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民国”,你首先想到的是徐志摩?

我曾经在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过我这样的问题:说起民国,你首先联想到的是什么?

很显然,这种问题对一个文科生来说,很有吸引力。

我的回答是,徐志摩。生于那个动乱年代的,却藏不住的才情与忧郁,而提起民国时期,更令人向往的是那个时代的夜上海,战乱中的繁华之地,聚集名流商贾,而真实的情景又会如何呢?当然很多书都会给予我们联想的指引。也就是我为何从未放弃读书的主要原因。

说起“民国”,你首先想到的是徐志摩?

文字才是塑造想象的根源

为什么现在的视频、图片会如此的流行呢?我想,其中有不少人是因为懒得去思考,然后就借鉴了别人的想象,又或者说,图片和视频只是属于某个的想象,属于他对某些事物的诠释,有时也成为了读者的思维限制原因。

如果去读一本书,尽管里面只有一个故事,相信读完的每个人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联想万千,大概与每个人的经历遭遇相关,因而自己的想象与思考都是独特。电视剧中的某些镜头,只能算是个人的某些诠释,而自己的想法才真实可贵。

碎片化对传统文学是一个冲击?

碎片化阅读也是当下最为热门的一个议题,大学期间老师也曾经建议我们去写碎片化相关的论文,当时也查了些相关资料,因而也不是第一听这个词。随着手机移动端的阅读不断的占据人们的碎片化时间,电子书正呈现着大好形势,有着便宜、便捷等特点,逐步的冲击着纸质书本的市场,而以传统文学为主的纸质书无疑也在衰退,与之相对的网络文学正在打造自身的IP,并且进入荧幕中,影响力也空前绝后。

说起“民国”,你首先想到的是徐志摩?

与其在争论“网络小说”属不属于文学范畴,还不如思索如何引导新一代人们的正确阅读。阅读,属于每个人的知识积累,是关系到人的一生的重要事情。电子书在当下确实有着处于有利的地位,同时给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深刻思考。

通俗与高雅,究竟艺术如何定断?

每次说到关于艺术的断定一类问题,我就会想起《废都》,贾平凹写得最好的几本书之一。起早我看这个书,是因为满足某些想象的,但是后来我惊喜的发现,这人真大胆,什么都敢写,也写的传神。艺术的界限,就在庸俗与高雅之间,这个度掌握不好,就会沦为庸俗,色情;而掌握得当,便是艺术。在文学上的成就有时会导致他对某些领域的跨界,贾平凹就喜欢去举办书法展览,从来都是争议不断。

说起“民国”,你首先想到的是徐志摩?

我到现在都在模仿着大家的写作口吻,充斥着理性与情感的光辉,无论文章如何构思衔接,都会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我想所有的境界最终都有自身的涵养所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