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落花》這首詩是什麼意思?你怎麼評析?

心雨165325473


飛花盡落,望去竟覺斷腸,斷腸人惜的是花的凋零,是春的離去,更是歲月的無情流逝,《落花》是李商隱的一首五言律詩,所要表達的正是這樣的心境情緒。全詩簡潔柔婉,但將詩人的內心愁思表達的細膩哀婉,讀來頗能感染人心。

《落花》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

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strong>

高樓上的賓客們都競相離去,園中的花瓣飛離枝頭在空中紛紛亂飛。花瓣參差錯落連著曲折的小徑,飄往遠處的飛花送離著天邊的夕陽。看著滿地的落花心痛至有斷腸之感,望眼欲穿盼來的春季匆匆就要離去。因這惜花之心便覺得春天離去的太早,所能得的是飛花和淚沾於衣衫。

首聯寫賓客離去、花飛而去,離人離花獨留自己眺目遠送,欲留不得,一片幽婉哀悵之景。接下來描寫的則是遠近飛花帶來的傷懷,近處的飛花在曲折的小徑上參差錯落,被泥土覆蓋,直至最後不見其蹤,飛向遠處的花瓣則向著夕陽的方向,夕陽西下,望去斷腸,飛花追逐,最終落於黑暗的遠處,結束了自己絢爛美麗的生命。

在首聯和頷聯中,李商隱雖未著筆於心理描寫,但所描繪出的景緻足以讓人們瞭解他內心悽婉、只看落花的內心情感了。

到了頸聯,詩人以落花做引道出了自己惜花惜春的心中所哀,落花不忍掃,盼來的春天眼看就要遠去。這種情感是無力又無奈的感覺,因為落花和春天都是人力無法阻止的,它們隨著歲月更迭、季節變換,該走之時必得離開,從來不可能為了誰而駐足停留。

最後詩人說一片芳心最後只有落花和自己的淚沾於衣上,承接上句中落花和春去的不可改變,這是現實的,也是殘酷的。看著漫漫飄花,和流逝而去的季節,悵然欲顧,但無濟於事,箇中悲慼,最終還是要自己體會。

整首詩用白描手法,但畫面的渲染度和詩人的內心表現的細膩程度實為淋漓盡致,有著“花謝花飛花滿天,魂消香斷有誰憐”之感受。李商隱的詩大多哀婉悽愴、帶有極強的畫面感,這一首也不例外,將他一生仕途顛沛坎坷的悽惘,都表現寄予在了對落花和春逝無盡的傷懷中。

<strong>



<strong>


聽雪話詩詞


李商隱的這首《落花》作於846年,此時的李商隱閒居在蒲州永樂,因娶王茂元之女構怨於牛黨的令孤鶚,遭人詆譭和誹謗,心情與境況都不順遂,便以園中的落花委婉吐露心跡。

落花

唐代:李商隱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

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李商隱被稱是唐朝最後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詩大都是悲涼哀婉的,令人黯然神傷,他才華橫溢,但命運多舛,一生艱難。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前四句寫景,客竟散去,落花飄飛,孤獨落寞,讓詩人倍覺傷感。這裡詩中的“迢遞”形容落花連綿不止。花樹參差,落英繽紛,輝映著斜陽的餘暉。這唯美的景色裡竟都是詩人的惆悵。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這四句寫的是詩人內心的感觸。肝腸寸斷中不忍心去打掃一地的落英,望眼欲穿,花兒卻仍自飄零,不能回到枝頭。鮮花為了點綴春天,獻出一片芳心,但卻凋零殘敗,淚落沾衣。詩人以此暗喻自己壯志難酬,報國無門,悲傷飲泣。

清學者李因培在《唐詩觀瀾集》言道:“玉溪詠物,妙能體貼,時有佳句,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這首《落花》是李商隱眾多精彩之作中的精品,全詩以景起始,以情終結,韻調婉轉卻蘊意深刻,有幽怨失落彷徨等等的複雜之情。

請關注“詩詞與文學”,一起品讀詩文,欣賞經典……


詩詞與文學


這麼說吧,如果要問唐詩裡最憂傷的是哪一首,我會告訴你三個字:李商隱。可能跟他的身世有關,可能和他的經歷有關,李商隱喜歡寫愛情,但他寫的不暢快,讓人讀來吧,像是在猜謎,就比如這首《落花》: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

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李商隱這首《落花》很妙,妙在它本是一首詠物詩,卻把惜花、傷春、悲己三者融為一體,花開有時、命運無常,詩人把落花寫得愁腸寸斷,非常哀婉動人。

你看這首聯,說高閣上人們競相離去,只因小園裡的春花已經隨風飄落、漸漸凋零,落花無人賞。這聯詩有花有情,一個“竟”字,一個“亂”字,讓人頓生惆悵,頗感茫然。而且這聯詩起句很妙,採用了倒敘的手法,如果調換過來就味道全無。

再看頷聯,上句寫園中小路崎嶇蜿蜒,行路艱難,下句寫小園的主人佇立在樓上,目送客人不斷離去,斜陽的餘暉照射在他身上,彷彿是在送別夕陽。


頸聯,客人都已離去,小園主人的視線回到園內,他不忍歸去,只因眼前的落花越來越多,鋪在地上讓人腸斷,他望眼欲穿盼來的春天,就這樣匆匆離去了。這一聯實際是惜春,東風吹落百花、吹盡春色,詩人是無奈且傷感的。

尾聯最妙,清朝人屈覆在《唐詩成法》裡說,“人但賞首句,賞結句者甚少”,可見其推崇結句。究其原因,這尾聯語義雙關,一方面惜花:花兒自然是多情的,她們用自己的美點綴了春色,結局卻是飄落凋零,粘人衣裙。一方面悲己:惜花之心因春盡而破碎,只能落得個淚沾襟的結局。

整首詩讀來,我們能感到詩人的幽怨,有一種美好事物被摧殘的哀傷。為何李商隱會對落花如此惋惜?時李商隱因陷入牛李黨爭,又因為母守喪,正在永樂閒居,他有一首詩《永樂縣所居一草一木無非自栽今春悉已芳茂因書即事一章》,從詩題就能知道,這小園裡的一草一木都是他親自種下的,而今春去花落,自己辛勤所得的美好,竟然落淚沾衣,情何以堪啊!



也可自話


先把詩放在前面,以便解說:

落花

李商隱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

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先解題目:落花。

“落花”這是暮春時節常見的景象,這個題目首先就點明瞭時間節令。

另外“落花”這個意象,詩人們常常用來抒發傷春之情。所以這個題目也就暗示了這首詩的感情基調。但這只是憑著經驗猜測的,不讀詩的具體內容,我們終究不知道詩人要表達的具體情感。就如龔自珍寫“落花”,他寫的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寫哪裡有半分傷感的味道,反而充滿了獻身的偉大。

第三,詩人既然以“落花”為題,必然要用些筆墨去描繪它,自然就有了寫景之句。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寫景之中自然是蘊含著詩人的情思的,至於是哪一種,我們要具體讀過詩才知道。



李商隱是晚唐有名的詩人,與杜牧合稱“小李杜”,寫詩晦澀朦朧,其一首《錦瑟》就難倒了古人,難倒了今人,至今無人能說的清楚它要寫什麼,恐怕今後也無人能說的清楚。他一輩子受牛李黨爭影響,沉淪下寮,鬱郁不得志,大約在46歲就去世了。瞭解了李商隱的身世經歷,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他的情思,也就能深刻地理解他的詩歌了。



三讀詩歌。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詩人以“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起句。這兩句的意思是:高閣上的遊客已經全部離開了,小園內只有落花亂飛。這一聯已經透露出無限淒涼與傷感,頗有些人走茶涼的感覺。這一聯雖寫的是今日之景,卻暗含著往日景象。那時小園內繁花似錦,遊客如織,好不熱鬧。如今繁花凋零,覽客盡去,相形之下,便是無限淒涼與落寞。

頷聯“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承接上一句的“花亂飛”而來。因為是亂飛,所以上下參差,落花鋪滿小路。落花紛飛中又送走了一天。夕陽餘暉斜照中,落花飛舞,便只覺無限悽迷。以上這兩聯只以寫景抒情,感情內蘊其中,不露半點痕跡,全靠寫景營造淒涼氛圍。

頸聯“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轉向抒情。“腸斷”說明詩人已傷心到極致了,落花滿地,卻不忍心去掃,不忍心再傷害它們 一次。望眼欲穿盼來的春天,依然要匆匆歸去,留也留不住。這一聯表達了詩人濃烈的傷春惜春之情。

尾聯“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收束全篇,是全詩感情最為濃烈處。一片芳心向春傾盡,得到的不過是淚落沾衣而已。這一聯說的既是落花,說的更是自己。自己一生如這落花一般,空負才華,無人賞識,有凌雲之志,卻難以實現,心中常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千古之恨!“男兒有淚不輕彈”,此時淚落沾衣,怕已是到了傷心至極之處!



李商隱是位感情細膩的詩人,暮春落花都能惹出他無限的情思。他借落花之遭遇,寫自己懷才不遇之落寞傷懷。全詩寓情於物,借景抒情,感情蘊藉,細膩感人!


小鍋煮書


憂傷、悽美、隱晦,是李商隱詩歌的幾大特點。李商隱擅長借物、借景抒情,這首《落花》也一樣。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
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客人次第離去,園中花瓣亂飛。紛紛揚揚,撒滿曲徑小道;迢迢遙遙,送別斜陽餘暉。肝腸寸斷,不忍輕掃;望眼欲穿,盼來春天,怎奈春天轉瞬又迴歸。花兒獻給春天的一片芳心就此了盡,最終只落得了個殘花敗蕊沾衣襟。

這首詩以“落花”為主意象,為我們營造了一個花瓣飄飛春將近的悽婉景象。但我們也應看到,詩人在寫這首詩時,正身處仕途困境,因此,他在這悽美的景象背後,還暗藏了一顆“苦心”。

首聯表面是在寫客人留不住,花也留不住,內裡是在寫詩人的孤獨和無助。

頷聯表面是在寫花瓣飄飛的景象,內裡是在寫詩人雖身懷壯志,卻又被排擠在外的無奈和惆悵。

頸聯表面是在寫詩人對春天易逝的傷心,內裡是在寫詩人對宦海無常的感慨與怨恨。

尾聯表面是在寫花裝點了春天,最後卻落得殘花沾衣的悲慘結局,內裡是在寫詩人對自己慘淡未來的擔心與失望。

在這首詩中,詩人幾乎一直在寫“落花”,但我們卻可輕易看到,其實這是詩人在以“落花”自比,以落花的易逝表達他對人生的無限感慨。那紛飛的落花,不也正是詩人的凋零人生嗎?

《落花》這首詩是一首傷春詩,但李商隱又巧妙地在“傷春”這一外殼包裹下,往裡注入了自己的充沛情感,因此,它也就超脫了一般的傷春詩,而有了更高的思想價值和藝術水準。


感人故事會1220


落花

唐代:李商隱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

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詩人當時的境況不佳,心情鬱悶,詩文裡流露出來的是幽恨與怨憤。

高閣上,曲終人散去。小園裡,風吹花落漫天飛舞,飄落到了田間曲折的小徑上。

斜陽在花雨中西下。心痛憐惜這花雨,不忍將它掃去。

苦苦盼望著,盼來了春天,卻又匆匆歸去。

賞花的情意也隨著春天的歸去消失了,春去花謝,我卻淚溼衣裳。

飄零的落花的結局,早已註定。夢想碎滅後的看花人啊,只落得淚垂沾衣、低迴淒涼的慘況。

春來春去,這是極盡絢爛後的落寞。幾多花開,幾多花敗,衣衫淚透,紅塵看破,一切都是輪迴之道而已。


清心一棧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落花》這首詩是李商隱在22歲時,為母服喪,賦閒期間的觸景生情之作!



譯成現在意思是:日暮,樓上的遊客開始離去,園子裡的花瓣隨晚風飄飛。夕陽下花瓣翩躚曼舞,紛紛飄向曲折的遠方小徑,像是在送別斜陽投下的薄薄餘光。面對凋零的花朵,我肝腸寸斷,真不忍心掃去。我盼望留在枝頭的春花能永立枝頭;但,我知道它依舊要凋謝,此情此景面,令我落淚沾衣,哀傷不已。


李商隱這首詩含蓄蘊藉,耐人咀嚼;首聯遠觀落花飄舞的情狀,展現詩情畫意;隨後直接胸臆,放飛情感:春花不能永駐,自然規律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花開花落自當其時,只能任其自然;最後,迴歸自身,體現出自己憂傷哀怨、悲天憫人的情懷。

全詩是借落花之景抒發傷春之情,聯想到自己懷才不遇,仕途坎坷,自然流露出鬱郁不得志的哀傷,看似寫落花,實際上描繪自己抑鬱憂愁的情愫,屬傷春悲秋的典範作品!


希望星晨58298869


《落花》• 李商隱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譯文】:

高樓空空,遊客一個個地離去,只因這小園中清冷風裡花卉亂飛。

那參差花枝連著小徑的幽深,稀疏花枝外,斜陽正留一抹暗淡餘暉。

面對紛紛的落紅心碎,肝腸寸斷不忍打掃一地的衰頹,望眼欲穿——巴望花不再飄落,期盼春光繁花再度歸來,可是枝上殘留的花卻仍然隨風凋落越來越稀少了。

為點綴春天一片芳心已碎,可是春光去了,只落得殘紅沾襟點點淺緋……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滎陽人。曾受牛黨令狐楚提拔,表為巡官。開成二年(837),又因令狐楚之子令狐絢舉薦,進士及第,任弘農尉。李黨王茂元鎮河陽,惜其才,用為掌書記。後李商隱娶茂元之女,牛黨斥之為“背主、忘恩”。

《落花》這首詩作於武宗會昌六年(846)。當時,李商隱因娶王茂元之女而構怨於令狐絢,處於遭人詆譭而阻隔的境地,故於詩中借詠園中落花曲折吐露自己的心跡。

詩中首兩句寫客去而樓空園寂,只有落花亂飛,風飄萬點,這一起點,用落寞孤寂的氛圍籠下全篇。三、四句承上寫落花:花樹參差,落紅紛紛,那疏枝外一抹暗淡夕輝,透露出春光將逝的傷感情懷。五、六進而寫憐花:惜花情深,故不忍打掃一地衰敗的殘紅;望眼欲穿,花卻仍自隨風稀疏的飄零。這兩句情深語苦,極纏綿之能事,沒有落花心事的人道不出。沒兩句語意雙關:花為點綴春天奉獻一片芳心,卻落得凋落殘敗的結果,正如自己欲用於世而報效無門,所得只有淚落沾衣。這一結,將人生感慨不盡於言外。

此詩起得“超忽”,結得低迴,起、結句皆妙,非他人所能及。

李商隱才華絕世卻潦倒一生,其詩總蒙著一層抑鬱悽婉情調,而且都用筆曲折。這首《落花》寓含一種象徵意味,抒發了與落花同病相鄰的哀怨情思。它既切合於物又委曲於情,落花之嘆與身世之慨融合無痕。





愛讀書的媽媽


問題:李商隱《落花》這首詩是什麼意思?你怎麼評析?


前言

李商隱這首詩是比較有名的拗體五律,有三聯的出句是拗體。

李商隱寫這首《落花》詩時因為陷入牛李黨爭境況不佳,流露出的是幽恨怨憤之情。時間大約在會昌六年(公元846年)。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一、《落花》拗體句簡析

1、平平仄仄平的變格

高閣客竟去: 平仄仄仄仄

腸斷未忍掃:平仄仄仄仄

第1句和第5句都是相同的拗句, 中仄平平仄的第3、4兩個字都應該是平聲,變成了:中仄仄仄仄。

救拗的方式是對句救拗,原先的句式:平平仄仄平,其中第三個字必須是平聲,平平平仄平,因為2、3字連續平聲,所以第一個字平仄不拘,可以是仄平平仄平

救拗的結果如下

小園花亂飛:仄平平仄平

眼穿仍欲歸:仄平平仄平

2、平平平仄仄的變格

芳心向春盡,平平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的變格,這種變格在唐朝近體詩中比比皆是,不被認為是拗體,不存在救拗,對句不變,還是中仄仄平平。

芳心向春盡:平平仄平仄

所得是沾衣:中仄仄平平

二、《落花》 簡析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這首詩除了第1句,句句離不開花。除了第二句有一個“花”字,其他都把“花”省略了。

其中眼穿仍欲歸,也是在落花中望眼欲穿,

芳心向春盡,芳心是愛花之心,也是花心,看著春天一步步離去,人花俱損,沾衣的是淚水還是落花之雨呢?

結束語

這首《落花》除了用拗句以外,其他對仗、黏連、押韻都沒有問題。

會昌六年(846年),李商隱由於被認為是李德裕一派,因此被令狐綯等人視為背叛, 牛黨掌握大權以後, 李商隱一直仕途不得志而鬱鬱寡歡。這首詩是傷心人借落花吐露自己的心聲。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李商隱的《落花》,是一首十分唯美而憂傷的詩,全詩如下:

落花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

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李商隱的這首《落花》,寫於會昌五年(845),當時,李商隱因為母親去世,服喪家中。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高高的閣樓上,客人都已經離去,小園裡的落花,四處亂飛。

花並是客人離去之後才亂飛的,花一直都在亂飛,只是詩人在客人離去後,才注意到花的飄零。此時花的飄零與詩人的落寞融為一體,“亂”既指花之飄落,亦暗含詩人內心之迷亂。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落花隨風飄落,灑向彎彎曲曲的小路,遠遠追送著那落日的斜暉。這一聯將詩人迷亂的內心,隨曲徑和迢遞落花遠展開去,將人去花落的小境界溶於富於時空感的大境界中。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

落花狼藉,讓人肝腸寸斷,不忍拂掃,望眼欲穿,企盼著你歸來。

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我的內心已落花枯萎,換取的,只有淚下沾衣。

李商隱是古代詩人中少有的刻意追求詩意美的詩人,他的詩大多意境悽迷唯美,讀起來令人憂傷而心醉。

此詩的妙處,在於詩人與落花融為一體,讀詩中的每一句,你分不清是寫落花還是寫詩人自己,達到了《文心雕龍》中所說的“婉轉附物,怊悵切情”的高超境界。

首聯客竟去,花亂飛,詩人與花已漸漸融為一體,詩人因客去而傷心,花因春去而飄零,亂字將詩人的心緒與花的情感聯結在一起。

花四散飄零落在彎彎曲曲的小路上,詩人的內心寂寞而無處安放,花依依不捨地遠送斜暉,因為日落之後,一天又盡,春去愈遠,詩人的目光也隨落花迢遞,遠送客去。

春去難歸,客去難回,落花狼藉,是花破碎的心,亦是詩人決堤的情,所以未忍掃。花存一念心盼春歸,人存一絲希望盼客歸,但望眼欲穿而不見歸。

最後,詩人的心與落花一樣,隨春盡而枯萎,一片痴心,換取的不過是淚下沾衣。

沾衣,也指落花沾衣,是詩人與落花的相互憐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