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是清朝核心力量,朝廷為何坐視不管其腐朽糜爛令湘軍崛起?

歷史痴


八旗制度貫穿整個大清始末,大清因八旗興而興,因八旗衰而衰,作為清王朝統治全國的軍事核心力量,在維護國家各民族團結,防止外族入侵,促進祖國統一方面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隨著歷史的演變,八旗制度各種的弊端日漸突出,滿族子弟玩物喪志,到清朝中晚期,八旗軍訓練廢弛,軍備鬆懈,太平天國起義後,八旗軍隊屢戰屢敗,清政府為了維護自身統治,不得不把鎮壓農民起義寄託到漢人身上,在這樣的情況下,漢人的一隻武裝異軍突起,他就是曾國藩的湘軍。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國本,與清政權相始終

八旗是清代滿族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形式,其精髓就是“寓兵於農,兵農合一,農時耕種,戰時打仗”,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在統一女真的過程中不斷壯大,隨著人口的增多,部隊也得到迅猛發展,在原有四旗的基礎上,又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制正式確立,此時的軍隊戰鬥力極強。清太宗九年(1635年)皇太極在征服察哈爾蒙古不久,對眾多的蒙古壯丁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編,增設八旗蒙古。皇太極即汗位後,逐漸擯棄其父努爾哈赤對漢人的偏見,宣佈被征服地區的漢民不再入滿族八旗奴籍,漢人地位提高,八旗軍隊漢人增多,鑑於此,清崇德七年(1642年),正式編入漢軍八旗,至此,八旗制度日臻完善。

清朝入關後,清朝在全國推行八旗制度,“在編”旗民生活無憂,“無編”旗民生活窘迫,入關不久,清政府在全國強推“圈地”運動,大批旗人強佔漢人百姓土地,造成很多漢人農田被佔,流離失所,飢寒迫身,反觀八旗子弟清政府免除稅賦與勞役,優惠政策造成旗人頹廢和生活安逸。到了清朝中期,國家沒有大的戰事,八旗王公貴族日漸腐化,八旗軍隊訓練廢弛,紀律鬆散,享樂居多,軍隊腐敗,戰鬥力急劇下降。

鎮壓太平天國,清政府不得不起用漢人軍隊湘軍

太平天國起義後,清政府派遣八旗兵鎮壓,咸豐三年春,清朝建江南、江北兩大營於大江南北,以圍困天京,此時的八旗軍隊戰鬥力已經如強弩之末,清朝的寄以厚望的江南、江北兩大營接連被李秀成攻破,咸豐帝不得不重用曾國藩的湘軍,湘軍登上歷史舞臺。

湘軍是由曾國藩一手創建的私人軍事集團,湘軍不同於八旗軍的營制、募兵將制、戰略戰術,保證了鎮壓太平天國戰爭的勝利。

一、湘軍的營制,曾國藩吸取了明朝戚繼光的戚家軍練兵制度,創造了自己獨有的軍事制度,將湘軍分為陸軍、水師、馬隊營制,各營制管理互不干涉,戰時又協作統一,互相支持,戰鬥力很強。

二、湘軍的募兵將制,湘軍創建之初就以儒家的"忠"為核心,鼓勵他們對個人而不是對國家忠誠,最終形成一個團結緊密的軍事集團,整個湘軍以曾國藩為首是瞻,不受清朝廷的掣肘,戰鬥力自然加分不少。

三、湘軍的戰略戰術,首先注重水師的建設,太平天國的軍事活動以長江流域為主,長江的掌控關係著整個戰爭的主動權,其次,湘軍講究步步為營,依靠地形優勢,尋找戰機,克敵制勝。

湘軍這些鮮明特點,保證了對付太平軍戰爭中能夠爭取主動,以逸待勞,以主待

客,最大限度的消耗敵人,最終戰勝太平軍。

湘軍的崛起,伴隨的是八旗制度的沒落

湘軍建立之始,正是清廷面臨生存危機時刻,八旗軍隊的廢弛,清朝必須依靠臨時招募的湘軍來抵禦外辱和清剿太平軍,然而,湘軍的出現客觀上也讓清政府的軍政大權落入漢人之手,八旗制度在清朝晚期各種征戰中作用愈來愈小,經歷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


一切都付笑談中


“八旗”是清朝立國的基礎與功臣,但是也拖垮了清朝。這是因為入關以後的“八旗”,高人一等,處處被優待。也正是這個原因,從順治年間開始,“八旗”軍民不僅開始了驕奢淫逸的生活,而且騎射武功都被荒廢,慢慢的“八旗精神”就走向了衰落!

“八旗”作為滿清的一種政治、軍事組織形態,最初起源於一種牛錄狩獵組織,隨著牛錄的發展壯大產生了領導集體。而在狩獵時候,為了統一引導隊伍就產生了“旗”。

1601年,努爾哈赤把牛錄改編,產生了四旗,1615年,在此基礎之上又發展了蒙古和其他部落的四旗,最終形成了“八旗”。

努爾哈赤建立的這種“八旗”制度,在戰時,強壯的青年全部入伍為兵。在平時就會是農民,參與農業生產。由於他們是遊牧民族,天生就有強壯的體魄,能在草原上鍛練出勇猛的戰鬥力,使的這些“八旗”軍具有很大的作戰優勢。

為什麼如此有優勢的八旗會走向衰落呢?

1、在清軍入關之初,八旗“旗人”與沒有旗籍的人享受不平等的待遇;

2、清朝入駐中原以後,發生過至少三次的圈地暴行,使得大批的良田無償圈給旗人;

3、滿清對旗人免稅賦,免徭役!

滿清八旗從連年的戰爭中獲得了不少軍功,在入關後,很多人被賜爵封官,同時在戰爭當中獲得了不少人口土地,以及大量的金銀財寶。尤其是清朝所封的爵位與官職,很多都是世襲罔替,這就導致這些人的後輩即便不建立寸功,也能獲得榮華富貴。

因此,許多的“八旗”子弟就通過這樣不勞而獲,慢慢的演變成一個龐大的特權階層。

這種特權階層一方面不用交納賦稅、服役徭役,另一方面,這些特權階層可以不斷的壓迫剝削黎民大眾去貪圖享樂。因為,驕奢淫逸已經成為“八旗”子弟的常態。

康乾盛世雖然被人們津津樂道,但是在這個背後,八旗官兵們卻在追求享受,怠慢訓練,戰鬥力慢慢下降,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一天不如一天。其實,這種衰退就能在康熙平定三藩的戰爭當中體現出來。

按照清朝的部署,“八旗”軍隊的職責,應該是作為清朝主力部隊去參與平定三藩的戰爭。但是康熙平定三藩所用的軍隊早已經被綠營兵所取代。

而所謂的綠營,是以漢人為主的軍隊組織,可見這個時候滿清的“八旗”已經不能正常地發揮主力部隊的優勢,“八旗”的衰退跡象也是可見一斑。

滿清的“八旗”就像寵兒一樣,被捧在手中,受到特殊的保護

公元1644年,順治皇帝在多爾袞的擁戴之下,入住紫禁城,滿清從此建立了全國性的政權。由於大清朝的統治階層屬於滿清貴族,所以對待漢人以及其他民族都是實行民族歧視。比如,滿清入關後強制漢族進行“剃髮易服”,大喊口號“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滿清入關之後,在“八旗”軍事力量的安排上,也間接造成了“八旗”走向衰落。這是因為,滿清“八旗”作為清朝的主力部隊,卻被用在守備京師,以及以防守為主的軍事作用上。

我這裡並不是說守備京師不重要,歷朝歷代都會把精銳部隊用在守備京師上,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清朝的“八旗軍”很特殊,與其他歷朝歷代的兵都不太一樣,上文我已經說到了清朝的八旗軍是“民與兵”相結合的一種兵制。

這種軍制一旦軍隊脫離了參與農業生產勞動,很容易造成軍隊貪圖享受而戰鬥力下降,最終走向衰落,其實這一點與安史之亂爆發之初的唐朝軍制有些類似!

因此,“八旗”在參與一些重要戰爭中,如平定大小和卓之戰上,儘管參戰的“八旗”是一些號稱精銳的部隊,但是他們的表現卻不如綠營兵,戰鬥力早就不如當初的勇猛了。

特別是滿清的”八旗”發展成為24旗之後,大量的綠營兵和湘軍、淮軍的建立,使“八旗”軍隊能施展的餘地越來越小,並且那個時候的“八旗”軍也早就沒有了當初的戰鬥力,“八旗”的腐朽沒落也越來越明顯了。曾經處處受人尊敬,處處享受特權的“八旗”,到了清末卻成為國家的負擔社會的毒瘤。

由此可見,“八旗”的衰落與滿清給“八旗”提供的特權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滿清能在入關之後,就針對“八旗”建立一種長期而有效的制約機制,並且把“八旗”的優良傳統很好的發揚下去,真正的實行滿漢一家的民族政策。那麼,清朝的“八旗”也不至於走向衰落,也不會在面對太平天國起義以及義和團運動上,都面臨無兵可用的困境!


秋原歷史


說到“八旗”與湘軍,我們就要回到那段風起雲湧、跌宕起伏又充滿爭議的晚清了。晚清是大清統治的晚期,一般從1840年算起,而這離滿清入關的1644年已經過去了近兩百多年,當時的“八旗”的萬人鐵騎、氣吞萬里如虎,可誰也沒想到,戰鬥力跟歲月相比簡直不堪一擊。鴉片戰爭爆發後,“八旗”的腐朽糜爛便徹底被揭露了出來。努爾哈赤引以為傲的八旗在這個時候已經完全“華麗轉身”,到了變成了實打實的“弱旅”了。俗話說風水輪流轉,你“八旗”衰弱了,我“湘軍”便順勢崛起。


那就如題主所言,“八旗”是清朝核心力量,朝廷為何坐視不管其腐朽糜爛令湘軍崛起?其實不是朝廷坐視不管,而是“八旗”已經爛到家了,清廷不得不放任湘軍、淮軍的崛起,不然誰來給他們打仗呢?以下,筆者將從三個方面詳細地分析。

(湘軍克復金陵圖)


一、何為“八旗”

  • 八旗制度

“八旗”一般是八旗制度的簡稱,它包括清代滿族的軍隊組織以及戶口編制制度。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開始起兵,至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正式統一女真各個部落,在長達36年的征戰中,隨著人口和土地的增多,為了更好地進行管理與統治,努爾哈赤於萬曆二十九年開創了黃、白、紅、藍四旗,旗都是純色,被稱作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但是隨著滿族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四旗制度已經不能滿足需求,於是在萬曆四十三年,努爾哈赤在原有的四旗制度基礎上,又增加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自此八旗制度正式形成。其中正黃、正白、鑲黃三旗是上三旗,由皇帝控制;正紅、正藍、鑲紅、鑲藍、鑲白五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控制。八旗建立之初,其主要功能主要體現在行政和生產上,而在軍事上的職能還不明顯。

  • 八旗兵

清朝統一後,清太宗皇太極為了加強對旗人、蒙古人、漢人的統治,大大擴大了八旗的軍事實力,增強了八旗的軍事職能。之後,又成立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各旗又分為軍營、前鋒營、驍騎營、步軍營等營伍,設司禁衛、雲梯、佈陣等軍職。除此之外,還有火器營、神機營和虎槍營等特殊營伍。八旗兵的平時訓練主要有摔跤、射箭以及刺虎等,尤其重視實戰的本領。八旗兵在平定三藩,收復臺灣、抵禦沙俄侵略等戰鬥中都取得了輝煌戰績。但是在清朝中後期,天下承平日久,八旗兵也逐漸走向了腐化。

(八旗小卒)


二、“八旗”的腐化

  • 制度的廢弛

清朝統治穩固後,八旗的訓練制度形同虛設。以騎射著稱的八旗軍兵們整天吃喝玩樂,平時極少訓練,他們和他們的子孫也早已不再能騎善射。據清道光九年進士張集馨的記載: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兵士一幅坦然之色……十人上馬半數落,呲牙咧嘴腿骨折”——《道鹹宦海見聞錄》

到了晚清,這種享樂的風氣更是深入八旗的骨髓,甚至他們很多人還吸食鴉片。所以在面對外來列強幾千人的入侵之時,林則徐無奈的說道“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八旗兵的訓練制度貪汙腐化、徇私舞弊,造成了八旗兵戰鬥力急劇下降。

  • 享樂的作風

八旗中賭博惡風與看戲風氣也很流行。比如步軍統領耆英就公然支持賭博,有的甚至把賭局開到了營內。還有的賭輸了還壓上自己的小妾,又輸後竟然帶兵與對方決鬥。而賭博又引起了娼業的興起,軍官們賭博常有妓女陪伴。另外,八旗中看戲的風氣也十分昌盛,軍中一旦宴請就會請戲班子唱戲,就連道光皇帝都感到很奇怪,曾說:“何故軍中票友者如此眾多?”現在讀來,真是十分可笑!

(八旗子弟)


三、湘軍的崛起

湘軍又稱湘勇,是對晚清時湖南地方軍隊的稱呼。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清朝八旗與綠營根本抵禦不住,這個時候咸豐帝下令地方官員各自訓練地方武裝,湘軍就是在這時候發展起來的。湘軍之所以能崛起,除了曾國藩超強的領導力,還有他們強大的凝聚力、合理的制度等等。以下具體分析。

  • 凝聚力:一樣的信念

太平軍的主要旗號是宣揚天主教,而否定中國傳統文化。於是,曾國藩打出 “衛道”的旗號來招募士兵。這樣的價值觀念一下子就吸引住了許多人參軍,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參軍熱情和作戰積極性。“呼吸相顧,痛癢相關,赴火同行,蹈火同望,勝則舉杯酒以讓功,敗則出死力為相救 ”。湘軍“衛道”的信念使得這支隊伍充滿著凝聚力

  • 規範化:合理的制度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世兵制,老子死了兒子上。這種制度的缺陷就是“將不識兵,兵不認將”,所以一開戰,將不能令兵,兵只想自保。而湘軍則施行招募制,將帥與營官、營官與自己士兵都是層層相依,相互認識的。這樣的上級招下級方式,不僅讓下級對上級會抱有感激,而且在戰場上也會拼死相護。

  • 激勵性:共同的利益

湘軍不僅用一樣的信念加強凝聚力,而且還用實際的利益來激勵。比如一個普通湘軍士兵一個月的軍餉是 4.2 兩白銀,比當時正規軍士兵軍餉的 4 倍還多。這樣的“工資”對於處於社會動盪不安的晚清老百姓來說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所以報名參加湘軍人在當時不計其數。

(湘軍)


總結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發現雖然在清朝建立前期和中期,八旗確實驍勇善戰、戰績輝煌。但是清中後期天下太平、社會逐穩定,八旗也逐漸走向腐化。而這時候,清廷的統治者也不得不依靠漢人了。

所以日後崛起的湘軍,無論從凝聚力、規範化都是八旗所不能比的,所以湘軍能所戰披靡,十戰九勝。試問這樣的隊伍,清廷能去打壓嗎?打壓了他們,誰能去打太平軍,誰去保衛他們“旗人”的天下?八旗的腐朽與糜爛已經無可救藥了,清廷的統治者也不是傻子,他們明白,在火燒眉毛的時刻,只能任用之前不信任、不斷打壓的漢人。


予知君


對一箇舊機構改革的難度,遠比重新建一個的難度高的多。

八旗雖然是清朝建國的基礎,但是,到清末時期,已經從上到下,腐敗到骨子裡面了。從看門大爺到八旗都統,每個人都知道八旗的風氣不行了。可是,都沒辦法。旗人都是沾親帶故的,別看某些人官職不高,可是他們大都和皇家有關係。你敢說?你敢管?你這還沒說兩句,馬上就去找老王爺哭訴去了。

此時,任何給八旗續命的改革,都只是為了滿清的臉面罷了。那群老爺兵,誰也惹不起,誰也指揮不動!惹急了,他們敢去乾清門外哭鼻子。

慈禧對八旗改革也下過血本,她找了一批看著順眼的八旗子弟上軍校,請的是德國教官,下決心要給旗人們樹個榜樣。為了激發他們積極性,參軍的這些人每個月都拿這高工資:二十兩銀子一個月!要知道,那時候的湘軍和淮軍的大頭兵,一個月才四五兩銀子。

清廷對這些富貴兵很滿意,覺得有點模樣了,就讓這些人去跟新軍一起參加演習。結果,當他們走到安徽滁州時,“聽說”安慶發生了起義,扭頭就跑了。。。。氣的慶王奕劻都罵街了。。。

再看普通的旗兵部隊,平日裡連操練都不來。每天在軍營裡,就是抽大煙、賭博。軍營裡甚至還出了“代操練”的職業。騎兵不會騎馬,怕煙癮犯了掉下來;步兵不敢放槍,槍械不維護,怕炸膛。稍微運動下,就要趕緊掏出煙桿子,吸兩口“福壽膏”。

例如:八國聯軍進北京時,負責城門督戰的侍衛親軍伊爾布根就是抽“福壽膏”提氣的。侍衛親軍都這麼爛了,更別說下面的旗兵。

旗人就是這麼不爭氣,這還怎麼弄?!要想不亡國,只能靠地方練兵了。所以,地方團練都起來了。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八旗軍力的衰退是徐徐漸進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當滿清政府發現八旗兵的戰鬥力下滑時,早已經無力迴天。

女真人發源於白山黑水之間,地理環境相對惡劣,農業發展滯後,生活物質的獲取以遊牧漁獵為主。

惡劣的自然環境養成了女真人豪爽狂放的性格,也給了他們剽悍驍勇的戰鬥力。民間曾流傳著:金人不滿萬,滿萬不可戰的說法。從側面說明了當時女真人戰鬥力是如何的強大。

1601年,努爾哈赤改編女真軍隊,建立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四旗,而後,隨著實力的不斷擴充,於1615年再建四旗。八旗局面初成,時值大明崇禎年間。

在清軍入關以前,和明軍多有接觸。在明軍面前,除面對袁崇煥的時候失敗過幾次,其餘時間,大明軍隊面對如狼似虎的八旗兵完全不堪一擊。

八旗軍為何會擁有如此強大的戰鬥力呢?除了自然環境造就的秉性之外,努爾哈赤的嚴格治軍同樣起著重要的作用。而早期八旗軍獨特的訓練方式,才是八旗軍戰力彪悍的秘密武器。為了鍛鍊軍隊的勇敢精神,努爾哈赤發明了嚴苛的水練和火練的方法。經過“水深火熱”的訓練,八旗兵無不以一當十。

然而,隨著清軍入關後,滿人也大都隨之南下。八旗軍的生活環境和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其一,滿清政府曾經在京畿地區進行過三次大規模的圈地行為。而圈地的初衷,便是將這些土地分封給入關的八旗兵丁。

於是,這些人丟掉了傳統的遊牧漁獵的生活方式,搖身一變,成為了大大小小的地主。而那些原本的土地主人,則成為他們的家奴。

後來,滿清政皇族為了籠絡族人,又多次拿出國家財政對八旗兵進行補助,以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正所謂“溫柔鄉英雄冢”,這一舉動提升了八旗兵的待遇,改善了他們的生活條件,同樣也讓他們養成了不事生產,好逸惡勞,追求奢靡生活的惡習。

其二,為了減少本就數量不多的八旗兵的傷亡,清廷設立了由漢人組建的綠營軍。

每當面對戰鬥,綠營總是衝在八旗軍的前面。如此這般,讓這些八旗兵產生了高人一等的優越感。

而實戰經驗的減少,戰鬥力自然會逐漸下降。而這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也使得八旗兵軍紀廢馳,目無法紀。

其三,雍正後期,隨著旗人的數量越來越多,八旗兵也越來越臃腫。

很多旗人想要步入政途,卻又不願意如漢人般埋頭苦讀,於是就通過參軍的方式來積攢資歷,從而獲得走向官場的入場券。

另外,人口的增加,再加上大清不允許旗人從事生產,財政的壓力越來越重。對此,清廷的應對方式是減少八旗軍的訓練以及武備的配置,進一步削弱了八旗軍的戰鬥力。

雖然清帝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八旗軍隊的問題早已病入膏肓。幾次不痛不癢的改革完全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終不了了之。以至於到了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八旗軍早已不堪一用。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只得允許官員自行訓練地方團練。湘軍、淮軍便在此時順勢崛起,成為了晚清政府的救世主。


Crazy歷史


八旗軍入關時總共不過三十萬兵力,至於當時滿族總人口應該也不到漢族總人口的五十分之一。

清兵入關以後,根據每個八旗士兵的功績,給每一個立過戰功哪怕只是參戰的士兵記錄為功勳士兵,讓其後代可以每個月享受朝廷撥發的優厚補貼,主要是清朝統治者心裡清楚,即便打下全中國,以滿族的人口和兵力,永遠也無法鎮壓全國兵力上百萬的造反軍隊。與其武力統治國家不如從思想上統治國家。所以強制性要求全國男性剃髮,並且訂立滿洲貴族不得隨便與漢人通婚的規矩,給每個入關的滿族士兵確立為開國元勳,讓其後代世代享受貴族尊容。總之就是要讓滿族成為中國最為高貴的民族,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要從人格尊卑上比滿族矮一頭,對滿族俯首稱臣。

說白了,滿洲八旗入關以後就成了清朝統治階層的門面,起不了什麼實際作用或者貢獻。總之,八旗軍越腐敗,越顯得有門面。不過,還是有能打仗的八旗軍的。第二次鴉片戰爭,貴族將領僧格林沁率領的八旗軍隊曾打敗過西方列強的軍隊。

至於坐視湘軍崛起是咸豐皇帝沒有辦法的辦法,朝廷無力派現有軍隊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只能讓朝廷大臣返回家鄉組織團練。後來湘軍消滅了太平天國,幾十萬軍隊足以推翻清廷,慈禧太后疑心曾國藩,也派了軍隊在湘軍側翼監視。沒曾想,曾國藩沒有絲毫稱帝之心,願意交出兵權。否則,清朝就徹底不存在了。


黑天鵝之怒


正題之前,先述說一個晚晴時期八旗勳貴們的一個故事:

由於太平天國起義,將晚晴的勳貴大爺們裸露在世人面前——“乞丐”般的太平軍每每對戰八旗軍時,基本可說是屢戰屢勝。

太平天國終於被剿滅了,可是跟八旗一點關係都沒有。晚晴政府最後的依仗僧格林沁親王也在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誤入了捻匪的圈套”,最終戰死後,可說當時的晚晴政府的軍事力量,只剩餘滿洲、蒙古的老弱和京城裡面那群遊手好閒的紈絝流氓們,整個帝國的國防全部交給了漢人的湘軍、淮軍所掌控(曾國藩的幕僚勸他“黃袍加身”的原因之一)。

“老佛爺”慈禧不僅僅是個深宮裡的老太,她也是一個資深的政客,也看到了滿清的囧境。只是這個時候崩壞的八旗紈絝子弟們,已經不再是任何一個政治家所能挽回的了。開始時慈禧還想讓八旗子弟去給曾國藩、李鴻章從頭“學起來”,結果這群大爺們,鬧到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他們想砍了他們頭又怕惹麻煩,乾脆全部,中樞每派遣來一個就架空一個,允許他們領著空餉吸大煙、繼續玩大保健,唯一的要求就是千萬別讓他們看到。

甲午戰敗之後,慈禧等滿清中樞又看到了希望,學習日本組建一支純正的保皇派軍隊。於是乎貴胄軍校出現了。據說當時從500萬“國人”中抽調了22萬人次進行訓練,從中挑出成績優秀的3萬餘人,組建了禁軍(1.2萬)和北洋第一鎮,同時在這3萬多人中又抽調出最為“優秀”的勳貴子弟出來,進入到貴胄軍校中學習。

學校老師全部是德國軍官,工資是一個月二十兩銀子,過年老佛爺開心,每個人再多發50兩,簡單換算一下,就是好比在帝都包吃包住,月薪2萬,年終獎5萬。

終於在公元1910年時,這支八旗勳貴子弟的模範軍官學員組成了一個團,準備南下參加南北新軍聯合大演習,結果這個團從帝都開拔到了安徽滁州時,聽聞(是聽說而已,連驗證都沒有去驗證)安慶徐錫麟起義了。結果這支勳貴子弟組成的團,立馬就在滁州,將軍裝一脫、槍械全扔了,一鬨而散。“據說”(野史記載)當時很多人是裝扮成乞丐返回的京城。

最為關鍵是這群大爺們,回到京城時還不是低調行事,而是光明正大、呼朋引伴,告訴京城裡的八旗親戚們,“自己是如何英勇地在起義軍的槍炮下逃了回來的”。

而清政府能做什麼?唯一做的就是慶王奕劻去把團長臭罵了一頓,就不了了事了。

當時從書中看到這件事時,不經感慨,甲午戰敗之後的慈禧,應該看的很明白,丟掉了朝鮮的滿洲已經成為日本炮火輻射的地方。可是太平天國動盪的十多年裡,已經摧毀了滿清八旗能打的部隊了,就連緊靠京師的山東捻亂,都是漢軍平息的。為了防止李鴻章的滲透,淮軍一平息捻亂,就立刻撤回了上海。

導致山東陷入無政府狀態,信基督的教眾,總有一天會威脅到京城,所以慈禧才會去偏袒本土的義和團。好靠這些妖魔鬼怪來制約北方的教眾,好讓她有時間來“培養“八旗子弟。

只不過,這群人已經腐爛到地了,已經不是她所能扶得起來的。

這些大爺當年連乾隆都無可奈何,當年乾隆推崇“國語騎射”時,在上三旗所有的“國人”中選拔出一群“優秀”、“有為”的青年到龍攆前演練,結果這些大爺們,射出的箭差點沒把乾隆氣吐血。最後還是乾隆為自己找臺階,像是和善去批評教育這些“年輕有為”的侍衛,又像是給自己的一個安慰:

“伊等所用箭翎太曲,竟成綠營體制,又有弓力軟而箭長翎大者,其意不過欲令人美觀,步射之道之道必須合弓力造箭”——乾隆“朕於本年冬間,或明年春間,查閱,其優等者,格外施恩。儻仍不學習,以致射箭平常,不諳清語者,定從重治罪”

可結果是,然並卵。氣得乾隆在1758年時,廢除了這些”不學無術“,追求漢學的八旗子弟們繼續學習漢學的學習。

“滿洲原以學習清語,專精騎射為要,近多借讀書為名,轉荒正業,所關甚重……嗣後務念滿洲根本勤習清語騎射,斷不可務虛名而舍正業”

甚至在1759年時,又再次要求:

八旗現任三品以上大臣子孫及親兄弟子侄,“應試者,具令自行奏聞,國語、騎射皆有可觀,方准入場”

成效如何呢?就跟掃黃行動一樣,根子沒有解決,無非就是一陣風。

乾隆一死,生活依舊,該遛鳥時絕不逗狗,該喝茶時絕不抽大煙。

根子早在入關前就已經埋下了。

所謂的八旗制度,只不過是封君制度的改版而已。皇帝名義上是八旗的最高統帥,可事實上,皇帝只掌控上三旗這一絕對的力量,來壓制其他五旗。

另外入關後依舊施行的是“軍政合一”的制度。每個旗的旗主,等同於封君,雖然入關後不斷加強了皇帝的話語權,可“虧欠”到所有旗主利益的皇帝,只能通過給予其他利益上的補償,最終成就了所有八旗全體腐化。就連皇帝都無法隨意剝奪掉旗主的根本利益!

能安全移交政權已經是民智開化後最好的結果了。若是太平天國掌權,哪怕只掌一年半載,滿族可能都會永久消失在歷史長河裡。

圖片均來源網絡


史之為用


滿洲女真族,坐定天下,得益於虎狼之師的八旗子弟兵,是八旗子弟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奪得天下。

可是,八旗軍入關,就好像掉進了福窩窩,開始追求享樂腐化,戰鬥力每況愈下。到了康熙晚年,八旗軍隊已經不能上馬戰鬥,他們看不起的漢人綠營兵卻成了國家主力。

乾隆年間,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嘉慶上諭明言:“乾隆年間,八旗兵衰落的連綠營兵都比不上。”

嘉慶年間,八旗將領在前線不思報國,個個虛報軍功,大發國難財。士兵遊手好閒、無所事事。打仗時鄉勇在前頭,綠營在第二層,東北索倫排在第三層,八旗兵躲在最後,戰鬥力急劇下降。

道光年間,八旗軍更加一塌糊塗,個個模仿文人雅士,不懂陣法、不會武藝,一聽見炮聲就四處逃竄,有的嘯聚山林,當起了土匪,禍害一方。

當年,縱橫天下的八旗軍,不僅失去了作戰價值,反而成為人民的累贅。朝廷無奈 ,只能允許民間組織團練,於是湘軍、淮軍興起。同治時,又訓練新軍 ,誰成想新軍卻成了大清王朝的斷頭刀。

$發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八旗最初源於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制確立。滿洲(女真)社會實行八旗制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

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別由汗王的子侄統領。順治八年(1651年)多爾袞死,順治帝親政,收多爾袞所轄的正白旗歸皇帝統領,於是形成了上三旗與下五旗。

清入關伊始,為加強軍事防禦,分別令八旗兵在京師與各地駐防,直至18世紀中葉,八旗營區終於系統地分佈於全國的軍事要地,實行永久性的駐紮。入關伊始,清廷即採取了大規模的“圈地”活動,圈佔民人的大批良田劃歸旗人;豁免旗人的稅賦與勞役。優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頹廢和寄生性,致使其後代騎射荒廢,甚至出現“生計”問題。

晚清時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由於軍隊腐敗,八旗兵不堪一擊,為了鎮壓起義軍,清政府不得不令各地組織團練武裝,湘軍就是其中一支。

湘軍大體上仿照明朝戚繼光的營制,以營為基本單位,直接受“大帥”統轄(後增設統領,各統率若干營)。每營編營官一、哨官四、勇丁五百人,另配長夫一百八十人,合計每營六百八十五人。每哨設八隊,火器隊與刀矛隊各半。火器主要有抬槍、鳥槍。全營有劈山炮隊二,直隸於營官。湘軍水師籌組的時間略晚於陸師。水師每營編快蟹船一、長龍船十、舢板船十,共二十一隻,員額為四百四十七人(1856年後,改制如下:裁快蟹船,長龍船減為八艘,舢板船增為二十二艘,全營共有船三十艘(每船炮位如舊),員額增至五百三十二人)。每隻長龍船安炮七門,舢板船安炮四門,均為六百斤至千斤的洋炮。各船還配有火槍、刀矛,以備近戰。此外,湘軍還設有營務處和糧臺,分別管理全軍的軍務與後勤。

曾國藩作為湘軍的創始者,他將湖南各地團練整合成湘軍,形成了書生加山農獨特的體制,成為清政府與太平天國起義軍作戰的主要軍事力量。滿清政府雖然對地方漢族武裝不信任,但不得不倚重於湘軍。曾國藩同時又藉助了安徽本土力量,發展了淮軍,並培養了淮軍首領李鴻章。湘軍不但消滅了太平天國,還參與了清廷與各地其他起義軍的作戰,挽救了清王朝,而且使兵權落入漢族,改變了當時清朝的政治格局。

所以,清朝建國根基八旗兵由於缺少戰爭,逐漸在安逸的生活中慢慢的消磨掉了戰鬥力,導致後期不堪重用,清政府為了鎮壓起義軍維護自身統治不得不重用以湘軍為代表的地方武裝,所以眼睜睜看著湘軍崛起


漫步人生路mm1


說到八旗,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八旗,八旗裡都有哪八旗。

話說清朝前身是後金,而後金的祖先就是女真人,在宋朝時代更是建裡了大金國,而努爾哈赤稱部落為後金,就是表明他們是女真人,是大金國的後裔。

女真自古民俗是壯者皆兵,每次作戰或行獵,女真人依家族城寨出師,以十人以一人為牛錄額真總領其餘九人負責各方動向。

1601年,努爾哈赤以三百人為一牛錄,設置一牛錄額真(後稱佐領)管理,並以黃、白、紅、藍四色為四旗。

1615年,努爾哈赤以五牛錄為一甲喇,設一甲喇額真(後稱參領);五甲喇為一固山(旗),設一固山額真(後稱都統),以梅勒額真(後稱副都統)二人副之;固山額真之上則由努爾哈赤之子侄分別擔任旗主貝勒,共議國政。旗的數目又在原有四旗基礎上再增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為八旗。

此後隨著勢力的進一步擴張,接下來的幾代統治者對旗制又有所改進,但八個旗這一數目未再有任何變動。

平定天下後,女真遺族滿族入主天下,但是滿族的人口,放在中原大地了真的是太少了,這便有了八旗的優越制度,由清朝政府養著這些八旗兵,本來是要滿八旗保持更高的戰鬥力,不想卻是腐蝕了滿八旗的戰鬥本能。

直到西方列強用火器打開中國國防的大門,清政府才無奈的發現,原來“女真不過萬,過萬不可敵”的滿八旗兵,變成了軟腳蝦,打西方列強打不過,說是列強有先進的火器,可農民暴動太平天國卻被滿八旗越大越強,這才讓清政府認識到,靠八旗是無法平定暴亂和穩定天下。

適時剛好有曾國藩的崛起,於是清朝統治便挑選了曾國藩作為抵抗西方列強和太平天國的人選,也正是有清政府的支持,曾國藩才能迅速拉起湘軍的大旗,平定的太平天國。

所以,不是清政府坐視不管八旗的腐朽糜爛,而是清政府想保持八旗的戰鬥力,想改善他們的生活,像獲得更多的滿八旗兵,但是卻忽視了“糖衣炮彈”的威力,造成了八旗的腐爛。

有了西方力強和太平天國的壓力,所以清政府才選擇了忠誠的曾國藩為代言人,給了他能迅速拉起一支軍隊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