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天天离不开空调,小时候根本没有空调,为什么我们那时候不嫌热?

晓宁饮食减肥


1、经济条件的变化。

过去装空调是一件很奢望的事,一方面经济条件不允许,另一方面心里觉得费电又费钱,咋舍得用。如今,空调已深入千家万户,去哪都有空调,家里、办公室、大巴、火车等都有。

2、人的心态发生变化。

过去的人们追求的不是太多,吃饱喝足、健健康康就行。我小时候,夏天天热的时候,我记得我们吃完晚饭,就先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池塘洗洗澡(那个时候的池塘都不是很深,父母都陪着一起,也很安全),洗完澡了就去房顶上睡觉,看着天上的星星,微风一阵阵吹来,一点都不觉得热。

所以说,如今人们的身体已经恋上了空调的凉爽,而适应不了没有空调的日子。


以上是个人见解和看法,不当或不到之处望批评指正,希望能帮助到您,关注我看更多内容,同时您的点赞和转发也是我每天分享的动力。谢谢亲爱的朋友!(图片来自网络)


相约职场


那时候没有空调没有电视没有手机、甚至有的地方电都没有。都是怎么过来的呢!

我小时候除了电,什么都没有,家在农村,那时候的空气质量相当清新,天空是蓝的,水是碧绿的,夏天我们都是在外面剩凉,有的人会去桥的下面剩凉,有的在家的外面洒水降温、像我们直接去河游泳,

晚上每家每户基本都是在露天底下。拿个扇子,聚在一起吹吹牛,讲讲故事。

太热的天都是开着门睡觉,或者去天台露天地下睡觉,睡到下半夜凉快了在进屋。

这是我们农村基本生活的夏天。


江南小蔡Vlog


的确,小时候没有空调,那并不代表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就不怕热。现在城市里的孩子肯定不知道房顶还能睡觉(晚上),以前很多城市里还是以平方居多的,夏季的夜晚,一家人上房顶睡觉并不是稀奇的事情。

记得初一那年,家里装了澡盆,于是,到了放暑假时,只要不出去玩,我是经常在澡盆里放满水,一泡就是半天(爸妈上班,家里没人管我)。

扇子自是人手一把,记得当年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子里聊天、吃西瓜,那把扇子始终不会离手。


狼王永恒


小时候夏天真叫热,虽然当时气象预报气温大多在35℃以下,但一没空调,二没冰箱,真是热得受不了。

老家是江南水乡古镇,镇上到处都是河流,居民大多临河而居,也没什么高楼大厦,但就是热。为了抗暑,大家想了很多办法。

先说吃。国营饮食商店有冰柜,冰棍成了消暑佳品,只有奶油、赤豆两种,都是五分钱一根。冰激淋、冰砖市里才有。商店里冷饮不少,赤豆汤、绿豆汤、扁豆汤、八宝汤……都放薄荷,特别清凉。最爱酸梅汤,七分钱一杯。西瓜是必备品,事先浸入大水缸,降温,晚饭后吃。

日常三餐以清淡为主,酷暑时的一两星期,三餐都喝粥,冷粥。前一天晚上烧好,凉一晚,或者早上烧好,午饭晚饭吃。菜式都是清炒或凉拌,什么凉拌豆腐、皮蛋、咸鸭蛋、酱鸭、白切鸡、鸡蛋饺、蒸毛豆、炒小白菜、茭白炒肉丝、青椒肉丝、蒸鱼、冬瓜汤、番茄蛋汤……

夏天是老爷们露肉的季节,不过一般都是乘凉时才光膀子,平时膀爷不多。平时上班穿短袖、短裤,薄袜子、凉鞋,下班穿背心、圆领老头衫。那时候女人穿着比较保守,短袖,长裤、长裙,最短的裙子也得过膝盖。小孩子比较随便,尤其男孩子,几乎都是背心短裤,光脚穿凉鞋。

晚上房子里热得不能住人,都睡露天。先用凉水泼地,然后乘凉,听收音机、吹牛、听故事……那时大家睡得早,九点不到就搭起竹床或者门板,点上蚊香,考究的人家还撑蚊帐,十几户人家,一溜排开二三十张床铺。那时候没有什么流动人口,万把人的小镇,大家都认识,没人敢做出格的事。

水乡地区,男人几乎都会游泳。家门口就是河,不过大多数河流水质不佳,一般都到运河里。说是游泳,其实就是戏水,降温。小孩子放暑假,一般下午四点就下水,直到六点吃晚饭,手脚都泡白起皱纹。

那时候,男孩子几乎都长痱子,浑身上下都是,洗澡后抹痱子粉,疼得直抽凉气。痱子多了就变成“热蛰头”,一个个肿起的痘痘,得涂清凉油。严重的会变成小包,里面化脓,这时候就得用针挑破皮肤,用手挤出脓血。疼死人!

水痘,几乎每个小孩都有。回想起来,应该跟水质有关,八十年代初才有自来水,之前吃喝用的都是河水。挑水到水缸,放入漂白粉消毒。水痘化脓,涂紫药水。几乎每个小孩胳膊、腿上都有紫斑。有一年,我膝盖处水痘化脓厉害,涂紫药水都不见效。一天傍晚乘凉,躺在藤榻上,一个没留意跑来一只大公鸡,一嘴把脓血啄走了。当时痛得哇哇大哭,但两天后,水痘好了。

1980年,家里有了自来水,买了第一台电风扇,120多元,还装了吊扇。镇上也有了冰激淋、雪糕等。第二年,家里又添了黑白电视机,第三年又有了单门的电冰箱……乘凉的人越来越少。毕竟吃着雪糕吹着电扇看电视更惬意。更没有人会再在露天睡觉。到了九十年代中,空调开始普及,乘凉的也就剩下一些老头老太。

如今我年近半百,不过我从不怀旧。日子越来越好过,怀什么旧?人要向前看。



江南俗士1972


这个问题现实中很多的都问过,没空调的日子怎么过得?我认真总结了一些。首先以前城市没有现在的规模大人,百分之九十都是农村。即使城市房子也是二三层,每家每户必有一二课树,没有空调吗所以我们小时候都是在树底下长大的。我自己现在想想我也没感觉多热,热是肯定会热几天。


然后现在城市规模这么大到处都是高楼,你在楼中被太阳直晒。不开空调根本受不了。而且现在到处都是柏油路水泥路。不像以前的土路能吸收一部分热量。所以走在路上也是感觉被蒸的一样总之太阳还是那个太阳。人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人,既然有了空调就快乐的吹吧。如果还有补充请留言欢迎关注!


顺彁


不是那个时候不嫌热,而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解暑避暑的方法,现如今空调多了,有些人总要感叹过去没有空调的时候怎么办,但实际上不是过去没有空调怎么办,而是现如今你们有了空调,反而对空调时代产生了依赖性,而忽略了早年的经历和应对。

就拿笔者孩童时期所经历的90年代来说吧,那个时期空调并没有真正普及到社会中,绝大部分家庭没有这样的电器,那人们如何来避暑?



1、既然那个时候是孩子,那工作日当中的白天不可避免的要在学校中渡过,那个时候教室没空调没电扇(当然现在不少学校也没有),但老师总喜欢在教室的地上洒水制造一些湿度,加上教室早中晚都要拖地,地面始终保持着水分,那个年代教室的窗户也不是现如今的铝合金窗户,而是早期版的铁框窗户(窗户玻璃和玻璃框之间加腻子那种)和木框窗,本来密封性就一般,白天通风还要敞开,这还没算走廊一直要保持敞开的窗户,这样过堂风比较明显,教室和走廊里很少出现气流不畅,更重要的由于这是学校,校园的正中央自然是大操场,再没有多余建筑物只有一片大空地的情况下,外面的自然风不会受到阻挡反而很强,所以呆在教室里总是感觉到有风,另外每层的走廊两侧通常都有两个公用的大型水房,这里面的湿度更大,早期在学校的教室里还真不觉得太炎热。

当然每个班级为了更进一步的避暑,炎热时期每天甚至要利用班费购买雪糕,实际上是一种叫冰砖的食品,相信很多人早年都吃过,即便在90年代末期也仍然是一毛钱一块,制作较为简单就是冰块加糖精,口感肯定比不上雪糕,但冰凉和去暑感十足。



2、那在家里是什么感觉呢,答案当然也是热,不过那个年代也有那个年代的去暑方式,空调大部分家庭没有,但电风扇总是有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家里买的梅花牌电风扇和外公家买的蝙蝠牌电风扇,相继用了一二十年仍然完好无损,热的时候直接在客厅里开风扇,效果感觉十分良好,虽然比不上空调,可毕竟那个年代家里没有空调,谁又会想到空调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除了家用电器之外,制冷食品的消耗也是去暑的主要方式之一,个人没做过统计,但结合自己家庭的经历,个人觉得早年家庭对雪糕的消耗量恐怕要大于现在,那个年代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家和朋友的家,暑期的时候冰箱里永远会有雪糕,而现如今谁家的冰箱里还有这个?不能说没有,但恐怕比较少,毕竟现在有更好的去暑方式。尤其在那个年代的大型企业,暑期的时候都会给职工发雪糕票和汽水票,让职工到指定的地方拿成箱的雪糕和汽水,也算是职工的福利。



而为了避暑,早年有两件“单兵武器”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扇子和凉席,虽然现在仍然有,但在很多家庭有空调的情况下,这两个传统避暑工具已经很少在用,但在早年那个时候,这两样东西再常见不过了,几乎家家都有几把扇子,每家都有凉席,扇子也是多种多样,折扇竹扇还有用现代材料做成的塑料扇,在家里一边吃着雪糕西瓜,一边扇着扇子,这也是那个年代很多家庭的传统生活。



不过让笔者印象更深的,恐怕还是在与户外生活,现如今我们有了手机电脑等娱乐工具,在自己可以“自娱自乐”的情况下,又有各种家用电器的帮助,夏天的时候我们反而可以留在家里避暑,而在早年没有这么多娱乐活动,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总喜欢在晚间出去,大人喜欢聊天散步,小孩儿喜欢相互玩耍,对于孩子而言,在玩耍的过程中自然忘记了一切,也包括炎热,对于大人来说到大树或者阴凉的地方一边乘凉一边聊天,也成为了夏季的一种消遣,附带还得说一句,那个时候城市化建设还没像现在这么广阔,在城市的郊区甚至部分市内地区,仍然有很多平房和大树,所以也提供了很多可供乘凉的地方,而现如今高楼盖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封,在保暖越来越好,居民区内植物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户外的感觉也许没有以前那么好了。


辽宁资深球迷


小时候家里没有空调、冰箱、电扇、没有现在各种眼花缭乱的解暑神器…但是我们现在回想起来,并不觉的那个时候很热啊,有时我就不断的想,是那个时候真的不热,还是童年的我们心太静。

那个时候只有妈妈手中的蒲扇为我们驱赶炎热,为我们扇走蚊虫,往往我们一觉醒来后,妈妈还在摇着蒲扇,不停地扇啊,扇啊…

小时候,夏天的开始就意味着能吃到凉凉的冰棍儿,大人们在麦田里干着农活,卖冰棍儿的骑着大梁自行车在田间小路穿梭着,后边挂着装有冰棍儿的白色保温箱,一群孩子蜂拥而至,每人手持一根,虽然那是的冰棍儿只是水加了一些糖精味道并不好,可那时心里是无比凉爽的…

那个时候放暑假,没有那么多的作业,没有暑假班,没有兴趣班。暑假期间除了帮帮大人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外,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玩儿…

小时候我们没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玩具,但那时的我们玩起来绝对比现在的孩子要疯狂。手里拿着爸爸做的弹弓去打鸟;一群孩子上树掏鸟窝,捉知了;在坑边挖胶泥,做成各种物体的形状;在野坑游泳打水仗,捉泥鳅;还有很多:打陀螺、跳皮筋、跳房子、滚铁环、捉迷藏…那时候知道疯狂玩耍的我们忘记了炎热的夏天…

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手机,我们那时的眼睛是明亮的,所有的快乐是自然的…

不是小时候的天气不热,而是我们的童年快乐超越了炎热…








爱家的小海哥


记得我们小时候根本没有空调,只有电风扇和蒲扇,为什么我们小时候反而不那么嫌热呢? 有人说是因为小孩子身体比较好,而且小孩子玩得那么开心,随时随地充满了好奇心,很多事物都可以吸引分散注意力,所以也不会那么在意气温有多高, 但是这只是一方面,除了主观因素,还有不少外在因素,比如我们这个地球过去全球变暖的现象很严重。 虽然现在得到了缓解,但是在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现在的确比过去热很多,因为大家都在开空调所以热气都被排放到外面,还有就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泥路越来越多,城市面积越来越多,热岛效应使得温度越来越高,同样的温度在乡下和城市里感受的温度也是很不一样的。 身边身边树木的减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还有一个原因,假如我们小时候也用习惯了空调,那么也会离不开的,所以也是因为我们现在越来越娇气,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人也变得心浮气躁的,一天都离不开网络和手机,一天都不能不开空调,但是其实天天开空调也并不好。 小时候虽然没有空调,但是适当出汗是可以排毒去湿的,而现在的人天天吹空调,很容易感冒不说,呼吸道和关节都有可能产生不好的后果。


客家玲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年没有空调,热热也就算了,阴凉处扇扇就好了,有了空调以后,再用力的扇风也觉得不行了。


东风起星如雨


我们小时候

没有电冰箱

也没有高级冰激凌

可那时候的夏天

却从不缺清甜的滋味儿

小时候的夏天

是从几分钱一支的冰棍儿开始的。

除了上街赶集时能买到冰棍

在家里也能遇到卖冰棍的人来。

他们往往骑着二八自行车

车后带着一个泡沫制成的降温盒

里面装着一个个裹着花纸衣的冰棍。

那时候井水很甜,很凉

能当天然的冰箱用

西瓜放到铁桶里

把桶放到井水里冰着。

冰个把小时后

把西瓜从井里捞出来

咔嚓切开,咬一口,口齿清甜

再高级的冰激凌也替代不了。

多年后才明白

世界上最甜的滋味

莫过于儿时傍晚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西瓜。

我们小时候

没有电视机

也没有游戏机

可露天电影曾带给

我们的兴奋与痴迷

却是现在孩子想象不到的

每当放露天电影的时候

村上的热闹与喜庆程度

几乎赶上了过年。

早早吃罢晚饭

大人们就牵着孩子们的手

搬着小板凳

去村头空地的电影幕前等候。

直到放映机把荧幕照亮

一双双小手好奇地

随着发电机的光亮在荧幕上舞动

电影就快开始了。

《葫芦娃》

《黑猫警长》

《小兵张嗄》

是那时候常看的影片。

电影结束后

往往吵闹着要来看电影的孩子们

已趴在大人怀里或后背睡着了。

没有电视、电脑、手机的年代

眼睛是明亮的

快乐是自然的。

我们小时候

没有暑假班

也没有各种特长班。

可我们会的东西

一点不比现在的孩子少,

上树下河,粘知了摸鱼……

没心没肺,无忧无虑。

那时候,房前房后都是树

孩子们在树荫下的碾盘上

写作业,玩泥巴,抓石子,打纸牌

大人们在树荫下做农具,纳鞋底……

村口的树荫凉

往往还是村里的饭场

吃饭时

各家的大人孩子都端着饭碗

或蹲或站地齐聚树荫下。

那时候,放了假

除了帮大人干力所能及的活儿

孩子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玩儿。

天不亮就起床了

天黑了还在场里地里

河里沟里、风里水里玩儿。

打水仗,捉知了,

逮泥鳅,玩泥巴,捉迷藏......

那时的我们

真是见风就长。

我们小时候

没有花露水

也没有热水器。

那时候

一天的太阳暴晒

自来水管里流出来的都是热水

傍晚冲个凉正好。

有时候直接一盆水从头浇下

整个透心凉。

洗完澡擦干水

还会擦上一层薄薄的爽身粉

免得长痱子。

花露水,电蚊香

对那个年代来说,是陌生的

被蚊虫叮咬了

就涂抹一点清凉油

钻心的凉,透心的舒服。

那时候

每次被蚊子咬了个大包

总会在上面掐个十字

当时真的觉得不那么痒了。

我们小时候

没有空调

连电风扇也不是家家都有

而记忆深处的那把蒲扇

却是任何电器也无法替代的清凉。

在场院里,在树荫下

在房顶上,在蚊帐中

我们倒头睡着后

妈妈会摇着大蒲扇

为我们扇扇子,驱蚊子。

往往是

睡一觉醒来后

妈妈还在摇着蒲扇

不停地扇啊,扇啊......

空调的风太凉

电扇的风太猛

只有妈妈的蒲扇扇出的风

那么柔,那么轻,那么养人。

至今

仍晃动在记忆深处

就像她的爱一样

永不消散。

儿时的夏天,你还记得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