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讲意在笔先是什么境界。而意在笔后又需做到哪些?

赢州7983344520306


意在笔先是指按笔法运腕来统领作书。

只要拿起毛笔来作书法,就要注意创作方法,即非一般书写毛笔字,要运腕中锋,写圆写遒,写出势、写出意。也就是草圣张芝所说匆匆不暇草书。

这说明书法的笔法自升华之时起就是书写的主宰,就与书写的性质完全不同,就要按祕诀一类方法来挥运文字。

如果意在笔后,就成了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书写,即使写得好看,写得规正,也是院体、干禄、台阁、馆阁、帐房之体,毫无神釆,毫无笔意,徒见字形,索然无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至于笔法挥运熟练,写出了精彩的意外笔墨效果,也是功夫精熟所到,而非意在笔后所能。






王乃栋说书画


意在笔先,就如同写文章的打腹稿。意在笔先的这个“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①打谱,②定调,③理顺思路。

所谓打谱,就是通盘考虑章法布局,多大尺幅多少字,大致要分几行来书写。所谓定调,就是琢磨气质风格而来酝酿感情,是行是草,是正是险,是疾是缓,是浓是淡,这个情感基调要率先匡定。所谓理顺思路,就是统筹考虑笔法、墨法和章法,确保书写时笔如人意、书写连贯顺畅。


意在笔先是绝对的。离开了大脑的指挥,手是写不出字的。不论新手还是老手,不论业余还是专业,书写之前,都会对笔墨之法、逻辑顺序、目标效果来作一个理性的思考,这个就是“意”。只不过,业余玩家的思考较短较浅,也比较笼统纷乱,好像是在“跟着感觉走”。而有经验的高手老手,完成腹稿的速度非常之快,甚至可以直接凭着经验来写,但经验本身也就是腹稿,且是比较成熟的腹稿。


意在笔先,以书法理论和书写技能的实力为基础。水平在什么段位上,擅长诠释表达哪种书体,这才应是“意”需要深入思考关切的依据。没那个水平实力,想法再好也只是空中楼阁,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已。要知已,更要知笔。

意在笔先,以个人书法审美取向为靶标。所有的腹稿要靠笔墨来实现,你能想得到,才有望写得出。就如生物的趋光性,而审美就是“意”的光源。所以对于书法人来说,多元、宽域、辩证历史的审美,是至关重要的。审美上层次,书法才会上层次;审美上不去,练死了也只能在低层次徘徊。

意在笔先,是追求效果目标与书写实际状况的相互纠缠妥协。想是一回事,做出来是效果可能是另一回事,点画不听招呼、结构不服指挥,太正常了。目标与效果不可能完全一致,肯定会有波动或反差,作为书写者,就得做好宏观调度、微观协调的工作,使书写尽量沿着既定目标进行下去。因此,意在笔先的“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时刻在运动变化着的。


抱庸妄谈。


抱庸詩書


对于“意在笔先",我的理解就是在书写之前已经有了对作品的整体把握,比如书体选择,笔墨浓淡,行气结构,如何落款等已经胸有成竹。

对书法造诣深厚者,意在笔先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但如果平时注意训练,平常水平的书家也不是不可以。

“意在笔先”之“意”,我倾向于认为是人的“潜意识”,是人们早已训练好的身体技能,而绝对不可能是意识层面的东西。

现如今的书法创作,误区不少,装腔作势,矫揉造作,乃至打出很多旗号,拉帮结派,把书坛搞的污水横流。古人写字,其实并无所谓创作。书法创作一词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出现。无论是《兰亭序》,还是《祭侄文稿》皆为随手而为之。当时的王、颜并非是在创作一件书法作品,是在做一件事时所作的一个记录而已,包括笔法、墨法、章法,根本就没考虑,就是随意而为,好就好在无意于好,但却写好了。

那么,古人为何瞎写也能写得如此精彩呢,主要在于他们的平时修练,平时功夫练好了,用时拿出就是,无须再意在笔先了。正如佛、道两家的最高境界乃为空与无。书家有相通之处,写字时也应物我两忘,排除一切杂念。

意在笔后,乃臻高境。

如意在笔先,唯正书可为。行书、草书,应感性而为。如理性太强,必为僵硬,或气韵不畅,或呆板无神。总之,很难有自然天成之作。唯意在笔后,随意而书,才能传达作者之情性,积累之学养,乃至德性、品行皆会自然地流露于笔端,流露在字里行间,流露在干湿浓淡的墨痕里面。如能达到这个境界,那你的字不是神品逸品,也是高品了。

然这看似简单,做却难。

这意在笔后,却要衬垫在千千万万的意在笔先之上,意在笔先,固然虚集古帖大成,得古人心迹,方能进入境界,方能意在笔后。故做到意在笔后并非易事,犹如打太极拳时的肌肉放松,一般的放松还可以做到,几百块肌肉全要松弛就难了。所以意在笔后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升华,是一种超脱。是练造神来之笔的必要之条件。

“意在笔后”才是行草书创作的根本?

翻开历史,那些神品、逸品之法帖,皆是随意而为,不期而就者。所以今天提出原生态书法,是人们在书法上的醒悟,是反省,是回归,是真率。

书法,并无神乎其神;书法亦非简单劳作。

书法是国学之一脉,书法乃神情之传递;书法须自然之流淌。唯书法,维系中华七千年之文脉,故吾辈须善待之,不要把书法神秘化,而使人却步。更不能以书法的名义,谋一己之利。把国之文脉给污染了。


墨鱼轩书画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最璀璨的明珠。

我来说一下书法中的意,书法明确把“意”作为创作最高目标。所谓意是先哲书法家在那漫长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审美意识,是那“落笔有意”、“落墨有意”时能恰到好处,是一种不似之似的形象,亦是一种简逸超脱的意趣,体现了一种文人学者的修养和性情,可以说也是一种深微玄妙的现象。艺术家所从事的艺术创作,就是要表达个人主观的意向,抒发个人独到的性情,所谓“意在笔先”,即是要为抒发性情而去考虑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



说一下笔意,笔意”就是通过用笔结字的变化,来表现出的心态的变化。我认为书法家在书写书法作品之前,其艺术思想潜意识里在心中已酝酿成熟,笔在手上,字在心中,下笔如有神助,直抒胸臆,一气呵成。艺术才能达到最自然流露,留下千古艺术篇章。所以意在笔先“强调的是思想在先,与“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说一下“意先笔后”,是近代一个书法家提出来的,被书家所接受,并积极实践。我个人认为,意在笔后,就是你的书法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意境 ,笔墨法度,艺术状态和趣味。也是艺术成就。有了意在笔后,就有了王羲之的优雅、从容的书法瑰宝,有了米芾“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沉着痛快的表现,有了怀素“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尽情恣意的挥洒。所以说“意在笔后”就是书法艺术的最终体现。


润玉程收藏推荐


友好。问:书法中的“意在笔先”与“意在笔后"需注意的问题。关于意在笔先的问题本人已经在上年作了评析,这里不做重复。只补充两点:

一,修造需择期定日。人们在修造房屋时,按照民间的风俗习惯,都需要选一个吉利的日子,什么时间下墙脚,什么时间过大门又是什么时间过小门等等,一旦决定下来工匠们用笔记下,按时实施,并不得有误差,这就是修造前的准备工作,简称为“意"。书法中的意在笔先,也是同样的道理。字体字形大小,五体书法的种类和笔势,篇章结构和韵律等等,都要有所顾及。

意在笔后,有点像“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这全靠个人才智及“天聪之明"。就像到河岸钓鱼一样,这个鱼窝鱼不上钓又换另一个窝子,换来换去沿着河道寻了个遍,终究都没有钓上鱼来。因为,你没有钓鱼这个意向,也不懂钓鱼需种鱼饵这个道理,怎么能钓上鱼来呢。

看见许多的有实力的书法人,书法时勿需考虑再三,下笔流畅,落草生根,风驰电掣般的神气,字字铿锵有力,妙无玄机,这是为什么呢?正因为这些人都是书法中的实力派,技法超群。你可能万万都没有想到,书法之前,“意"早在这类书者心里生了根,也开了花结了果。往往被许多人误认成是“意在笔后"。所以,无论做什事,必须先有意而后行之有效的。由于不在意,书法中的意在笔后往往还体现在一般的书写者书法中,如书法中的错别字,漏字,重复句字,落款等等上的问题,这些都要用心改正过来。


郁香墨


我刚学会这种直接拿屏幕上用手指头写的草稿当正稿发,也算有点收获。但我记得曾回答过类似的提问,现下回答你的提问算不算犯了规?豁出去了,谁让你当"问题"给晒出来,拼命陪君子。你小学毕业了没?能小学毕业那是太好不过的大好事,就拿这"意在笔先是什么境界”来说事。这意必先心有何属,然后属以生情,才能以情致意。你可拿一首"慈母手中絲……"的诗,去品读,将自己给读得心潮起涟漪读得心潮澎湃读得长吁短叹读得捶胸顿足读得泪流满面读得磕头撞额读得欲生欲死,你把自己给读出情来了,因情而起意,人性是也。于是乎,你便很想表达,表达你对"妈咪"的厚爱,你想感恩妈妈,你想回报妈妈,是不是?"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于是乎,你就想写一首"报恩老妈"的打油诗,顺口溜也很好。这种意念就叫"意在笔先"。至于"意在笔后又需做到哪些?"这容易,你就再把那一首诗硬读死读死死地往死里读,还是读不出一点半星眼泪来,泪花有没有?沒有也不怕。大不了读"隔江犹唱反庭花”。我们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总能让你找到"意在笔先"的破绽。放心吧。








林庆逢358



金民千祥云集


何为书法的“意”?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这里有意境,意识、意念、意象之意,“意不可見而象,因言以會意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达到一定艺术高度的书家,“意在笔先”是自然之态,由功夫积而成。我见过书法大家的书写,考虑片刻,不徐不疾,如行云流水。这可能就是意在笔先的境界。是功力深厚的外在表现,这需要多年临帖,揣摸与练习。我的老师就曾回答过怎样学书法的问题。他说,其实很简单,没有什么奥妙,十万小时,你干什么都是专家。没有上十年功夫,就没有书法的意境。没有书意,那只是写字,不叫书法。

     意在笔后,其实指的是“天意”、“趣意”,是书家功力的体现,是没有想到的“想到”,这也是书法与国画特有的现象,在于墨的运用自如,在于墨的灵性展现。这一点在书法的分类,篆刻中表现也很明显。纸与墨相融的晕染,刀与石交互的自然崩痕,这实际上也是书家、篆刻家的艺术风格的体现。真正要做到意在笔先,意在笔后。那必须“板凳要做十年冷”,才能“文章不写一句空”。



banlu


书法讲意在笔先是什么境界。而意在笔后又需要做到那些?答:我对书法是一个外行,但既然受邀就勉力做一回答;书法讲究意在笔先,就是在下笔书写之时,做到胸有翰墨。虽然还没有落笔,但整幅书法作品的表现形式气势格局都已在胸中酝酿成熟。这是一个书法艺术人士必须要具备的一种习惯。也是一个书法家或爱好之士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不但是书法需要意在笔先,就是绘画写文章作词编曲等,也都需要一气呵成而不在中途停顿。因停顿意断而断了整幅作品的气韵。随然在书写作品时,巳能做到意在笔先,但还谈不上境界上的高低,只能说在书法艺术之路上已经上道。而意在笔后那都是初学者常犯的错误,因胸中装的知识笔墨章法步局留白等还比较少,而且还不成熟,甚至也分辨不出对错好坏。只能跟着心意愿望走,而且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走看一步。边写边想边改正。而意在笔后需要做的就是亡羊补牢,使作品相对来讲尽可能的比较完美。回答完毕。




鹤舞兰天逍遥客


孙过庭在《书谱》里已经否定了所谓的意在笔先的书法创作模式是书写最佳状态,而是说“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才是最高境界。事实上,意在笔先的状态是一种设计状态或复制模式,即把头脑中已有的模本样子描摹重现,这与书法追求的原创不可复制、精彩绝伦唯一性之间,是有一定差距的。那么,相对地,意在笔后,应该是指作书时进入了自然抒发的状态,瞬间凝聚,妙则妙矣,败则败矣,无所悔改。当然,意在笔后绝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至道无为,它比意在笔先的状态更趋于臻善,更加要求功夫不但在书里头,甚至还要在外头,是书作者所有功夫的总成输出和体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