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農村正月十六要點燈花?

時間p要我忘了你q


正月十六我們這兒有好幾個習俗。

第一就是打燈籠。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每天晚上,小朋友們,每人提一個紅彤彤的燈籠,燈籠形狀不一,特別好看。這是孩子的舅舅家給孩子送的燈籠,一直要送到孩子十二歲為止。

第二就是跑百病。正月十六這一天,吃過早飯,幾乎是家家戶戶都大門掛鎖,全家出動,到四處去“跑百病”。據人們講:經過正月十六這一遊,就會使“百病”在舒心暢快的短距離旅遊過程中,全部“遺”在路上,“遺”在野外,使得“百病”全消;沒病沒災的會好上加好,更加健康;有病有災的正好“遺”掉,逢凶化吉,時來運轉!

第三就是看媳婦。誰家上一年和今年娶了新媳婦,正月十六下午就早早在家門上掛兩個大紅燈籠。吃完晚飯,人們就去掛燈籠的人家去看新媳婦,看新媳婦房裡的傢俱和嫁妝。然後就討論誰家的傢俱好,誰家媳婦嫁妝多。

第四就是送胖娃。正月十六,娶新媳婦的人家,門上掛著大紅燈籠。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就送自己做的胖娃,給新媳婦家,討個吉利。被送娃的人家特別開心,一般都會給送娃人炒些菜以示感謝。






關中的閒雲


很高興回答以上問題。

為什麼有的農村正月十六要點燈花?

據我所知 點燈花應該是保定阜平春節習俗。

北京保定一帶 春節多有捏燈花點燈花祈福的習俗。而燈花的燃放時間 疊制方法和使用材料等又因地而宜 各有不同。

有一年在保定阜平過春節 於是對當地點燈花的習俗就有了一些瞭解。大概最初的燈花是用香油浸了放到燈碗裡燃燒 所以叫燈花。現在當地點燈花的風俗還保留著 只是形式演變了不少。在這裡 就我所知道 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當地燈花所用材料 為五色皺紋紙。計有紅 紫 黃 藍 綠等色。一般在除夕晚上,忙完年後,開始捏燈花。

正月初一早晨天亮前點燈花。捏燈花前 先將五色紙裁成約15公分長5公分寬的長條 然後沿縱線對摺。捏燈花之前 必須先洗手 以示尊敬。捏時 將五色紙纏於右手食指上 用左手捏住紙的兩端 擰上多半圈 就成為一個燈花。

隨即用右手拇指將燈花打結處壓在食指上輕輕捏一下 將燈花定型。然後對著燈花輕輕吹口氣 再將之放入簸箕中。晚飯過後 一家人盤腿坐在炕上 邊捏燈花邊談論著去年得失明年生計 聊著不知從哪兒聽來的奇聞趣事 其樂也融融。

初一早晨 天還沒放亮 一家人就要起來點燈花了。

這項活動一般由家中長輩女性(如奶奶、媽媽)主持 孩子們配合 預先準備一雙筷子(要求乾淨乾燥) 一支紅色蠟燭和一個瓷盤(亦要求乾淨乾燥)。先由奶奶(或媽媽)點燃蠟燭 交入孩子手中 總要再三叮嚀幾遍 可不敢滅了!可不敢滅了!於是 孩子們就小心翼翼地捧著那團聖火 跟著奶奶(或媽媽)開始點燈花。

點燈花時 奶奶(或媽媽)用筷子從簸箕中夾起九朵燈花(因九為陽數) 一般五色要全 在燭火上點起 必恭必敬地放到屋子的每個角落及屋中央。

點起之後 大人孩子要一起輕聲唸誦 燈花明 燈花靈 照到哪裡哪喜慶”等吉利的話 一直到燈花自然燃滅 再進行下一處。點燈花的順序 一般是從內到外。即先從臥室點起 再堂屋 再庭院水井等。不方便直接點放燈花的地方(如炕上等) 就將點起的燈花放入乾淨的瓷盤中 再將瓷盤放到要點燈花的位置。關鍵的原則在於要全 不落項。外面住宅地基的四角以及附屬建築如廁所豬圈牛棚雞窩等處都要點燈花祈福。

點完燈花 才開始煮餃子 吃完早飯然後拜年。

以上就是我所回答的全部內容。

我是淑芬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予你一點幫助!






四川淑芬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們這裡都是十五點花燈,

元宵節點花燈源於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就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祥祥李的改變歷程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很多節日源遠流長,由來眾說紛紜。元宵節從西漢年間已盛行於世,至今已兩千多年,歷史淵源難以考證,這些問題就交給歷史學家吧。

今天,元宵節早已不復往昔盛況了,不過,掛燈籠,吃元宵,猜燈謎的的習俗被很好的流傳下來了。

古時候,人們到了晚上一般就只能休息了,有錢人家還可以點點蠟燭、油燈,普通老百姓難以見到燈火,所以,相比現代人,古人對燈火有獨特的喜愛和情感,正月十五燈火通明,百姓自然喜出望外,紛紛出門慶節,猜燈謎就是在這種場景下產生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元宵節為什麼要掛燈籠呢?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一個聰明人想出個法子,他讓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3天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天兵已經放過火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3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而作罷。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來紀念這個日子。



食在世間


有兩個來源,分別是道教和佛教。佛教裡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無量壽經》說‘無量火焰,照耀無極’。因此逢遇佛教盛會都要大明燈火,其中正月十五需舉行燃燈法會。漢明帝曾派遣蔡愔[yīn]出使天竺求佛取經,蔡愔[yīn]於永平年間歸來後,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隋煬帝時,每年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晚會,以招待萬國來賓和使節。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後,為使京城繁華熱鬧,又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家家戶戶都懸掛五色燈綵,彩燈上描繪了各種人物,舞姿翩翩,鳥飛花放、龍騰魚躍、花燈焰火照耀通宵。鼓樂遊樂,喧鬧達旦,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強子鄉村日記


我這邊的沒有點燈花。只是家家戶戶殺雞拜神保佑一年風調雨順。





鄉村佩響


確實是這兩年的一個現象,我們老家最近幾年也有正月十六點花燈的,就是為了保佑接下來這一年能夠風調雨順,財源滾滾,家人能夠平平安安,祖國能夠繁榮昌盛!





桐柏山00江哥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關於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

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裡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


會哥的生活記錄


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都有,小孩子手提燈籠玩耍,我小時候也有蠟燭的,現在都是電的農村


潘婷小明


這是一種習俗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