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朗臺:巴爾扎克筆下的吝嗇鬼,一個人類中的“貔貅”

貔貅:是出現在《山海經》裡的瑞獸。 據說它嘴大無肛,只吃不拉,是招財進寶的瑞獸。所以很多人喜歡把用玉石做的貔貅,掛在脖上,渴望自己的財富只進不出,越積累越多。

而法國著名作家巴爾扎克筆下的人物老葛朗臺,就是一個人類的“貔貅”。

一、葛朗臺是個瘋狂攬財的暴發戶,像老虎、巨蟒一樣掠奪財富。

《歐葉妮·葛朗臺》中的老葛朗臺是文學史上最著名的吝嗇鬼之一,這個“光榮稱號”的獲得,源於他對金錢的那種近乎瘋狂的執著和追求。

葛朗臺:巴爾扎克筆下的吝嗇鬼,一個人類中的“貔貅”


老葛朗臺原先就是一個箍捅匠,他利用1789年大革命後的動亂局勢發跡起家,成為索漠城的首富。老葛朗臺先是混入資產階級共和黨,憑著他的機敏狡詐,迅速地搜刮聚斂了大量的財富,他懂得商品流通和投機買賣的訣竅,還會假裝口吃耳聾引人上鉤;他低價收購逃亡貴族的葡萄園,同時又放高利貸。

葛朗臺在40歲時才娶了一個本地木板富商的女兒,他帶著老婆的陪嫁,倚仗著岳父的斡旋,在不太長的時間內,變成了當地的首富。為了爭奪葛朗臺家的繼承權,雖然有銀行家和公證人的求婚,葛朗臺還是千方百計的阻撓女兒的婚姻;因為他根本不打算把女兒嫁給任何一方,只有這樣才能保住自己的資本不外流。導致女兒歐也妮成了一枚“剩女”。

葛朗臺:巴爾扎克筆下的吝嗇鬼,一個人類中的“貔貅”


二、葛朗臺極度吝嗇,像蛇一般不動聲色地守住錢財。

這世上,人們都貪慕金錢,因為人人都渴望著金錢帶來的種種奢侈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豐富和享樂,說白了就是肯花錢、會揮霍。

但是老葛朗臺對金錢的貪婪卻是隻進不出,他一心一意專做一隻光吃不拉的貔貅,日常的花費己經到不得己而不為之的地步。

坐擁近二千萬法郎的老葛朗臺,住宅、衣著、食物等生活配給與他的財富極不相稱相符。日常生活的必須消耗品:食物,蠟燭,妻女的衣裳,女僕工錢,稅金和房屋維修,葛朗臺都要親自分發,堅守著多一個子兒也不出的信念。

葛朗臺:巴爾扎克筆下的吝嗇鬼,一個人類中的“貔貅”

即便是日常用品,葛朗臺也會千方百計地截流。他渴望經常能吃到佃戶免費送的獵物和蔬菜,結婚二十多年的第三次請客,也是因為有人白送給他一堆野味。

葛朗臺給妻子的零用錢,總是找藉口要回來,鬧到最後連葛朗臺自己都覺得有點慚愧。如果哪天女僕多買了黃油和蠟燭,都能轟動全城,讓人們誤以為葛朗臺家來了聖人級別的貴客。

葛朗臺不僅折磨死了的妻子,葬送了女兒的青春,而且自己也成為黃金的殉葬品。

三、財富吞噬了葛朗臺,極度吝嗇的他成了金錢的奴隸。

葛朗臺既不同於只知道高利盤剝,而不懂得把商品當做資本用來增值的舊式守財奴;也不同於飛揚跋扈,花天酒地的金融資產階級。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的守財奴和投機商人的典型。他的形象是對金錢拜物教的生動寫照,已成為一切吝嗇鬼的代稱。

葛朗臺:巴爾扎克筆下的吝嗇鬼,一個人類中的“貔貅”


葛朗臺如此不可理喻的節儉,其實是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的。葛朗臺兄弟也曾經有是過缺吃少穿的悲慘生活。有過一番艱苦的人生經歷,有過一段缺吃少穿的生活,出身微寒讓他受過缺錢花的痛苦和恥辱,並留下無法抹去的烙印和傷痕。

葛朗臺做在做生意時也吃過一個猶太人的虧,讓他知道金錢的來之不易。在他看來,金錢並不僅僅是有吃有喝,還意味著一種人生的安全感。

葛朗臺對失去金錢有著超乎常人的敏感,臨死前最後的日子都要反覆觀看自己的儲藏金幣,提心吊膽,防備著任何人偷走他這輩子處心積慮攢下的錢財。臨終前他望著自己的萬貫家產,一再叮囑女兒要料理好一切,到陰間向他交賬。

葛朗臺:巴爾扎克筆下的吝嗇鬼,一個人類中的“貔貅”

從巴爾扎克的筆下不難看出,老葛朗臺對妻子和女兒還是有著做丈夫和父親的愛的,甚至對女僕娜儂也有著東家對僱工的溫和感情。但是每當這一切稀缺的美好的感情冒出來之前,都要和他心裡的金錢觀做一番鬥爭。無奈老葛朗臺心裡的錢魔過於強大,它吞噬了老葛朗臺整個人,使他無法發揮出人性中原本有的真善美。

葛朗臺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他已成為一切吝嗇鬼的代稱,成為世界文學中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