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用戶3567721
僧格林沁作為晚清時期八旗軍的統領,他的死亡意義十分的重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因為他的死亡導致了清政府逐漸走向了衰敗的路程。
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由於八旗與綠營皆不堪大用,一觸即潰,導致朝廷被迫放權,允許士紳編練私家軍隊訓練,曾國藩的湘軍與李鴻章的淮軍,趁機崛起,清朝的軍權逐漸向漢人督撫手中轉移。
僧格林沁與曾國藩並稱為南曾北僧,其率領的八旗軍戰力可觀,是直屬於朝廷的軍隊,是朝廷拿來制約湘軍與淮軍的。誰知被捻軍一網打盡,從此朝廷沒有直屬可戰之兵,只能通過高超的權術,讓漢人督撫相互制衡,以維持其搖搖欲墜的統治。
僧格林沁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八里橋一戰,三萬八旗鐵騎損失大半。後又在鎮壓捻軍起義時,不幸中伏,率領的兩萬八旗軍全軍覆沒,僧格林沁也壯烈犧牲。從此八旗軍一蹶不振,名存實亡。
而漢人武裝失去了制衡,逐漸走向割據。
當代曹植
僧格林沁死後,八旗軍還是出過將才的,比如像甲午戰爭中的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就在戰爭期間表現還可以,在當時清軍將領中屬於中上水平。而八旗軍在東北的部隊也具備一定的戰鬥力。只是畢竟八旗軍總體上已經糜爛不堪,隨著庚子事變東北八旗被俄軍擊潰,最終還是走向了衰亡。
清軍入關以後,因為生活日益舒適,八旗軍的戰鬥力急劇下降。在三藩之亂時,八旗軍的戰鬥力已經無法和昔日的手下敗將抗衡,被吳三桂打得狼狽不堪,最後還是靠著綠營才擊敗了對手。
此後雖然清朝歷代皇帝一直有意重新加強八旗軍的戰鬥力,不過見效甚微。除了關外八旗因為生活艱苦,多少還保留了一些戰鬥力外,其他的八旗軍的戰鬥力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純屬擺設。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因為西方侵略者的壓力和國內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需要,清政府不得不展開洋務運動,以加強自身。在洋務運動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引進西方武器,以提高清軍的戰鬥力。
作為清政府的根本武力,八旗軍自然也開始了這一進程。
恭親王奕訢從八旗軍中挑選精壯士兵按照西式操典進行訓練,學習使用西方槍炮。此後八旗軍,特別是東北八旗的戰鬥力得到了一定的加強。比如說在甲午戰爭期間,東北八旗就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像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編練的鎮邊軍在戰爭中表現不錯,在清軍中就屬於中上水平。
不過大部分八旗軍的戰鬥力還是不怎麼樣。而且在庚子事變時,俄國藉口東北發生拳亂,出兵中國東北。東北的八旗軍大多被俄軍擊潰,因此八旗軍再次遭到重創。
此後在袁世凱編練新軍時,清政府再次從八旗中挑選精銳,以旗人為主組建了禁衛軍和北洋第一鎮。然而因為八旗子弟大多隻會鬥雞走狗,因此禁衛軍和北洋第一鎮雖然裝備精良,但是戰鬥力卻非常糟糕,所以在辛亥革命時根本沒發揮任何作用。
不沉的經遠
僧格林沁的死是清朝軍事重要事件,是清朝用正規矩軍打仗和招募鄉勇打仗的分水嶺。僧格林沁死後才有曾國藩帶領湘軍登上歷史舞臺的機會。
在清兵入關時,戰鬥力都是八旗兵,蒙古八旗兵,綠營兵。此時八旗兵有十二萬精兵良將,努爾哈赤的兒子和兄弟們個個都是猛將,按功勞封親王的好幾個。
在北京建都以後八旗子弟就分封犒賞了,日子好過了,平時的操練自然就懈怠了。慢慢就沒有了戰鬥力,內部腐敗嚴重。所謂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
到了雍正時期戰鬥力主要是綠營兵,此時綠營兵有八十萬,原本就是衝鋒陷陣的,被八旗兵當敢死隊用。加上清早期都在邊疆打仗,綠營一直都在鍛鍊,沒有懈怠過。此時戰鬥力還可以。
到乾隆後期戰爭就少了,不打仗思想就放鬆了,懈怠了。軍隊里人心浮躁。
嘉慶時期八旗兵和家屬一起有一百五十萬之多,再加上綠營得官兵和家屬,這麼一個大攤子,朝廷要養多少人?實在是養不起,朝廷養不起,官兵就想著得自己撈錢,普遍性的腐敗就來了。軍隊一腐敗戰鬥力就沒了。
在鎮壓白蓮教的時候為了領軍功,官兵盡然殺普通百姓去換戰功,傳假捷報去討封賞。就這德行到天平天國的時候,八旗兵,綠營兵已經徹底不能戰鬥了。
正規軍不能打了,誰來保衛朝廷?誰來保衛各地的地主豪紳?這時民間就開始大面積的招募民間的兵團,也就是僱傭軍。
僧格林沁就在這時被朝廷派去鎮壓捻軍。雖然僧格林沁被朝廷稱為“國之柱”,可這樣的部隊怎麼帶的動?最後戰敗被殺了。
正規軍戰死,僱傭軍卻打的挺好。為什麼呢?
那是因為,僱傭軍都是地方豪紳僱來保護自己財產和小命的,太平軍來了打不過,小命不保,豪紳們自然是用心,而且捨得花錢。
朝廷一看招募僱傭軍戰鬥力不錯,就派大臣各自回老家去招兵馬和打太平軍,保朝廷,叫“團練”,招來的兵叫“鄉勇”。此時在朝廷做官的曾國藩也被安排回湖南辦“團練”,成朝廷的團練欽差大臣。
在和太平軍的戰鬥中,八旗兵和綠營兵都不行,簡直可以用弱爆了來形容。隨著曾國藩湘軍逐漸成長為當時朝廷最可靠的一隻軍隊力量,朝廷自然就發展湘軍,放棄了不堪一擊的八旗兵和綠營兵。
湘軍之後是淮軍,淮軍之後朝廷還組建過新軍。新軍,是清朝最後一隻具有戰鬥力的正規軍。
圖一八旗兵
圖二綠營兵
圖三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