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節》作者抓住哪些來介紹北京的春節?

蓉子87276207


《北京的春節》作者主要描寫了北京春節的民族風情特色,展示了當地節日習俗的文化傳統,表達了作者對北京春節習俗氣氛的溫馨與美好向往的喜愛。突出描述了北京臘八粥的做法和美味,展現了北京人以此日此粥推廣中國農業的產品的聰明做法。直到家家戶戶燈火通明的除夕,鞭炮聲,五彩繽紛的煙花演絡繹著新春的到來,男女老少歡欣鵲躍,快樂幸福盡言於表情。直到元宵節鬧花燈,逛廟會,到處張燈結綵展現了欣欣向榮大獲豐收的場面,也展出人們對未來充滿憧憬的美好未來!







詩中夢幻


這本《北京的春節》,文字選自老舍先生的同名散文,小木碗把它們一字一字地敲出來(堅定確認沒有錯字了),享受字裡行間透出的濃濃京韻,讓我們彷彿置身其中。而於大武先生古樸的畫風,與文字相得益彰,為我們展示了原滋原味的老北京春節的風情。

春節就快到了,小木碗給大家介紹下這本藏著傳統民俗民情、老物件的鉅作,為我們的春節拉開序幕吧。

按照北京的老規矩,過農曆的新年(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裡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並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

在臘八那天,人家裡,寺觀裡,都熬臘八粥。這種特製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乾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乾、菱角米......)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裡,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地上年貨,街上加多了貨攤子——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隻在這一季節才會出現的。這些趕年的攤子都叫兒童們的心跳得特別快一些。在衚衕裡,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復雜起來,其中也有僅在臘月才出現的,像賣憲書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時候,學童們到臘月十九就不上學了,放年假一月。兒童們準備過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買雜拌兒。這是用各種乾果(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與蜜餞攙和成的,普通的帶皮,高級的沒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帶皮的榛子,高級的用榛瓤兒。兒童們喜歡吃這些零七八碎兒,即使沒有餃子吃,也必須買雜拌兒。他們的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玩藝兒——風箏、空竹、口琴等,和年畫兒。

兒童們忙亂,大人們也緊張。他們須預備過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們也必須給兒童趕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在舊社會里,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隨著炮聲把灶王的紙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幾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大小瓜形。按舊日的說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現在,還有賣糖的,但是隻由大家享用,並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過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來,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依次,名曰掃房。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按老習慣,鋪戶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假若不預備下幾天的吃食,臨時不容易補充。還有,舊社會里的老媽媽論,講究在除夕把一切該切出來的東西都切出來,省得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動刀,動刀剪是不吉利的。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過它也表現了我們是愛和平的人,在一歲之首連切菜刀都不願動一動。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

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而都要守歲。

元旦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擠滿了人;元旦,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們在午前就出動,到親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

同時,城內城外有許多寺院開放,任人遊覽,小販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北城外的大鐘寺,西城外的白雲觀,南城的火神廟(廠甸)是最有名的。

可是,開廟最初的兩三天,並不十分熱鬧,因為人們還正忙著彼此賀年,無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廟會開始風光起來,小孩們特別熱心去逛,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雲觀外的廣場上有賽轎車賽馬的;在老年間,據說還有賽駱駝的。這些比賽並不爭取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騾馬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技能。

多數的鋪戶在初六開張,又放鞭炮,從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聲不絕。雖然開了張,可是除了賣吃食與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鋪子,大家並不很忙,鋪中的夥計們還可以輪流著去逛廟、逛天橋和聽戲。

元宵(湯圓)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節(從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著鮮紅的春聯,人們穿著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個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也就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夜間燈中都點上燭,觀者就更多。這廣告不庸俗。乾果店在燈節還要做一批雜拌兒生意,所以每每獨出心裁的,製成各樣的冰燈,或用麥苗做成一兩條碧綠的長龍,把顧客招來。

除了懸燈,廣場上還放花合。在城隍廟裡並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來。公園裡放起天燈,像巨星似的飛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看燈、看焰火;街上的人擁擠不動。在舊社會里,女人們輕易不出門,她們可以在燈節裡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原始的電影,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裡面有小玲,到時候就叮叮的響。

大家還必須吃湯圓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結束了。臘月和正月,在農村社會里正是大家最閒在的時候,而豬牛羊等也正長成,所以大家要殺豬宰羊,酬勞一年的辛苦。過了燈節,天氣轉暖,大家就又去忙著幹活了。北京雖是城市,可是它也跟著農村社會一齊過年,而且過得分外熱鬧。

畫家於大武以國畫的筆法,藝術還原了老舍先生筆下的老北京,呼喚起“春節”在中國人心中的集體記憶。臘月初八吃臘八蒜、臘月二十三祭拜灶王爺、年三十吃團圓飯、大年初一逛廟會、正月十五鬧元宵……大人們的忙碌,孩子們的熱鬧,無論是大街小巷還是人們的臉上處處洋溢著喜慶祥和的團圓氣氛。古老的年俗,不變的年味。書後還附有民俗老物件詳解圖,你也去書裡找找這些老物件兒吧。


千指魔音


《北京的春節》,文字選自老舍先生的同名散文,小木碗把它們一字一字地敲出來(堅定確認沒有錯字了),享受字裡行間透出的濃濃京韻,讓我們彷彿置身其中。而於大武先生古樸的畫風,與文字相得益彰,為我們展示了原滋原味的老北京春節的風情。

春節就快到了,小木碗給大家介紹下這本藏著傳統民俗民情、老物件的鉅作,為我們的春節拉開序幕吧。

按照北京的老規矩,過農曆的新年(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裡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並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

在臘八那天,人家裡,寺觀裡,都熬臘八粥。這種特製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乾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乾、菱角米......)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裡,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地上年貨,街上加多了貨攤子——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隻在這一季節才會出現的。這些趕年的攤子都叫兒童們的心跳得特別快一些。在衚衕裡,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復雜起來,其中也有僅在臘月才出現的,像賣憲書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時候,學童們到臘月十九就不上學了,放年假一月。兒童們準備過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買雜拌兒。這是用各種乾果(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與蜜餞攙和成的,普通的帶皮,高級的沒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帶皮的榛子,高級的用榛瓤兒。兒童們喜歡吃這些零七八碎兒,即使沒有餃子吃,也必須買雜拌兒。他們的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玩藝兒——風箏、空竹、口琴等,和年畫兒。

兒童們忙亂,大人們也緊張。他們須預備過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們也必須給兒童趕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在舊社會里,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隨著炮聲把灶王的紙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幾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大小瓜形。按舊日的說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現在,還有賣糖的,但是隻由大家享用,並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過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來,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依次,名曰掃房。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按老習慣,鋪戶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假若不預備下幾天的吃食,臨時不容易補充。還有,舊社會里的老媽媽論,講究在除夕把一切該切出來的東西都切出來,省得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動刀,動刀剪是不吉利的。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過它也表現了我們是愛和平的人,在一歲之首連切菜刀都不願動一動。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

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而都要守歲。

元旦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擠滿了人;元旦,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們在午前就出動,到親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

同時,城內城外有許多寺院開放,任人遊覽,小販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北城外的大鐘寺,西城外的白雲觀,南城的火神廟(廠甸)是最有名的。

可是,開廟最初的兩三天,並不十分熱鬧,因為人們還正忙著彼此賀年,無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廟會開始風光起來,小孩們特別熱心去逛,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雲觀外的廣場上有賽轎車賽馬的;在老年間,據說還有賽駱駝的。這些比賽並不爭取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騾馬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技能。

多數的鋪戶在初六開張,又放鞭炮,從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聲不絕。雖然開了張,可是除了賣吃食與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鋪子,大家並不很忙,鋪中的夥計們還可以輪流著去逛廟、逛天橋和聽戲。

元宵(湯圓)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節(從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著鮮紅的春聯,人們穿著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個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也就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夜間燈中都點上燭,觀者就更多。這廣告不庸俗。乾果店在燈節還要做一批雜拌兒生意,所以每每獨出心裁的,製成各樣的冰燈,或用麥苗做成一兩條碧綠的長龍,把顧客招來。

除了懸燈,廣場上還放花合。在城隍廟裡並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來。公園裡放起天燈,像巨星似的飛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看燈、看焰火;街上的人擁擠不動。在舊社會里,女人們輕易不出門,她們可以在燈節裡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原始的電影,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裡面有小玲,到時候就叮叮的響。

大家還必須吃湯圓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結束了。臘月和正月,在農村社會里正是大家最閒在的時候,而豬牛羊等也正長成,所以大家要殺豬宰羊,酬勞一年的辛苦。過了燈節,天氣轉暖,大家就又去忙著幹活了。北京雖是城市,可是它也跟著農村社會一齊過年,而且過得分外熱鬧。

畫家於大武以國畫的筆法,藝術還原了老舍先生筆下的老北京,呼喚起“春節”在中國人心中的集體記憶。臘月初八吃臘八蒜、臘月二十三祭拜灶王爺、年三十吃團圓飯、大年初一逛廟會、正月十五鬧元宵……大人們的忙碌,孩子們的熱鬧,無論是大街小巷還是人們的臉上處處洋溢著喜慶祥和的團圓氣氛。古老的年俗,不變的年味。書後還附有民俗老物件詳解圖,你也去書裡找找這些老物件兒吧。





小老虎的vlog


瀅月齋,以女性視角解讀古今文化,為你詮釋不一樣的世界。

老舍《北京的春節》從哪些方面介紹了春節呢?個人認為從這三個方面來說:

一、過年的時間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整理出北京過年的時間:人們從臘八開始準備過年,直到正月十九才正式結束。在此期間,北京的人們都沉浸在春節的熱鬧氣氛中。

二、過年的年俗

老舍在這篇文章中,詳細描寫了北京過年的年俗,具體如下:

(1)臘八的年俗: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買年貨。

“在臘八那天,人家裡,寺觀裡,都熬臘八粥。這種特製的粥是祭祖祭神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裡,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地上年貨,街上加多了貨攤子——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隻在這一季節才會出現的。”

(2)臘月十九的年俗:停學、買雜拌兒、買爆竹、買玩意兒。

“在有皇帝的時候,學童們到臘月十九就不上學了,放年假一月。兒童們準備過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買雜拌兒。……他們的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玩意兒——風箏、空竹、口琴等——和年畫兒兒童們忙亂,大人們也緊張。他們須預備過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們也必須給兒童趕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3)臘月二十三:祭灶王、放爆竹、買糖果。

“在舊社會里,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隨著炮聲把灶王的紙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幾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大小瓜形按舊日的說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

(4)臘月二十三到除夕之前:貼春聯、大掃除、不動刀剪

“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按老習慣,鋪戶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假若不預備下幾天的吃食,臨時不容易補充。還有,舊社會里的老媽媽論,講究在除夕把一切該切出來的東西都切出來,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動刀,動刀剪是不吉利的。”

(5)除夕:做年菜、吃團圓飯、祭祖、守歲。

“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而都要守歲。”

(6)正月初一(元旦):去拜年、開廟會。

“元旦,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們在午前就出動,到親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時,城內城外有許多寺院開放,任人遊覽,小販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北城外的大鐘寺、西城外的白雲觀、南城的火神廟(廠甸)是最有名的。”

(7)正月初六:店鋪開張、放鞭炮、逛廟、逛天橋和聽戲。

“多數的鋪戶在初六開張,又放鞭炮,從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聲不絕。雖然開了張,可是除了賣吃食與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鋪子,大家並不很忙,鋪中的夥計們還可以輪流著去逛廟、逛天橋和聽戲。”

(8)元宵節(從正月十三到十七):懸燈、放花合、踏月、看燈、看焰火。

“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除了懸燈,廣場上還放花合。……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看燈、看焰火;街上的人擁擠不動。”

三、過年背後的文化內涵

老舍在本文中揭示了舊社會和新社會新年的不同:如果說舊社會的過年習俗是有些迷信的,那麼新社會的新年則是更為快樂健康的。但不論是舊時代的春節,還是新時代的春節,反映的都是人們對於新生活的嚮往。

回答完畢,請採納!


瀅月齋


作者從空氣中飄散著的酒肉的香味,從人民的穿著,門口的春聯,屋裡的年畫,這些豔麗的色彩;從通宵的燈火,從不間斷的炮聲,從家家戶戶的團圓飯和祭祖儀式,這些方方面面描寫了除夕夜的熱鬧。


龍飛鳳舞初中函數學習


作者主要以時間為順序,細緻地描寫了北京春節的一系列風俗.作者緊扣北京春節各節日的風俗特點來選取和組織材料.如寫臘八選取了北京特有的熬臘八粥、泡臘八蒜這兩個風俗來寫;寫臘八到過小年圍繞一個“忙”字組織材料,既寫小孩的忙著玩,又寫大人的忙家務;寫送灶


農村客家姑娘


抓住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來寫!描寫的目是過年時千家萬戶的喜慶,熱鬧,喜慶,繁華,吉祥,盛世,和諧,國泰,民安,瞭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體會作者對北京、對生活的熱愛。


如若安生


四合院,糖葫蘆,涮羊肉


三生萬物


歷史文化,名勝古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