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力自救,只想混吃等死,一群無藥可救的明朝寄生蟲們

序言:明朝末年,鑑於宗室人口急劇膨脹,朝廷無力負擔,且下層宗室由於受到大明祖制的限制,生計困難,針對這種情況,萬曆年間,明朝政府打破了宗室子弟不得參與科考的祖制,開始嘗試允許中下層宗室在放棄宗室身份的前提下參加科舉考試並藉此改變困境,然而在近50年裡,應試者寥寥無幾,已經被養廢了的明代宗室成為一群無藥可救的寄生蟲。

一、明末宗室科舉制度的出臺

根據明代祖制,對宗室子弟採取科舉禁錮。對於明早期而言,由於宗室子弟人數不多,政府供給尚足,不存在為生計發愁的情況。然而,明中期以後,隨著宗室人口的增加,朝廷負擔日益沉重,中下層宗室子弟往往領取不到足夠的祿米。而由於各種各樣的限制,使得宗室子弟整日無所事事,混吃等死,犯罪率也呈上升趨勢,開始成為社會的累贅。

無力自救,只想混吃等死,一群無藥可救的明朝寄生蟲們

明代的宗室藩王示意圖

“庶宗蔓延,祿米漸薄,前進無路,暴戾愈張,每每見盈街滿巷之恣睢狂逞也。”

為解決宗室隱患,早在弘治年間,朝堂便有有識之士主張解除宗室科舉禁錮,弘治十五年(1502年)),時任南京光祿寺卿楊俊便上奏建言明代宗室應如宋代宗室一樣應舉入仕。

“凡將軍、中尉之子許充生員,報名於各伴讀、教授處,授以文字,長史司提督考教,量給廩膳,校餘供養,成材於本處,一體鄉試,誠會試中進士者,除授宗枝無礙府分長史等官,副榜者除教授、審理等官,食糧應貢中者,除工正雜職等官”。 (《孝宗實錄》卷192)。

然而當時的禮部、吏部認為楊俊所言“非聖祖立法初間”,否定了楊俊的建議,此事便不了了之。

到了萬曆年間,宗室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出現大量的下層宗室之死都沒有被賜予名字的現象,至於“年逾三十不婚,暴露十年不葬”的下層宗室比比皆是,更重要的是朝廷已經根本無力承擔宗室供養所需。

“天下財賦,歲供京師糧四百萬石,而各處王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不啻倍之”(《世宗實錄》卷514)

無力自救,只想混吃等死,一群無藥可救的明朝寄生蟲們

明初制定的宗室待遇標準

萬曆二年,禮科給事中石應嶽上奏請求允許沒有賜名授爵但有才能的宗室應舉入仕。已經認識到宗室問題的時任明朝政府實際掌權者張居正並沒有直接反對這項提議,而是讓禮部進行討論。在充分分析利弊後,萬曆十八年,(1590年),萬曆皇帝正式規定“名糧諸宗及無名糧庶宗”可以參加科舉來改變困境,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又准許宗室之中除將軍、中尉外的宗室子弟放棄爵位並以儒士的身份參加科舉考試,考中者可以獲得出身資格。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又令將軍、鎮國、輔國中尉以下的宗室“俱得與生員一體應試,進士出身者,二甲選知州,三甲選推官、知縣。其以鄉舉出仕者,亦照常除授,俱不得選除京職。”

無力自救,只想混吃等死,一群無藥可救的明朝寄生蟲們

玉牒:記載宗室身份的皇家族譜

至此,萬曆用了30多年的時間,正式確定了除親王和郡王外,其他不願受封的所有宗室成員皆可以放棄宗室俸祿,參加科舉,中式者根據其出身資格授官;但同時也規定了不願意放棄俸祿參加考試的仍然由朝廷“作養”。

二、實際效果寥寥:失敗的政策嘗試

從萬曆三十四年正式確定參考人員範圍,到崇禎十七年明朝滅亡,留給明代宗室通過參加科考改變命運的時間有將近40年。然而,從實際效果上來看,宗室子弟通過應試中榜者寥寥無幾。

史載第一次有宗室子弟在科考中舉的為天啟元年,而首次有宗室得中進士為天啟二年,據不完全統計,在天啟、崇禎兩朝,明代宗室累計中舉者約為40人、中進士者為13人,而同期宗室子弟的數量已經超過20萬,參加科舉改變身份的人數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大多數宗室子弟仍然不願意放棄宗室身份,混吃等死。即使是這些參考中榜者,在當時也未發揮任何積極作用,大多充任下級官員、寂寂無名。

無力自救,只想混吃等死,一群無藥可救的明朝寄生蟲們

明代科考圖

“明宗室,自天啟二年開科,得進士一人。朱慎䤰列名奄案,為宗人羞,此不教不學之所致也。崇禎中,得進士十二人,惟朱統起家庶吉士,官至南京國子監察酒。而其始館選時,尚有以宗生為疑,吏部尚書王永光曰:‘既可以中翰,即可以庶常。’遂取之。其他換授甚多,然當板蕩之際,才略無聞。”(《日知錄》卷9)

而據後人研究統計,在明末13名宗室進士中,稍有成績的有4位,且大多為武宗年間因叛亂而被撤藩的寧藩後人,至於其他諸藩,則幾無行動者。

朱統銍,寧藩後人,崇禎七年進士,“授行人,奉使蜀藩,馳驅萬里,所過問遺無所授,里居有以請託者,概謝絕,與寒士無異。”朱奉伊,蜀藩宗人,崇禎七年進士,“崇禎十五年巡按,丰采峻整,激濁揚清,顰笑無苟,杜絕苞苴,辨疑獄數十案,一時號為神明。”朱統績,寧藩後人,崇禎十年進士,“知江夏縣,在任四年,以守禦為急。”朱統鉟,寧藩後人,崇禎十三年進士,後出任休寧知縣,“獻賊犯皖城,巡撫檄屬縣期以三日,各出甲士五百。統鉟獨如期督兵往,上官壯之。時中原喪亂,統鉟保障一邑民賴以生。未幾,擢禮科給事中,致仕歸。”

由此可見,在明末這樣一次由中央政府主導的針對宗室制度的改革,並沒有得到大多數宗室的認可。儘管為了推行這項改革,明朝中央政府精心研究部署了數十年,但施行的實際效果卻極差。

經過200多年的養尊處優的日子,大多數明朝宗室已經習慣了這種特殊的身份和地位。由於不得出仕和從事四民之業,宗室子弟大多不學無術,因此在與普通寒門仕子的同榜競爭中沒有任何優勢。相比於混吃等死的日子,通過參考科考出仕的過程是漫長的,需要歷經十年寒窗苦讀,由此導致大多宗室子弟寧願繼續充當寄生蟲,也不願意走科考之路,明末對宗室子弟開禁科舉的嘗試實際上以失敗而告終。

無力自救,只想混吃等死,一群無藥可救的明朝寄生蟲們

明末農民戰爭

三、後記

萬曆以後,明朝各項矛盾集中爆發:朝鮮戰爭、東北問題、西南土司問題、閹黨之禍、東林黨爭以及一系列的天災問題等直接拖垮了大明王朝。隨著明末農民戰爭的爆發,困擾明朝多年的宗室人口問題在明末清初的戰亂中被消滅,戰亂中這些皇家貴胄們猶如喪家之犬,四處逃竄,他們或被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大肆屠殺,或者通過改名換姓的方式隱沒於人海之中,明朝宗室問題同大明王朝一起被歷史所埋葬。

無力自救,只想混吃等死,一群無藥可救的明朝寄生蟲們

被李自成烹殺的福王朱常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