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民國”,你首先想到的是徐志摩?

我曾經在面試的時候,面試官問過我這樣的問題:說起民國,你首先聯想到的是什麼?

很顯然,這種問題對一個文科生來說,很有吸引力。

我的回答是,徐志摩。生於那個動亂年代的,卻藏不住的才情與憂鬱,而提起民國時期,更令人嚮往的是那個時代的夜上海,戰亂中的繁華之地,聚集名流商賈,而真實的情景又會如何呢?當然很多書都會給予我們聯想的指引。也就是我為何從未放棄讀書的主要原因。

說起“民國”,你首先想到的是徐志摩?

文字才是塑造想象的根源

為什麼現在的視頻、圖片會如此的流行呢?我想,其中有不少人是因為懶得去思考,然後就借鑑了別人的想象,又或者說,圖片和視頻只是屬於某個的想象,屬於他對某些事物的詮釋,有時也成為了讀者的思維限制原因。

如果去讀一本書,儘管裡面只有一個故事,相信讀完的每個人會產生不同的想法,聯想萬千,大概與每個人的經歷遭遇相關,因而自己的想象與思考都是獨特。電視劇中的某些鏡頭,只能算是個人的某些詮釋,而自己的想法才真實可貴。

碎片化對傳統文學是一個衝擊?

碎片化閱讀也是當下最為熱門的一個議題,大學期間老師也曾經建議我們去寫碎片化相關的論文,當時也查了些相關資料,因而也不是第一聽這個詞。隨著手機移動端的閱讀不斷的佔據人們的碎片化時間,電子書正呈現著大好形勢,有著便宜、便捷等特點,逐步的衝擊著紙質書本的市場,而以傳統文學為主的紙質書無疑也在衰退,與之相對的網絡文學正在打造自身的IP,並且進入熒幕中,影響力也空前絕後。

說起“民國”,你首先想到的是徐志摩?

與其在爭論“網絡小說”屬不屬於文學範疇,還不如思索如何引導新一代人們的正確閱讀。閱讀,屬於每個人的知識積累,是關係到人的一生的重要事情。電子書在當下確實有著處於有利的地位,同時給人們對文化產業的深刻思考。

通俗與高雅,究竟藝術如何定斷?

每次說到關於藝術的斷定一類問題,我就會想起《廢都》,賈平凹寫得最好的幾本書之一。起早我看這個書,是因為滿足某些想象的,但是後來我驚喜的發現,這人真大膽,什麼都敢寫,也寫的傳神。藝術的界限,就在庸俗與高雅之間,這個度掌握不好,就會淪為庸俗,色情;而掌握得當,便是藝術。在文學上的成就有時會導致他對某些領域的跨界,賈平凹就喜歡去舉辦書法展覽,從來都是爭議不斷。

說起“民國”,你首先想到的是徐志摩?

我到現在都在模仿著大家的寫作口吻,充斥著理性與情感的光輝,無論文章如何構思銜接,都會體現一個人的文化修養,我想所有的境界最終都有自身的涵養所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