業作為排煙大戶被強制搬遷到郊區。

1968年又追加了一份“清潔空氣法案”,要求工業企業必須加高煙囪,將煙霧排放到更高的空域,從而更好地疏散大氣汙染物。

1974年出臺“空氣汙染控制法案”,規定工業燃料裡的含硫上限等硬性標準。在這些剛性政策面前,燒煤產生的煙塵和二氧化硫排放減少放緩,空氣汙染明顯好轉。到1975年,倫敦的“霧日”已經減少到了每年只有15天,1980 年降到5天,倫敦此時已經可以丟掉“霧都”的綽號了。

3,SARS之疫

歷史中的幾次瘟疫中,口罩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此後,人們開始知道口罩的新用途防病菌。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讓我們聯想到了17年前的SARS。據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統計數字,全球累計非典病例共8422例,涉及32個國家和地區。自2007年7月13日美國發現最後一例疑似病例以來,沒有新發病例及疑似病例。全球因非典死亡人數919人,病死率近11%。

那時,口罩幾乎成了全民標配。

曾經人潮洶湧的街道一時冷清得讓人不可思議,偶爾幾個行人,面孔上也罩著口罩,只露出兩隻眼睛。原來只賣兩三元錢一隻的紗布口罩,到了論“層”而賣的地步:8層,3元;9層,4元;12層,6元……最昂貴的所謂“高科技口罩”已達每隻近百元的天價。口罩的供不應求甚至波及到大洋彼岸,美國新澤西州不少華裔相繼訂購口罩寄送中國親友,導致該州不少地方口罩缺貨。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王月丹認為,對個人防護來說,戴口罩有一定的作用,因為口罩對SARS有防護作用,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有類似傳播途徑,戴口罩可能會有用。此外,公眾應當注意環境消毒,手部清潔。可以使用一些空氣消毒的裝置,比如在空氣中噴灑消毒藥水。注意保暖、休息、進食高熱量易消化食物,提高自己免疫力。

最後送上關於佩戴口罩的指南和建議,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佩戴N95型口罩步驟

歷史中的幾次瘟疫中,口罩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步驟

歷史中的幾次瘟疫中,口罩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以自我防護、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為目的,佩戴醫用外科口罩、N95型口罩都可以。

如果是去一般露天公共場所、不與病人接觸,可以選擇佩戴醫用外科口罩,不必過度防護,但如果會接觸疑似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則要佩戴N95型口罩。

去醫院看病、探望病人時,尤其是去醫院的發熱門診或呼吸科就診時應該戴上口罩;

在呼吸道傳染病高發季節,去超市、商場、影院等人員密集的場所建議戴口罩;

為防止將疾病傳染給他人,有發熱、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疾病症狀時應及時戴口罩;

此外,霧霾天氣在室外活動時,建議戴口罩。

特殊人群

孕婦佩戴防護口罩,應注意結合自身條件,選擇舒適性比較好的產品。佩戴前應向專業醫師諮詢,確認自己的身體狀況適合。

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身體狀況各異,如心肺疾病患者佩戴後會造成不適感,甚至會加重原有病情,這些人應尋求醫生的專業指導。

兒童處在生長髮育階段,其臉型小,建議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兒童防護口罩。

口罩多久需要更換一次?

為了防止感染,有些人可能一天到晚都戴著醫用口罩,但這樣會使鼻粘膜變得脆弱,失去鼻腔的原有生理功能,降低抵抗力。因此,在人口密度不高、較通風的場所,可以不用佩戴口罩。

需要提醒的是,任何類型的口罩,防護的效果都是有時效的,必須定期更換,建議每隔2-4小時更換一次口罩。若口罩被汙染,應第一時間更換。

醫用口罩不用時摺好放在自封袋保存,不建議口罩摘下來直接塞口袋裡或包裡,這樣容易造成醫用口罩二次汙染。一定要疊好放入清潔的自封袋中,並且將接觸口鼻的一面朝裡摺好。

買不到口罩,還能這樣預防感染

呼吸道傳染性疾病主要通過三種方式相互傳播。

1. 直接傳播

病人噴嚏、咳嗽、說話的飛沫,乃至呼出氣體中,都帶有病毒,近距離接觸直接吸入可以導致感染。患病者或者攜帶病毒的動物呼出氣、嚎叫,同樣也有病毒,會導致感染。不過,這需要近距離接觸。

2. 氣溶膠傳播

病人噴嚏、咳嗽、說話時的飛沫漂浮在空氣中,大的顆粒會沉積下去,而直徑小於2.5pm的顆粒就會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被吸入後,就會感染。

3. 接觸傳播

病人噴嚏、咳嗽的飛沫,雖然開始是播撒在空氣中,但最終會沉積下來,沉積在地面、桌椅、門把手等日常用品上面,還有病人口水、痰液、唾液等分泌物,以及沾染上各類分泌物的手觸摸日常用品,也會把病毒留在上面。

如果正常人的手接觸被病毒汙染的物品,手就會被汙染,再接觸自己的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可引起感染,這叫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

我們瞭解了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的傳播方式,就可以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無論是咳嗽、噴嚏、流鼻涕,一定要用紙張、手帕遮擋。若無東西可用,可用手肘遮擋,不能對著別人噴嚏、咳嗽。

人與人之間接觸時,要保持1米以上的距離,尤其是面對面談話時。傳染病流行季節應儘量避免各類聚會。

對疑似罹患傳染性疾病的人,應及早隔離。不探視疑似罹患傳染病的病人。

傳染病高發季節不要湊熱鬧,儘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

無論是工作場所還是居家,保持室內不斷地通風換氣。

不要隨地吐痰,如果當時實在沒有可吐痰的地方,可以先吐在紙張上,方便時再把它放到它的歸宿地。

保持個人衛生,尤其是手。要勤洗手,避免髒手接觸口、眼 、鼻。

一張圖告訴你如何正確洗手↓

歷史中的幾次瘟疫中,口罩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多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增強免疫力。

合理作息、不熬夜、不過勞。疲勞可以使身體抵抗力下降,因此,保持生活規律,保證充足睡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防病的好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