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擊“疫魔” 志願者衝上第一線

有這樣一群人,面對疫情,他們,不懼危險,堅毅勇敢;他們,沒有猶豫,沒有退縮;他們,或許是學生、是貧困戶,或者是你身邊的任何一個人……

他們,本可以置身事外,靜待花開,他們卻衝鋒向前,責無旁貸……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志願者。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長春市數以萬計的志願者統一行動聽指揮,全身心投入到秩序維護、便民服務、體溫測量、防疫宣傳、心理疏導等,用熱忱和堅強築起防疫的“紅色長城”!

“紅色青年跑腿團” 每天給居民送菜

最近,南關區永吉街道平泉社區轄區的居民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聲音:“剛買的東西放您門口了,記得出來取哈!”

說話的是平泉社區黨委組建的“紅色青年跑腿團”成員,十餘名青年志願者,每天義務為轄區居民送菜。7日,團隊又接到了新的任務:為至善小區二期的百歲獨居老人張貴林送蔬菜。

“我們轄區老舊散小區偏多,居民主要是老年人,周邊配套一般。疫情期間,周邊一些小店陸續關門,給居民生活帶來很多不便。”平泉社區黨委書記聶磊說道

為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減少居民出行頻率,“紅色青年跑腿團”應運而生。在聶磊的動員下,社區樓棟長、保潔員等14人又陸續加入,團隊不斷壯大。

“紅色青年跑腿團”成員每天對小區活動場所、電梯間等公共區域進行消毒。成員還擔任秩序維護員,勸離走親訪友的居民,對進出小區的業主逐個測量體溫。

“大嗓門姐”勸停聚餐十多頓

阻擊“疫魔” 志願者衝上第一線

陳淑華向居民宣傳防疫知識。

“陳大姐,您放心,我們肯定好好在家隔離,誰都不讓來。” “還需要什麼生活物資就吱聲啊,我幫你們採購。”4日一早,城建小區14棟某單元樓道里響起了陳大姐的大嗓門,大家一聽就知道是陳大姐又給居家隔離的居民送菜來了。

這位陳大姐名叫陳淑華,個子不高,聲音洪亮,走起路來風風火火。她在二道區長青街道城建社區相當有名,鄰居們都說她就是“城建版”的“閒人馬大姐”,總把鄰居的事兒、社區的事兒當成自己的事兒,是個閒不住的“大嗓門”。

陳大姐是社區的志願者,自大年三十開始,她就主動要求和社區的工作人員一起在抗擊疫情的一線工作。從春節至今,陳大姐勸停的家庭聚餐就有十多頓,還勸走幾撥到鄰居家串門的親朋。陳大姐每天還利用微信朋友圈、業主微信群等平臺,向居民宣傳防疫措施,引導大家注重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公共衛生習慣,引導大家消除恐懼心理。面對返程返工高峰,陳大姐更加忙碌起來,“小楊啊,14棟樓下的門市老闆不是江蘇人嘛,我跟他打聽了,他回家過年的老鄉現在沒有回來的打算。”“小徐啊,13棟17樓一家不是去雲南了嗎,他們預計2月5日回來。”…… 一條條珍貴的信息及時補充到社區的統計中,陳大姐用實際行動守護著鄰里的健康。

貧困戶志願者 要為防疫出份力

8日一早,匆匆吃過早飯,九臺區其塔木鎮馮家村農民未海勝又來到了村口檢查站,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未海勝是馮家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1月27日,他來到了村部,主動提出當一名志願者。“村上人手夠不夠,我也要出一份力。”從這天開始,未海勝一天都沒有休息,一直同村幹部奮戰在馮家村疫情防控的第一線。

走屯入戶逐一發宣傳單、村口檢查站值班、入戶排查……冒著零下二十多攝氏度的嚴寒,未海勝在村口一守就是幾個小時,入屯一走就是大半天,經常忘了吃午飯。有村民問他:“你身體也不好,這麼折騰能受得了嗎?”未海勝笑著說:“以前都是大家幫我,現在脫貧了,我也想出點力幫幫大家,累點兒沒啥的。”

“貧困戶能夠以志願者的身份主動參與疫情防控,使我們很受觸動,也更堅定了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信心。”馮家村駐村第一書記王憲春說。據瞭解,其塔木鎮像未海勝這樣的貧困戶志願者有70餘人,他們從“受益者”成長為“貢獻者”,為農村疫情防控貢獻著力量。

社區“夕陽防疫隊”敢碰硬

南關區永吉街道平泉社區有一支由叔叔阿姨組成的“夕陽防疫隊”,防疫隊成員平均年齡達到62歲。他們不顧冬季寒冷,每天戴著袖標流動巡訪,在小區門口對外來人員進行測量體溫、登記等工作。

有一次,“夕陽防疫隊”隊員聽見一戶人家隱約傳出麻將聲。防疫隊的王桂榮阿姨立即循聲而去,敲開門後發現屋內聚集了近十人,其中有兩桌人正在打麻將。

王阿姨立即上前勸阻。一位居民出來解釋說:“大過年的,大家都是關著門在屋裡打,不礙事的。”王阿姨斬釘截鐵地說:“不行,打麻將這類密集聚集活動很危險。快點散了!”防疫隊的成員還向打麻將的居民講解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性。

“我們雖然不能像醫生護士、社區工作者那樣奮戰在一線,但是我們管理好自己的同時,再做一些簡單工作,也是為防疫戰役助力了。”隊員楊佔峰說。

大學生 抗疫一線勇擔當

阻擊“疫魔” 志願者衝上第一線

吳香琦被分配到長春龍嘉國際機場,負責檢查出機口旅客的體溫以及記錄入長人員信息等。

長春龍嘉國際機場,有很多青年志願者在輔助測量旅客的體溫以及記錄入長人員信息等,來自長春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系的2017級學生吳香琦就是其中一員。

吳香琦是這批團省委招募的青年防疫志願者中年齡最小的一位。面對疫情,她坦言自己也曾害怕過,但當投入到工作崗位之後,想著能以青年志願者的身份為社會出一份力,這種害怕也就消失了。吳香琦說:“作為大學生,我一直都想為社會做點貢獻,發揮所長,承擔時代責任。所以聽到這個消息,我第一時間就報了名。”

吳香琦被分配到長春龍嘉國際機場,負責檢查出機口旅客的體溫以及記錄入長人員信息等,工作時間為每天9時至16時。穿著密不透氣的防護服一干就是數個小時,這對一個女孩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在得知她去當志願者後,吳香琦的父母同學給予了她鼓勵和關心,學院老師都在第一時間叮囑她要保護好自身安全。

在連日的工作中,一件事讓吳香琦感觸很深。有一天當班的時候,一位媽媽帶著孩子看到她,那個小朋友問媽媽“志願者”是什麼,那位媽媽對孩子說,“他們是為社會作貢獻的人。”吳香琦認為這是社會對志願者行動的一種肯定,也讓她看到了自身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