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最牛氣的宦官是誰?為何連皇帝都稱呼他為父親?

文史磚家


漢朝最牛氣的宦官是東漢時期的張讓,原因如下:

皇帝的貼心人,張讓是漢靈帝在位時封的十常侍其中的領頭羊,常侍其實就是皇帝的機要秘書,幫助皇帝跑腿傳遞文件,出謨劃策,但是後來皇帝把朝政交給他們打理,權利達到頂峰,張讓後期還被封為列候。東漢,晚唐,明朝是三個歷史上宦官當政的朝代,東漢是第一個。皇帝荒淫,宦官當政,可以說直接造成東漢的滅亡。


疾風小兔


漢朝最牛的宦官非張讓莫屬,因為漢靈帝曾說道:“張常侍是我父”。張讓這個閹人,居然讓靈帝甘心叫他為爹,你說牛不牛?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明朝大太監魏忠賢,雖然被人稱為“九千歲”,但他再牛也不敢說:我是皇帝他爹。

張讓這廝哪來的魅力?居然敢讓堂堂大漢天子稱他為爹呢?這就得從東漢時期的宦官專權說起。

東漢是劉秀以地方豪強身份起家,聯合地方豪強力量奪取的天下,劉氏此後皇族和高門不斷聯姻,於是產生了外戚。外戚勢力龐大,盤根錯節,以至於對皇權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偏偏東漢皇帝短命者多,幼年皇帝之多歷代無出其右,於是未成年的小皇帝加上輔政的權臣舅舅就變成了經常性的政治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東漢各皇帝為了能遏制外戚勢力,不得不扶持一支屬於自己的勢力,以抗衡這些外戚,在這樣的情況下,宦官就出現了。

到了漢靈帝時期,宦官專權達到高潮,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和宋典這十二個宦官將漢靈帝玩弄於鼓掌之間,以至於靈帝說出“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這樣丟他先人的話來。

張讓等一干宦官抓住了靈帝年幼無知、昏聵無能的契機,大獻殷勤,將皇帝玩弄於掌股之中。

為了讓身居後宮的靈帝玩得嗨,張讓特地組織了一場“選美”比賽,只不過這次選的不是美人,而是俊美的驢子,最終有四匹驢子得以進入皇宮大內,成為靈帝的玩樂之物。

漢靈帝從小長在深宮之內,從沒見過毛驢,因而喜不自勝 、愛愈至寶。隨即張讓等宦官又為靈帝找來一架驢車,供其玩樂。這件事傳到民間,京城許多達官貴人爭相效仿,以為時尚,一時洛陽驢貴,民間驢子成為最為炙手可熱之物,價格陡漲。

不久靈帝就對駕驢車失去了興趣,宦官們見此,靈機一動,忙找來一隻狗,給狗戴上賢冠、穿朝服、佩級帶,大搖大擺地帶上了朝。待靈帝認出是一隻狗時不禁拍掌大笑道:“好一個狗官!”

土可殺不可辱!言者無意,聽者有心,這不是變花樣辱罵群臣百官嗎?然而宦官專權,皇帝尚且不過是他們手中一個玩偶,雖然大多數大臣官員不堪忍受此等奇恥大辱,卻只能心中怨憤,敢怒不敢言。

不僅如此,在朝堂之上,張讓等宦官胡作非為,橫徵暴斂,賣官鬻爵;在地方郡縣,宦官及其家人更是無法無天,他們的父兄子弟遍佈天下,橫行鄉里,禍害百姓,無官敢管。

當時郎中張鈞曾進言稱黃巾起義就是因為這些宦官專權導致的,這些宦官的親屬被放任到各州郡,從而獨佔財物,侵奪百姓,使得百姓的冤屈無處申訴,因此迫於無奈之下,這些百姓才聚積成為盜賊,可見當時宦官的權勢之大。

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把持朝政,為非作歹,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大將軍何進想要殺了這些宦官,可惜事敗,“十常侍”先動手殺了何進。後來,袁紹袁術兄弟聽說何進被殺,帶兵闖宮,盡殺宦官。

張讓等宦官劫持皇帝作為人質逃到黃河邊上,後邊追趕得急迫,前邊又有董卓大軍,張讓估計逃不了了,遂投河自盡。

隨著十常侍為首的宦官之亂被剷除,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宦官時代宣告終結。從公元159年十三個宦官封候,到公元189年宦官全體被殺,共三十一年。但此時的大漢江山已經被他們攪了個天翻地覆,再也無法回到正軌,等待大漢帝國的將是一個風起雲湧,軍閥割據,豪傑輩出的末日亂世。


獨釣秦時月


我是大史官,我來告訴你“漢朝最牛氣的宦官是誰?為何連皇帝都稱呼他為父親?”

這個最牛氣的宦官就是張讓,張常侍;這個皇帝就是漢靈帝,劉宏。用漢靈帝的話來說就是:"張常侍(張讓)是我父,趙常侍(趙忠)是我母”,這劉宏不僅認爹還認媽。那麼,為什麼一個宦官,能讓皇帝都稱呼他為父親呢?

大家都知道,東漢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宦官掌權的朝代,特別是到了東漢末年,漢靈帝即位後,除了沉迷於酒色,就是寵信宦官,搞得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在位期間一共封了包括除張讓在內12位宦官為“中常侍”,史稱“十常侍”,為首的就是張讓和趙忠。

張讓之所以能做到如此,並不是因為他有什麼過人的才能,主要是因為他善於察言觀色、溜鬚拍馬,有能力將漢靈帝哄得地流轉,更重要的是漢靈帝對他還非常地依賴。這個漢靈帝的確是個荒淫無道的昏君,自己治國無方不說,而且還非常的懶,每天除了享樂,還是享樂,經常不上朝。所以,很多朝政問題都交給了宦官處理,進而導致宦官專權,而且劉宏在位的這20年是歷史上宦官統治時期最長的。

當時天下大亂,以張角為首的黃巾起義最盛。張讓雖然很受劉宏的寵信,但他卻不為劉宏著想,當他覺得漢家氣數將盡時,居然暗通張角,洩露朝廷秘密給對方。並且還許諾給黃巾軍做內應幫助張角攻取洛陽。雖然張讓的反叛被人揭發了,但劉宏並沒有怎麼懲罰他,只是將其召入宮中臭罵了一頓而已。由此可見,張讓魅惑漢靈帝有多深了。

張讓的結局在小說《三國演義》裡有交代:在漢靈帝駕崩後,劉辯即位,大將軍何進把持朝政後想要除掉這一群宦官,結果被張讓等人先下手為強幹掉了何進。之後,袁紹袁術兩兄弟攻入宮中殺死宦官黨羽,張讓攜漢少帝劉辯逃跑至黃河邊,前進無路,後有追兵,無奈投河自殺。


大史官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為彰顯曹操膽大心思、機警權變的性格,特意為他設計了一出“謀刺董卓”的好戲,雖然沒有成功,但為國除奸的精神卻甚是可嘉。然而,正史當中並沒有曹操謀殺董卓的記載,他真正刺殺過的大人物,其實是大宦官張讓。那麼,張讓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物?曹操因何想將他置於死地?


張讓是潁川郡人,生年、出身情況不詳,大概在漢桓帝即位之初,便已經淨身入宮。漢桓帝在位時(142-168年),大宦官單超、左倌、王甫等人依仗著皇帝的寵信大肆干政,氣焰甚是囂張。雖然資歷很淺,但張讓很懂得逢迎巴結之術,因而得到單超等人的青睞,沒多久便當上小黃門。雖然職位低微,但張讓卻能經常在皇帝身邊服侍,因此實權並不小。



漢桓帝駕崩後,因為沒有子嗣繼承帝位,因此竇皇后經與父親竇武商議後,便扶立解瀆亭侯劉志為帝,是為漢靈帝。由於漢靈帝年齡尚幼,所以竇氏便以太后身份垂簾聽政,並進拜父親竇武為大將軍,命其與太傅陳蕃一起執政。竇武、陳蕃鑑於漢桓帝因寵信宦官而導致國政敗壞的教訓,因此一上臺便準備誅殺大宦官曹節、王甫等人,以徹底清除禍患。


非常不幸的是,竇武、陳蕃的計劃還未正式實施,便被曹節的耳目探知,由此為後者提供提前發難的機會。曹節、王甫既然不願坐以待斃,便聯合同僚張讓、趙忠等十餘人劫持漢靈帝,然後以皇帝的名義發兵擊殺竇武、陳蕃,並將竇太后遷居到南宮雲臺居住,時在建寧元年(168年)九月。



政變結束後,漢靈帝為獎賞宦官們的功勞,便進拜曹節為長樂衛尉,王甫為黃門令,並任命張讓、趙忠等12人均為中常侍,史稱“十常侍”。作為利益共同體,“十常侍”與曹節、王甫抱團作惡,倚靠著漢靈帝的寵信,不僅大肆干預朝政,而且還公然貪汙受賄、賣官鬻爵,並將親屬們全部安插在州郡的重要崗位上,任由他們魚肉百姓、為害地方,把大漢朝搞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


雖然“十常侍”和曹節、王甫全都權勢熏天,但在漢靈帝的心目中,他們的地位還是有所差別的,其中最受尊崇的,莫過於“後起之秀”張讓、趙忠。漢靈帝對二人寵遇如此之深,以至於經常對身邊的侍臣們講,張讓就好比他的老爹,趙忠則好比他的老媽(“帝常雲:‘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見《後漢書·卷七十八》)。



其實張讓、趙忠並沒有過人的才能,只不過是比其他同僚更善於察言觀色、迎奉主子,能把漢靈帝哄得服服帖帖罷了。但就是憑藉著這套溜鬚拍馬的“神功”,張讓、趙忠得以長期得寵,並因此大肆作惡,對帝國進行敲骨吸髓式的禍害。正因張讓、趙忠作惡多端,所以很多正直之士都將他們恨入骨髓,想刺殺他們的人很多,其中便包括青年曹操。


曹操雖然跟宦官集團關係密切(大宦官曹騰的養孫),但在青年時期卻也是一個嫉惡如仇的漢子。為了替天下人除害,曹操曾經潛入張讓的府中行刺,可惜沒能成功。面對洶湧而來的衛士,曹操揮舞著手戟,從庭堂一路打將出來,讓張府的衛士們竟無法靠近。曹操且戰且退,最後縱身跳出牆外,全身而退(詳情見孫盛《異同雜語》)。經此一事,曹操的名氣大漲,受到天下名士的交口稱讚。



雖然深受漢靈帝的寵信,但張讓卻是個典型的“兩面派”,眼看著漢家氣數將盡,竟然偷偷地開始跟黃巾軍首領張角暗通款曲,不僅洩露國家機密給對方,並且還允諾替黃巾軍做內應,以幫助後者奪取洛陽。雖然張讓的陰謀被人揭發,但漢靈帝卻只是將他召過來一頓臭罵,卻並沒有進行深究嚴懲,由此可見張讓對皇帝的魅惑之深。


張讓之所以能飛揚跋扈,關鍵在於他能操控漢靈帝,而一旦這個“資本”喪失,等待他的只能是滅頂之災。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少帝劉辯即位,國政則由大將軍何進執掌。何進執政後,聽從部將袁紹的建議,準備率軍入宮剷除所有的宦官,但遭到何太后的阻攔。張讓等人擔憂何進最終會採取行動,索性先下手為強,派人將何進誆進宮中斬殺。



何進遇害後,部將袁紹、袁術兄弟率軍作亂,率兵闖進宮中搜捕宦官,無論老小統統斬殺。張讓等人為阻擋袁氏兄弟的追殺,便劫持少帝劉辯、陳留王劉協(漢獻帝)作為人質,然後想渡過黃河避難,卻發現沒有船隻可以渡河。面對著越來越近的追兵,張讓等人自知大勢已去,便紛紛投河自殺,時在當年九月。作為東漢最有權勢的宦官,張讓最終落得如此下場,實屬罪有應得。


史料來源:《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


文史磚家


出處:漢靈帝劉宏經常說太監張讓是他爹,太監趙忠是他媽。

在《三國演義》裡,太監張讓與趙忠、曹節、段珪等為“十常侍”。實際上是12個宦官。漢靈帝劉宏在位二十年,這20年,是宦官們有史以來最幸福快樂的20年。

宦官在漢靈帝劉宏的任期內,創造了掌握漢朝朝政大權時間最長的歷史記錄。宦官的各項職務、編制名目繁多,讓人眼花繚亂,漢靈帝劉宏大膽打破常制,一次性冊封了張讓等十二位中常侍,史稱“十常侍”。對他們非常寵幸。根據《後漢書》記載:



(靈帝)常雲:“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宦者得志,無所憚畏,並起第宅,擬則宮室。帝常登永安候臺,宦官恐其望見居外,乃使中大人尚但諫曰:“天子不當登高,登高則百姓虛散。”自是不敢復升臺榭。

太監們都在京城裡建了豪宅。豪華程度堪比皇宮。漢靈帝常登永安候臺遠眺,太監們怕他看到自己的豪宅,就騙他說天子不應當登高,不利於江山社稷。漢靈帝從此不敢再登高臺。

張讓等人禍亂朝綱,專權亂政、賣官索財,朝野上下對他們切齒痛恨。郎中張鈞上書奏請誅殺十常侍,反而被張讓等人殺害。除此之外,東漢末年一批著名的歷史人物都先後欲置宦官張讓等人於死地。大多沒有成功,有的甚至被他反殺。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人。



1.曹操。曹操曾經刺殺張讓沒有成功。據孫盛《異同雜語》記載:

太祖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才武絕人,莫之能害。

曹操出於義憤,曾經單槍匹馬勇闖張讓的府邸,試圖憑一己之力將張讓刺殺。不料被張讓發覺,張讓府中的衛士出來圍攻,曹操雙手揮舞著戟,從庭堂上一路殺奔出來,非常威猛,張讓的衛士接近不了他,曹操且戰且退,殺到垣牆邊時,施展輕功,縱身一跳,逾牆而出。簡直就是一個武林高手。



2.何進。大將軍何進欲誅殺張讓,被其反殺。靈帝駕崩後,大將軍何進意圖誅滅十常侍,而且他的計劃非常激進,打算把所有的太監一網打盡,一個不留活口。

太監張讓等人得知這個情況大驚失色,一幫人哭哭啼啼的進宮到何進的妹妹何太后面前求情,要何太后庇護他們。又說:“大將軍擅殺左右親信,專權以弱皇上。”何太后頭腦簡單,因此產生了懷疑。據《後漢書》:

而太后母舞陽君及苗數受諸宦官賂遺,知進欲誅之,數白太后,為其障蔽。又言:“大將軍專殺左右,擅權以弱社稷。”太后疑以為然。

在《三國演義》中,對這一段的描述基本和正史相符。何進在袁紹建議下,決心除去十常侍,並不聽眾人勸告召董卓入京。張讓設計讓何太后召何進入宮,又埋伏了刀斧手五十人,在長樂宮嘉德門內,將何進殺死。

3.董卓。董卓進京後也想把這些太監殺了。據《資治通鑑》記載: 

董卓聞召,即時就道,並上書曰:“中常侍張讓等,竊幸承寵,濁亂海內。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漬癰雖痛,勝於內食。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今臣輒鳴鐘鼓如雒陽,請收讓等以清奸穢!”

董卓也上書,要求把這些宦官一網打盡。董卓也知道,自己想專權。張讓這些太監留不得。

4.袁紹、袁術。

袁紹、袁術以及曹操等人,聽說大將軍何進被太監殺了,立即帶兵入宮殺宦官,見到一個殺一個,幾乎是一網打盡,只有張讓等少數幾個太監挾持著皇帝出逃。自此,禍害東漢歷史的太監專權從此終結。

張讓等人劫持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也就是後來的漢獻帝)出逃至北邙山,到了二更時分,閔貢率兵追上前來,張讓等人走投無路,跳黃河自殺了。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據《後漢書》:

六年,帝崩。中軍校尉袁紹說大將軍何進,令誅中官以悅天下。謀洩,讓、忠等因進入省,遂共殺進。而紹勒兵斬忠,捕宦官無少長悉斬之。讓等數十人劫質天子走河上。追急,讓等悲哭辭曰:“臣等殄滅,天下亂矣。惟陛下自愛!”皆投河而死。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張讓等人在臨死前,痛哭流涕,可能也有一點良心發現,對漢少帝劉辯說:“我們這一幫太監其實是忠心的啊,我們滅絕了,天下將大亂了!希望陛下保重,自己愛惜自己!”



張讓等人雖然除去了。但隨後董卓率兵進京掌握朝政,從此進入了軍閥混戰的時期,之後就形成了三國相爭的局面。導致漢朝覆亡。


今古講堂


張讓(?—189年9月24日),東漢宦官,潁川(今河南禹縣)人。桓帝、靈帝時,歷為小黃門、中常侍等職,封列侯。在職時以搜刮暴斂、驕縱貪婪見稱,靈帝極為寵信,常謂“張常侍是我父”。中平六年(189年),何進謀誅宦官,事洩,他和其餘幾個常侍設計伏殺何進。袁紹、袁術等人聞何進被殺,入宮殺盡宦官,張讓走投無路,投水自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