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隱惡揚善對社會的發展是有利還是有害?

免農民


黑暗面就得曝光,讓陽光照進來。正面的要宣揚,樹立做人標杆。只有這樣,社會才能有正確的發展方向,才能發展壯大!


嘯傲叢林914


其實儒家的思想現在人理解透的不多,儒家的隱惡揚善原話孔子是這樣說的:“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於己,斯以為舜乎!”孔子的意思是說舜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喜歡向人問問題,又善於分析別人說話的含義,隱藏人家的壞處,宣傳人家的好處。正反兩方面的意見他都能掌握,採納適中,治理百姓,這就是舜之所偉大之處。

孔子又說: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就是說專向反對的一方用力,那就有害了。從孔子說的這些話語中來看,隱惡揚善並不儒家思想的真諦,是有點斷章取義。如果“隱惡揚善”真是儒家思想,它確實對社會發展有所不利,也有損於社會法治的健全。其實儒家思想是以中庸之道為本的,真正的中庸之道是,凡事都要以良知而行,循天理而為之,知行合一,素其位而行之。不是有些人把儒家的中庸思想理解為牆頭草,隨風倒,大花鞋和稀泥,無原則耍滑頭,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左右逢源。把中庸的中理解為走中間路線,把庸認為是平庸無能。

其實所謂儒家的中庸思想就是: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庸者,天下之定理也,中庸之道意為為人處世事不偏不倚,折中調和處世。有人說中庸之道貴在於誠信,以誠待人則無人不信;以誠處事則無事不克;以誠立業則無業不興。子曰:誠者自成也!所以,學習儒家思想,要全面去理想它,斷章取義是對人的誤導,是對國學的瀆職。所以,世人對國學國粹要全面的,深刻的學習和理解,要公平公正的對來理解儒家思想,


不能偏面的去曲解,或單字的去定義,那樣就會害人害己,誤國誤民!


用戶蕣天瀛人


以下《論語》,從親親言之: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以下《中庸》,從中庸之道論之: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舜是大知,應是如老子所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這個是慎獨君子之聖者了。大知而問而察邇言,大小遠近之兩端,以知之真;執善惡兩端,隱揚即是中之切用。若是惡必明必盡,則有過之之嫌,用之於民不可,用之於己則必。此是大知之行。

以下《大學》,從惡人好人談: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仁者愛人,不殺不容人者;惡人,放流之四夷,不同中國。再延伸,則如老子所言: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這兩段極言仁之可貴,而突顯忠恕之道!補明明德之落腳處,一人一天下,天下亦一人,後來的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是個好註腳。有賢者不能用,天命;見不善不能遠,已過!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儒家的隱惡揚善語出《中庸》:“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這是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發展。

舜帝具有人世間崇高的品德和大智慧,他善於聽取他人各種不同的建議,能夠觀察和體會到周圍人的想法和心聲。舜帝避開別人的錯誤和缺點,讚揚他們的優點和正確善良的一面。在他人的善惡之間,揚長避短,中和有度,無過無不及,恰到好處,做到執其兩端而用中於民。這就是舜之所以成為舜帝的根本原因。

中庸思想在領導方法上的運用,即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社會實踐。廣泛徵集群眾各種不同的意見,去偽存真,取精去粗,“執其兩端取其中”,作出正確的方針決策,貫徹到實際工作之中,讓實踐去檢驗是否行之有效。如果不實行政治協商,一意孤行,肯定是行不通的。

隱人之惡,既是給人一個解過自新的機會,又是一種包容和忍讓。揚人之善是為了讓人更多地行善積德。用中正平和的標準為人處事,是最高的境界。不僅要具備中庸的自覺意識,還要有豐富的經驗和先見之明。既要具有博大的胸襟和寬容的氣度,又要有大仁大義大智慧。

儒家作為社會主流的善良文化,並不是一味的揚善,而不治惡。隱惡是有限度的,是相對的,也不是絕對的。當惡的性質觸犯法律底線,那就必須懲惡揚善,匡扶正義,以維護社會的穩和人民的利益。

多發揮人的善性,自然遠離其惡。世人皆有善性,又能隱惡揚善,有利於世界大同,天下為公。


朱八戒CC


儒家的“隱惡揚善”,是非常典型的人治、德化的政治理念,其原文也是出自讚揚聖人大舜的德政。

中國傳統的執政理念主要有三種類型:儒家的德化、法家的嚴律、道家的無為。

這三種執政理念在不同的社會時期,分別佔據主導地位。

儒家強調社會秩序,倫理道德,一般在朝代發展中期,社會趨向於穩定繁榮的時期,儒家的思想會被當政者採納,並傳達給普通老百姓,有利於建立穩定的社會結構。

法家則強調嚴刑律法,一般在社會動盪時期,尤其是亂世,執政者會選擇法家的執政理念,對造成社會動盪的因素嚴厲打擊。

道家的執政理念則來源於老子的“治大國如烹小鮮”,推崇少干預,無為而治。一般在王朝建立初期,執政者都會選擇這種方式,主要是新王朝是建立在一片廢墟之上,要人沒人,要錢沒錢,根本經不起折騰,休養生息才是最優的選擇。



九溪百轉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孟子認為仁義禮智的道德是天賦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區別於禽獸的本質特徵。他說,"仁義禮智根於心”,"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稱為"四端”;有的人能夠擴充它,加強道德修養,有的人卻自暴自棄,為環境所陷溺,這就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因此,孟子十分重視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孟子對於士階層的要求是嚴格的,認為無論環境多麼惡劣,也要奮發向上,把惡劣的環境當作磨練自己的手段。應該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嚴峻的考驗,應該“捨生而取義”,寧可犧牲生命也不可放棄道德原則。他認為通過長期的道德實踐,可以培養出一種堅定的無所謂懼的心理狀態,這就是所謂"浩然之氣"。這種氣"至大至剛”,能夠主動擴張,充塞於天地之間。

…………


餘雪梅實名制


儒家隱惡揚善當然是對社會有害無利的,人性惡這是一個現實存在的問題,不是你不上它就沒了,它給人們造成的破壞不是你無視它,它就不存在。當然了誰能承擔被害慘,卻無視他受的傷害與損失呢?除非你跟受害人沒關係,你跟他有仇,樂見他被傷害。要麼就是你沒心沒肺,對別人受的傷害沒有感覺。任由邪惡橫行不管,只是揚善對這個社會沒有任何利益,因為不能阻止惡行的善,有跟沒有一樣。


錦月細雨


儒家並非倡導隱惡揚善,儒家思想的精華蘊含了先秦的儒家思想,仁與禮則是核心思想內容。以前孔子時代的禮樂制度,再到仁禮思想、仁、禮、還有孝道,特別是《論語》中的孝,《孝經》中的孝為主,孔子的“修身俟命論”,樂:孔子對人生的態度和境界,孟子的性善論及仁政學說。

儒學是一種學說,也是一種信仰,每個人對精華的理解都不盡相同。


敏心自在


這是一個辯證法,

往往一個壞的例子,教育意義,實際效果要大於一萬個善良的的例子!也就是說,苦口婆心的諄諄教導,不如殺一儆百!

所以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不存在一味浮誇好的,社會就向善啦,

如果暴露了惡的就影響社會風氣啦,

這是一種欲蓋彌彰的錯誤思想,

批評與自我批評,永遠都是進步的動力!


清風徐徐撲面來


儒家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基,我們要永遠傳承!弱弱地嘟囔一句,我們先人過份單一地固守儒家,狹隘地束縛,使儒家僅限善惡、宗、禮,使我們先人自廢武功,失去創新,至大中華沒落...看當代,我炎黃掘起,儒家增色!隱惡揚善,不是真儒。真儒應為絕惡揚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