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作品真的能‘‘雅‘‘、’’俗‘’共賞嗎?

三品書畫


藝術的分類有很多種,雅並非什麼高級的分類,俗也並非多麼低級的叫法,我覺得之所以會有雅和俗的分類,是根據受眾以及普及的程度來做的一個簡單分類。便於廣大民眾接受的受眾較廣的,便以俗定義,反之,則稱之為雅。

我們應該清楚一點的是,無論雅的還是俗的藝術,並無高低貴賤區別,它們是一種平行的存在。

比如,白居易的詩淺顯易懂,相傳其詩成時,必給婦孺讀,聽取他們的意見,白居易之後再修改到他們讀懂為止。像孩子背誦《春曉》《賦得古原草送別》等,包括在中學時學的《賣炭翁》《觀刈麥》《琵琶行》等名篇,都是相對容易理解且藝術價值極高的佳作。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接地氣。

然而,唐代的李商隱,其詩晦澀難懂,經常一首詩不同人解讀能解讀出不同的答案,相同的意象能聯想到不同的指向。像那句最著名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千年之後的人們解讀出老師的奉獻,愛人的廝守等等。人們在他詩裡感受到了高雅感受到了唯美,只是真正能讀懂的人不多。

就像毛澤東所說,陽春白雪講的是藝術造詣的提高,而下里巴人則講的藝術的藝術的普及,此二者都需要被理解和被傾聽,所以其存在的價值和目的是並行不悖的,是統一的。


KissFire


實踐證明,藝術作品是完全能夠“雅俗”共賞的。

說到“雅”,人們往往容易把雅和一些高深難懂“曲高和寡”的藝術作品聯繫在一起。說到“俗”,人們又往往容易把俗和一些通俗易懂比較“大眾化”的藝術作品聯繫在一起。我以為,這是對“雅”和“俗”的一種片面的理解。實際上,“雅”和“俗”是沒有嚴格的區分和嚴格的標準的。

我們說,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中有雅有俗,藝術中也有雅有俗。而且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人群對雅和俗的理解和認知也不同。在彼一時被認為是雅的藝術,在此一時可能就會被看做是俗的藝術。在部分人看來是雅的藝術,在另一部分人看來可能就是俗的藝術。

藝術既有它的藝術屬性,是對審美的提煉昇華,這是藝術“雅”的一面。藝術還有它的社會屬性,即要提供給人們去欣賞,社會屬性就是群眾性,就包含著“俗”的一面。雅俗共賞是藝術家努力致達的創作目標。

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不能說不雅吧,但是高人雅士可以欣賞,吃瓜群眾也可以欣賞。高人雅士品得是一種味,吃瓜群眾品得也是一種趣,這不就是雅俗共賞嗎?唯美主義寫實油畫大師布格羅、格維德畫筆下的女神形象端莊典雅美侖美奐,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廣受讚譽好評如潮。但是當後來印象主義油畫和抽象主義油畫一度盛行時,布格羅和格維德的畫作又被認為“俗氣太重”而飽受非議,直到二十世紀後期才重新正名。這說明了什麼呢?

西方交響樂剛引入中國的時候,是很“高雅”的了,很多人聽不懂,現在不也成了通俗的大眾音樂了嗎?我們的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最早在民間流行,現在成了經典樂曲,很多外國人都喜歡聽並且讚歎不已。你說它是俗還是雅?

所以說,雅和俗是相對而言的,是對立統一的,是可以並存的,是可以轉換的。藝術作品是完全能夠做到雅俗共賞的。





燈影書畫


我認為能。首先我們要弄懂何為“雅”、“俗”,從字面上理解無非就是高雅與低俗之別,能稱得上高雅者就必定是有頭有面的高素質的人,反之就是低素質的人。似乎看起來有點“道理”呢。但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所謂“雅”“俗”之分未必盡然!“雅”“俗”與“善”“惡”一樣是人的兩面性,時“雅”時“俗”,時“善”時“惡”,而書法作品只要按照規定套路創作出來的就有可能在一個人的“雅”時或“俗”時皆頗為欣賞。喜歡上了就沒道理可講也…


葛劍輝47803506


藝術真的可以“雅”“俗”共賞嗎?

解題,能啊

 

雅俗共賞:

明·孫人儒《東郭記·綿駒》:“聞得有綿駒善歌,雅俗共賞。”

形容某些文藝作品既優美,又通俗,各種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夠欣賞。

 

題目應該兩重意義,第一重是人【賞】藝術,這個誰都能賞;

第二重,藝術是否貫通與【雅】【俗】兩個受眾群體,實現其本身的大繁華。

第一重:

我覺得這裡的【雅】可以聯想大雅之堂,指的是那些文化素養或是欣賞水品都很高的文化人,【俗】可以理解為鄉野村夫。

那麼這樣的兩類人可以對同一樣藝術有著共通的欣賞嗎?

可以的,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有很多:

伯牙子期,伯牙善於演奏,鍾子期善於欣賞。這還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後鍾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世上再無知音,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鍾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絕弦”,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了。

伯牙放在今天,至少是5個郎朗,是國民級的音樂家,他的琴藝毋庸置疑,那麼他本人最認可最能讀懂他和他的琴藝的人是誰呢?

是那時修德於身德高望重的貴族嗎?是遠近聞名的飽學之士嗎?

不是,是一個叫子期的人,這人是個樵夫,砍柴的,絕對的【鄉野村夫】,但也是最懂伯牙琴藝的人。

這是最好的例子了。

藝術怎麼說呢,它本身就有足夠強大的共通性、包容性、兼容性、傳播性······

它足夠包容,它容得下任何願意去理解它的人的解讀,即是來自不同種族、不同性別、不同閱歷、不同教育水平、不同職業、不同信仰的人們的解讀,即是【賞】。

話說回來,藝術就在這裡,不管是高門貴子、飽學之士、鄉野村夫、士農工商······只要你願意用心觀賞,用心感悟,誰能攔得住啊。

再說了,藝術人人可追求,人人可觀賞。

 

第二重:

藝術可否縱橫【雅】【俗】兩界,使人人共賞之?

解答:能

 

藝術的誕生與傳播不就是幹這個的嗎:使人人共賞之。

為什麼它可以呢?

藝術起源於生活,不論它有著怎樣的載體與表現方式,其最終都會讓人發現其內核心與生活之間巧妙的共鳴,人人都有生活,人人都有不同的感悟,人人都可【賞】。

有哪些做到了呢?

世界八大奇蹟

《蒙娜麗莎》《搖籃曲》《沉思者》《哈姆雷特》《自由宣言》······

《敦煌飛天壁畫》《後母戊鼎》《史記》唐詩宋詞······

悉尼歌劇院、玻璃金字塔、金門大橋、巨石陣、比薩斜塔······

 

總結,不能雅俗共賞的藝術,不是真正的藝術。








用戶陳旭輝


藝術品真的能雅俗共賞。可以說真正的優秀藝術品,皆有雅俗共賞的特性。要不然如何成為名畫,名書,名著,名歌,名劇,名塑,名建築,名曲呢?

凡著名的藝術作品,應該說是審美的大眾推出來的,沒有經過審美大眾承認的藝術品,根本稱不上經典之作。而經審美大眾認可的藝術名品,正是雅俗共賞的藝術品。

比如《紅樓夢》,是中國小說的巔峰之作,是高雅藝術名著。而有誰不說是雅俗共賞呢?唐詩宋詞是中國藝術經典,上至大學博導,下至學語玩童,不都在誦在交流在詩詞飛花令,接龍,在平常語言之中引用。

即便是天下第一的書法《蘭亭序》,其美不是天下人共賞嗎?

應該承認,藝術中有陽春白雪一類的,有些是離當下人生活遠了一些,但欣賞的人也不少,稱不上天下共賞,也稱得上雅俗共賞。

比如古代篆書代表作,有人根本不認何字,但其美也令人稱羨。秦代虎符上的篆字,很多人不知為何物,而知其為無價之寶者眾矣。

西方油畫可稱為離中國大眾生活遠之物什了,但隨一幅著名作品的展現,特別是形象逼真的人物形象的展現,立刻眸子亮且直,他們是欣賞美的真正大眾。

欣賞藝術之美的種種表現充分證明:凡美的藝術品,應該是雅俗共賞的藝術品。反過來,凡是雅俗共賞的藝術品,才能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經典藝術品。




GoodLuck6868


古今中外,形形式式風格不同的藝術作品數以萬計,如果想一一欣賞個究竟明白,那不知得花費多少時間呢?終其一生也不為過,所以大家都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欣賞相關的藝術作品,那麼在欣賞的過程中,藝術作品真的能“雅”、“俗”共賞嗎?


藝術作品無法“雅”、“俗”共賞,

首先要理解清楚,“共賞”的含義是什麼?共賞就是同時欣賞;其次我們要了解清楚,同一件藝術作品中可以“雅與俗”共存嗎?或者說“雅俗共存”的還叫藝術嗎?可以很肯定的說,任何一件藝術作品要麼就是純粹的高雅,要麼就是純粹的俗氣,沒有所謂的“雅俗共存”的藝術作品,確切的說低俗了,就不叫藝術了,

之所以說低俗的不叫藝術,那是因為低俗的作品沒有深層寓意,藝術表現的是“真善美”,一件藝術作品是對人們生活以及思想的昇華,不可否認,生活中存在很多低俗的人物事情,藝術又來源於生活,但用藝術表現時原本人物事情的那種低俗已經被昇華成某種寓意了,給人的不再是低俗的特徵了,



藝術作品都是高雅的,只是高雅的境界程度不一樣,正所謂“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百裡挑一”,這一切都取決於藝術家自身的藝術天賦和藝術素養,以及人生閱歷,我們可以這麼理解,天才藝術家的作品是藝術作品,藝術家的作品也是藝術作品,只是作品的風格不同,導致藝術價值也不同,所以一個是天才藝術家,一個是普通的藝術家,


綜上所述,既然不存在低俗的藝術作品,那也就不存在“雅俗共賞”,當然了,欣賞者的人生閱歷和藝術素養、藝術認知決定了對藝術的審美能力,人的審美能力越高,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就越深入,可以瞭解藝術作品所要表達的真正寓意;也有一些把低俗的作品當成是藝術作品的人,那樣的人通常都是沒有審美能力的人。


詩夜城主


藝術作品是行而上的東西,創作者在創作之時所帶的情緒,所處的時代,所感受到的體會,表現在作品上是獨一無二的,永遠不可複製的,也是藝術品的靈魂。

雅俗之分在於大眾的有色眼鏡,曲高和寡者為雅,而用雅特指一部分人的時候就會出現很多參差(ci),用俗代表另一部分人,也是牽強的,每個人站在不同高度,不同的環境,一件藝術品的張力到底能引起多少人,多少階層的人產生共鳴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中國的國藝術形式的流行往往是自上而下的,真正能雅俗共賞的東西也是隻存在於一個時期,一個階段。雅到極致不風流,所有不能得到大眾認可的東西,都會失去生命,慢慢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


愛江山179881814


雅俗應該不能共賞,如果能也是大俗大雅。

首先雅俗是一組反義詞,指高雅和低俗的區別,他們是完全對立的雅是 美好的,高尚的,不粗俗的 ,還有正規的,標準的的意思,而俗是趣味不高的,令人討厭的。

再者,雅俗共賞不是指雅人俗人一起觀賞作品,而是說都可以欣賞的作品,也不是指雅俗的作品擺在一起,大家共同觀賞就算的。


而且雅俗不是看不懂就是高雅的,看的懂的就是低俗的,這是對藝術的誤解。而如果把普通大眾看得懂的藝術作品稱為“雅俗共賞”,同樣是不準確的。這本身就是對大眾審美以及創造者的“藝術的貶低”,有點瞧不起的意思,高雅的藝術,普通人能欣賞,這種“普通人”在藝術審美上並不普通,就像常常聽的另一句話,讀書少並不是沒文化。

俗當然還有其他意思,比如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但如果按照這句成語應該不符合。就像中國畫中有專門的風俗畫,但卻從沒有俗畫的分類。

俗還有一種解釋即大眾化的,最通行的,習聞樂見的,但那是通俗,不是俗,就如流行歌曲也叫通俗歌曲,但絕不能叫俗曲,如果按照這樣的定義,雅俗共賞到還說的過去。


還有一種雅俗共賞,是大俗大雅,大雅,是指美好到極致、高尚到極致;大俗是指大眾化到極致、普通到極致。但此處的“俗”是世間的一種極善的俗,不刻意追求所謂的“高雅”,也不刻意避免被人視作“世俗”,只是順其自然、心融於天,率性而為心法自然,這既是藝術追求的真諦,也反應了作者與欣賞者的品行。所以大俗即大雅,大雅即大俗,視其情境而定,因而雅俗之別並無明確的界限了。

除了這種道法自然的雅俗共賞,還有兩種應該也可以,或者說更容易做到雅俗共賞,比如有趣的幽默的,可能是大家都願意接受的,所以相聲小品藝術,就常常被形容為喜聞樂見,雅俗共賞,還有童真的童趣的,所以在國畫中就有專門喜歡樸拙的風格,有時也被人錯當了小兒的手筆,卻也可以雅俗共賞,甚至是老少咸宜了。


紅梅工筆佛畫


謝謝你的提問。藝術的“雅俗共賞”這是一種藝術理想,也是一種藝術實踐。

藝術必須實踐,既要有藝術創作的實踐,也要有藝術欣賞的實踐。

也就是說,並不是說藝術根本不可能“雅俗共賞”,也不是所有的藝術都具有“雅俗共賞”的可能性。


這是因為,藝術本身就具有多層次的技術性和思想性。

比如說,工筆畫就容易得到大家都欣賞。無論你的學識多高,還是你沒有什麼學識,都可以欣賞工筆畫的美,因為工筆畫比較直觀 ,技法也比較直白。

再比如說,寫實的油畫,就比較容易雅俗共賞,而印象派的繪畫,就不一定了。

因為寫實繪畫比較直觀,而印象派繪畫就需要有一定的繪畫修養了。


雅和俗並不是一個單純的直觀不直觀的問題,也有思想和美學價值取向的問題。

例如,安格爾和德拉克洛瓦的繪畫,都比較直觀,甚至安格爾的繪畫更直觀一些。

但是,由於對美學的理想價值瞭解不同,那麼也會有高雅之爭的。

安格爾批評德拉克洛瓦的繪畫太粗糙,德拉克洛瓦批評安格爾的繪畫太保守。


中國畫也是,例如,明代畫家徐渭是中國大寫意花鳥畫的開創者,但是,還是不為文人雅士欣賞,老百姓就更看不懂他的繪畫了。

例如,黃賓虹是抒寫胸中逸氣的畫家,本來就不以山水為山水,而是借山水之蒼茫,寫心中寂寥的。


但是,也被一些畫家視為“窮山惡水”的畫家,很長時間得不到欣賞。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黃賓虹的畫又被大家認可了。

這說明,雅俗共賞,也是有一個過程的。

也有一些例子,說明雅俗共賞也是永久的。


例如,齊白石的繪畫,在他活著的時候,就被大家很認可,他去世幾十年了,還是被大家非常認可。

雅俗共賞,也一個藝術普及的理想。比如說,徐渭八大山人黃賓虹這些藝術家,他們活著的時候,確實很少有人能夠欣賞他們的藝術。

但是,經過欣賞研究和理論指導,大家也能認識的到這些藝術的美。

假如沒有藝術普及,可能我們只能欣賞非常平庸的藝術作品,而欣賞不了高雅的藝術作品。


李白的詩,杜甫的詩都不是富察容音懂的詩歌。

為什麼他們的詩歌那樣廣為人知?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欣賞的普及工作做了很多。

所以,我相信,藝術的最高目標在於普及大眾,從藝術到普及,就是一個雅俗共賞的過程。


千千千里馬


藝術首先是高貴的,西方還有藝術是貴族的藝術一說。藝術是人的情操,是人類境界的具體反映,有高尚情操的人才懂得藝術,欣賞藝術,和藝術互有共鳴。

試想下一個沒有高尚情操的人站在藝術作品的面前是個什麼感受,無動於衷,毫無感覺,具備知識素養,有藝術情操的人接觸藝術,帶來的是連綿不斷的想象,能激發出內心深處的情素。


有高尚情操的人是雅,碰撞“雅”的藝術作品產生更高的“雅”,世界沒有“俗”的人,只有“俗不可耐”的藝術,如果沒了“俗”的藝術何來“俗”的人。


藝術作品的品質是高貴,藝術激發人,感動人,帶領人,雅的藝術陶冶人。

俗的藝術作品迷惑人的視覺,顛倒人的觀念,俗不可賞。

藝術作品“雅”“俗”不可共賞,雅是藝術的正道,是有生命力的常青樹,願藝術的“雅”帶動人們的欣賞水平,欣賞習慣。雅的藝術作品可賞,俗的藝術作品不可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