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講意在筆先是什麼境界。而意在筆後又需做到哪些?

贏州7983344520306


意在筆先是指按筆法運腕來統領作書。

只要拿起毛筆來作書法,就要注意創作方法,即非一般書寫毛筆字,要運腕中鋒,寫圓寫遒,寫出勢、寫出意。也就是草聖張芝所說匆匆不暇草書。

這說明書法的筆法自昇華之時起就是書寫的主宰,就與書寫的性質完全不同,就要按秘訣一類方法來揮運文字。

如果意在筆後,就成了任筆為體,聚墨成形的書寫,即使寫得好看,寫得規正,也是院體、幹祿、臺閣、館閣、帳房之體,毫無神釆,毫無筆意,徒見字形,索然無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至於筆法揮運熟練,寫出了精彩的意外筆墨效果,也是功夫精熟所到,而非意在筆後所能。






王乃棟說書畫


意在筆先,就如同寫文章的打腹稿。意在筆先的這個“意”,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①打譜,②定調,③理順思路。

所謂打譜,就是通盤考慮章法佈局,多大尺幅多少字,大致要分幾行來書寫。所謂定調,就是琢磨氣質風格而來醞釀感情,是行是草,是正是險,是疾是緩,是濃是淡,這個情感基調要率先匡定。所謂理順思路,就是統籌考慮筆法、墨法和章法,確保書寫時筆如人意、書寫連貫順暢。


意在筆先是絕對的。離開了大腦的指揮,手是寫不出字的。不論新手還是老手,不論業餘還是專業,書寫之前,都會對筆墨之法、邏輯順序、目標效果來作一個理性的思考,這個就是“意”。只不過,業餘玩家的思考較短較淺,也比較籠統紛亂,好像是在“跟著感覺走”。而有經驗的高手老手,完成腹稿的速度非常之快,甚至可以直接憑著經驗來寫,但經驗本身也就是腹稿,且是比較成熟的腹稿。


意在筆先,以書法理論和書寫技能的實力為基礎。水平在什麼段位上,擅長詮釋表達哪種書體,這才應是“意”需要深入思考關切的依據。沒那個水平實力,想法再好也只是空中樓閣,是脫離實際的空想而已。要知已,更要知筆。

意在筆先,以個人書法審美取向為靶標。所有的腹稿要靠筆墨來實現,你能想得到,才有望寫得出。就如生物的趨光性,而審美就是“意”的光源。所以對於書法人來說,多元、寬域、辯證歷史的審美,是至關重要的。審美上層次,書法才會上層次;審美上不去,練死了也只能在低層次徘徊。

意在筆先,是追求效果目標與書寫實際狀況的相互糾纏妥協。想是一回事,做出來是效果可能是另一回事,點畫不聽招呼、結構不服指揮,太正常了。目標與效果不可能完全一致,肯定會有波動或反差,作為書寫者,就得做好宏觀調度、微觀協調的工作,使書寫儘量沿著既定目標進行下去。因此,意在筆先的“意”,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時刻在運動變化著的。


抱庸妄談。


抱庸詩書


對於“意在筆先",我的理解就是在書寫之前已經有了對作品的整體把握,比如書體選擇,筆墨濃淡,行氣結構,如何落款等已經胸有成竹。

對書法造詣深厚者,意在筆先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但如果平時注意訓練,平常水平的書家也不是不可以。

“意在筆先”之“意”,我傾向於認為是人的“潛意識”,是人們早已訓練好的身體技能,而絕對不可能是意識層面的東西。

現如今的書法創作,誤區不少,裝腔作勢,矯揉造作,乃至打出很多旗號,拉幫結派,把書壇搞的汙水橫流。古人寫字,其實並無所謂創作。書法創作一詞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才出現。無論是《蘭亭序》,還是《祭侄文稿》皆為隨手而為之。當時的王、顏並非是在創作一件書法作品,是在做一件事時所作的一個記錄而已,包括筆法、墨法、章法,根本就沒考慮,就是隨意而為,好就好在無意於好,但卻寫好了。

那麼,古人為何瞎寫也能寫得如此精彩呢,主要在於他們的平時修練,平時功夫練好了,用時拿出就是,無須再意在筆先了。正如佛、道兩家的最高境界乃為空與無。書家有相通之處,寫字時也應物我兩忘,排除一切雜念。

意在筆後,乃臻高境。

如意在筆先,唯正書可為。行書、草書,應感性而為。如理性太強,必為僵硬,或氣韻不暢,或呆板無神。總之,很難有自然天成之作。唯意在筆後,隨意而書,才能傳達作者之情性,積累之學養,乃至德性、品行皆會自然地流露於筆端,流露在字裡行間,流露在乾溼濃淡的墨痕裡面。如能達到這個境界,那你的字不是神品逸品,也是高品了。

然這看似簡單,做卻難。

這意在筆後,卻要襯墊在千千萬萬的意在筆先之上,意在筆先,固然虛集古帖大成,得古人心跡,方能進入境界,方能意在筆後。故做到意在筆後並非易事,猶如打太極拳時的肌肉放鬆,一般的放鬆還可以做到,幾百塊肌肉全要鬆弛就難了。所以意在筆後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昇華,是一種超脫。是練造神來之筆的必要之條件。

“意在筆後”才是行草書創作的根本?

翻開歷史,那些神品、逸品之法帖,皆是隨意而為,不期而就者。所以今天提出原生態書法,是人們在書法上的醒悟,是反省,是迴歸,是真率。

書法,並無神乎其神;書法亦非簡單勞作。

書法是國學之一脈,書法乃神情之傳遞;書法須自然之流淌。唯書法,維繫中華七千年之文脈,故吾輩須善待之,不要把書法神秘化,而使人卻步。更不能以書法的名義,謀一己之利。把國之文脈給汙染了。


墨魚軒書畫


中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文化長河中最璀璨的明珠。

我來說一下書法中的意,書法明確把“意”作為創作最高目標。所謂意是先哲書法家在那漫長的創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審美意識,是那“落筆有意”、“落墨有意”時能恰到好處,是一種不似之似的形象,亦是一種簡逸超脫的意趣,體現了一種文人學者的修養和性情,可以說也是一種深微玄妙的現象。藝術家所從事的藝術創作,就是要表達個人主觀的意向,抒發個人獨到的性情,所謂“意在筆先”,即是要為抒發性情而去考慮選擇合適的表達形式。



說一下筆意,筆意”就是通過用筆結字的變化,來表現出的心態的變化。我認為書法家在書寫書法作品之前,其藝術思想潛意識裡在心中已醞釀成熟,筆在手上,字在心中,下筆如有神助,直抒胸臆,一氣呵成。藝術才能達到最自然流露,留下千古藝術篇章。所以意在筆先“強調的是思想在先,與“任情恣性,然後書之”。


說一下“意先筆後”,是近代一個書法家提出來的,被書家所接受,並積極實踐。我個人認為,意在筆後,就是你的書法作品所呈現出來的意境 ,筆墨法度,藝術狀態和趣味。也是藝術成就。有了意在筆後,就有了王羲之的優雅、從容的書法瑰寶,有了米芾“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沉著痛快的表現,有了懷素“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盡情恣意的揮灑。所以說“意在筆後”就是書法藝術的最終體現。


潤玉程收藏推薦


友好。問:書法中的“意在筆先”與“意在筆後"需注意的問題。關於意在筆先的問題本人已經在上年作了評析,這裡不做重複。只補充兩點:

一,修造需擇期定日。人們在修造房屋時,按照民間的風俗習慣,都需要選一個吉利的日子,什麼時間下牆腳,什麼時間過大門又是什麼時間過小門等等,一旦決定下來工匠們用筆記下,按時實施,並不得有誤差,這就是修造前的準備工作,簡稱為“意"。書法中的意在筆先,也是同樣的道理。字體字形大小,五體書法的種類和筆勢,篇章結構和韻律等等,都要有所顧及。

意在筆後,有點像“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感覺。這全靠個人才智及“天聰之明"。就像到河岸釣魚一樣,這個魚窩魚不上釣又換另一個窩子,換來換去沿著河道尋了個遍,終究都沒有釣上魚來。因為,你沒有釣魚這個意向,也不懂釣魚需種魚餌這個道理,怎麼能釣上魚來呢。

看見許多的有實力的書法人,書法時勿需考慮再三,下筆流暢,落草生根,風馳電掣般的神氣,字字鏗鏘有力,妙無玄機,這是為什麼呢?正因為這些人都是書法中的實力派,技法超群。你可能萬萬都沒有想到,書法之前,“意"早在這類書者心裡生了根,也開了花結了果。往往被許多人誤認成是“意在筆後"。所以,無論做什事,必須先有意而後行之有效的。由於不在意,書法中的意在筆後往往還體現在一般的書寫者書法中,如書法中的錯別字,漏字,重複句字,落款等等上的問題,這些都要用心改正過來。


鬱香墨


我剛學會這種直接拿屏幕上用手指頭寫的草稿當正稿發,也算有點收穫。但我記得曾回答過類似的提問,現下回答你的提問算不算犯了規?豁出去了,誰讓你當"問題"給曬出來,拼命陪君子。你小學畢業了沒?能小學畢業那是太好不過的大好事,就拿這"意在筆先是什麼境界”來說事。這意必先心有何屬,然後屬以生情,才能以情致意。你可拿一首"慈母手中絲……"的詩,去品讀,將自己給讀得心潮起漣漪讀得心潮澎湃讀得長吁短嘆讀得捶胸頓足讀得淚流滿面讀得磕頭撞額讀得欲生欲死,你把自己給讀出情來了,因情而起意,人性是也。於是乎,你便很想表達,表達你對"媽咪"的厚愛,你想感恩媽媽,你想回報媽媽,是不是?"誰言寸草心,難報三春暉"。於是乎,你就想寫一首"報恩老媽"的打油詩,順口溜也很好。這種意念就叫"意在筆先"。至於"意在筆後又需做到哪些?"這容易,你就再把那一首詩硬讀死讀死死地往死裡讀,還是讀不出一點半星眼淚來,淚花有沒有?沒有也不怕。大不了讀"隔江猶唱反庭花”。我們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總能讓你找到"意在筆先"的破綻。放心吧。








林慶逢358



金民千祥雲集


何為書法的“意”?這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這裡有意境,意識、意念、意象之意,“意不可見而象,因言以會意也”:“從心察言而知意也”。達到一定藝術高度的書家,“意在筆先”是自然之態,由功夫積而成。我見過書法大家的書寫,考慮片刻,不徐不疾,如行雲流水。這可能就是意在筆先的境界。是功力深厚的外在表現,這需要多年臨帖,揣摸與練習。我的老師就曾回答過怎樣學書法的問題。他說,其實很簡單,沒有什麼奧妙,十萬小時,你幹什麼都是專家。沒有上十年功夫,就沒有書法的意境。沒有書意,那只是寫字,不叫書法。

     意在筆後,其實指的是“天意”、“趣意”,是書家功力的體現,是沒有想到的“想到”,這也是書法與國畫特有的現象,在於墨的運用自如,在於墨的靈性展現。這一點在書法的分類,篆刻中表現也很明顯。紙與墨相融的暈染,刀與石交互的自然崩痕,這實際上也是書家、篆刻家的藝術風格的體現。真正要做到意在筆先,意在筆後。那必須“板凳要做十年冷”,才能“文章不寫一句空”。



banlu


書法講意在筆先是什麼境界。而意在筆後又需要做到那些?答:我對書法是一個外行,但既然受邀就勉力做一回答;書法講究意在筆先,就是在下筆書寫之時,做到胸有翰墨。雖然還沒有落筆,但整幅書法作品的表現形式氣勢格局都已在胸中醞釀成熟。這是一個書法藝術人士必須要具備的一種習慣。也是一個書法家或愛好之士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不但是書法需要意在筆先,就是繪畫寫文章作詞編曲等,也都需要一氣呵成而不在中途停頓。因停頓意斷而斷了整幅作品的氣韻。隨然在書寫作品時,巳能做到意在筆先,但還談不上境界上的高低,只能說在書法藝術之路上已經上道。而意在筆後那都是初學者常犯的錯誤,因胸中裝的知識筆墨章法步局留白等還比較少,而且還不成熟,甚至也分辨不出對錯好壞。只能跟著心意願望走,而且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走看一步。邊寫邊想邊改正。而意在筆後需要做的就是亡羊補牢,使作品相對來講儘可能的比較完美。回答完畢。




鶴舞蘭天逍遙客


孫過庭在《書譜》裡已經否定了所謂的意在筆先的書法創作模式是書寫最佳狀態,而是說“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才是最高境界。事實上,意在筆先的狀態是一種設計狀態或複製模式,即把頭腦中已有的模本樣子描摹重現,這與書法追求的原創不可複製、精彩絕倫唯一性之間,是有一定差距的。那麼,相對地,意在筆後,應該是指作書時進入了自然抒發的狀態,瞬間凝聚,妙則妙矣,敗則敗矣,無所悔改。當然,意在筆後絕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至道無為,它比意在筆先的狀態更趨於臻善,更加要求功夫不但在書裡頭,甚至還要在外頭,是書作者所有功夫的總成輸出和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