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醫宋慈》:不問真相,問公道的探案

愛奇藝網絡電影又一部探案片《法醫宋慈》上映,於震、許夢圓、潘長江領銜主演,故事起於一夜間懸掛當街的二十七具屍體,仵作宋慈帶著助手雨墨,為還死者公道,不斷追查事件真相。

人在遭受不公,感到委屈、挫敗、恐懼時,特別想探求真相,特別想討回公道。所以偵探類的小說、電影、電視劇等,能夠跨國家、文化而傳播,除了懸疑刺激之外,在某種程度上給人很大的代入感,真相大白和公道昭昭,極大緩解人身上的不安。

而這部電影中,宋慈追查到波旬教大BOSS,劇情高潮落幕時,就應該結束的,後面有點“狗尾續貂”的半個小時,引出更真的真相,讓大快人心的故事,添上了某種悲傷、糾結與思索。探案的最終目的本該是真相,而真相大白,公道卻無從尋回。


01 為什麼真相公開,公道反而落空?

導演在開始使用了一個小片段的兇殺案,“嫌犯霸佔死者妻女,死者尋嫌犯討說法,被嫌犯毆打後以短劍刺死。”

蓋棺定論的案件,宋慈重新驗屍,得出真相:嫌犯是屈打成招的;死者是自殺的;動機是"因為他是員外之子,而你只是一個小小的庶民,所以你報仇無望,就想到了一個辦法,用自己的死來嫁禍於他。"

身為仵作,宋慈認為“不還死者真相,那才是對死者的大不敬呢?” 其實這是他追求真相的需要,考慮到了動機,卻沒有對死者的同理心。一個人用死討回來的公道,卻因為真相公開,嫌犯僅僅罰款釋放,公道不在。當他最後質問死者:“這才是真相,你認嗎?”死者的靈魂憤怒地撲向他。


《法醫宋慈》:不問真相,問公道的探案


員外之子真的不是兇手嗎?小小庶民,他的命不值錢嗎?他難道不是被迫自殺的嗎?

雨墨質問他時,他說“我的職責就是尋找真相”,再次質問他:“那公道呢,死者的公道誰來還?”他無力解釋,只能轉移話題,這是個他還解答不了的問題。

有點像“情商低的人,就是不停地講道理”,真相在這一刻不能代表公道,真相更不能代表正義,它一定是客觀事實,哪怕不盡人情。而公道既包含真相,還要有感性的東西,就是“好人要有好報,壞人應該遭到報應”。


02 為什麼真相大白,公道卻永遠不能昭昭?

第二個案件,是電影的核心案件,可以說是前一個案件的升級版。

面對二十六人的失蹤案,宋慈以“活人的事與我無關,我只管死人的事”推脫出去。結果失蹤案還未告破,等來的是隨機殺人案,二十七條人命!

“凡探兇案需要弄清兇手作案動機,作案其手法,再尋其鐵證,即便最後兇手不認,也可治其殺人之罪。”這句劇中多次重複的話語,每次說出來無比正義,這次案件之後,估計他不會再說了吧。畢竟有些話說出來,自己一定沒有真正理解,理解了就不會再說。

10 年前波旬教一案,上千條人命冤枉致死;10 年冤枉人的那群人,遭遇復仇,反噬而死。天道昭昭,報應不爽。


《法醫宋慈》:不問真相,問公道的探案


宋慈查到波旬教,查出波旬教幕後大佬竟然是自己的老師耿知年,查明當年的冤假錯案:前大理寺治獄少卿耿知年,賊喊捉賊,負責波旬教一案。他問老師,我查的對不對,耿知年回答他:“也對也不對。”對的是10 年前的案件真相,而10 年後的案件,是反噬到耿知年,他不好爭辯,所以隨機殺人案的真相是不對的。

所以,就有了後面一幕,繼續查,查到身邊的助手雨墨身上。雨墨自殺抵罪,卻還不是真相,繼續查,查到雨墨的父親趙青山,這才是 27 條人命的真兇。趙家就是當年波旬案被冤枉的,趙青山是來複仇的,無關人雨墨,其實姓趙,她是趙青山的遺失的女兒。他不認得長大後的她,她還記得他的模樣,所以她掩蓋他的罪行,主動銷燬真相,自殺頂罪。

一切都真相大白,還是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公道呢?死者的公道誰來還?無論是冤枉人的人,還是被冤枉人的人,對於別人而言,好似無關緊要,但他們誰又真正應該償命呢?誰來為他們的死,負起責任?

大白的真相,既不能說,還不能伸冤,而且說了也白說,“人死不能復生”。獨留下知情人宋慈、趙青山繼續在這真相中痛苦。


03 他討回了公道,為什麼除了痛,還有悔恨呢?

趙青山,雖然出場次數不多,卻是關鍵人物,他是復仇者,是殺人者,還是可憐者。10 年了,他大仇得報,結局卻永遠不會有喜悅。他是啞巴,更不想說話,報完仇只能稍微緩解他內心的痛苦,他麻木的狀態既是偽裝,也是對生活失去希望。

或許還有點希望吧,畢竟報仇後,他沒有在痛苦中自殺,在等待,等待那個可能還活著的女兒出現。他幸運地等來了,宋慈告訴了他真相,可不是他要的結果。復仇在某種程度上,是被人稱道的,手刃仇人,甚至還是正義的補償,但往往忽視了復仇者,也是殺人者。

不管披上多麼正義的外套,殺人的人,“凝望著深淵,深淵也凝望著他”。他用極端的方式復仇,命運也就理所當然反噬著他,雨墨的死去,他再也無法復仇了。不知道他的結局會如何,但一定不會好起來,因為除了痛苦,又加上了悔恨。


04 導演用公道質疑真相是為了什麼?

導演用兩個案件,用公道來質疑真相。這個時候要問,真相不能伸張公道,那還需不需要真相?宋慈還會繼續堅持真相嗎?早先那個無解的問題“那公道呢,死者的公道誰來還”,他能解答嗎?

潘長江扮演的糊塗知縣,除了插科打諢,也像是個無關人等。不,他的出現,在第一個案件中屈打成招,掩蓋真相,反倒讓公道伸張;他的位置,是宋慈讓給他的;他的無能,是在嘲諷顛倒的時代。

宋慈雖是個聰明通透的人,也會犯錯,喝酒判錯過案件,他能夠汲取教訓,再不喝酒。這次追查真相,公道不能昭昭,他又陷入深深的反思中。那個問題他沒有解答,也解答了,只是不再說話。最後一頂烏紗帽帶在頭上,就是他的回答。


《法醫宋慈》:不問真相,問公道的探案


“趙青山,我和你一樣,都是自作聰明,又愚蠢至極的人。”

他的自作聰明是遠離黑暗官場,追求案件真相;愚蠢至極的是看到問題,解答問題,卻沒有解決問題,逃避之後,問題會一直在那,不會自動消失。

這大概就是導演要說的吧,有能力的人不去解決問題,本身就是最大的問題。就像作家李尚龍說的:“天使不登臺,魔鬼不退場。”

真相在真相之外,用真相可以拆解案件,卻解決不了公道。他深知官場的黑暗,但這次主動進入,頗有點“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大無畏。躬身入局,除了要問真相,他還要問一個公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