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有用,但為什麼有時候銷售過程讓彼此都很尷尬?

高峰0125


謝謝。我認為這種尷尬局面的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保險這個行業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太亂。一時間,那些能說會道,具備三寸不爛之舌的人都成了保險業務員,將一樁分明的好事蒙上了忽悠的陰影,所以時常出現尷尬的局面。

再就是國人的傳統思維都是嚮往美好,一般誰也不想去向壞處想,而保險這個產品恰恰是出了事才得到賠償,所以人們就不太嚮往這種財富。

還有就是有些理賠確實套路太深,一般買保險的人都沒弄懂,不時也出過類似的糾紛。總之一句話,保險利國利民,但要徹底改變這種買賣之間的尷尬局面,恐怕需要一個過程。


賈166305308


在這我想告訴大家,保險是有用的,我親身經歷過.2016年買的保險,因為身體的原因,2018年的時候出過一次險,當所有資料都準備好,提交給銷售人,一個星期的時間所有費用全部到賬,速度還是相當快的,先說說我買的保險的情況吧,16年老公在單位幫我買的,買之前徵求過我的意見,我當時的態度很堅決,絕對不同意買,因為在我的印象中保險銷售人員的話就是騙,他們會無限誇大保險的利益,而門外漢的我們根本不瞭解他們所說的利益到底包括哪些,所以提到保險很抗拒,最後是老公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偷偷買的,現在想想還是挺感謝老公的!雖說保險每年要投資一筆資金進去,保險銷售人員有時候的一些誇大之詞,讓我們覺得不靠譜,但是它確實是對自己的一種保障!買保險前提是選擇大的保險公司,這樣有保障,還有一定要自己理清楚,去研究保險條目,選擇合適的險種!


小海星星


我是一名壽險產品開發定價精算師,歡迎大家關注我和我交流壽險產品相關知識。

哈哈,個人認為出現如此的情況,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面對的銷售對象,其實對保險的需求比較弱;二是,銷售過程中,業務員完全不顧客戶是否真的有這個對應的需求,只從自己可以銷售啥產品出發,去強買強賣了。


其實保險本身還是非常有用的,買對保險,花不了多少錢。


一般一份保障方案,已經是比較完善的哈,只會佔據你年收入的5%-8%左右。因此,從支出而言對個人正常的生活而言,影響很小,但帶給你的保障卻是比較完善的。



龍哥保


筆者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打開朋友圈霸屏的大多是

賣車、賣房、做貸款、賣保險

賣商品的微商和代購們發佈的各類信息

面對這種情況

有不少人都會選擇默默將對方屏蔽以換得一片淨土

覺得從此與這人道不同不相為謀了

甚至有一種發自內心的不屑

其實,

買車、買房、貸款、買保險、

這些都是人們會經常要面對的事情

買房就得找房產中介

買車也得找4s店銷售

貸款就得找銷售代表

買保險就得找保險代理人

當然,買日用品並不一定要找微商

按道理來說

無論是賣房賣車做貸款還是賣保險

這些銷售都是合理合法的工作

為什麼賣房子賣車子貸款尤其是賣保險的銷售

會被人將其與微商等同起來一起被嫌棄?

不少銷售像蒼蠅盯著蛋一樣騷擾客戶

太過頻繁的騷擾客戶是一個原因

不管是發微信朋友圈、短信、還是打電話

一旦過度了自然會被人當做煩惱嫌棄

尤其是當客戶沒有這方面需求的時候

畢竟沒有人喜歡蒼蠅

更沒有人願意被當做臭雞蛋

人們並不希望處於被動局面

如果要買房或者賣方了,人們更願意主動去找房產銷售

如果要買車了,人們更願意主動找4S店銷售人員

如果要辦理貸款,人們更願意主動去找貸款銷售人員

如果要買保險,人們更願意主動去找保險代理人

一旦由主動變成被動,人們就會很自然的產生反感情緒

就像是談戀愛一樣,

大多數男生都很享受主動追女生的過程

甚至當有幸被追的時候,反而不那麼珍惜

在壓力和利益面前人們往往失了初心

銷售是一種很特別的職業

不管是賣房、賣車、貸款還是保險銷售

都有巨大的銷售壓力

有業績,就有提成

沒有業績,一分錢都沒有

如果連續幾個月都沒有業績

很有可能面臨被掃地出門的尷尬

所以巨大業績壓力

會推動銷售人員用各種方式去完成業績目標

騷擾客戶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達成目標的一個方式罷了

此外,銷售業績意味著巨大的利益

賣出一輛車的提成是幾百或者幾千

做一筆貸款的提成可能是幾千甚至幾萬

賣出一套房的提成高達幾萬甚至十幾萬

而賣出一份保險的提成可能是保額的一半還多

在利益面前,人們往往容易把好事做變樣

為了拿到銷售提成

銷售人員會放大產品的優點忽略產品的缺點

並讓你心動產生強烈的購買慾

最後你像中邪了一樣買了單

最後卻發現買的車子並不是最喜歡的

買的房子價格太高地段不好

別家的貸款的利息更低

買了一堆保險卻不知道到底能保什麼

等你醒悟過來發現真相後

懊惱不已卻於事無補

最後煩惱無處發洩

只能把壞脾氣撒向了銷售

於是最後越來越多人對銷售有了不好的印象

這當然不能全怪銷售

畢竟如果你沒有失去理智

銷售也不可能從你口袋裡搶錢

人們就是這樣

喜歡將自己的過錯轉嫁到他人身上

以獲得些許的自我安慰

回到問題本身

為什麼保險銷售會和微商一樣被嫌棄?

因為很多保險銷售在業績壓力和利益面前

通過不斷的微信刷屏、電話、拜訪等方式與客戶保持溝通

最後由於溝通過度變成了騷擾

不少銷售為了拿到更多的銷售提成

不顧對方經濟能力

盲目推薦各種保險

同時由於自身業務能力有限

自己都不瞭解所賣保險的保障內容

更沒有去跟顧客說明所買保險的保障範圍

最後導致顧客買了一堆保險

卻根本不瞭解具體有哪些保障

當不幸事發生時卻沒有一份保險可以正常理賠

這個時候,人們自然會把所有的怒氣 撒向保險銷售

這樣的事情發生的多了

社會大眾對保險的印象也就差了

此外,目前中國的保險銷售都是代理制

保險公司自己不銷售保險給

保險代理人並非保險公司正式員工,

和保險公司僅僅只是代理關係

同時,保險代理人文化素質普遍不高

導致保險代理人良莠不齊

保險條款過於複雜

理賠條件近乎苛刻

辦公環境擁擠不堪

以及近乎傳銷的培訓方式

都容易讓人對保險產生不好的印象

筆者遇到過很多普通老百姓

因為各種各樣的遭遇

因而普遍認為保險是騙人的

甚至直言保險銷售是騙子

實際上 ,商業保險和社會保險一樣

原本都是保障的一種

每個人也都需要保險

並且只需要拿出年收入的10%

給自己和家人買一份保險就夠了

但就是因為這些主觀客觀的原因

導致人們對保險產生難以改變的偏見

這種偏見無疑將會對整個保險行業產生負面影響

更殘酷的是,這種影響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消除


106939106


買賣雙方都有原因,一個巴掌拍不響。


1、順同民意,先說說銷售方的原因

一般來說保險銷售過程中尷尬,多半都是保險業務員在講解中,採用了太多的專業術語,還不做解釋,導致投保人聽的迷迷糊糊。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在解釋專業術語時候,為了便於聽者的理解,下意識的用“我”、“我們”這樣來舉例。而很多人對於這種舉例方式,認為是莫名其妙的“詛咒”,就比較反感。

也有的是因為保險業務員推銷太過度,沒有了解實際情況下就用很多誇大其詞的言語來形容自己推銷的產品,表現出強烈的不買就是對不起自己,對不起家人,就是自己的損失。


2、買保險的人也有原因

大部人在面對“責任分攤”的時候,都會下意識的為自己開脫。所以,即使這種說保險的尷尬,很多人也會只找別人原因,而不找自己原因也就很正常。

現實中,大部分的人是不瞭解保險的,即使買了保險的人也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買的什麼保險。

一般情況,我們不瞭解一個行業,往往就會帶著偏見的、惡意的態度去了解,所以,我們會看到這種情況:

業務員:老師你好,我是XX保險公司的。

投保人:哦,保險都是騙子……

這尷尬嗎?肯定尷尬,但是這種情況都是見怪不怪。

前面說了,不瞭解時候,就會帶著偏見去了解,所以,這時候很多人會說“保險不賠、買保險容易理賠難”等等各種極盡挖苦或者說出來讓自己發洩情緒。


最後

大部分在情緒發洩後的人,其實若好好給他們普及保險知識,他們還是願意聽取的,並不是無理取鬧。

畢竟還是那句話,大家都怕被騙!


海哥說險


我是保險夢語,但從不說夢話。尷尬的銷售過程很大程度上源自於目前代理人的銷售方式、和我國畏談生死的傳統文化。


不當的銷售方式,讓溝通氛圍尷尬

很多保險銷售人員最初都是從親戚、朋友圈中獲課的,不知道是不是國人的特性向和自己有親密關係的朋友推銷一種價格不低的產品時,總會有一種尷尬的感覺。

另外,目前保險銷售人員很多采用的緊盯人的銷售方式,過於營銷。不分時間、場合,只要找到機會就不停地向你的潛在客戶灌輸保險訊息,很多人會覺得這和微商、和傳銷特別類似。帶著負面視角去看待你向他推薦保險產品,本身就不是在一個相對公平的溝通環境,一種無言的尷尬由此產生。

畏談生死的傳統文化,讓講保險的作用特別尷尬

國人特別畏懼談個人的生死。在講解保險產品時我們無論如何繞不開生老病死,但是對很多國人來說這點特別觸黴頭。這讓銷售人員在講解時特別畏手畏腳,從而使場面特別尷尬。


面對這樣的情況,銷售人員需要做的是不斷鍛鍊和改善自己的銷售技巧,能潤物細無聲地把保險責任與保障講解清楚。


保險夢語


買賣雙方都有原因,一個巴掌拍不響。

  1、順同民意,先說說銷售方的原因

  一般來說保險銷售過程中尷尬,多半都是保險業務員在講解中,採用了太多的專業術語,還不做解釋,導致投保人聽的迷迷糊糊。

2、買保險的人也有原因

  大部人在面對“責任分攤”的時候,都會下意識的為自己開脫。所以,即使這種說保險的尷尬,很多人也會只找別人原因,而不找自己原因也就很正常。

  現實中,大部分的人是不瞭解保險的,即使買了保險的人也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買的什麼保險。

  一般情況,我們不瞭解一個行業,往往就會帶著偏見的、惡意的態度去了解,所以,我們會看到這種情況:

最後

  大部分在情緒發洩後的人,其實若好好給他們普及保險知識,他們還是願意聽取的,並不是無理取鬧。

  畢竟還是那句話,大家都怕被騙!





家有三寶clf


目的不同!!銷售員已經被洗腦了!滿腦子想的是保險有多好!沒有保險人就可能活不下去了!而且保險是發展趨勢!國家重點發展對象!所以拼命的讓你投保險!

但是現實的我們有時候生活都是問題!!我們大部分考慮的是生活!什麼房子!車子!孩子!父母!教育,醫療!只能多掙錢所以有時候想法不在一條線有時候就尷尬了!!


浮雲遊子意小張


謝謝。我認為這種尷尬局面的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保險這個行業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太亂。一時間,那些能說會道,具備三寸不爛之舌的人都成了保險業務員,將一樁分明的好事蒙上了忽悠的陰影,所以時常出現尷尬的局面。

再就是國人的傳統思維都是嚮往美好,一般誰也不想去向壞處想,而保險這個產品恰恰是出了事才得到賠償,所以人們就不太嚮往這種財富。

還有就是有些理賠確實套路太深,一般買保險的人都沒弄懂,不時也出過類似的糾紛。總之一句話,保險利國利民,但要徹底改變這種買賣之間的尷尬局面,恐怕需要一個過程。


黃能武4


在中國這個特殊的社會保險的推銷是有點顯得畸形的。保險這種類型的其實是一種非常好的事物。出現的初衷是為了保障自己在大的不可控力,情況下能夠保證自己的財產和人身不受損。但是經過中國保險推銷員的這種人情式推銷。給人的感覺就是總是在因為人情而買保險,而不是因為保險本身的價值得到了認可而買保險。

其實我個人認為保險這個東西絕對是一個非常好的。可以用小金額來換取全家人或者是標的物,安全。

比如在這一次疫情面前。如果沒有被確診為心冠肺炎的話。那麼你是不能得到免費救治的,如果拖的時間久了,拖上半個月到一個月,那你消耗的金錢成本會非常巨大。很有可能一夜返貧。但是如果買一份保險的話,至少保險會分擔你大部分的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