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家軍的“白衣天使”,相傳徐達曾是第一任掌門人

明太祖朱元璋軼事典故第九期:太醫監。

提到太醫,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古裝電視劇裡他們通常是以皇傢俬人醫生的身份出現,“傳御醫”“傳太醫”這種場景大家已經司空見慣。更有甚者一些電視劇裡還出現了太醫與后妃媾和產子的劇情,例如在《甄嬛傳》中的太醫溫實初和雍正惠妃沈眉莊偷情生子的橋段,這顯然是不符合常理的。

大明朱家軍的“白衣天使”,相傳徐達曾是第一任掌門人

【電視劇《甄嬛傳》太醫溫實初與惠妃沈眉莊】

在世人的印象中,太醫只是為皇家服務的,其實不然,太醫院作為封建王朝的最高醫學機構,在明朝之前同時也負責全國的醫學管理工作,在朱元璋稱帝后,太醫院的這種職能被弱化了,逐漸演變成了皇家的私人醫生。或許大家想不到,在朱元璋未稱帝之前,太醫曾今是朱家軍的“白衣天使”。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段故事。

朱元璋未稱帝前的太醫機構是朱家軍的“白衣天使”

  •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設置醫學提舉司,從五品

乙未,置醫學提舉司。提舉從五品,同提舉從六品,副提舉從七品,醫學教授正九品,學正官醫提領從九品。 《明太祖實錄·卷十四》

  •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改為太醫監,正四品

六月壬子朔,改醫學提舉司為太醫監,設少監正四品,監丞正六品,以孫守真為少監,葛景山為監丞。《明太祖實錄·卷二十》

  • 吳元年(1366年)改太醫監為太醫院,正三品

改太醫監為太醫院,設院使,正三品,同知,正四品,院判,正五品,典薄,正七品,仍以太醫監官孫守真為院使。葛景山為同知。陸惟恭,杜天僖為院判。《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五》


大明朱家軍的“白衣天使”,相傳徐達曾是第一任掌門人

朱元璋未稱帝之前,連年東征西討,戰事不斷,而朱元璋的親信武將大多是自己的淮西老鄉,諸如徐達、湯和、常遇春等。在朱元璋實力不斷擴大的同時,他的老家鳳陽也漸漸興起了習武之風,迫於對政權鞏固的需要,朱元璋格外重視鳳陽武功的發展,在他的極力推動下鳳陽武功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在這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朱元璋將流行於鳳陽地區的武功命名為“鳳陽門”。相傳,鳳陽門第一代掌門人是朱元璋的頭號武將徐達。

作為學武之人,自然對續筋接骨頗為精通,所以當時在戰場上對負傷將士的救治工作就由擅長接筋正骨鳳陽門弟子來負責。 朱元璋對此極為重視,因為負傷將士身體的恢復速度,會嚴重影響戰事的進度,故而朱元璋在稱帝前設置了醫學提舉司,後改為太醫監,稱吳王后又改太醫監並且設置接骨科,後改為正骨科,其成員大部分是鳳陽門弟子。如此以來,這一時期的太醫儼然就是朱家軍戰力保障的“白衣天使”。

大明朱家軍的“白衣天使”,相傳徐達曾是第一任掌門人

【古代民間醫館】

朱元璋稱帝后也非常重視武學的培養和宣揚,在中都鳳陽營建完畢後,駐守這裡的三十萬大軍並未撤離,而將中都變成了演武場,洪武八年派命皇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楚王朱楨、靖江王朱守謙等出遊中都以講武,而後不斷派其他皇子前來歷練習武、講武,觀閱將士演練。

洪武年間的太醫機構變遷,太醫成為大明皇室的“私人醫生”

  • 洪武六年設立御藥局,設御醫四人

洪武三年,置惠民藥局,府設提領,州縣設官醫。凡軍民之貧病者,給之醫藥。六年,置御藥局於內府,始設御醫。《明史·志·卷五十一》

朱元璋稱帝后,太醫院的職能起初是官民兼顧的,在全國各州縣同時設立了醫官,並且專門設置了惠民藥局,對於一些窮困潦倒的士兵百姓實行免費贈藥。以緩解建國初年因連年征戰造成的戰爭創傷,這一舉措極大程度上緩解了官民矛盾。

大明朱家軍的“白衣天使”,相傳徐達曾是第一任掌門人

【《傳奇皇帝朱元璋》傳太醫片段】

不久在太醫院下屬又設置了御醫局,由太監任職,並且設置御醫四人,以太醫院醫生任職。御醫局負責收集採買全國各地以及蕃邦進獻的各種民貴藥材,並由內官統一掌管。此後,凡是皇家使用的一切藥品,皆由御醫局負責製作,皇帝和后妃及子嗣生病也是由專職的御醫來負責診治。從此,太醫院逐漸側重於皇家醫療事務,而對民間醫療事業的管理漸漸降低了。

  • 洪武十四年改太醫院院使為太醫院令,正五品,洪武二十年復改為太醫院使

十四年,改太醫院為正五品,設令一人,丞一人,吏目一人。屬官御醫四人,俱如文職授散官。二十二年,復改令為院使,丞為院判。《明史·志·卷五十》

到洪武中後期,太醫院在名義上還是全國最高的醫療行政管理機構,可實際上已然變成了專門為皇宮大內的皇室貴族服務了,而民間的醫療事務逐漸轉由地方醫官來負責。

大明朱家軍的“白衣天使”,相傳徐達曾是第一任掌門人

【《女醫明妃傳》中的太醫】

這一明顯變化體現在太醫院的名稱和太醫官職的變更上。朱元璋佔領南京之後,對於醫療機構的設置沿用了宋元時期的醫學提舉司,負責全國醫療事務的行政管理。吳元年,醫學提舉司就被變更為太醫監,主管領導變成了內官太監,相應的管理權也就逐漸向皇帝傾斜,官品也得到了提升變成正四品。雖然太醫監的主管官職變高了,而任職者卻從太醫變成了太監,所以這是典型的明升暗降。

同年,在打敗陳友諒之後,朱元璋對所有機構進行了一些改革將太醫監改成了太醫院,設置太醫院使為負責人屬正三品,洪武十四年,改稱太醫令,並設置了御醫。從表面上看,太醫院的職能似乎被提高了,可好景不長,在洪武二十二年,太醫令被重新改回太醫使,且官品降為正五品,從此太醫院就變成了一個正五品的衙門,普通的太醫只是正八品,一直延續到了明朝末年。

大明朱家軍的“白衣天使”,相傳徐達曾是第一任掌門人

【古代太醫給后妃看病的方式:懸絲診脈】

通過這一系列的改革,太醫院的職能逐漸偏向於為皇家服務,徹底淪為了大明皇室的“私人醫院,”太醫成了皇室成員的“私人醫生。”

明朝初年的太醫選拔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快速恢復農業發展,對每個家庭都規定了出身,農戶只能世代種地,兵戶只能世代當兵,醫戶只能世代行醫,以此將農民死死的約束在了土地上。

大明朱家軍的“白衣天使”,相傳徐達曾是第一任掌門人

【《女醫明妃傳》中的太醫】

所以在明朝初年,如果想成為一名太醫,那麼首先要生在一個醫戶之家,也就是說如果自己的老子是醫生,才有成為太醫的可能,就好比朱元璋命名的“鳳陽門”這樣的家庭,其他戶別的老百姓是沒有辦法成為太醫的。

朝廷對太醫的選拔制度也比較嚴格:首先必須是正宗的醫戶家庭出身;其次要在醫學十三科中擅長一門,並且對其他科目也要有所涉獵;再者要通過太醫院定期的考試。考核合格者,太醫院會根據實際情況向朝廷舉薦推舉,經皇帝或者吏部批准後才能成為一名太醫。

明太祖朱元璋軼事典故第九期:太醫監。(完)

《明太祖實錄》

《明史·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