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隐恶扬善对社会的发展是有利还是有害?

免农民


黑暗面就得曝光,让阳光照进来。正面的要宣扬,树立做人标杆。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有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发展壮大!


啸傲丛林914


其实儒家的思想现在人理解透的不多,儒家的隐恶扬善原话孔子是这样说的:“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于己,斯以为舜乎!”孔子的意思是说舜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说话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传人家的好处。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他都能掌握,采纳适中,治理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伟大之处。

孔子又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就是说专向反对的一方用力,那就有害了。从孔子说的这些话语中来看,隐恶扬善并不儒家思想的真谛,是有点断章取义。如果“隐恶扬善”真是儒家思想,它确实对社会发展有所不利,也有损于社会法治的健全。其实儒家思想是以中庸之道为本的,真正的中庸之道是,凡事都要以良知而行,循天理而为之,知行合一,素其位而行之。不是有些人把儒家的中庸思想理解为墙头草,随风倒,大花鞋和稀泥,无原则耍滑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左右逢源。把中庸的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把庸认为是平庸无能。

其实所谓儒家的中庸思想就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庸者,天下之定理也,中庸之道意为为人处世事不偏不倚,折中调和处世。有人说中庸之道贵在于诚信,以诚待人则无人不信;以诚处事则无事不克;以诚立业则无业不兴。子曰:诚者自成也!所以,学习儒家思想,要全面去理想它,断章取义是对人的误导,是对国学的渎职。所以,世人对国学国粹要全面的,深刻的学习和理解,要公平公正的对来理解儒家思想,


不能偏面的去曲解,或单字的去定义,那样就会害人害己,误国误民!


用户蕣天瀛人


以下《论语》,从亲亲言之: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以下《中庸》,从中庸之道论之: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舜是大知,应是如老子所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个是慎独君子之圣者了。大知而问而察迩言,大小远近之两端,以知之真;执善恶两端,隐扬即是中之切用。若是恶必明必尽,则有过之之嫌,用之于民不可,用之于己则必。此是大知之行。

以下《大学》,从恶人好人谈: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仁者爱人,不杀不容人者;恶人,放流之四夷,不同中国。再延伸,则如老子所言: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这两段极言仁之可贵,而突显忠恕之道!补明明德之落脚处,一人一天下,天下亦一人,后来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是个好注脚。有贤者不能用,天命;见不善不能远,已过!


商业模式师袁连法


儒家的隐恶扬善语出《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舜帝具有人世间崇高的品德和大智慧,他善于听取他人各种不同的建议,能够观察和体会到周围人的想法和心声。舜帝避开别人的错误和缺点,赞扬他们的优点和正确善良的一面。在他人的善恶之间,扬长避短,中和有度,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做到执其两端而用中于民。这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帝的根本原因。

中庸思想在领导方法上的运用,即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社会实践。广泛征集群众各种不同的意见,去伪存真,取精去粗,“执其两端取其中”,作出正确的方针决策,贯彻到实际工作之中,让实践去检验是否行之有效。如果不实行政治协商,一意孤行,肯定是行不通的。

隐人之恶,既是给人一个解过自新的机会,又是一种包容和忍让。扬人之善是为了让人更多地行善积德。用中正平和的标准为人处事,是最高的境界。不仅要具备中庸的自觉意识,还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见之明。既要具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又要有大仁大义大智慧。

儒家作为社会主流的善良文化,并不是一味的扬善,而不治恶。隐恶是有限度的,是相对的,也不是绝对的。当恶的性质触犯法律底线,那就必须惩恶扬善,匡扶正义,以维护社会的稳和人民的利益。

多发挥人的善性,自然远离其恶。世人皆有善性,又能隐恶扬善,有利于世界大同,天下为公。


朱八戒CC


儒家的“隐恶扬善”,是非常典型的人治、德化的政治理念,其原文也是出自赞扬圣人大舜的德政。

中国传统的执政理念主要有三种类型:儒家的德化、法家的严律、道家的无为。

这三种执政理念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分别占据主导地位。

儒家强调社会秩序,伦理道德,一般在朝代发展中期,社会趋向于稳定繁荣的时期,儒家的思想会被当政者采纳,并传达给普通老百姓,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社会结构。

法家则强调严刑律法,一般在社会动荡时期,尤其是乱世,执政者会选择法家的执政理念,对造成社会动荡的因素严厉打击。

道家的执政理念则来源于老子的“治大国如烹小鲜”,推崇少干预,无为而治。一般在王朝建立初期,执政者都会选择这种方式,主要是新王朝是建立在一片废墟之上,要人没人,要钱没钱,根本经不起折腾,休养生息才是最优的选择。



九溪百转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他说,"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有的人能够扩充它,加强道德修养,有的人却自暴自弃,为环境所陷溺,这就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因此,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孟子对于士阶层的要求是严格的,认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也要奋发向上,把恶劣的环境当作磨练自己的手段。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严峻的考验,应该“舍生而取义”,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他认为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谓惧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所谓"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能够主动扩张,充塞于天地之间。

…………


余雪梅实名制


儒家隐恶扬善当然是对社会有害无利的,人性恶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不是你不上它就没了,它給人们造成的破坏不是你无视它,它就不存在。当然了谁能承担被害惨,却无视他受的伤害与损失呢?除非你跟受害人没关系,你跟他有仇,乐见他被伤害。要么就是你没心没肺,对别人受的伤害没有感觉。任由邪恶横行不管,只是扬善对这个社会没有任何利益,因为不能阻止恶行的善,有跟没有一样。


锦月细雨


儒家并非倡导隐恶扬善,儒家思想的精华蕴含了先秦的儒家思想,仁与礼则是核心思想内容。以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再到仁礼思想、仁、礼、还有孝道,特别是《论语》中的孝,《孝经》中的孝为主,孔子的“修身俟命论”,乐:孔子对人生的态度和境界,孟子的性善论及仁政学说。

儒学是一种学说,也是一种信仰,每个人对精华的理解都不尽相同。


敏心自在


这是一个辩证法,

往往一个坏的例子,教育意义,实际效果要大于一万个善良的的例子!也就是说,苦口婆心的谆谆教导,不如杀一儆百!

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不存在一味浮夸好的,社会就向善啦,

如果暴露了恶的就影响社会风气啦,

这是一种欲盖弥彰的错误思想,

批评与自我批评,永远都是进步的动力!


清风徐徐扑面来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基,我们要永远传承!弱弱地嘟囔一句,我们先人过份单一地固守儒家,狭隘地束缚,使儒家仅限善恶、宗、礼,使我们先人自废武功,失去创新,至大中华没落...看当代,我炎黄掘起,儒家增色!隐恶扬善,不是真儒。真儒应为绝恶扬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