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別這山望著那山高,踏踏實實從基層做起才是正理”,你覺得有道理嗎?

滬歲月悠悠


有背景和關係的人不用東張西望也有個好前程,其他人踏踏實實也只能混個最底層的工作。我現在的公司高管和各部門經理都是要麼家人是什麼領導要麼親戚是哪位高官,在公司地位穩定,工資可觀,現在還陸續安排關係戶替代一些普通崗位,其他人怎麼努力也只能那樣,所以管理層非常穩定,而基層員工流動性很大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醫藥工作者老四


新年好!你這句話我特別有感觸。小時候經常聽父輩們聊天說到年輕人要沉住氣,別這山望著那山高,那時候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記得早年的時候去雲南支教,在一個農家寨子裡過了幾個月時間,閒暇之餘經常和當地的小夥伴一起去爬山,我所在的寨子前面有一座高山,每次仰望周圍就數那座山最高,有次休息時間約著小夥伴一起去爬山,我想征服那座高山,我們就向著山頂進發,大概爬了一個多小時終於要登頂了,當我爬到最高處的時候,眼前的景象震驚了我,無限風光在險峰,果不其然,站在最高處望遠眺,無數個高山此起彼伏,一座比一座高,原來我經常看到的這座在我腳下的山真的是小巫見大巫,也就是從那個時候我真正感受到一山又比一山高。回到現實生活中,人生中充滿各種誘惑,心裡總是憧憬著外面的多彩世界,總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一心想去外面發展,也是父輩們告訴我,沉下心來,在哪裡都可以有一番作為,不要新比天高,別這山望著那山高,踏踏實實走好腳下的路,從基層,從最低處慢慢的做,一定會登上那座最高峰。所以你說的這句話非常有道理,我們作為年輕人還是要堅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我相信堅持下去一定可以有所作為!加油💪


天道莽莽


我媽就經常說我東山盼著西山高,一開始我還不理解什麼意思,經過這幾年摸爬滾打才漸漸明白這句話的含義!首先講一下我自己的創業經歷吧,2015年不知道在哪頭腦一熱想幹電商就是淘寶上做服裝,自己是個新手什麼也不太懂,後來呢結果後來是無疾而終~後來呢我就去進廠了,直到2016年我又做了小吃店,由於經驗不足經營不善自己好高騖遠,幹了三個月又是倒閉了賠了兩萬多,這下好了我又想個點子那就是做路邊小吃炸串串,又是去哪裡學了又稀裡糊塗的買了一套設備,都是想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路邊攤做小吃也是不盡人意,稀裡糊塗的幹了一個月又不幹了,連投資的錢十分之一也沒賺到,就剩一堆東西放家裡,我媽說別再胡弄了,看到我弄的雜七雜八的東西就心堵的慌!2017年我收了收心找了一個計件工資的廠子,踏踏實實的做了兩年,後來種種原因還是辭職了!2019年暑假呢我又在縣城的廣場上擺起了小地攤,賣小孩子玩的東西,一開始生意非常火爆忙都忙不過來,後來呢又是好高騖遠賣的東西開始雜了,生意漸漸的不行了然後又沒幹了,又是落下一攤子東西~之後我現在又在廠裡面上班~總的來說呢,年輕人幹什麼事情不要腦子一熱就去做了,不考慮後果,什麼未知的風險都不知道,東搞一下西搞一下的好高騖遠做什麼都不長久的,還是踏踏實實的做事慢慢積累經驗,想做什麼的時候專心學習,不要盲目創業~好了今天就分享到這吧,這就是這5年我的狀態,不要再東山盼著西山高了哦,踏踏實實做事才是真諦!



時光是個罪人N


這個觀點我非常贊同。當我剛走出校門的時候,社會經驗一點沒有,分配到舉目無親的陌生的城市,沒有人脈,沒有任何資本,只能服從單位安排,腳踏實地、踏踏實實地幹了七八年,後來遇到一位非常正義的領導,就是他成了我的伯樂,雖然我不是千里馬,但是自從被他看中之後,我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FG享受生活


這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我認識很多理工科研究生,他們畢業後在一起一家公司幹一兩年然後就跳槽,在另一家公司幹一兩年再跳槽,跳三次的很多,每跳一次,月工資提升兩千到三千不等。

但文科類學生就沒有這樣的條件了,因為文科類,多數不是技術,只能在一個單位老老實實地幹到底。

總之,為了生活,有時需要這山望著那山高,有時,客觀和自身條件的侷限,不允許你這山望著那山高。


yiyi不倒翁


我覺得很有道理!

年輕人走向社會,先要搞清楚自己的愛好、興趣、專長,能夠把自己的興趣與職業結合起來,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如果不能,就要好好思考,自己將以何謀生?把自己的謀生本領看清楚,然後腳踏實地,從基礎做起,從基層做起,帶著謙虛好學的心態,去提升自己!

技能上是這樣,為人上也要這樣!現在的教育鼓勵競爭,這個沒錯,但是忽略了品質教育,導致很多年輕人好高騖遠,自以為是,這個是很可怕的,會讓年輕人在將來受大挫折,摔大跟頭!最好能夠學習傳統國學,做好孝悌之道,打好基礎,未來才會越來越順暢!

算是對年輕人一點忠告!希望對提問者有所幫助。


西洲月明


有道理,但是得辯證的去看待這句話,理由如下:

既然是“年輕人”,那我暫且以

畢業大學生為例陳述一下自己的觀點吧,首先,其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根據當前的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呈現出了“供過於求”的局面。很多大學生在畢業後是無法就業的,而出現這種狀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高不成,低不就”,才畢業對自己的職業有過高的期望值,但眾所周知,絕大多數畢業生在工作經驗和社會實踐等方面是明顯有劣勢的,所以好的企業和單位在錄用的時候都會考慮這個因素,即便是被錄用了,也會要求新人從最底層開始,因此年輕人是應該踏踏實實從底層做起,而不是當工作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值時,選擇回家待業。

其次,是工作與所學專業的匹配度不高。

很多大學生在就業時,從事的工作內容與自己在學校所學的專業是不匹配的。這在很大程度上使新入職場的年輕人需要很長時間去學習和適應,也提高了工作時的壓力值,很多年輕人便辭職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但是缺乏資金和好的管理經驗可能使他們的創業之路舉步維艱,這樣就在一定程度歸屬了“這山望著那山高”,兩邊工作都跑掉,因此,沒有較為系統的,全面的創業計劃,還是踏踏實實的幹好本職工作吧。

而隨著微商系列,自媒體,網絡主播等行業的異軍突起,年輕人在自己本職工作不受影響得前提下適當可以發展副業,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收益,也可以豐富自己的生活。因此,“這山望著那山高”,是年輕人的禁忌,但要能做到“這山望著那山高,兩座大山都不倒”,當然是可以鼓勵的了。

當前,疫情侵襲,為了防止感染,年輕人群體也被困在家中,這個時候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所處環境適當的發展自己的副業了,這樣不至於長時間的處於待業狀態了。


Blank


年輕的時候,心繫遠方,而忽視了眼前的真實,因此堅守就成了許多成功人士的武林秘籍。人只有經歷了一些事,才會明白,人一輩子踏踏實實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年輕的時候這山望著那山高,只會讓你無所適從,蹉跎歲月。我以為不隨波逐流,堅持操守,你就會無愧於心。


絕地求生狂熱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每個過來人都會語重心長的告訴年輕人,要腳踏實地,年輕人不要光看眼前的利益,眼光要放長遠一點。但是每個年輕人都認為那些都是廢話,認為那些經驗之談只是過來人自己人生失敗的說辭而已,大部分人都是自己經歷過後才明白當初過來人說的都是對的,但是自己也走過了好多彎路。所以年輕人還是先練好內功,畢竟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賽跑,鳴槍以後的反應快慢一點都不重要,誰能堅持一直跑,跑完才是最重要的的。






故事的名字


前幾天看到一個理論,就是用來解釋為什麼70後80後比90後更相信努力付出的好處,為什麼90後對待工作更任性的。

這個理論大致是這樣的:70後和80後生長在一個更充滿勞動者紅利的時代,大多70後80後的人真正能夠通過辛勤的工作獲得高收益高回報,因此他們更加有目標,願意去努力拼搏,早日攀登高峰,哪怕忽略了路上的美景。

這個也合乎現實情況,我身邊的朋友,還有我哥哥姐姐那一輩,基本上都是70後80後,很多出身一般,但是他們讀了大學,畢業之後進入公司工作,一直踏實肯幹,簡直是任勞任怨,靠著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裡買房買車,成為人生贏家。

他們是相信付出就有回報的,而且他們更能吃苦耐勞,也更能夠接受一些現在看起來“不公平”的待遇,因為這些看似不公平的待遇,確實能為他們帶來回報。

比如說我原來的公司,加班成風,現在能扛得住加班的,基本都是80後,新來得90後誰加班啊?要求也不加,言語上再重點,人家乾脆遞辭職信了。

這個案例也剛好佐證了90後的理論,因為現在紅利不在,現在年輕人除非特別優秀的,才能獲得更高回報,而中間有太多年輕人,已經享受不到這樣勞動力的紅利了,導致他們就算很努力,也不一定能獲得回報。這樣下來,年輕人的追求就跟70後80後完全不同,他們更追求“有意思”的生活。

如果工作不能帶來足夠的財富,那寧可選擇一種“探險式”的模式,哪家公司更有意思,更能讓個人達到成就感,就選擇哪家公司。哪家公司看上去更好,如果自己能拿到工作機會,自然就毫不猶豫的跳槽。

年輕人身體力行地實踐了“水往高處流”的道理。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是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