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主要讲什么?

小鱿鱼不吃鱿鱼


《学记》,据说作者是战国后期思孟学派孟轲的得意门生——乐正克,主要讲述:一是教育的目的;二是教育的作用;三是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方法;四是老师的地位和作用;五是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六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七是教育的内容;八是教师的问题等方面。

《学记》全文共1229个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我国古代的教育经验。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它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是《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教育的论文,其影响深大。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开篇用格言式的优美、通熟易懂的语言讲述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目的,把教育与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联,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我国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在强调教育的作用、阐明教育目的,还规划出学校教育制度,提倡建立严格的学校考核制度,确立成绩考核制度具有循序渐进,智德并重的特点,反映古代教育重德重智的传统。

《学记》在总结教育原则与方法时,用先秦以来教育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指出问题切入点,提出教育、教学过程中须遵循原则和应采用的方法。对我国古代教育史,以及对全球教育史上最大贡献在于:它首次提出长善救失、臧息相辅的教学原则,继承和发展孔子以来倡导的启发诱导,即善喻的教学原则。

在讲述教学管理与教师方面,《学记》提出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非常重视大学入学教育和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明确具体,可行性很强。

《学记》以正反两方面总结出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系统论述教学思想的第一本专著。它不仅是我国古代先秦儒家教学思想的总结,同时是世界上最早系统论述教学问题的一篇专著。它比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面世一千八九百年。很多东西,成为教育史上的首创,经过两千多年教育实践,放在现代教学理论的范畴中,仍然闪烁着生命的火花。它是研究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我国以及全球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值得我们好好去品读。


圣贤文化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尊师的思想。



亦诗4


《学记》,是儒家十三经之一《礼记》中的一篇,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阐述教育问题的论文。据郭沫若考证,作者可能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当然,作者是谁并不重要,主要看内容。

虽然当代的教育体制已经发生很大转变,但教育的某些原则和方法,想来是亘古不变的。《学记》作为两千年前的一篇教育论文,其中的很多观点在当代依旧能够直戳根本。看完这篇文章,你或许会情不自禁地赞叹一下老祖宗的远见卓识



灵玉一休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称之为“教育学的雏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让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就出自于《学记》。

《学记》全篇总结了先秦儒家教学经验上提出的教学原理,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还有在教学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中,概括出“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规律。

战国后期,由于百家争鸣后学术思想的交流融合,出现了一批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著作和儒家经典。

《学记》就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学记》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主张课本上的学习要与实际相结合,学生们需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与“”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教然后知困”,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学记》重视“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激发出学生主动,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

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也是其中一条重要的主张。不仅如此还要在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之前,引导他们向对的方面发展。并希望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相互要取长补短。

《学记》还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了尊师的思想。《学记》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去认真地研究、借鉴。


超人小航航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张华东999


《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通篇围绕教育展开,从教、学两个角度阐述何为成功的育人方式。其中的教育理念,即使放在今天,也不啻为优秀的教育体系。

[摘要]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注释] 有德有才的社会管理者,如果想教化民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必须从办教育入手!

[点评] 首篇往往是每本书的核心所在,开篇强调教学的目的重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堪称教育的灵魂所在。回过头来,思考我们当今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是应试?是高考?是文凭?是找好工作?这值得我们深思,不同的教学目的,背后就决定了教育方法。

[摘要]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注释] 人们只有经过学习,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只有通过教学,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困惑。知道不足,才能够自我反省,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文化水平;知道困惑,才能够自强不息,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所以说,教学与求学,是相互促进的。

[点评] 提到教育,现在的焦点很容易集中到教师身上,是不是特级教师,带出的学生升学率如何,诸如此类问题。一味强调“教”的一方,却往往忽视,教学相长,彼此成就。学的好,是自己的孩子聪明;学不好,是老师不好;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可能效果不止提升一点点。

[摘要]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注释] 太学开学时,官吏及师生们都必须身穿礼服,头戴皮帽,置备肴馔,祭拜先圣先师,这是对文化知识的敬重;在祭祀时,齐颂《小雅》,练习三首(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暗示学生进入太学读书,就意味做官的开始,要珍惜自己的身份,塑造良好形象;上课前,击鼓召集学生进入教室,督促学生打开书箱,开始静心恭顺地研读书本;用槚木或荆条做成教鞭,置于课堂之上,用来警示学生树立威仪;没有占卜和祭奠先祖,官员也不能随意进入学校视察,以示社会非常尊重学校,让学生安下心志,从容读书;教师要时常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但不要随意给予指导,要多留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自己探寻问题答案;对于年龄小的学生,只需要求认真听讲,不必深入探讨。这是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教学。这七点,教学的宗旨呀……学校不提倡艺术技能的学习和演练,学生就不会对学习感兴趣。所以,有学识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深居求学,潜心钻研学问,注重用课外学习来滋养学问,在游历中丰富自己的学问。

[点评] 前者七条教学宗旨,提倡尊师重教,后者强调寓教于乐。现在教学为什么难?一者,学生打骂不得,老师得不到尊重,试问学生没有恭敬心,如何沉下心来学习;二者,应试考试太多,使学习沦为考试工具,更谈不上娱乐学习,古有‘吟诗作对’,今唯‘做题考试’,成果不言而喻。

[摘要] 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注释] 不正确的事情,在还没出现的时候就要通过教育教学加以禁止,这叫“预防”;当学生适宜接受的时候进行教学与训练,这叫“适时”;不超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能力,传授知识,这叫“循序”;组织学生交流切磋,吸取彼此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这叫“观摩”。

[点评] 预防、适时、循序、观摩,一者考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水平,二者亦是因材施教,后文篇幅所介绍的善譬喻、比物丑类等等皆属于这个范畴。反观现代教育,大多实施标准化教育,乃至老师有心想为之,应试环境也不允许。

[摘要]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注释] 第一年主要考查学生背诵经文的记忆力;第三年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热爱学习、重视学业、热爱集体;第五年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广博和对老师敬重的程度;第七年主要考查学生求证知识和选择朋友的能力;达到这些目标,小有所成;第九年,学生就该具有较高的智慧,善于归纳推理,触类旁通,洞明事理,确立自己的观点,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做事不违背社会的基本规律,这叫大有成就。

[点评] 古人将“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作为大有成就的标志,这与起步阶段的立志学习,也不无关系,最终以‘学以致用’为终极使命,那么过程中的学习内容与方法亦不会偏离。反观我们现在实在惭愧,专业无用论,工作与专业无关大有存在,古人早就对教育体系有很深刻的见解,可惜我们熟视无睹。

因《学记》属于《礼记》中一篇,本以为其核心侧重有关学习的关系礼仪仪式,今日读来受益匪浅,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们都应深入阅读并理解,引以为鉴。




早上烟火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专著。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它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榴花阁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福临茶业90后茶人


《学记》是先秦儒家典籍《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孟子学生乐正克所作,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关于教育教学的论文。全文只有1200多字,言简意赅,是对我国先秦时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凝练。

《学记》先秦时期学校教育方面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概括为“四兴六废”。教育的成功经验在于“四兴”。即防范于未然,及时进行教育,循序渐进而不揠苗助长,博采众长以借鉴、补正。这四点是教育兴盛的成功之道。与此同时,需要避免亡羊补牢、学习起步时间过晚、教学进程杂乱、教学秩序不好,闭门自学而不相互切磋,不尊重朋友而违背师教、闲逛而荒废学业,“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