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搞實體搞科研,賺外國人的錢還是繼續房地產賺國內的錢?

2012高興


疫情結束,肯定是傾向搞實體搞科研。

無論是疫情前還是疫情後,更加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靠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是經濟結構是不可取的,未來必定是實業興邦、科技立國。

加上未來人口紅利、城鎮化建設等利好房地產業的因素慢慢在減退之後,樓市將出現拐點。

在過去兩年的樓市調控政策下,房價既沒有大漲也沒有大跌,說明了起到了一定的調控效果。過高的房價肯定是不利於實體的發展,不利於人們的安居樂業。

未來我們發展方向重點是實業、科技。最近兩年,世界上其它國家也更加重視實業發展,像美國呼籲製造業迴流本土,亞馬遜、蘋果、微軟、特斯拉等科技企業推動社會進步與創新。

因而疫情過後,我們更應重視實體與科研


財思思


此次的疫情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程,讓我們明白了許多道理。

第一,疫情結束,首先要提高的是奮戰在第一線的職業收入!

就像網上說的那樣,科研才是第一生產力,才是推動國家發展,經濟騰飛的重要指標。並且我們可以看到,疫情到來之後,科研人員的需求是多麼龐大,多麼重要。

而且奮戰在第一線的人是多麼無私,他們是醫療團隊、消防團隊、武警團隊等等。

所以,疫情結束之後,首先要提升他們的薪資待遇,這才是民心所向!!!

第二,疫情過後,我們要懂得感恩!

我們可以看到,此次中國疫情的爆發期間,物資是極度缺乏的,畢竟是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每天的消耗量是非常巨大的。

但是在這個時候,我們卻得到了許許多多國家的幫助,比如日本,還有部分比較窮困的國家,都伸出了援助之手。

所以,疫情結束之後,我們不是要賺外國人的錢,而是要懂得感恩,這是老祖宗告訴我們的道理!

第三,疫情結束之後,房地產可能不會是未來的風口!

我們可以看到疫情期間房地產處於的是一個相對的“冰點”,給予經濟帶來的貢獻較少,但是金融市場在進入短期調整之後出現了明顯反轉回溫。

給予經濟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再加上房地產的黃金週期已經結束,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見頂。而這幾年國家也明顯把未來的佈局投入到了金融市場,所以,疫情過後,其實更多的是金融市場的黃金週期開始,甚至現在已經開始。

因為太多的醫療團隊,太多的科研公司,太多的企業完完全全可以從金融市場得到融資,獲得更好的發展,更快的進步,以及更多的支持,這比依賴房地產更靠譜,風險更小,收益更大。

所以,未來5-10年來看,金融將取代房地產!

結論:

疫情告訴了我們:

不要生病了才想到醫生;

不要肺炎來了才想到鍾南山;

不要有困難了才想到武警官兵;

不要著火了才想到消防員;

更不要科技落後了才想到研發人員;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但是放眼望去,只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我們不能忘記他們,更應該在疫情結束後大大獎勵他們,支持他們,給他們所謂的“優先通道”!

這才是疫情結束後最值得人們反思的:誰才是最可愛的人?


關注張大仙,投資不迷路,感謝你的點贊和支持。


琅琊榜首張大仙


對於投資者來說,理性的回答是,賺房地產的錢。理由如下:

1.房地產來錢快,風險小,回報率高。拿首富許家印來說,2019年中國恆大分紅得到145億元左右,股息率8%。這還只是利潤回報,不包括股票升值。中石化作為壟斷型巨無霸,國資加持,股息率才只有7%出頭。其他產業更不用說了。

2.搞實體搞科研虧錢。大家都是人,都要吃飯,這是資本逐利的動力所在,也是資本魅力。問題在於,搞科研和實體,不僅不掙錢,還可能虧錢。國企不能亂花錢,民企融資難融資貴,實體收益低,科研見效慢且風險極大。只要是正常的經濟人,為什麼不搞金融呢?要知道,上市公司一半的利潤都被金融機構賺走了,而四大行常年蟬聯榜首,具體見圖一。僅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銀行2019年三季度利潤就超過2500億元。

3.房產升值速度肉眼可見,決定了地產商的春天在持續。2019年很多中小房企倒閉了,萬科也喊出活下去的口號,很多人以為房地產不行了,實際上只是房地產行業的集中度在提升。易居研究院的數據表明,2011到2019年,百大城市的房價升值在加速,剛剛過去的2019年,創下了增速新高,11.2%。

4.房地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決定了房地產不能倒。為什麼各地不願意停下來房地產?第一是產業鏈的原因,房地產拉動了建築、材料、家電、廚衛等多個行業的發展,是GDP的引擎。第二是債務的原因,根據央行公佈的數據,18年末,全國個人住房貸款餘額25.75萬億元,同比增長17.8%。房地產不行了,引發斷供潮可能引發金融危機,像美國次貸危機一樣。

因此,你若是投資者,你是搞搞科研掙外國的錢,還是搞房地產掙國民的錢呢?




上市公司趨勢


中國經濟的發展靠三駕"馬車"來拉動!

①投資! ②出口! ③內需

一直以來,中國在投資和出口兩方面做得非常好!

唯有不足的是內需,所以擴內需是國家需要解決的問題!

那麼怎麼才能擴大內需呢?答案是:振興和發展實體經濟!因為只有國人充分就業,肯幹實幹才能提高自己的收入,才能提高自己的消費能力!社會整體的消費能力上升,國內需求也會上升,就能達到擴大內需的目地!

發展實體經濟和科研,把國內生產的商品出口,賺取外國人的錢,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以11%的增速高速發展!房地產功不可沒!由於房地產發展太快,很多炒房客乘虛而入!由此帶來了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實體經濟下滑,經濟開始脫實入虛,國家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並出手整治,於是就有了幾年前頒佈的一些限購限售政策!

現在中國經濟增速從過去的高速降到現在6%左右,由此可見,中國的房地產黃金時代已經過去!如果再繼續炒房,那隻不過是個擊鼓傳花的遊戲!

所以,唯有發展實體經濟和科研,才能振興民族和中國!


遠航小衛士


理論上研發增強國力

  1. 研發的風險大,研發需要高額投入,並且要經歷漫長的時間,而且產出是否值得屬於未知數,比如日本搞的高清模擬電視,幾年時間才搞完,發現和數字電視無法競爭,損失慘重。
  2. 研發對領導素質要求高,忠於祖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可能不懂量子糾纏,邊緣計算。誰願意做自己不懂的事情呢,如果領導不懂,還會投資麼,還能控制研發節奏麼。
  3. 科研對環境要求高,各種設備,領域的高端人才,沒有專業投資,是難以孕育出高水平的成果。看看華為投資和人才隊伍的數字。

房地產收益穩定

  1. 也許幾年後房地產會出現風險,但是一個領導也就5年左右執政時間,何況其他城市也都這樣,羊群效應知道吧。有問題,也是天下當官都會犯的錯。
  2. 房地產對地方財政貢獻大,下面兄弟的收入低,工作安排就難了,上班工作的幹勁也會消失。
  3. 操作簡單,就是低價收農民的耕地,變更用途,賣給房產上,然後各個部門都迅速看到收益。

人總會趨利避害,並且短視是所有人的想法,比如你認真學拉麵,向日本工匠精神那樣60歲才開始上灶。你耐得住寂寞麼,還是早點到工地掙點錢買房子,娶媳婦


無盡苦行


這次事件讓我們懂得很多,對我們各方各面都有了不同的認識,不要認為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代替我們前行,經歷這次我們要學會珍惜,更要懂得感恩和愛護自然。

搞實體

實體經濟可以說是一國之本,農業和製造業永遠是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礎,一個國家的強大,離不開實體經濟的強大,自身能夠製造出東西輸送出國外賺外國人才能強大起來。



巴西其實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巴西為何從發達國家跌回去一個發展中國家,巴西地域優勢是很好的,主要是由於不重視實體經濟,把產業轉移到金融業和服務業當中,這些容易賺錢的產業之中,一旦國家發生意外,很難有能力去應對。

所以,搞實體經濟是沒錯的,未來還要越做越高,越做越精,走高質量路線。

搞科研

科研是國家的第一生產力,實體是基礎,科研就是起飛的助燃劑,科研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可以改善到各行各業。



目前我國新四大發明就是科研帶來的結果,共享單車、移動支付、電子商務、高鐵輕軌都改變了人們的衣食住行。

搞房地產

搞房地產已經成為過去,歷史中已經證明一個國家依靠房地產是很難維持的,目前政策已經在打壓房地產市場,在慢慢地把房地產“去金融化”,這樣對於整體經濟和民生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最後總結

按照目前國際環境來說,搞房地產賺國內錢已經成為過去,國家已經越來越強大和穩定,需要不斷地向外拓展,搞實體和科研,才能逐漸發展成長。


財經樂少


房地產就不是實體了?根本創新經濟學,轉變發展方式,是唯一正確途徑,你不懂,懂的人太少,都是糊里糊塗,不知道社會何去何從,只知道自己撈錢,越多越好。

自然界自有規定性,透支自然力填私慾,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沉船前面千帆過,病樹前面萬木春。走火入魔,鑽進了牛角尖了。





老張觀世界o


哪個地方經濟極大發展,哪個地方的地產就會有市場。反之,必然下降。這是規律。

疫情過後,實體經濟必然會極大發展。否則,口罩都沒有,菜疏、糧食儲備不足,不是老百姓願意看到且必須承受的。

疫情過後,老百姓的消費觀念會改變,大家要考慮吃糧食還是吃磚頭的問題。

疫情過後,老百姓會從心裡希望:有能力賺國民錢的企業走出去,去賺外國人的錢。那時你是老百姓心裡的偶像。

疫情過後,老百姓對旅居國外的中國人會有另外一種看法,比如:澳大利亞的僑民,座位上是支援國內的物資。這些人確實走出去了,也許就是外國國籍,但是祖國有難的時候,他們仍不忘自己是炎黃子孫。

疫情過後,所有人所有層次都會靜下心來思考。我們到底怎麼了?我們需要怎麼辦?


拉拉秧亦可入藥


我個人認為,就算是房地產可以掙錢,但和以前比,肯定是差多了。目前存量房也不少了。“房住不炒”的調子放在那裡。就算有人想炒,老百姓口袋裡還有多少存款,銀行是有公開數據的。我是搞軟件平臺開發的,我認為中國走製造大國的路是必然的,也不認為有啥比製造業更好路徑解決中國的就業問題。而且,中國和美國以及其他發達國家的競爭也不可避免,所以應立足於競爭。我們正在開發取代進口,可以出口的軟件產品。不管怎樣,外匯收入總是需要的。


嵌入君


搞實體搞科研,還是搞房地產,這並不是是非對錯的問題,而是任何一個經濟體在不同發展階段面臨和必須做出的不同選擇。

我國的房地產經濟,成為國內內需的主要驅動力,是從03年非典以後,03年非典前後,我國剛剛經歷了加入世貿組織,大力發展出口貿易外向型經濟(即賺外國人的錢)的新時代,當非典發生後,內外需求突然消失,尤其是大量的沿海企業的海外訂單從紛至沓來到消失得無影無蹤。經歷了一波陣痛,讓國家開始走了“依靠內需”的戰略轉變。由此開始了國內的“房地產經濟”和“基建驅動”“土地財政”大時代。

因此,如果沒有客觀去看待我國房地產經濟的來龍去脈,以及客觀上,房地產經濟和土地財政,為我國十年以來的爆發式增長帶來的巨大貢獻,就不會有今天100萬億左右的GDP規模。

當然,目前經歷了疫情,大家的心情都會比較沉重,也會反思歷史和思考未來,這是必然的和有利的——正如同03年非典之後我國的巨大戰略轉變。

而當下我國處在什麼階段?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總GDP達到100萬億人民幣,經濟增速從03年前後的14%逐步到今天的6%以及未來低於6%,這樣也是日本韓國臺灣曾經有過的發展歷程,而之後他們發生了什麼變化——人口老齡化,白髮經濟和內需驅動增長,科技飛躍。

而我們對比日本韓國,有哪些不同:

第一,2000年以後開啟的“高校擴招”帶來的“工程師紅利”——每年800萬的大學畢業生個其中400萬左右的理工大學畢業生,也就是所謂的“工程師紅利”。

第二,基建和房地產對拉動經濟增長的貢獻,由03-08年的每一元貢獻1.4元到現在每一元貢獻0.3元的邊際下滑階段,刺激基建和房地產對經濟的拉動作用越來越低。

第三,湖北新冠疫情,帶來的思考:國內的醫療發展不足,國內的創新藥研發還是和美國企業有些巨大的差距。如果,人沒課,房子有什麼用?

相反,湖北疫情,也讓我們看到了國人的堅韌,團結和眾志成城,以及我國在動員能力,在5g建設能力上的獨立自主和高效。

當然,對於疫情之後,我們是否繼續發展房地產經濟,還是高舉“科技興國”,這並不是一個人的主觀意願可以決定的,而是一個經濟體,發展到這個階段必然要做出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