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主要講什麼?

小魷魚不吃魷魚


《學記》,據說作者是戰國後期思孟學派孟軻的得意門生——樂正克,主要講述:一是教育的目的;二是教育的作用;三是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方法;四是老師的地位和作用;五是教育過程中師生關係;六是學生之間的相互關係;七是教育的內容;八是教師的問題等方面。

《學記》全文共1229個字,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和全面地總結和概括了我國古代的教育經驗。其篇幅短小精悍,內容相當豐富、精闢、深刻,是我國先秦時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概括和總結。它以《大學》為其政治基礎,以《中庸》為其哲學基礎的;是《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教育的論文,其影響深大。

《學記》繼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貫思想,開篇用格言式的優美、通熟易懂的語言講述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以託古改制的方式,強調教育為社會服務目的,把教育與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緊密相聯,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我國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在強調教育的作用、闡明教育目的,還規劃出學校教育制度,提倡建立嚴格的學校考核制度,確立成績考核制度具有循序漸進,智德並重的特點,反映古代教育重德重智的傳統。

《學記》在總結教育原則與方法時,用先秦以來教育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指出問題切入點,提出教育、教學過程中須遵循原則和應採用的方法。對我國古代教育史,以及對全球教育史上最大貢獻在於:它首次提出長善救失、臧息相輔的教學原則,繼承和發展孔子以來倡導的啟發誘導,即善喻的教學原則。

在講述教學管理與教師方面,《學記》提出學校管理的具體措施,非常重視大學入學教育和對學生日常行為的管理。明確具體,可行性很強。

《學記》以正反兩方面總結出儒家的教育理論和經驗,是罕見的世界教育思想遺產,系統論述教學思想的第一本專著。它不僅是我國古代先秦儒家教學思想的總結,同時是世界上最早系統論述教學問題的一篇專著。它比捷克大教育家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早面世一千八九百年。很多東西,成為教育史上的首創,經過兩千多年教育實踐,放在現代教學理論的範疇中,仍然閃爍著生命的火花。它是研究我國古代教育思想和實踐的寶貴資料。書中在總結先秦儒家教學經驗基礎上提出的教學原理,教學原則與方法,以及尊師重道的思想,對中國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是我國以及全球珍貴的教育遺產之一,值得我們好好去品讀。


聖賢文化


《學記》主張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本學習和實際訓練相結合,既要擴大知識領域,又要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書中用較多的篇幅,闡述“教”與“學”的辯證關係。認為只有通過“學”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學業方面的差距(“學然後知不足”),只有通過“教”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知識和經驗方面的貧乏(“教然後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進,看到貧乏,才能鞭策自己,從而得出“教學相長”的正確結論。《學記》重視啟發式教學(“開而弗達則思”),重視教學的循序漸進(“不陵節而教之謂孫”),強調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重視因材施教。主張從瞭解學生學習的難易,才質的美惡,作為啟發誘導的依據。

主張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從簡單到複雜的教學順序,並且提出一條積極性的教育原則,即要在學生不良的行為沒有發生前,引導他們向善的方面發展。並指出在學習過程中同學之間要取長補短。《學記》賦予教師以崇高的地位。提出尊師的思想。



亦詩4


《學記》,是儒家十三經之一《禮記》中的一篇,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闡述教育問題的論文。據郭沫若考證,作者可能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當然,作者是誰並不重要,主要看內容。

雖然當代的教育體制已經發生很大轉變,但教育的某些原則和方法,想來是亙古不變的。《學記》作為兩千年前的一篇教育論文,其中的很多觀點在當代依舊能夠直戳根本。看完這篇文章,你或許會情不自禁地讚歎一下老祖宗的遠見卓識



靈玉一休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被稱之為“教育學的雛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這句讓大家耳熟能詳的話,就出自於《學記》。

《學記》全篇總結了先秦儒家教學經驗上提出的教學原理,原則與方法,以及尊師重道的思想,還有在教學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中,概括出“教之所由興”和“教之所由廢”的重要規律。

戰國後期,由於百家爭鳴後學術思想的交流融合,出現了一批集中論述教育問題的理論著作和儒家經典。

《學記》就是以《大學》為其政治基礎,以《中庸》為其哲學基礎的。

《學記》反對“死記硬背”而是主張課本上的學習要與實際相結合,學生們需要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書中用較多的篇幅,闡述“”與“”的辯證關係。認為只有通過“”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學然後知不足”,只有通過“”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教然後知困”,從而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

《學記》重視“開而弗達則思”,重視教學的循序漸進,激發出學生主動,喜歡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重視因材施教。

由淺入深,從易到難,也是其中一條重要的主張。不僅如此還要在學生出現不良行為之前,引導他們向對的方面發展。並希望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相互要取長補短。

《學記》還賦予教師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了尊師的思想。《學記》不僅對中國古代教育史產生了深遠影響,至今仍然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值得我們去認真地研究、借鑑。


超人小航航


《學記》是中國古代一篇教育論文,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一般認為是戰國晚期思孟學派的作品,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樂正克。其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的關係,比較系統和全面地總結和概括了中國先秦時期的教育經驗。




張華東999


《學記》,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中的一篇,通篇圍繞教育展開,從教、學兩個角度闡述何為成功的育人方式。其中的教育理念,即使放在今天,也不啻為優秀的教育體系。

[摘要]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註釋] 有德有才的社會管理者,如果想教化民眾,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就必須從辦教育入手!

[點評] 首篇往往是每本書的核心所在,開篇強調教學的目的重在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堪稱教育的靈魂所在。回過頭來,思考我們當今的教育,目的是什麼?是應試?是高考?是文憑?是找好工作?這值得我們深思,不同的教學目的,背後就決定了教育方法。

[摘要]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註釋] 人們只有經過學習,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只有通過教學,才會感覺到自己的困惑。知道不足,才能夠自我反省,要求自己不斷地提高文化水平;知道困惑,才能夠自強不息,不斷充實自己,發展自己。所以說,教學與求學,是相互促進的。

[點評] 提到教育,現在的焦點很容易集中到教師身上,是不是特級教師,帶出的學生升學率如何,諸如此類問題。一味強調“教”的一方,卻往往忽視,教學相長,彼此成就。學的好,是自己的孩子聰明;學不好,是老師不好;如果我們能換個角度,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可能效果不止提升一點點。

[摘要]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遊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

[註釋] 太學開學時,官吏及師生們都必須身穿禮服,頭戴皮帽,置備餚饌,祭拜先聖先師,這是對文化知識的敬重;在祭祀時,齊頌《小雅》,練習三首(指《鹿鳴》、《四牡》、《皇皇者華》),暗示學生進入太學讀書,就意味做官的開始,要珍惜自己的身份,塑造良好形象;上課前,擊鼓召集學生進入教室,督促學生打開書箱,開始靜心恭順地研讀書本;用檟木或荊條做成教鞭,置於課堂之上,用來警示學生樹立威儀;沒有占卜和祭奠先祖,官員也不能隨意進入學校視察,以示社會非常尊重學校,讓學生安下心志,從容讀書;教師要時常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但不要隨意給予指導,要多留時間和機會讓他們自己探尋問題答案;對於年齡小的學生,只需要求認真聽講,不必深入探討。這是按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進行教學。這七點,教學的宗旨呀……學校不提倡藝術技能的學習和演練,學生就不會對學習感興趣。所以,有學識的人在學習過程中,善於深居求學,潛心鑽研學問,注重用課外學習來滋養學問,在遊歷中豐富自己的學問。

[點評] 前者七條教學宗旨,提倡尊師重教,後者強調寓教於樂。現在教學為什麼難?一者,學生打罵不得,老師得不到尊重,試問學生沒有恭敬心,如何沉下心來學習;二者,應試考試太多,使學習淪為考試工具,更談不上娛樂學習,古有‘吟詩作對’,今唯‘做題考試’,成果不言而喻。

[摘要] 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

[註釋] 不正確的事情,在還沒出現的時候就要通過教育教學加以禁止,這叫“預防”;當學生適宜接受的時候進行教學與訓練,這叫“適時”;不超越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識能力,傳授知識,這叫“循序”;組織學生交流切磋,吸取彼此優點,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這叫“觀摩”。

[點評] 預防、適時、循序、觀摩,一者考驗教師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水平,二者亦是因材施教,後文篇幅所介紹的善譬喻、比物醜類等等皆屬於這個範疇。反觀現代教育,大多實施標準化教育,乃至老師有心想為之,應試環境也不允許。

[摘要] 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註釋] 第一年主要考查學生背誦經文的記憶力;第三年主要考查學生是否熱愛學習、重視學業、熱愛集體;第五年主要考查學生知識的廣博和對老師敬重的程度;第七年主要考查學生求證知識和選擇朋友的能力;達到這些目標,小有所成;第九年,學生就該具有較高的智慧,善於歸納推理,觸類旁通,洞明事理,確立自己的觀點,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做事不違背社會的基本規律,這叫大有成就。

[點評] 古人將“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現實問題”作為大有成就的標誌,這與起步階段的立志學習,也不無關係,最終以‘學以致用’為終極使命,那麼過程中的學習內容與方法亦不會偏離。反觀我們現在實在慚愧,專業無用論,工作與專業無關大有存在,古人早就對教育體系有很深刻的見解,可惜我們熟視無睹。

因《學記》屬於《禮記》中一篇,本以為其核心側重有關學習的關係禮儀儀式,今日讀來受益匪淺,從事教育的工作者們都應深入閱讀並理解,引以為鑑。




早上煙火


《學記》是中國古代一篇教育論文,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專著。一般認為是戰國晚期思孟學派的作品。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樂正克。它系統而全面地闡述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的關係。概括了中國先秦時期的教育經驗。


榴花閣


《學記》是中國古代一篇教育論文,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一般認為是戰國晚期思孟學派的作品,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樂正克。其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的關係,比較系統和全面地總結和概括了中國先秦時期的教育經驗。


福臨茶業90後茶人


《學記》是先秦儒家典籍《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晚期,相傳為孟子學生樂正克所作,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關於教育教學的論文。全文只有1200多字,言簡意賅,是對我國先秦時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凝練。

《學記》先秦時期學校教育方面得失成敗的經驗教訓,概括為“四興六廢”。教育的成功經驗在於“四興”。即防範於未然,及時進行教育,循序漸進而不揠苗助長,博採眾長以借鑑、補正。這四點是教育興盛的成功之道。與此同時,需要避免亡羊補牢、學習起步時間過晚、教學進程雜亂、教學秩序不好,閉門自學而不相互切磋,不尊重朋友而違背師教、閒逛而荒廢學業,“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