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孫堅投袁術的原因:形勢所迫、利益所繫、意氣相投

中平六年(189年),東漢南陽郡。漢長沙太守、烏程侯孫堅,以討要軍糧未果為由,將南陽太守張諮斬殺於酒席之間。

隨後,孫堅星夜兼程率軍來到南陽以北的魯陽,與早就在此逗留多時的袁術相見,結成同盟共討董卓。之後,孫堅軍即長期依附袁術,為其東征西討直到孫堅戰死襄陽。

孫堅本是一員驍將、實力不俗,還是東漢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員,他為何會去投靠一個在後世看來毫無治世能力、被孔融稱為“冢中枯骨”的袁術呢?

這其中的緣由,既有當時孫堅為形勢所逼的窘迫,也有孫、袁二人之間當時利益一致性的影響,而且不排除有部分意氣相投的因素


淺析孫堅投袁術的原因:形勢所迫、利益所繫、意氣相投

孫堅


【一】出身寒微的孫堅, 憑藉軍功獲封烏程候,對漢王朝感恩戴德

孫堅是吳郡富春人,其家世代在當地做官,但都是級別極低的下層小吏,在講究門第出身的東漢末年,顯然是屬於家世寒微之人

孫見本人年輕時也是縣裡的一員小吏,但為人俠義又有謀略。憑藉自己的勇武和精明,多次募兵擊殺當地的小股叛賊,因此聞名鄉里。先後擔任州府代理校尉、鹽瀆丞、盱眙丞、下邳丞等郡縣下級官員。

中平元年(184年)四月,黃巾起義爆發。孫堅在機緣之下,跟隨中郎將朱儁擔任佐軍司馬一職,孫堅自募上千士兵,參與討伐黃巾軍,後因功被任命為別部司馬,從此開始擁有領兵之權

因為中郎將朱儁的關係,孫堅為時任司空兼代理驃騎將軍張溫賞識。在邊章、韓遂起兵之際,孫堅曾建議張溫趁機殺掉董卓,但張溫沒有采納,此可見孫堅頗有見識。

中平三年(186年),長沙郡區星聚眾萬人,自稱將軍起兵作亂,零陵、桂陽兩郡的周朝、郭石又起兵響應。孫堅於是以長沙太守之職,被派去平叛。叛亂平定之後,孫堅因功封為烏程候。

此時的孫堅憑藉自己一步步的努力,完全以軍功博得封侯,並擔任一郡太守,讓孫堅對東漢王朝充滿感激之情和忠誠之心

之後不久發生的一件事,可以證明孫堅對漢王朝的忠心。臨近的宜春縣遭到盜賊攻擊,派人求救。主簿勸孫堅三思而後行,孫堅慨然說雖然我是越界出兵,但是目的是搭救臨近郡縣,如果因此獲罪我也無愧於心。


淺析孫堅投袁術的原因:形勢所迫、利益所繫、意氣相投

東漢長沙郡位置及範圍示意


【二】因為忠心而犯下大錯難以自處,孫堅需要“四世三公”的袁術來遮擋輿論的風雨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一系列愚蠢的行動,既招來了殺身之禍,也給東漢帝國招來了煞星董卓。

董卓以一介武夫驟然臨朝,肆意行事,把朝廷弄得更加烏煙瘴氣。各路諸侯在山東集聚,共討董卓。

遠在長沙的孫堅,也急忙帶兵前往。在路過荊州治所武陵時,卻幹下了一件錯事,讓他自外於他所忠於的朝廷

當時的荊州刺史王叡,曾經與孫堅共討零陵和桂陽的叛軍,過程中對出身寒微、身為武將的孫堅有些輕視,言語上多有譏諷,孫堅因此對王叡沒有好感。

而同為荊州治下的武陵郡太守曹寅,也與王叡有很大的嫌隙而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王叡揚言要殺掉曹寅,曹寅疑懼之下偽造御史大夫溫毅的檄書,歷數王叡的罪過,要孫堅在路過時幫助他處死王叡。

孫堅不疑有詐,果然帶兵前往武陵,逼迫荊州刺史王叡吞金自殺

殺王叡給孫堅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因為這是無故殺害朝廷委任的封疆大吏,且不說是否治罪,至少在道義上就已經形同造反

雖然董卓把持下的朝廷不敢把孫堅怎麼樣,但劉表、孔伷等名士大族,卻對孫堅步步相逼。更何況劉表又被任命為新的荊州刺史,挾朝廷之名而來,孫堅頓時感覺自己難以自處。

要如何解決目前的尷尬處境呢,孫堅有三個選擇、三條路。一是投奔董卓,但孫堅曾經建議張溫殺董卓,這條路已經不通。二是就此佔據荊州,割據一方,但以孫堅對朝廷的忠心而言不能做出此舉,何況此時孫堅的力量也不足以割據一方,此路也不可行。三是找一個有實力、有影響的人,投靠或結盟,既不違背對漢朝廷的忠誠,也可以發展自己,還可以免去道義上的難以自處,是一條可行的路。

環顧此時的東漢大地上,只有“二袁”才是可以依靠的人,出身世家大族“四世三公”,屋簷大、能遮風避雨

。但袁紹在河內,距離太遠,而且旗下已經有曹操等熊傑,不實際。而袁術在魯陽,看起來頗為孤單,就選他了


淺析孫堅投袁術的原因:形勢所迫、利益所繫、意氣相投

孫堅北上路線示意


【三】坐等魯陽的袁術,需要孫堅這樣一個無處可去又實力雄厚的人

袁術年紀輕輕就成為虎賁中郎將,掌握宮禁宿衛的虎賁軍(或者是掌握其中一部分)。董卓進入洛陽後,袁術雖然被提拔為左後將軍,但他看出董卓此人不能跟隨。於是,帶著部分虎賁軍直奔南陽,但由於此時南陽尚有朝廷任命的太守張諮,袁術不得已在南陽以北的魯陽停留下來。

與此同時,魯莽的孫堅殺掉荊州刺史王叡,失去歸屬感和深陷道義輿論的他,處境尷尬,急需一個可以依靠的勢力。

袁術應當也看到了孫堅這樣一支有實力卻沒有歸屬的隊伍,並伸出了橄欖枝。雖然史書並未有記載袁術此時向孫堅伸出過橄欖枝,但從此後孫堅的行為是可以證明這一點的。

孫堅在殺死王叡之後,繼續統軍北上,並在南陽再次幹出了殺掉朝廷命官的行為,誘殺了南陽太守張諮。

根據《三國志》裴松之引“吳歷”注,孫堅是藉口張諮不提供軍糧而殺他,但在誘殺的過程中卻一度停頓,在得到主簿的信息之後才將張諮斬殺。可見孫堅是在等待某種命令或者是授意,而這種授意應當就是出自袁術。

斬殺張諮,可以看作孫堅投靠袁術的投名狀。從之後袁術得任南陽太守,成為殺張諮的最大受益者,就能證明是袁術授意孫堅所為

袁術利用自己的世家大族地位,為孫堅提供了那個可以遮擋輿論風雨的屋簷。反過來,孫堅能夠給袁術提供的,則是他所擁有的數萬人馬,以及衝鋒陷陣的能力。

在魯陽坐等的袁術,與處境尷尬的孫堅,能夠暫時結成同盟的原因,就是能夠相互利用,故而結成暫時的利益共同體


淺析孫堅投袁術的原因:形勢所迫、利益所繫、意氣相投

袁術


【四】“尚氣俠”的袁術,與“性闊達”的孫堅,有著某種意氣相投

《後漢書.何進傳》中說,袁術因為“尚氣俠”,被何進所看重。《三國志.袁術傳》也說,袁術“以俠氣聞”。

如此看來,袁術除了“四世三公”的出身,以及相較袁紹的嫡子身份之外,還是一個有著俠義之氣的人,並非我們在《三國演義》中看到的那個有些猥瑣和唯利是圖的袁術形象。

“尚氣俠”實際上就是勇武又愛管閒事,其實對照一下來看,曹操也有這樣的性格因素。只不過曹操更有謀略,而袁術則是勇武為主、謀略太少,簡言之就是有勇無謀。

而孫堅似乎也是如此,史載他“性闊達,好奇節”,十七歲時見到海賊就敢獨自一人去對付。當然孫堅也很有謀略,見到海賊時能夠利用他們驚慌的心理,嚇退他們。

可以試想一下,“尚氣俠”的袁術,對於“性闊達”的孫堅,可能有著某種惺惺相惜或意氣相投,只不過這種意氣相投是建立在利益一致的基礎之上,這也有助於他們之間的同盟


淺析孫堅投袁術的原因:形勢所迫、利益所繫、意氣相投

孫袁同盟之後的形勢


對東漢朝廷感恩戴德的孫堅,在逼死荊州刺史之後,選擇了投靠門第高貴“四世三公”的袁術,形成了暫時的利益同盟關係。兩人雖然也有矛盾,但利益一致機上意氣相投,還是基本能夠維持同盟的關係,孫堅也在袁術麾下為其效力三年之久。

直到初平三年(192年)四月,孫堅按照袁術的安排,率軍征討劉表據有的荊州。劉表派遣黃祖迎戰,屢次被孫堅打敗,隨後不得已逃入襄陽附近的峴山。孫堅縱兵追擊,卻被埋伏的黃祖軍亂箭射中頭部,意外身亡。

孫堅的意外殞命,讓身為盟友兼主公的袁術懊惱不已。這次意外不僅讓袁術意圖全取荊州的計劃就此落空,而且一定程度上動搖了袁術集團賴以立足的根基,改變了三國群雄爭霸的局勢。


參考文獻:

《後漢書》

《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