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自己口中美食的定義是什麼?

相思雨9645


我對美食的定義,大概有以下幾點。

第一。美食,美食。味道方面一定要好吃。這也是能成為美食的最重要的一點。所以無論什麼食材。如何烹製?只要讓人吃起來感覺到非常的好吃。那麼這個食物就應該可以定義為美食。

第二。美食一定要健康。不要對人體有過多的傷害。大家都知道現在很多所謂的美食,吃多了都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譬如說燒烤類。長期使用就會容易引發疾病。重的甚至會誘發癌症。

第三。所謂真正的美食。一定要讓人吃後會產生幸福感。有幸福感,我想這可能是美食的最高境界了。有的食物你吃的時候會感覺很好吃,但是吃過以後,你也不會有什麼其他的感受。還有的食物,你吃的時候感覺很好。吃過以後,渾身會有一種特別幸福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幸福感。而能帶來幸福感的美食,才是真正的美食。


A君其人其事


我的美食定義

1.家的味道,兒時的記憶。小時候在東北,吃的最多的是農村常見的東西,比如家養的小笨雞,河裡水泡子裡的魚,鯽魚老頭魚柳根子泥鰍,山裡的蘑菇薇菜刺老芽,河邊的柳蒿芽婆婆丁,深秋的蛤蟆,冬天的野兔,數也數不完,口水開始嘩嘩的了。

2.我喜歡吃各種昆蟲,各種螞蚱,小的有東北綠螞蚱,大的有山東的蹬倒山,還有長的細長的。拿油一炸,撒點鹽就可以了。真香!還有知了,知了猴,豆蟲,瞎撞子,都是很香的。後來在東南亞還吃過各種油炸的蟲,蛐蛐、螻蛄、水蠆、他們真是什麼蟲都吃啊,不過味道感覺不夠香。

3.海鮮。青島的大鮁魚,紅島的蛤喇,乳山的海蠣子,日照的海虹,梭子蟹,各種海鮮,味道都是好極了!不用費心思想怎麼做,一個字,蒸!這是最好吃最地道的做法。海鮮最重要要新鮮,有活的就不吃死的。

4. 異域風情。不管去哪,一定要嘗試當地的食物。日本料理,韓國料理,印度咖喱,泰國菜,都是極好的。英國感覺沒什麼好吃的,不過他們的炸魚薯條是很不錯的。


老高不老高


每個人的口味不一樣所以對美食的定義也不一樣,好吃的東西很多,但是有那種美食會讓我時不時的就想起來,覺得那種味道才是最好的,小時候媽媽炸的油餅,媽媽做的麵條,但是現在想吃了也沒有那麼多機會了,媽媽也老了,我們也有自己的小家了,總是在懷念中度過,小時候的美食就是過年時候的果子盒,裡面各種糕點混到一起,媽媽讓串門的時候總是走到半路偷偷的吃幾塊,那時候覺得太好吃了,現在的美食很多,但是都是吃過就忘的,但是小時候的美食能記一輩子








三農阿紅


美食是個神奇的東西。她不僅僅只是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慾,還能夠滿足人們心靈和情感的需求。有的記憶中美食和菜品,想要重現幾乎是不可能的,那種記憶深處的味道,一輩子都很難吃到第二次。有時候情緒和美食混合在一起,腦子更讓人心情難以抑制。就像我經常會想起以前小的時候吃過那種種的食物。那時候覺得特別好吃,但是現在又去吃那些食物的時候,感覺的又不一樣了,已經沒有那種味道了。現在很多對美食的定義,就是在你自己在味覺上覺得好吃,他就是美食。






山河人家


對於我來說,美食更多在於它的意義!我碰到好吃的,我第一想到的不是下次什麼時間來吃,而是下次想帶著自己的愛人家人或者朋友來吃!如果只是一頓單純意義上的食物,那與我是可吃可不吃!小時候吃膩了的東西,隨著出門在外,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吃到的機會越來越少,反而成了我心心念唸的美食,因為這是對家人對家的一種思念!我很喜歡吃好吃的,但是如果讓我一個人去吃,我感覺我不會去,沒有家人朋友陪著的這一餐最多算是一頓填飽肚子的飯!如果今天朋友要聚餐讓我去一個要排很長隊伍的地方排隊,我會去,如果自己一個人,即使路過這裡我也不會去!可能會有人覺得我這樣辜負了自己的胃辜負了自己辜負了美食,但是我卻不以為然,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不一樣!


妞妞的媽咪呀


每個人的先天的品味和味蕾的感知不同,偏愛不同,對同一美食也會有差異,抑或是更大。但是,我們終究能從感性,體驗,認知,環境,人文,來具體對自己的喜好和偏愛的美食分類,定義,那就看看我是如何定義我扣中的美食呢?

1.兒時的回憶

從最初的無知、懵懂、到最後的成熟,從被動接受到嘗試選擇接受到成熟後的主動選擇接受。小時候吃過什麼,愛吃什麼,最愛吃什麼,終究成為兒時的回憶,美食記憶中的味道。我呢,兒時的美食想來就是爸媽做的紅燒魚,兒時偷買的唐僧肉、爆米花、麥芽糖,用僅有的零錢去衝向他們,至今兒時的美食有些已經賣不到了。

2.青春的記憶

在這裡每個人都會全新的定義自己口中的美食,挑食也算是對美食獨特的偏愛吧。總是吃不夠雞啊魚啊,紅燒肉的,好吃的帶肉的就是一直向前衝。

3.成熟的認知

我開始挑剔的選擇食材了,開始搭配食物的營養了,開始學習翻新和創意屬於自己的和家庭的美食了。對肉沒那麼痴迷了,對綠色更為嚮往了,對食材的新鮮度更加註重了,對菜品的味道更加在意了,對菜品的燒製過程更關注了,對菜品的原汁原味更在意了。

我愛的自然是營養豐富,原汁原味的,葷素搭配的,健康美味的。

4地域的認同感

隨著我們開始走出自己的城市,去全國各地,甚至國外,學習和工作中,對當地的民俗,美食開始了認知,嘗試。那些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的美食,夾帶著歷史的味道,傳統的味道,異域的味道。例如川菜,東北菜,粵菜,各種各種,例如國外的各種料理。

最好的味道,是兒時的味道,記憶中的味道,因為你永遠吃不出記憶的味道多濃,多香,以至於你想起某件事,某個事情。

最好的味道,莫過於愛的味道,親情的味道,呵護的味道,因為,那是你能帶給家庭,孩子,老人的味道,要孩子們茁壯成長,要老人安度晚年,要老婆或老公享受親情和愛的味道。




灰太狼美食


人的口味和指紋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嗜好,還各不相同。有愛吃辣的,有愛吃甜的,有愛吃乾的,有愛吃稀的。就沒有兩個人口味完全一樣的,不信你找找看?

毫不謙虛的說,我的粉蒸肉已經完全做出古菜譜味道了,再沒有見到比這個更好吃的——這話不是我說的

口味偏好是美食文化研究的難題。我的第一個美食定義是原生態。忘不了的美食是豬食裡的紅薯。

論起來,人的口味偏好好像不科學,譬如都在一個地方生,一個地方長,喝的是一方的水,吃的是一方的糧,為什麼會有你愛吃這個,我愛吃那個?更讓人想不通的是,一母同袍幾兄弟,每個人的口味嗜好也不一樣。按說哥幾個無論基因,還是生活環境,完全高度相同,可是結果就是不同。

我哥四個就是。大哥喜歡重口味,自己創作的辣子雞是他的保留菜譜。說起來味道非常好,比歌樂山香多了,我仨個卻進不了口,實在辣。二哥個高飯量大,從來不吃我們愛吃的溫潤如玉有彈性的米飯,只吃硬的嚼著費力的乾飯,母親常說飯米硬的槍子兒一樣。三哥嗜糖如命,喝口水都要糖,稀飯不說了,一定放糖,否則寧肯不吃。家裡的白糖紅糖都他包圓了。我是老末,說是不挑食,只要吃的都愛吃,其實也有嗜好,喜歡原生態食物。譬如家裡養了一頭豬,天天煮豬食。我們家講究,煮豬食不另備煮鍋,用我們煮飯的鍋。當然豬食材料都很乾淨,青菜,麩糠,紅薯,一鍋熬熟。我就喜歡裡面的紅薯,感覺煮熟了比單獨蒸熟有味多了,每次都要整個飽。我媽經常說,就當多喂一頭小豬娃了。


小時候家裡就這樣的灶臺,只是沒這個漂亮,灶臺是石灰抹面,鍋蓋是木頭做的,煙囪比這個有造型,功能都一樣

說到這裡牽扯出了第一個美食定義,我的美食定義:小時候最愛吃的就是最美味食物。

我的第一個忘不了的美味食物就是豬食裡面的紅薯。好吃到什麼程度?紅薯都自己種的,大的人吃,小的豬吃,都是好紅薯,不是爛紅薯。紅薯有個特性,小的比大的好吃。特別是和著麩皮米糠青菜一鍋煮,那種混合的香,遠勝過米香面香紅薯香,現在想來還饞涎欲滴。圓圓的小紅薯熟了後,鍋裡翻出來,兩手拇指一掄,皮整個抹掉,裡面的薯芯像瑪瑙,還正好一口一個,完全停不下來。

第二個美食定義是人無我有。忘不了的美食是我首創的清燉鯰魚。

我5歲會做飯,只是飯,稀飯和乾飯。說著簡單,其實不簡單,老式灶臺,個矮夠不著,還得搬個椅子站上面。我家不燒柴草,燒稻殼。因為我家對面就是縣裡唯一一個工廠,大米廠,有個四層樓高的水泥大車間,全縣城唯一的高樓大廈,氣派的不得了。我們走親戚到鄰邦縣的天子城,就是朱元璋打敗仗躲避的地方,被老兩口一頓剩菜飯救命。後來被人叫做“珍珠翡翠白玉湯”。上到山包子上都能看到,能有這樣的鄰居,非常自豪。直到現在,大米廠早就不復存在,還習慣對生人介紹,我家在大米廠正對面。

那個時候沒有如今的環保意識,打米機開動期間,風颳的稻殼滿天飛。我家房子是小瓦屋面,相隔機房一個老街道不到30米,屋面平時都有幾寸厚的稻殼,夠下來就夠燒鍋用了,不用花錢買柴。

燒稻殼需要技巧,先挽一把稻草點著放到鍋籠裡鍋底正下方的進風口上,由灶臺左邊的風箱(光山叫風匣)往裡送風。然後左手拉兩下,右手抓把稻殼撒進去。兩手極有配合,不能只顧拉風匣,否則鍋籠裡火會吹滅。也不能只顧撒稻殼,否則火會壓滅。


風匣(風箱)如今成了供人觀賞的古物。

扯遠了。拉回來。長大工作後,住在銀行的房子,算是獨立生活。年輕愛熱鬧,那時又沒有什麼娛樂,下班回家就是同事們搞家庭聚會,喝酒逗樂。我們單位的人到我家最多,一是會煮飯,二是小家庭利亮,沒有老人囉嗦干涉。吃喝多了,就想著搞新花樣的菜。一天早起買來5、6斤鮮活的鯰魚,想著法一鍋給燉了,裝一大臉盆,幾個人吃魚喝酒,盡興。第二天起就在縣城傳開,說是不起眼的鯰魚有了好的吃法。

這道菜做著極為簡單,魚殺了洗乾淨,開水燙一下,外面的粘液都很容易洗掉。然後放鍋里加水淹住,放蔥姜豬油鹽和甜酒,燉著就行了。燉半小時就可吃,燉三個小時味道更好。這道菜很快在縣城流行,至今還有人喜愛,只是野生鯰魚不多了,再也做不出那個味。

第三個美食定義是復古菜譜,忘不了的美食是粉蒸肉。

小時候我就對粉蒸肉極有興趣,好像所有宴席後廚,包括縣委招待所,都是瀰漫著它的味道,成了我的最深鄉愁。所以多年來就沒斷過做這道菜。說起來粉蒸肉是光山的本門土菜,原本是江西菜,祖上瓦屑壩移民帶到光山落地生根。正是這個緣由,當地不叫米粉肉,叫醡肉。做過多少次,失敗次數也最多,成功就是必然。本月14日我把這道菜的做法寫出來,發到悟空,《粉蒸肉怎麼做才好吃》,獲得青雲獎。詳細做法在文章裡,這裡不重複了。要說的是通過這道菜,對美食的定義悟到更新的程度。平日裡這裡寫文章,本就側重於飲食文化和食材食理,這裡就掛一漏萬再把我對美食定義的基本原則重複幾條:

第一,中餐分三大菜系:

  1. 家常菜;
  2. 江湖菜;
  3. 國宴菜。

其中的家常菜以原生態為基調,做法古樸簡單,講究原滋原味。

以盈利為目的統稱江湖菜,以新奇色豔味重為基調,始終在低質食材和高端菜品矛盾中求發展。低端食材為的降低成本;做出高端菜品為的多賣錢。說到底還是個掙錢問題。

國宴菜也叫御菜,宮廷菜,為食材和製作技術最高級。

三者之間有遞進關係:

  1. 好的家常菜會被飯店引進,加以改造,為的吸引更多食客。譬如麻婆豆腐、回鍋肉,都是來自於家常菜。
  2. 突出的江湖菜會被宮廷相中,引入大內加以改造,成就極致。譬如開水白菜、九轉大腸、聖旨酥骨魚。
  3. 然後又流傳民間,再次轉身家常菜。譬如胡辣湯、糖醋魚。

只是這一循環,整個飲食發生了質的變化。如此循環往復,就有了如今的燦爛中餐文化和玲琅滿目的美食。

第二,食材質量永遠第一位。只有高端的食材往往用簡單古樸的做法成就極致美味,沒有說低端的食材用高級做法做出極致美味的。

第三,原汁原味才是最美的味道,也是對食材的尊重。不主張靠調料出彩,只要食材自身的味道。魚就要腥,羊就要羶,豬大腸就要臭。


普濟


美食,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美味的食物,其實美食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對老百姓來說吃醬菜蘿蔔乾下飯也是香的。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均可以稱之為美食。人在生活中的聚餐往往有一種感覺:美食吃前有期待、飯後有回味,已不僅僅是簡單的味覺感受,更是一種精神享受。享受美食也要看場合,場合好氣氛好美食吃起來才有味道。中國各地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營養物質各不相同,品味更多美食,享受更多健康,也讓人吃的更加輕鬆開心。

美食不僅僅是餐桌上的食物。還包括休閒零食、各種餅乾、糕點、糖類、蜜餞、乾果、肉制食品、茶飲沖泡等製品,各有各的風味,都可稱之為美食。

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由於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都處於低下的生產力水平,過去的人們總是吃不飽,所以才會有一種獨特的把吃看得重於一切的飲食文化。在中國的許多美食所折射出的是歷代中國人對於美味的追求和執著…!





俊53116982413


要回答這個問題要先說說喜歡是什麼,用最容易的話解釋就是熟悉加意外。而美食還要加上進化對我們口味的塑造。

熟悉就是你長大過程中的經歷,比如媽媽的菜,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北方人不喜歡南方的菜。(當然不是絕對)

而意外就是新鮮感。

最好吃的食物一般有兩種,一種是你常去的老店,但頻率也不會太高,半個月一次吧。你對那個味道是及其熟悉的。一點點變化你都會察覺。第二種是熟悉的食材做出新的好吃的味道,或者熟悉的味道新的食材,反正就是熟悉加意外的各種組合會得到好評。

還有古代進化論對我們的味蕾的影響,比如甜味是我們攝取能量的來源,所以未經過後天塑造的小孩對甜味的追求是無止境的,而苦是古代人為了防止吃到有毒的東西進化出來的味覺(關於這部分我在另外一篇文章有詳細的介紹)。

所以結論是:美食=味蕾+生活習慣+驚喜

當然這些只是提煉的一些共性,還有很多其他的影響因素無法一起討論,因為人類的美食體驗太複雜了。比如性價比,外形,用餐場景,心情等等一起塑造了我們的味覺,我只能做到大概的一些歸納。希望對你有幫助。


餐飲者大尋


既然能稱之為美食,那一定是給使用者不一樣的回憶不一樣的瞬間,接下來是我個人對於美食的一個小的定義。

1。陪伴型。

這一種美食是從小開始的一種陪伴,他可能並不像一些大餐一樣,被一倆次的美味足以稱之為美食,它是一種細水長流般的陪伴,可能清淡無味。但是有他你就會覺得很開心,看到她就像看到自己的過去,看到自己的家鄉一樣情切。這樣的食物也是美食。

2。難忘型。

這種美食大部分都是因為吃過一次兩次二終身難忘的。本人之前就去過南京的大排檔。裡面的泡椒雞特別的好吃,至今難忘那種醋香味和和雞湯的味道,加上蔥花,加上一些佐料簡單樸實而讓人難忘.

3。環境型。

這種美食的美味並不在於食物之上,而是在於陪伴的那個人。如果和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吃飯,吃的任何飯都是美食,因為你吃的開心,吃的快樂。

以上三點是最常見的美食定義方式,在生活當中每一個人的美食都是不一樣的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帶來一種陪伴感的美食,是一種陪伴的美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