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長河中,宋朝軍事到底是強還是弱?

自由工作者


我是北派說書人,我來回答

在中國的歷史上,漢唐帝國的強大,是值得肯定的,宋朝的弱小,也因為澶淵之盟、靖康之難、及後來岳飛事件等等原因,也是被貶的一文不值,但是若是回想起來的話,其實這當中,除了澶淵之盟外,其它皆為戰略誤判,為什麼這麼說呢?

當年北宋建立初期,軍隊的戰鬥力不可小覷,在趙匡胤時期,一度遼國被逼打的直往北撤,就連石敬瑭獻給遼國的燕雲十六州也是被北宋吃掉幾個,後來在宋太宗和宋真宗手裡的時候,遼國施行改革,實力爆棚,而那個時候又出來一個叫蕭太后的一代名後,和當時的遼聖宗,將遼國經營的井井有條,結果和北宋開了一場大戰,就是我們後來的楊家將那一段時間,楊老令公戰死,燕雲十六州被遼國盡數吞併。

此時的北宋被迫開啟了戰略守勢,後在今濮陽地區,射殺了遼國大將之後,遼國此時已人困馬乏,此時北宋方向為寇準督戰,幾場勝仗之後,宋軍開始北進,遼國無奈之下,派出使臣議和。

由於當時宋真宗沒有他伯父和父親的血性和戰略眼光,和一些諂臣從中作梗,只顧著能保大宋無戰事,所以簽訂了澶淵之盟,每年向遼國提供歲幣10萬兩,布卷20萬卷,結為兄弟國。

在這裡我們說的歲幣,其實就像賞你的,宋朝為高姿態,只是大家過分解讀了,而且這些錢已經堆當時的宋朝來說,是九牛一毛,不痛不癢,這不乏是宋朝初定天下的良策,後來真宗死後,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可見兩國之間初期雖有徵伐,但是關係還算不錯,後來這種關係疏遠,偶爾也會小打小鬧。

後來金國崛起,暗通北宋,聯合滅掉遼國,將歸還燕雲十六州部分地區,結果北宋信了,滅遼之後,宋徽宗太過相信金人,令前來勤王的部隊撤退,結果被金人俘虜,才有了靖康之難,靖康之難並非軟弱,而是太過自信,信了金人的話,再後來就是岳飛事件,岳飛事件也非軟弱,我們後來也看到了北宋軍隊的戰力之強,只是岳飛到時候逼金人將徽欽二宗釋放回來的話,高宗趙構咋辦?可想而知,那時南宋並非軟弱,而是主戰主和派之間的暗戰,僅此而已。

最後我們翻開地圖看看大宋的地形圖,我們就能夠看出,當時大宋的勢力範圍絕大多數是平原地區,這對遊牧民族來說,是絕對的劣勢,所以說,大宋唯有儘可能的做戰略守勢狀,能夠頂著遼國,金國,蒙元立國319年,實屬不易,回想強大的大唐也不過289年而已。


北派說書人


從歷史長河中看宋軍的戰鬥力,當屬歷朝歷代最弱之存在。

自秦漢以來,鐵質兵器以及馬鞍誕生之後,騎兵便是決勝之關鍵,帝國的定海神針,而宋朝自立國以來便缺少養馬之地,幽雲十六州也就是現在河北北方以及山西大同一帶,從後唐兒皇帝割讓給契丹以後,宋朝自始至終沒有取得過控制權,加上西北寧夏以及甘肅青海控制不足,致使宋朝極度缺乏馬匹和好騎兵的兵員,在戰爭中以步兵對戰遊牧民族的騎兵,勝利了不能乘勝追擊,失敗了真是一敗塗地。

加上趙匡胤得國不正,不信任武將,邊關將領不斷輪換,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面,戰爭中無法上下一心,戰鬥力必定受損。

宋朝經濟科技發達,生活水平很高,卻未能將其轉化為戰鬥力,尤其南宋,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生活在歌舞昇平中,到了大廈將傾時,隔江猶唱後庭花。

這樣的宋朝這樣的戰鬥力面對遼西夏金蒙古的輪番蹂躪,堅持那麼多年實屬奇蹟,但是受到的屈辱只怕是只有清朝末年能與之想起並論了。

一個朝代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是軍事上的強大必不可少,否則只能是趈板上的魚肉,供狼群掠食的羔羊。


不正經價值觀


宋朝經濟富裕而軍事不強是個不爭的事實,契丹人也好,蒙古人也好,均是落後的遊牧民族,就生產力而言,落後宋朝至少兩百年,富而不強,甚至不如不富,窮一點至少沒有賊惦記,宋朝那麼有錢,換成誰當鄰居,都想撲上去搶一點。

大宋朝卻是富而不強,“弱宋”二字似乎是把這個統治中國大部份或半部份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給蓋棺定了論,因而形成了歷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那麼?為什麼宋朝的軍事那麼弱呢?

唐朝留下了軍閥割據的隱患,因此宋太祖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就將“杯酒釋兵權”的辦法,將兵權統統收繳到了中央,由“兵在藩鎮”變成了中央養兵,宋太祖是歷代開國皇帝中,唯一一個公開放縱和鼓勵官員經商的,史書上說,這是宋太祖拉攏和控制各路將領的辦法,這也導致宋朝的將領全部大肆經商賺錢,打仗卻都不行;皇帝對軍隊的管理,在京城設立禁軍,大部分軍權牢牢掌控在皇帝手裡,造成邊疆軍力不強的情況;為防止地方勢力會擴張,宋朝的地方將領調動是比較頻繁的,當官的就算想建立自己的小地盤也比較難,因為經常要換將,所以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面,軍隊沒有凝聚力和戰鬥力;宋朝重文輕武,當時社會認為當兵是非常卑賤的,有這麼一句俗語: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就是當時宋朝文人政治的寫照;正因為宋朝有錢,所以什麼事情都希望用錢擺平,也因為錢多所以年年像四周各國交納歲貢也不亦樂乎!在當時充當著好好先生的角色,加上打仗也打不贏,只有到處送錢!

宋朝軍事太弱,所以,“弱宋”二字把這個統治中國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給蓋棺定了論!


大江侃歷史


答:宋朝,在世人眼中,以一種畸形狀態發展。經濟在當時的世界中碾壓任何國家,至少佔當時世界經濟的50%以上。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也獨樹一幟,產生了宋詞,儒家思想集大成程朱理學也誕生在此時段。軍事上,也是養了至少100萬大軍(邊軍、廂軍、禁衛軍)。軍隊規模也是在歷朝歷代中空前的強大。宋朝建立後,一直處於同草原帝國遼國、金國戰爭,還同地方割據的西夏發生大規模的戰爭。耗死了這三個國家,最後還和一代天驕鐵木真建立的蒙古帝國,交戰50多年,才完全滅亡。

可以說,宋朝的軍隊戰鬥力也不是完全一無是處,最起碼,防禦戰做的還是不錯的,天生“腿短”,註定不能出彩。

宋朝軍隊天生“腿短”,戰爭不出彩,是和他的戰略指導方針是戰略防禦有關,這和宋朝建立之初的兩件事有關係。

一件事就是杯酒釋兵權,重文親武關係莫大。

當初宋朝的建立者趙匡胤,本是後周的一個實權將軍,在部下的擁戴下發動了陳橋兵變,取代後周,建立了宋,在之後的十數年裡,平定了其他國家,建立了宋朝。由於當時上位手段不甚光彩,心比較虛,在宋朝建立以後,為了斷絕手下有兵權的將軍起而效之,聽了文官宰相趙普的建議,消減將軍手中的軍權,取爾高官厚祿已代之,軍隊的指揮權和擁有權絕對控制到了皇家手中。

但是就是這種方式,葬送了宋朝將軍的開拓的銳氣,當需要軍隊出征時,從全國各地調集軍隊,然後再安排將軍指揮,造成了軍不知將,將不知軍,沒有磨合,沒有聯繫,限制了軍隊的戰鬥力。

還有一條就是,宋朝自建立之處,就沒有收回自秦漢以來,就是防禦北方遊牧民族侵略的天然屏障,燕雲十六州,這個地方,不但是防禦騎兵部隊進攻的好地方,更是一處飼養馬匹的天然牧場。失去了此地,宋朝就失去了騎兵這一開拓性的兵種的資源,不能提供大量軍用馬匹。

大家看古代劇的時候,可以看到秦漢軍隊、隋唐軍隊、元明軍隊、清朝軍隊有很多騎兵部隊,但是很少看到宋朝有大規模的騎兵部隊。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到了南宋時期,南宋改變了一些策略,才有了韓世忠、岳家軍等一些將知兵,兵知將的軍隊,這些戰鬥力較強的軍隊,也組建少量的騎兵,也取得了對金國作戰的勝利。但是就是這樣,這些軍隊的負責人也不得安神,韓世忠被罷免,岳飛被莫須有。

宋朝軍隊戰鬥力若不弱,反正如日中天的蒙元帝國的大汗蒙哥汗至死,和南宋的防禦戰有關係。


玉之溪


宋朝分北宋南宋,從陳橋兵變到陸秀夫背皇帝跳海,合計319年。整個宋朝是重文抑武的,兵無常帥,帥無常兵,總體來說很平庸但不乏亮點。我們就從宋朝名將的角度來切入。

一 北宋

01 文武全才范仲淹

《宋史·卷三百一十四》:仲淹為將,號令明白,愛撫士卒,諸羌來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賊亦不敢輒犯其境。

我們最熟悉范仲淹的是他的《岳陽樓記》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漁家傲·秋思》的“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蘇幕遮·懷舊》的“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都是進了中學課本的,但范仲淹不止文筆好,軍事才能也很突出。

范仲淹曾在西夏李元昊稱帝進犯邊境時,戍邊西北,彼時正當宋軍三川口大敗,朝野震驚,人心惶惶,但是作為一節文官,到西北之後,沉著冷靜,利用西夏軍遊牧屬性,糧草供應難的問題,確立了“屯田久守”的方針,與此同時,恩威並施,招撫幫助西夏人的羌人部落,逐步瓦解西夏軍的實力,號令清晰,賞罰嚴明,由此,直到李元昊向北宋稱臣之時,西夏軍不敢侵犯范仲淹所戍之西北邊境!

02 平民出身的名將狄青

孔平仲《孔氏談苑》:狄青字漢臣。元昊叛,屢將兵出戰,四年間大小二十五陣,八中流矢,人呼“狄天使”,上觀其儀表曰:“朕之關張。”

狄青因替兄受過,被逮捕至京城,由此開啟了他的軍旅生涯,西夏最開始叛變北宋的時候,北宋邊將大多戰敗,狄青在此刻,身先士卒,作戰4年,打了25場戰鬥,攻陷敵軍重城2座,剿滅助夏部落6個,焚燒敵糧數萬石,繳獲帳篷2300多隻,俘虜5700餘人,新建城池1座,城堡4座以便禦敵;由此,西夏軍對於狄青基本上是聞風喪膽,但是,這僅僅是狄青軍旅生涯的開始。

對外強勢,對內也不甘示弱,廣西儂智高叛亂,朝廷久戰無功,狄青自奮請戰,在士氣低落的環境下,整軍經武,奇襲崑崙關,一招破敵,儂智高狼狽逃竄。

總之,狄青所到之處,無論是西夏還是叛匪,無不望風披靡。

03 讓西夏喪失戰略主動權的章楶

《宋史演義》:章楶定計築寨,連破夏眾,擒悍寇,翦夏卒,雖不免勞師費財,而夏人奪氣,悔罪投誠,西陲得無事者數年,楶之功固有足多者。

宋哲宗元祐年間,主和派割讓給西夏4座城寨,西夏反倒更加驕橫跋扈,章楶就在此時以65歲的高齡請命於危難之際,披掛出征。

最開始,章楶只派小股部隊襲擾,西夏果然不堪其擾,要和他決戰,圍攻,而後大敗。章楶以蠶食為進軍策略,在邊境修城池城堡,一點一點的壓縮西夏人賴以生存的寶地,在平夏城之戰中,他派人攻佔“天都”(今寧夏海原縣海城鎮一帶),這個地方在西北是盛產糧食之地,也是產良馬之地,

章楶不僅是攻佔了這個地方,而且是牢牢佔據這個地方,遊牧民族失去了一個好不容易的產量區和產馬區,好比被釜底抽薪,自此,便失去了與北宋鬥爭的主動權!

二 南宋

南宋名將挺多,靖康之變守開封的李綱,還有所謂的“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真正意義上的名將只能算前兩位,後兩位的表現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個“混子”;岳飛韓世忠大家都熟知了,

我這裡說說劉錡和吳階兩位。

01 堅不可摧的吳階

明·王夫之·《宋論·卷十·高宗》:盡南宋之力,充嶽侯(岳飛)之志,益之以韓(韓世忠)、劉錡、二吳(吳玠、吳璘),可以復汴京、收陝右乎?曰:可也。

宋高宗建言四年(1130年),完顏兀朮大舉南下,想攻佔巴蜀,然後順江而下,勢如破竹攻滅南宋的半壁江山。但就是吳階這個人,破滅了他的夢想。

吳階與他的弟弟吳磷歷經和尚原,饒鳳關,仙人關的血戰,以殘敗之兵,即便在被迫戰略撤退時,金軍的所謂勝利也只能稱之為“慘勝”;在長期備戰中,他裁撤冗員,因地制宜的屯田,加之百姓的支持,致使金軍始終無法越過這道屏障,可以說,如果沒有吳階守住蜀地,歷史必將被改寫!

02 智將劉錡

《宋史·卷三百六十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劉錡神機武略,出奇制勝,順昌之捷,威震敵國,雖韓信泜上之軍,無以過焉。或謂其英概不足,雅量有餘,豈其然乎?

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很不巧,又是金兀朮率軍南下,劉錡率軍救援,還沒到地方,就失陷了,於是進駐半道上的順天城(今安徽阜陽),在金兵前鋒到來時,先派人出城,假裝懼怕金兵,掉落馬下被俘虜,然後告知金兵,主帥劉錡就是個高幹子弟;而後又派使者進入金營,混淆視聽,一番騷操作,讓金兵更加輕視眼前的宋軍。

然而實際情況是,宋軍早已嚴陣以待,戰爭結果顯而易見了,順昌大捷,宋軍勝!

結語

通過兩宋的這些名將我們可以看到,在危難關頭,在正確的人的統領下,一盤散沙的宋軍也可以讓強悍的遊牧軍隊聞風喪膽,但畢竟國策是重文抑武,朝廷始終不會讓武將坐大,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宋軍多顯平庸疲弱,但宋朝強就強在經濟強啊,對比於那些少數民族,它耗得起!



史海浮沉假行僧


軍事的強弱要從三方面來看。一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強弱,綜合各朝代來看,宋朝的經濟發展出現了繼盛唐以後又一個的高峰,主要表現在對火藥,印刷術,指南針發明的應用和傳播上。通過宋朝時期的發展對軍事的促進有著一質的飛躍,熱兵器逐漸走上了歷史的舞臺。這對整個全球的歷史促進都有非常大的貢獻,所以說從經濟帶動軍事發展上來看宋朝的軍事比較強的。二,軍事策略上看。宋朝統治者的軍事統治主要是針對國內政局的管控和兵員儲備。並無把邊境的軍事駐紮放進國防的重要策略中。出於這種側重點偏保守的考慮也是從防止政變,戰爭叛亂的教訓出發。因為對軍事掌控不嚴導致亡國的唐朝一直在警醒著宋朝的統治者,最終也在北方悍騎的蠶食下慢慢走向了衰退。綜合考慮宋朝軍事的先進只是掌握在當政者的手底下,而薄弱的一點正是宋朝走向滅亡的關鍵點。所以從策略上看宋朝的軍事是弱的。第三,在宋朝軍事動亂的發生,一下打亂了宋朝的歌舞昇平的和諧生活,這才如夢初醒的重視軍事基礎,已經晚了,在幾場非贏不可的硬仗上,像靖難之役等都輸了也是說明了打硬仗的能力不強。綜合來說宋朝的軍事徒有其表。即使再先進不練兵,不準備打張也都是徒勞的。所以我認為軍事的強要兵強,裝備強,更重要的是指揮者強!


青春鼓手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整體而言,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科技高度繁榮和發達的歷史朝代,卻與此鮮明對比,宋朝的軍事實力確是積貧積弱,非常羸弱。與同時代相比較,北宋軍隊戰鬥力之低可謂令人目瞪口呆,難以用常理去評判。當時,宋朝北方有強大的遼國,即便西北國土面積、人口十分弱小的西夏也能夠不斷滋擾大宋。所以古往今來,唐宋元明清,每當我們談到北宋軍事實力的時候,也只能一笑置之,為之可憐可惜可嘆可悲了。那麼,我們不禁發此疑問,宋朝軍隊是如何越變越弱的呢?

 

在華夏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宋朝給人印象是一個兩極分化特別嚴重的朝代,在政治軍事方面,宋朝能夠給我們留下的整體印象大多是“陳橋兵變”“重文輕武”“冗官冗兵冗員”“積貧積弱”、“靖康之恥”、“皇帝昏庸無能”等負面記憶。同時,在經濟領域卻大放異彩,著名畫家張擇端筆下的“清明上河圖”所描述反映的繁榮景象也是為人所稱道。

 

不可否認宋朝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社會生產力水平已達到了封建王朝的最高峰,但是為何我們會說宋朝越來越弱,這裡的“弱”並不是指宋朝的全部方面,而是僅僅代表著宋朝軍隊實力偏弱,而國家極為富有,形成了“國富軍弱”的局面。

 

那麼大家不禁要問,宋朝在經濟如此發達的情況下,如何造成了了屢戰屢敗,國富軍弱的政治局面的呢?那麼我認為,這和統治者重文輕武、以文治國的國策脫離不開關係。具體反映如下:

1、重文抑武、以文治國。

自從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後,統治者意識到:如果武將實力過大,也會像自己一樣發動兵變或者被部下推舉黃袍加身,威脅政府王朝統治安定。所以,宋太祖首先通過“杯酒釋兵權”,分割削除開國武將功臣的兵權勢力。而且,由於宋朝將領權力太小,所以幾乎沒有獨立領兵作戰的權利,只能根據中央下達的作戰指令領兵打仗,但戰場戰機瞬息萬變,而古代交通通訊不發達,中央王朝的作戰指令和一線作戰部隊的情況不匹配,不能出具合理的作戰方案,再加上多由紙上談兵的文臣在中央自上而下指揮打仗,這極大的抑制了武將的作戰能力,不能隨戰機應變。

 

2、兵將分離、將從中御,募兵制兵員素質低下。

為加強中央集權,地方統兵將領多為中央空降派遣,沒有嫡系士兵。但這造成了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尷尬局面,士兵對於將軍沒有絕對的忠誠度,導致配合度下降,從而影響軍隊的作戰能力。同時,由於宋朝採取募兵制,士兵地位低下,且參軍人員背景複雜、多為難民、窮兇極惡之人,這既增加了管理難度,士兵也毫無忠誠度可言,軍事素質極弱,導致軍隊戰鬥力十分低弱。

 

3、文官地位上升、武將地位下降

宋朝以前有著“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流言、但是到了宋朝時期卻轉變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至理名言。由此可見,在宋朝時期文人的地位之高,在一朝代中文武本就是兩方不同的勢力,而且一直都是彼消此長的趨勢,因此武將的地位肯定會比文臣低,而那些主張加強邊防和軍力的官員和武將也因為排擠打壓逐漸邊緣化。

 

4、重經濟輕軍事、實行消極防禦的“內縮”政治方針

宋太宗時期基本實現國家統一,但宋真宗時期則完全脫離了馬背打天下的開拓精神,從“打天下”變為“治天下”,中心思想也從強軍強國轉變成為了文治和穩定,逐漸的形成了以和緩戰的戰略方針,由於統治者沒有開拓進取的志向、格局,上行下效,這也是宋朝越來越弱的根本原因。例如,在宋真宗時期,遼軍南下,雖遼軍受到了宋軍強力的抗擊,不分上下,但是因為宋朝重文抑武,以文治國的國策方針,宋朝在沒有戰敗的情況下,依然主張接受遼軍議和休戰的條件,從而簽訂了“澶淵之盟”這一不平等條約,也正是這一約定的簽訂,讓宋朝統治者形成了以金錢換取和平的歷史慣性。

 

所以,綜上4條原因,我們說宋朝軍隊是極其羸弱的。以史為鑑,富有並不等同於強大,在封建王朝,軍事和經濟兩個天平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旦此消彼長,嚴重失衡,那麼這個國家縱使經濟再發達,也只能淪落為砧板魚肉,任人宰割。

 






奔跑吧濤濤


宋朝的軍事力量是強還是弱?這一問題的回答,無論說它強還是弱都有失偏頗,而且僅是一家之言而已。若是宋朝軍事力量,弱又如何能夠統一中原地區,並在蒙古鐵騎的威逼之下獨自抗爭40餘年。宋朝軍力強又如何能夠屢次敗於外敵入侵,甚至出現了中華5000年文明史當中絕無僅有的靖康之恥。

說宋朝軍力的強盛與否,其實是有時間劃分的。第一階段

趙匡胤如果沒有戰力極強的軍隊,如果沒有自己掌握軍事大權,他如何能夠黃袍加身篡位成功。並且能夠擺脫唐末以後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使得宋朝成為唐朝之後的統一王朝,而沒有輪入五代11國之中。原因就在於宋朝的軍隊或者說趙匡胤任殿前都點檢時期的軍隊並不弱,憑藉這一支軍隊,宋朝先南後北初步統一了中原地區。

宋朝的外部環境比較特殊的原因就在於宋朝建立之前,周圍的少數民族政權就已經建立,而且兵力強盛。不論是之前的秦朝漢朝唐朝,即便擁有大規模的少數民族遊牧政權,他們發展崛起的時間近乎平行,或者是徹頭徹尾的遊牧文明。總之進行必要的休養生息之後,遊牧文明的統治週期很難長於穩定的農耕文明。但是宋朝在建立之前北方的契丹就已經佔據了幽雲16州,而且統治穩固,更重要的是契丹族對本國的統治實施雙軌制,不再像之前單純的遊牧民族和遊牧部落建立的遊牧政權一般。

這就使得宋朝在表面上面對的是一個遊牧政權,但是在實際上卻是面臨著一個能夠認可並發展農耕的遊牧政權,而且此時的遼國政府人才濟濟,國內穩定。雖然為了奪回北方而對遼國發動多次進攻,雙方大體互有勝負,即便戰敗,遼國也沒有能力大舉入侵,並在隨後的檀淵之盟中雙方約為兄弟之國。之後宋朝的主要進攻方向是西北的西夏國,最終也以微弱的軍力優勢逼其稱臣。

宋朝軍隊戰力的衰落

這一時期,宋朝的軍隊的軍力不能說極其強盛,但至少不弱。而一系列的軍事事件結束以後宋朝為了穩定國內秩序加強社會穩定。武將的地位開始出現實質性的下降,而對軍隊的招募更多的也是為了緩解國內矛盾。這一時期,宋朝軍隊的軍力才出現了結構性的問題,軍事力量削弱。在一些小規模的邊境戰爭當中戰果飽受詬病。

軍隊戰鬥力的短期加強與崩潰

而此時的北宋政府,也認識到了這一問題,所以才會出現范仲淹以及王安石的變法。北宋的軍力再一次增強,並且在宋徽宗統治前期達到了北宋自建國以來領土最大的時期。但是這一輝煌成就都來自於之前改革變法的紅利。我們都知道王安石的變法最終沒有進行和深入下去,改革紅利耗盡以後北宋軍事疲弱的結構性問題再一次凸顯,並且比之前更加嚴重。到了靖康之變,20萬宋軍防守黃河卻被金軍一晚上的鼓聲嚇得不知所蹤。

軍隊的重新建立,但卻是私家武裝

金軍僅僅數萬人便猶如無人之境,官軍戰鬥力之孱弱令人咗舌。而在北宋的混戰與民間反抗鬥爭當中,重新崛起了中興四將以及四川地區防守的軍隊戰鬥力開始顯現。並且在與金軍作戰的過程當中,立下汗馬功勞保護南宋半壁江山。這些軍隊雖然是表面上的大宋軍隊,但是實質上卻是私家武裝。這也是為什麼在南宋與金軍何談之後,宋朝皇帝要處理中興四將問題。雖然四人之中只有岳飛被處死,但是四人所掌握的軍隊,則無一例外的被南宋政府正式收編。而收編以後的軍隊其戰鬥力,又進入到了下降區間中,導致之後的北伐失敗。

當然,南宋時期的北伐軍隊其軍事作戰能力也並沒有下降的太難看。否則雙方也不會形成戰略拉鋸的態勢。

蒙古興起以後南宋軍力如何?

緊接著便是蒙古的興起,形成的宋蒙聯盟,迅速滅金,隨後雙方的矛盾爆發。在多次進攻無果,甚至蒙哥汗死於四川戰場以後。南宋周邊的國家逐漸被蒙古帝國吞併形成包圍之勢。而南宋依然在此危急情況之下,挺立於東南沿海40餘年。蒙古向四面八方的征服使得當地民眾苦不堪言,軍隊一觸即潰,歐亞大陸國家的國王都死於非命,而同期的南宋依然固守長江防線。在蒙古人眼中最富庶的大陸始終未被其佔領,而且蒙元滅宋也極具爭議。

為什麼南宋的軍事力量還是可以的!

再去征服歐亞大陸的過程當中,都是蒙古鐵騎的直接功勞。但是蒙元滅宋所依賴的並非蒙古鐵騎,而是投降蒙古的漢人帶領漢族軍隊的功勞。換句話說,但凡有一點可能蒙古鐵騎都會通過自己的一次衝鋒攻破南宋壁壘,但事實是蒙古人找不到。南宋軍事防線的弱點蒙古鐵騎毫無用處。並非蒙古人的戰鬥力差,而是其騎兵的兵種並不適合攻堅,漢族人的軍事傳統和軍事戰法則可以發揮威力。所以在蒙古帝國的軍事征服過程當中,滅掉南宋的週期是最長的,利用的外援也是最多的。

總結

所以如何能單純的證明南宋的軍力是最弱的呢?我們總說蒙元帝國是落後文明,征服了歐亞大陸的很多先進文明。但是否們對於落後和先進文明的一種定義要重新劃分一下。在科技經濟文化的發展過程當中蒙元確實比不過南宋,也比不過被他所征服的很多歐亞國家。但是在軍事領域,蒙元帝國對各國的優勢是不可否認的,軍事當中的優勢並不單單是騎兵還有各種戰法,以及對各地軍事武器技術的運用,忽略這一點,單純的說蒙元帝國的建立者是落後的民族,恐怕也不符合事實。宋朝軍隊的戰力弱也不公正。


世界史圖鑑


宋朝強大的時候,軍事實力是歷朝歷代首屈一指的!

宋朝軍隊的勝率大概是70%左右,一直以為強大的唐朝軍隊,勝率也只有40%多。但是為啥總給人弱宋強唐的印象呢?因為宋朝打的仗大部分是狙擊仗,把敵人打跑就算完事兒,唐朝打的大部分是殲滅仗,把敵人打死打殘再無還手之力。這就是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威力[酷拽][酷拽][酷拽][酷拽][酷拽][酷拽]




程小滿的文史日記


宋代軍事實力要分開看待,一方面對比漢唐,一方面對比遼金。

宋軍到底和漢唐比誰強誰弱?首先宋軍缺馬是先天不足,燕雲地區很早就被石敬瑭送給了遼,對宋沒有認同感。再次河西地區因為唐代遺留政策,導致党項背叛,所以宋是沒有養馬地的,對比這一點宋無法與漢唐相比。但宋軍也有強大的一面,初期宋軍步兵軍陣十分強大,正面對抗騎兵並無劣勢。但機動能力差,勝不能追,敗不可退。宋軍武備也非常先進,各種先進器械,早期熱武器都有應用。這點看是勝過漢唐的。

那麼就要看下面對的敵人,漢唐的匈奴突厥並不是國家,而是鬆散的遊牧部落,組織能力其實是比較差的,所以會看到一旦處於劣勢就會很快分裂,內鬥。加上漢唐時期中原地區騎兵並不弱,所以匈奴和突厥被漢唐擊敗。但宋面對的遼金不同,遼是一個有完善制度的封建國家,組織能力非常強盛,對比當初的鮮卑族有過之無不及。金的猛安謀克是非常先進的軍事組織。都是更加可怕的對手。同時遼金在軍事技術上並不明顯落後於宋。後來的蒙古,更是最早熟練應用火炮的軍隊。所以宋對比同時期對手確實軍事能力弱。

宋的軍事能力雖然沒有優勢,但依靠城池是有一戰之力的。和遼也能僵持百年。但宋真正的弱,體現在戰略上,沒有河西,也沒有燕雲,這裡並不是說養馬地的問題,而是戰略防守和進攻的問題,強大的漢唐都是依靠燕雲,河西作為雙拳出擊北方的,退也可以依託燕山賀蘭抵抗敵人,但宋只能靠數量眾多的軍隊進行抵抗,財政壓力巨大。汴京又無險可守。

軍事弱,除了技術,軍人素質,更多體現在戰略弱勢,先天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