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寧飲食減肥
1、經濟條件的變化。
過去裝空調是一件很奢望的事,一方面經濟條件不允許,另一方面心裡覺得費電又費錢,咋捨得用。如今,空調已深入千家萬戶,去哪都有空調,家裡、辦公室、大巴、火車等都有。
2、人的心態發生變化。
過去的人們追求的不是太多,吃飽喝足、健健康康就行。我小時候,夏天天熱的時候,我記得我們吃完晚飯,就先和小夥伴們一起去池塘洗洗澡(那個時候的池塘都不是很深,父母都陪著一起,也很安全),洗完澡了就去房頂上睡覺,看著天上的星星,微風一陣陣吹來,一點都不覺得熱。
所以說,如今人們的身體已經戀上了空調的涼爽,而適應不了沒有空調的日子。
以上是個人見解和看法,不當或不到之處望批評指正,希望能幫助到您,關注我看更多內容,同時您的點贊和轉發也是我每天分享的動力。謝謝親愛的朋友!(圖片來自網絡)
相約職場
那時候沒有空調沒有電視沒有手機、甚至有的地方電都沒有。都是怎麼過來的呢!
我小時候除了電,什麼都沒有,家在農村,那時候的空氣質量相當清新,天空是藍的,水是碧綠的,夏天我們都是在外面剩涼,有的人會去橋的下面剩涼,有的在家的外面灑水降溫、像我們直接去河游泳,
晚上每家每戶基本都是在露天底下。拿個扇子,聚在一起吹吹牛,講講故事。
太熱的天都是開著門睡覺,或者去天台露天地下睡覺,睡到下半夜涼快了在進屋。
這是我們農村基本生活的夏天。
江南小蔡Vlog
的確,小時候沒有空調,那並不代表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就不怕熱。現在城市裡的孩子肯定不知道房頂還能睡覺(晚上),以前很多城市裡還是以平方居多的,夏季的夜晚,一家人上房頂睡覺並不是稀奇的事情。
記得初一那年,家裡裝了澡盆,於是,到了放暑假時,只要不出去玩,我是經常在澡盆裡放滿水,一泡就是半天(爸媽上班,家裡沒人管我)。
扇子自是人手一把,記得當年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子裡聊天、吃西瓜,那把扇子始終不會離手。
狼王永恆
小時候夏天真叫熱,雖然當時氣象預報氣溫大多在35℃以下,但一沒空調,二沒冰箱,真是熱得受不了。
老家是江南水鄉古鎮,鎮上到處都是河流,居民大多臨河而居,也沒什麼高樓大廈,但就是熱。為了抗暑,大家想了很多辦法。
先說吃。國營飲食商店有冰櫃,冰棍成了消暑佳品,只有奶油、赤豆兩種,都是五分錢一根。冰激淋、冰磚市裡才有。商店裡冷飲不少,赤豆湯、綠豆湯、扁豆湯、八寶湯……都放薄荷,特別清涼。最愛酸梅湯,七分錢一杯。西瓜是必備品,事先浸入大水缸,降溫,晚飯後吃。
日常三餐以清淡為主,酷暑時的一兩星期,三餐都喝粥,冷粥。前一天晚上燒好,涼一晚,或者早上燒好,午飯晚飯吃。菜式都是清炒或涼拌,什麼涼拌豆腐、皮蛋、鹹鴨蛋、醬鴨、白切雞、雞蛋餃、蒸毛豆、炒小白菜、茭白炒肉絲、青椒肉絲、蒸魚、冬瓜湯、番茄蛋湯……
夏天是老爺們露肉的季節,不過一般都是乘涼時才光膀子,平時膀爺不多。平時上班穿短袖、短褲,薄襪子、涼鞋,下班穿背心、圓領老頭衫。那時候女人穿著比較保守,短袖,長褲、長裙,最短的裙子也得過膝蓋。小孩子比較隨便,尤其男孩子,幾乎都是背心短褲,光腳穿涼鞋。
晚上房子裡熱得不能住人,都睡露天。先用涼水潑地,然後乘涼,聽收音機、吹牛、聽故事……那時大家睡得早,九點不到就搭起竹床或者門板,點上蚊香,考究的人家還撐蚊帳,十幾戶人家,一溜排開二三十張床鋪。那時候沒有什麼流動人口,萬把人的小鎮,大家都認識,沒人敢做出格的事。
水鄉地區,男人幾乎都會游泳。家門口就是河,不過大多數河流水質不佳,一般都到運河裡。說是游泳,其實就是戲水,降溫。小孩子放暑假,一般下午四點就下水,直到六點吃晚飯,手腳都泡白起皺紋。
那時候,男孩子幾乎都長痱子,渾身上下都是,洗澡後抹痱子粉,疼得直抽涼氣。痱子多了就變成“熱蟄頭”,一個個腫起的痘痘,得塗清涼油。嚴重的會變成小包,裡面化膿,這時候就得用針挑破皮膚,用手擠出膿血。疼死人!
水痘,幾乎每個小孩都有。回想起來,應該跟水質有關,八十年代初才有自來水,之前吃喝用的都是河水。挑水到水缸,放入漂白粉消毒。水痘化膿,塗紫藥水。幾乎每個小孩胳膊、腿上都有紫斑。有一年,我膝蓋處水痘化膿厲害,塗紫藥水都不見效。一天傍晚乘涼,躺在藤榻上,一個沒留意跑來一隻大公雞,一嘴把膿血啄走了。當時痛得哇哇大哭,但兩天後,水痘好了。
1980年,家裡有了自來水,買了第一臺電風扇,120多元,還裝了吊扇。鎮上也有了冰激淋、雪糕等。第二年,家裡又添了黑白電視機,第三年又有了單門的電冰箱……乘涼的人越來越少。畢竟吃著雪糕吹著電扇看電視更愜意。更沒有人會再在露天睡覺。到了九十年代中,空調開始普及,乘涼的也就剩下一些老頭老太。
如今我年近半百,不過我從不懷舊。日子越來越好過,懷什麼舊?人要向前看。
江南俗士1972
這個問題現實中很多的都問過,沒空調的日子怎麼過得?我認真總結了一些。首先以前城市沒有現在的規模大人,百分之九十都是農村。即使城市房子也是二三層,每家每戶必有一二課樹,沒有空調嗎所以我們小時候都是在樹底下長大的。我自己現在想想我也沒感覺多熱,熱是肯定會熱幾天。
然後現在城市規模這麼大到處都是高樓,你在樓中被太陽直曬。不開空調根本受不了。而且現在到處都是柏油路水泥路。不像以前的土路能吸收一部分熱量。所以走在路上也是感覺被蒸的一樣總之太陽還是那個太陽。人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人,既然有了空調就快樂的吹吧。如果還有補充請留言歡迎關注!
順彁
不是那個時候不嫌熱,而是每個時代都有自己解暑避暑的方法,現如今空調多了,有些人總要感嘆過去沒有空調的時候怎麼辦,但實際上不是過去沒有空調怎麼辦,而是現如今你們有了空調,反而對空調時代產生了依賴性,而忽略了早年的經歷和應對。
就拿筆者孩童時期所經歷的90年代來說吧,那個時期空調並沒有真正普及到社會中,絕大部分家庭沒有這樣的電器,那人們如何來避暑?
1、既然那個時候是孩子,那工作日當中的白天不可避免的要在學校中渡過,那個時候教室沒空調沒電扇(當然現在不少學校也沒有),但老師總喜歡在教室的地上灑水製造一些溼度,加上教室早中晚都要拖地,地面始終保持著水分,那個年代教室的窗戶也不是現如今的鋁合金窗戶,而是早期版的鐵框窗戶(窗戶玻璃和玻璃框之間加膩子那種)和木框窗,本來密封性就一般,白天通風還要敞開,這還沒算走廊一直要保持敞開的窗戶,這樣過堂風比較明顯,教室和走廊裡很少出現氣流不暢,更重要的由於這是學校,校園的正中央自然是大操場,再沒有多餘建築物只有一片大空地的情況下,外面的自然風不會受到阻擋反而很強,所以呆在教室裡總是感覺到有風,另外每層的走廊兩側通常都有兩個公用的大型水房,這裡面的溼度更大,早期在學校的教室裡還真不覺得太炎熱。
當然每個班級為了更進一步的避暑,炎熱時期每天甚至要利用班費購買雪糕,實際上是一種叫冰磚的食品,相信很多人早年都吃過,即便在90年代末期也仍然是一毛錢一塊,製作較為簡單就是冰塊加糖精,口感肯定比不上雪糕,但冰涼和去暑感十足。
2、那在家裡是什麼感覺呢,答案當然也是熱,不過那個年代也有那個年代的去暑方式,空調大部分家庭沒有,但電風扇總是有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家裡買的梅花牌電風扇和外公家買的蝙蝠牌電風扇,相繼用了一二十年仍然完好無損,熱的時候直接在客廳裡開風扇,效果感覺十分良好,雖然比不上空調,可畢竟那個年代家裡沒有空調,誰又會想到空調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除了家用電器之外,製冷食品的消耗也是去暑的主要方式之一,個人沒做過統計,但結合自己家庭的經歷,個人覺得早年家庭對雪糕的消耗量恐怕要大於現在,那個年代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家和朋友的家,暑期的時候冰箱裡永遠會有雪糕,而現如今誰家的冰箱裡還有這個?不能說沒有,但恐怕比較少,畢竟現在有更好的去暑方式。尤其在那個年代的大型企業,暑期的時候都會給職工發雪糕票和汽水票,讓職工到指定的地方拿成箱的雪糕和汽水,也算是職工的福利。
而為了避暑,早年有兩件“單兵武器”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扇子和涼蓆,雖然現在仍然有,但在很多家庭有空調的情況下,這兩個傳統避暑工具已經很少在用,但在早年那個時候,這兩樣東西再常見不過了,幾乎家家都有幾把扇子,每家都有涼蓆,扇子也是多種多樣,摺扇竹扇還有用現代材料做成的塑料扇,在家裡一邊吃著雪糕西瓜,一邊扇著扇子,這也是那個年代很多家庭的傳統生活。
不過讓筆者印象更深的,恐怕還是在與戶外生活,現如今我們有了手機電腦等娛樂工具,在自己可以“自娛自樂”的情況下,又有各種家用電器的幫助,夏天的時候我們反而可以留在家裡避暑,而在早年沒有這麼多娛樂活動,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總喜歡在晚間出去,大人喜歡聊天散步,小孩兒喜歡相互玩耍,對於孩子而言,在玩耍的過程中自然忘記了一切,也包括炎熱,對於大人來說到大樹或者陰涼的地方一邊乘涼一邊聊天,也成為了夏季的一種消遣,附帶還得說一句,那個時候城市化建設還沒像現在這麼廣闊,在城市的郊區甚至部分市內地區,仍然有很多平房和大樹,所以也提供了很多可供乘涼的地方,而現如今高樓蓋的越來越多越來越密封,在保暖越來越好,居民區內植物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戶外的感覺也許沒有以前那麼好了。
遼寧資深球迷
小時候家裡沒有空調、冰箱、電扇、沒有現在各種眼花繚亂的解暑神器…但是我們現在回想起來,並不覺的那個時候很熱啊,有時我就不斷的想,是那個時候真的不熱,還是童年的我們心太靜。
那個時候只有媽媽手中的蒲扇為我們驅趕炎熱,為我們扇走蚊蟲,往往我們一覺醒來後,媽媽還在搖著蒲扇,不停地扇啊,扇啊…
小時候,夏天的開始就意味著能吃到涼涼的冰棍兒,大人們在麥田裡幹著農活,賣冰棍兒的騎著大梁自行車在田間小路穿梭著,後邊掛著裝有冰棍兒的白色保溫箱,一群孩子蜂擁而至,每人手持一根,雖然那是的冰棍兒只是水加了一些糖精味道並不好,可那時心裡是無比涼爽的…
那個時候放暑假,沒有那麼多的作業,沒有暑假班,沒有興趣班。暑假期間除了幫幫大人幹些力所能及的活外,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玩兒…
小時候我們沒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玩具,但那時的我們玩起來絕對比現在的孩子要瘋狂。手裡拿著爸爸做的彈弓去打鳥;一群孩子上樹掏鳥窩,捉知了;在坑邊挖膠泥,做成各種物體的形狀;在野坑游泳打水仗,捉泥鰍;還有很多:打陀螺、跳皮筋、跳房子、滾鐵環、捉迷藏…那時候知道瘋狂玩耍的我們忘記了炎熱的夏天…
沒有電視,沒有電腦,手機,我們那時的眼睛是明亮的,所有的快樂是自然的…
不是小時候的天氣不熱,而是我們的童年快樂超越了炎熱…
愛家的小海哥
記得我們小時候根本沒有空調,只有電風扇和蒲扇,為什麼我們小時候反而不那麼嫌熱呢? 有人說是因為小孩子身體比較好,而且小孩子玩得那麼開心,隨時隨地充滿了好奇心,很多事物都可以吸引分散注意力,所以也不會那麼在意氣溫有多高, 但是這只是一方面,除了主觀因素,還有不少外在因素,比如我們這個地球過去全球變暖的現象很嚴重。 雖然現在得到了緩解,但是在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現在的確比過去熱很多,因為大家都在開空調所以熱氣都被排放到外面,還有就是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水泥路越來越多,城市面積越來越多,熱島效應使得溫度越來越高,同樣的溫度在鄉下和城市裡感受的溫度也是很不一樣的。 身邊身邊樹木的減少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還有一個原因,假如我們小時候也用習慣了空調,那麼也會離不開的,所以也是因為我們現在越來越嬌氣,習慣了這樣的生活,人也變得心浮氣躁的,一天都離不開網絡和手機,一天都不能不開空調,但是其實天天開空調也並不好。 小時候雖然沒有空調,但是適當出汗是可以排毒去溼的,而現在的人天天吹空調,很容易感冒不說,呼吸道和關節都有可能產生不好的後果。
客家玲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年沒有空調,熱熱也就算了,陰涼處扇扇就好了,有了空調以後,再用力的扇風也覺得不行了。
東風起星如雨
我們小時候
沒有電冰箱
也沒有高級冰激凌
可那時候的夏天
卻從不缺清甜的滋味兒
小時候的夏天
是從幾分錢一支的冰棍兒開始的。
除了上街趕集時能買到冰棍
在家裡也能遇到賣冰棍的人來。
他們往往騎著二八自行車
車後帶著一個泡沫製成的降溫盒
裡面裝著一個個裹著花紙衣的冰棍。
那時候井水很甜,很涼
能當天然的冰箱用
西瓜放到鐵桶裡
把桶放到井水裡冰著。
冰個把小時後
把西瓜從井裡撈出來
咔嚓切開,咬一口,口齒清甜
再高級的冰激凌也替代不了。
多年後才明白
世界上最甜的滋味
莫過於兒時傍晚
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西瓜。
我們小時候
沒有電視機
也沒有遊戲機
可露天電影曾帶給
我們的興奮與痴迷
卻是現在孩子想象不到的
每當放露天電影的時候
村上的熱鬧與喜慶程度
幾乎趕上了過年。
早早吃罷晚飯
大人們就牽著孩子們的手
搬著小板凳
去村頭空地的電影幕前等候。
直到放映機把熒幕照亮
一雙雙小手好奇地
隨著發電機的光亮在熒幕上舞動
電影就快開始了。
《葫蘆娃》
《黑貓警長》
《小兵張嗄》
是那時候常看的影片。
電影結束後
往往吵鬧著要來看電影的孩子們
已趴在大人懷裡或後背睡著了。
沒有電視、電腦、手機的年代
眼睛是明亮的
快樂是自然的。
我們小時候
沒有暑假班
也沒有各種特長班。
可我們會的東西
一點不比現在的孩子少,
上樹下河,粘知了摸魚……
沒心沒肺,無憂無慮。
那時候,房前房後都是樹
孩子們在樹蔭下的碾盤上
寫作業,玩泥巴,抓石子,打紙牌
大人們在樹蔭下做農具,納鞋底……
村口的樹蔭涼
往往還是村裡的飯場
吃飯時
各家的大人孩子都端著飯碗
或蹲或站地齊聚樹蔭下。
那時候,放了假
除了幫大人幹力所能及的活兒
孩子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玩兒。
天不亮就起床了
天黑了還在場裡地裡
河裡溝裡、風裡水裡玩兒。
打水仗,捉知了,
逮泥鰍,玩泥巴,捉迷藏......
那時的我們
真是見風就長。
我們小時候
沒有花露水
也沒有熱水器。
那時候
一天的太陽暴曬
自來水管裡流出來的都是熱水
傍晚衝個涼正好。
有時候直接一盆水從頭澆下
整個透心涼。
洗完澡擦乾水
還會擦上一層薄薄的爽身粉
免得長痱子。
花露水,電蚊香
對那個年代來說,是陌生的
被蚊蟲叮咬了
就塗抹一點清涼油
鑽心的涼,透心的舒服。
那時候
每次被蚊子咬了個大包
總會在上面掐個十字
當時真的覺得不那麼癢了。
我們小時候
沒有空調
連電風扇也不是家家都有
而記憶深處的那把蒲扇
卻是任何電器也無法替代的清涼。
在場院裡,在樹蔭下
在房頂上,在蚊帳中
我們倒頭睡著後
媽媽會搖著大蒲扇
為我們扇扇子,驅蚊子。
往往是
睡一覺醒來後
媽媽還在搖著蒲扇
不停地扇啊,扇啊......
空調的風太涼
電扇的風太猛
只有媽媽的蒲扇扇出的風
那麼柔,那麼輕,那麼養人。
至今
仍晃動在記憶深處
就像她的愛一樣
永不消散。
兒時的夏天,你還記得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