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心病”要注意!不妨聽聽專家的建議~

【專家談疫情繫列問答: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干預】

目前瞭解到的情況,確診患者已經出現了哪些心理症狀?如何幫助他們做心理建設?

目前重症患者沒有能力與機會撥打熱線接受諮詢,主要矛盾是救命的問題。輕症患者一般由醫院的醫務工作者負責心理干預,主要是焦慮恐懼和抑鬱,家屬有一些存在焦慮、恐懼(多數被隔離)、煩躁,有部分有憤怒情緒。大多數患者情緒可控。

隨著疫情形勢的發展,很多公眾也表現出了焦慮、擔憂甚至恐慌的情緒,是否是正常心理反應?

隨著疫情形勢的發展,很多公眾也表現出了焦慮、擔憂甚至恐慌的情緒,是正常的反應。與非典期間一樣,第一週對醫學問題非常關係,擔心、恐懼被感染,焦躁不安查詢各種信息。第一週過後一般開始緩解。

公眾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干預?表徵是什麼?

疫情期間,少數因過去存在基礎心理疾患或問題,被此次事件加劇,可能出現比較嚴重的焦慮症狀、興奮性過度、或睡眠問題(失眠、早醒、噩夢等),因煩躁而與親朋的關係出現衝突,如果因此嚴重干擾正常的人際交流和生活並帶來痛苦感,此時需要尋求精神科和其他心理健康服務專業人員的幫助。

公眾如何做能調節這樣的情緒?(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謝曉非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建議一:重新評價目前的生活狀態,大家在疫情期間面臨隔離居家的生活,可以考慮一下如何有效利用這段特殊的時間,利用這個“機會”做一些有意義思考、做一些以前想做但是沒時間去做的事情。

建議二:利用這個時間增加與家人交流的時間,促進親情質量,讓疫情結束後親人的關係更加和諧。

建議三:從事一些利他行為,做力所能及的一些有利於身邊人和社會的行為,研究表明多做利他行為的人心理更健康、痛苦感更少,此為“餘香效應”。

「鍾傑」北京大學副教授,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註冊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疫情“心病”要注意!不妨聽聽專家的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