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需要“約翰·克里斯朵夫”

今天,我們需要“約翰·克里斯朵夫”

“當你見到約翰·克里斯朵夫的面容之日,是你將死而不死於惡死之日”

《約翰·克里斯朵夫》是法國文豪羅曼·羅蘭的長篇鉅著,講述了音樂家克里斯朵夫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一生。

羅曼·羅蘭並不認為克里斯朵夫所取得的音樂成就是英雄的本質,能夠將之稱為英雄主義的恰恰是克里斯朵夫一生中經歷的苦難的童年、青年時期的頑強拼搏、為爭取生存權利的掙扎、與種族的妖魔的鬥爭、孤獨的勝利、以及峰迴路轉後的頹喪與羞恥,直至到達生命終點前的平和與恬靜。

英雄主義是一個平凡人在戰鬥時散發出來的力量與光明。

而我們這個時代恰恰不需要英雄,而是缺乏具備英雄主義的凡人,李文亮醫生便是一個世紀之前的約翰·克里斯朵夫。


今天,我們需要“約翰·克里斯朵夫”

這位令人尊敬的平凡醫生,在滾動的時代潮流遇到兇險礁石時,秉著職業良心吹響了尖利的哨聲,警示了危險的到來。

在二十世紀的法國文藝界,瀰漫著頹廢、庸碌、虛偽的文藝作風,附庸風雅的人們都在沙龍中談論著,爭辯著前人的遺蹟。克里斯朵夫作為一個異類尖利的聲音,大大刺痛了目中無人、自私自利、自我吹噓的布爾喬亞們。

在那個文學藝術都停滯不前的靜默時期,一個追求真理的藝術家應該怎樣與時代洪流戰鬥,個人如何抵抗洶湧澎湃難以阻擋的集體無意識流?

克里斯朵夫的回答:戰鬥,直到生命盡頭,這是唯一的答案。

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之一,薩姆·門德斯導演的《1917》,講述了在激烈殘酷的一戰戰場上,兩個16歲的英軍下士臨危受命,穿越敵方前線,送達一封可以拯救1600名戰友的密信。

接到命令之前,他們是普通的少年,有著對戰場英雄的美好遐想與嚮往。但真的面臨戰場上的死亡與恐懼時,他們毅然選擇勇往直前,穿越死亡火線,完成任務,送達生的信號。

即便,死亡來的是那麼突然,迅速,他們既然前行,戰鬥到最後一口氣。

今天,我們需要“約翰·克里斯朵夫”

當眾人皆稱呼李文亮為人民的英雄時,他還沒來得及聽到就走了。我想他一定不想做一個英雄,而只想做一個普普通通、按時上下班、與妻兒父母噓寒問暖、熱愛自己的職業之外還有點兒小憧憬的平凡人,因為那時他尚有未來可期。如果可以有選擇,他們是否真的願意成為一個英雄?

而這些約翰·克里斯朵夫們,他們都無從選擇。

決定打開羅曼·羅蘭的鉅著《約翰·克里斯朵夫》,因了看到許知遠《十三邀》對談陳沖那期節目。很喜歡陳沖身上的東方知性以及一種威嚴凌然的高貴氣質,與小說的主人公在不同的時空琴瑟和鳴:

今天,我們需要“約翰·克里斯朵夫”

陳沖:但是我更向往那種真正偉大的人格,那種道德的勇氣,約翰·克里斯多夫!

許知遠:就還是英雄主義。
陳沖:理想。其實這個就是挺厲害的一個東西,你想一想,一本法國老書能夠在中國當年的青年中引起如此的震撼。
許知遠:對啊,我覺得英雄主義很浪漫的那種東西好像什麼時候開始就消失了,大家對這種個性不感興趣了。
陳沖:其實羅曼·羅蘭自己就很像這樣的人,他是一個堅持理想的人。現在的年輕人會覺得哪有這樣的人,前後左右也找不著,但其實存在過,TA一定在。只是現實的價值,沒有把這個東西衡量成一個有價值的東西嘛。我拍《英格力士》我要講的也就是這樣,我要講這樣一個人。
許知遠:正直的那種,有道德力量的人。


強有力的道德力量支撐了約翰·克里斯朵夫苦難的一生,當他抵達生命的彼岸,快要倒下的他放下頭頂的孩子,問他:

“咱們到了!哎,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誰呢?”

孩子回答說:”我是即將到來的日子。“

這便是約翰·克里斯朵夫的英雄主義,生之平凡,死之絢爛,戰鬥之光,照耀著後繼者,為他們驅散黑暗。


”那麼你後悔嗎?“

”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