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看不懂畢加索、梵高畫的美?那些讚美的人,真的能看懂嗎?

有一說一150989776


西方油畫發展到19世紀中後期時,風格和技法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促成這種變化主要來自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油畫的寫實性在此時已經走到了高峰,想進行創新已經找不到更好的辦法。

二是經過幾次工業革命的推動,到此時航海文明大力發展,世界各國交流起來比以前方便很多,東西方文化在這時進行了一次大碰撞、大融合,東方繪畫中的許多手法被西方畫家所吸收,有效改變了油畫的形態。

梵高《三朵向日葵》

梵高(1853年——1890年)生活的年代,油畫在造型方面,經過“新古典主義”的改進和推動,發展到近乎完美,在光影明暗關係方面,通過“印象派”的大力變法,同樣達到了頂峰,梵高是一位創新意識極強的畫家,他想從這兩點進行變法已經無路可走。

畢加索《沙灘上奔跑的兩女人》

因此,梵高只能從色彩和筆觸方面嘗試著改進。我們可以看到,梵高在色彩的使用上是很誇張的,甚至達到了瘋狂狀態,他非常喜歡亮度高、明度強烈的暖色調,比如黃色、紅色和橙色,並把強烈的裝飾效果和奔放的情感融入到畫面中,讓畫面生髮出一種爛漫多彩的童話世界。

畢加索《亞威農少女》

同時,梵高喜歡用“厚塗法”,把油彩用類似於刷子一樣的平頭排筆塗抹在畫面上,讓畫面產生顯而易見的筆觸,宛如奔流的長江大河,氣勢恢宏,這就是梵高帶給我們的視覺張力。欣賞梵高的油畫,實際上就是欣賞繽紛的色彩魅力和狂放的筆觸效果,以及畫面背後熾熱的情感。

畢加索《拿菸斗的男孩》

畢加索(1881年——1973年)在畫面處理上比梵高冷靜很多,他朝著抽象思維遞進,把哲學理念和夢境元素,以及幾何構成的技法,有效融入到油畫創作中,同樣開闢了一條新道路。畢加索的油畫就像一扇神秘的窗口,通過這個窗口,可以把觀者帶到無垠的想象空間。

梵高《阿格斯蒂娜》

實際上,梵高的所有作品,以及畢加索早期的作品,對造型都比較講究,是在遵循造型完整的基礎上尋求變法的,並沒有抽象到讓人一頭霧水。只要沿著他們的創作思路,並結合他們的個性,以及時代背景,完全能理解他們作品的精妙之處。


鴻鵠迎罡


關於畢加索的畫,似乎好欣賞。立體派的畢加索,是在偏抽象主義的畫家當中,畫法最接近於寫實的畫家。因此,他與欣賞者之間自然地帶著橋樑。他的畫有裝飾性。好看。他的砸碎了再重新組合的理念,又無處不有創新。

畢加索的藝術,將迷惑世世代代的人類。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美的東西,也有自己完全理解不了的東西,這沒什麼好糾結的。硬要讓一個感受不了立體主義或印象派魅力的人,強行向ta解釋,細緻入微的分析其中的魅力。就好比你讓一個幾歲的孩子,感受高數的魅力。這裡不是說看不懂的人就比看的懂得人差,而是說每個人的審美都是一個人的全部。你從來到這個世界,你所有的認知,經歷,學習,苦難等等這些所有促成了你現在的審美。這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只有觀念之別。

看不懂就不要勉強自己了

也沒有必要關心其他人有沒有看懂

能看懂啥就看啥

再看不明白

洗洗睡吧

管它呢








用戶72489194146


首先不能說你看不懂畢加索的畫,下面附圖中我放了幾幅畢加索早期的繪畫作品,我想你一定看的懂,包括他藍色時期的畫,大部分人也都能看明白,進入玫瑰色時期就開始有比較大的變化了,也許因為這時他已經衣食無憂,所以徹底放飛心靈,開始了自己的藝術探索。也就有了後來看不懂的立體派。

我自己是美院畢業後來又做美術老師的,在課堂上給學生講過如何欣賞畢加索的畫,不過當時我也看不懂,完全是照搬相關資料的介紹。不過幾十年過去,我現在是真的能看明白了。他的作品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現了畫家的思想,表現手法,畫面處理都出人意料又恰到好處。但我沒法把我的感受轉移給你。只能說看不懂很正常。

梵高是我非常喜歡的畫家,一個終生執著追求但一無所獲的殉道者,他的畫我不僅看的懂,而且很喜歡,喜歡那濃郁且極有表現力的色彩,並且對我自身的繪畫實踐有很大啟發。











山顛一寺一壺茶


只有是學畫畫的人才可以理解,特別是抽象派藝術





一克成林


首先申明,本人不喜歡畢老爺後期的作品。(梵大爺是個吃藥又是色盲的人就不談了)

畢老爺的畫一點也不美,但是很刺激!(針對後期作品而淡)

以前本人介紹過類似的問題,今天再補充。

畢老爺的日記有記載~後期的作品是玩弄世界!!!

世界就是這麼的奇妙,畢老爺的玩弄及報復社會作品,卻觸發了建築師們的‘’靈感~現代建築因此而誕生!(畢作品的最早收藏者就是建築設計師們)

刺激吧!

給網友們看一下二千年前中國的立體派……我一直懷疑畢老爺(歐洲)是否盜切了中國的墳墓文化……



呂永亮


瞭解這兩個藝術家的作品為什麼深受人們喜愛,首先應對他們生活的那個年代以及他們的身世進行了解。而後瞭解他們所創作的作品對藝術發展過程中的卓越貢獻。

大家知道數百年來,尤其是西方文藝復興之後,各種繪畫流派紛呈,展現出一派非常活躍的景象。在這個過程中,一種繪畫流派的興衰更替,對藝術史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這兩個人的作品恰好分別代表了兩個非常重要的藝術流派,對藝術發展史有著重要的貢獻。因此,瞭解了這些,對他們的作品有了足夠的認識,對他們的作品也就讀懂了,同時也就自然而然的知道了他們作品的重要地位,其藝術價值也就弄明白了。

畢加索生於1881年,卒於1973年。他的作品通常被分為4個時期。這些時期的名稱至今尚有爭議,大致是“藍色時期”(1901年-1904年)、“粉紅色時期”(1904年-1906年)、“ 黑人時期”(1917年-1924年)和“晚期”(1946年-1972年)。

文森特-梵高生於1853年,卒於1890年,比畢卡索早了一些年頭。他是荷蘭後印象派畫家,也是表現主義的先驅,並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的藝術發展史,尤其是野獸派與德國表現主義。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有烏鴉的麥田》等,現已躋身於全球最具名、且廣為人知的藝術作品的行列。下圖分別為兩位藝術家的簽名。



傅文俊


我也不和你聊這些畫家他們的作品美在哪些地方,因為美是相對的,美也是個人毫無道理的直接感受。

就像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就像情人眼裡出西施。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美的東西,也有自己完全理解不了的東西,這沒什麼好糾結的。硬要讓一個感受不了立體主義或印象派魅力的人,強行向ta解釋,細緻入微的分析其中的魅力。就好比你讓一個幾歲的孩子,感受高數的魅力。這裡不是說看不懂的人就比看的懂得人差,而是說每個人的審美都是一個人的全部。你從來到這個世界,你所有的認知,經歷,學習,苦難等等這些所有促成了你現在的審美。這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只有觀念之別。

所以也別懷疑別人是否能看懂,這世界不缺不懂裝懂的人,可是假的終究是假的。糾結這些沒意義。自己不懂也無所謂,但是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愛的東西,這樣你的生命便有了方向,在迷茫渾濁的世界中踽踽獨行時,心中不再慌張。


油畫馬


我覺得對現代派繪畫作品的欣賞,恐怕離不了書籍,這類作品好像與理論和文學傳記相伴相生的。完全沒有這些東西,你可能對畫家的作品不知所云。或者,不知從哪個角度看,面前這東東才是藝術。比如,沒有歐文•斯通的傳記小說《渴望生活》,後印象主義的梵高,可能不會走紅。可能是畫家的真誠與善良,以及燃燒的激情和悲劇的命運感動了人們,讓人願意靜下心來去深入地瞭解他,在靜謐中去感受和傾聽色彩和筆觸上的聲音。

入門級的觀點是:音樂可以沒有歌詞而感染人,那麼,美術是否可以沒有具體內容而單純地運用顏色和線條感染人呢?於是,轟轟烈烈的抽象主義運動誕生了。

越來越讓人摸不著頭腦:五花八門,千奇百怪,莫衷一是……

關於畢加索的畫,似乎好欣賞。立體派的畢加索,是在偏抽象主義的畫家當中,畫法最接近於寫實的畫家。因此,他與欣賞者之間自然地帶著橋樑。他的畫有裝飾性。好看。他的砸碎了再重新組合的理念,又無處不有創新。

畢加索的藝術,將迷惑世世代代的人類。


畫馮者


看不懂就不要勉強自己了

也沒有必要關心其他人有沒有看懂

能看懂啥就看啥

再看不明白

洗洗睡吧

管它呢


畫大衛


真正懂得才有評論的奧妙

不懂得有權利參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