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人類本位主義的興起,生態倫理髮展狀況的哀與思

導語:

《野性的呼喚》是傑克·倫敦享譽文壇的經典之作,其蘊含的生態思想也正成為學界研究的新關注。《狼圖騰》則聚焦於內蒙古草原上的遊牧民族與草原狼和大自然生活的獨特經歷,折射出作者生態倫理的理念。

《野性的呼喚》一經發表便給作者帶來恆久的聲望,不僅使動物小說成為作家爭相模仿的對象,其蘊含的生態思想也正成為學界研究的新關注。

近現代人類本位主義的興起,生態倫理發展狀況的哀與思

西方著名動物文學作家——傑克.倫敦

中國作家姜戎的《狼圖騰》同樣是一部生態佳作,它不僅寫出了草原狼在生態系統中的獨特意義,而且還把筆觸深入到草原狼的生命主體,探討它們作為動物主體的性情與命運。通過解讀兩部作品的環境倫理思想,來探究其共通的人類中心主義批判和荒野迴歸主題。在跨文化交際日益頻繁、環境災難頻發的當今,從生態學視角來解讀這兩部作品的環境倫理思想既有理論外延意義又有現實內涵。

一、環境倫理學的形成和其中心思想發展

環境倫理學的形成以19世紀末工業革命為背景,科技成果使人們物質生活得到質的改善的同時,非但沒有使人類文明得到相應的進步,卻導致了地球環境急劇惡化、生態災難頻發等重大生態危機;二戰結束以來,世界各國以經濟重建為目標,科技進步甚囂塵上;而由此導致的日益頻繁的生態災難、稀有物種的瀕臨滅絕、日益加劇的環境汙染等正成為全球的"頭痛病",人們日益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認識到人類對自然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尺度出現了問題,帶著這樣的思考,各國掀起了環境保護運動風暴,環境倫理學思想也應時而生。

近現代人類本位主義的興起,生態倫理發展狀況的哀與思

西方的工業革命發展

1949年,奧爾多·利奧波德將整個自然界置於道德視野之中,為當代環境倫理學的誕生鋪設了堅實的基石。他指出:"人只是生物隊伍中一員的事實已由對歷史的生態學認識所證實……土地的特性,有力地決定了生活在它上面的人的特性。"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人以及人類社會才能安全生活。而1973年澳大利亞環保主義思想家理查德·路德里發表的一篇文章,開篇便以"環境倫理有沒有必要?"揭開了環境倫理學的序幕。

他借鑑西方倫理思想的核心"人類發展一不能傷害他(它)人;二不能不可挽救地傷害自己",從而提出環境倫理思想:人類至目前為止的發展不僅給他人(動物)帶來無盡的傷害,而且也正將自己帶進不可挽救的困境。1978年,美國生態批評家威廉·魯克爾特在他的《文學與生態學:一次生態批評實踐》一文中,首次提出"生態批評"術語,明確提倡"將文學與生態學結合起來",來"建構出一個生態詩學體系"。美國的徹麗爾·格羅特費爾蒂將生態批評較為寬泛地定義為"探討文學與自然環境之關係的研究。"為生態批評提供了廣闊多樣的研究空間。

而作為生態批評思想的一個重要層面,環境倫理思想也逐漸進入文學批評的視野。

近現代人類本位主義的興起,生態倫理發展狀況的哀與思

西方的環境倫理學

環境倫理學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倫理信念、道德態度和行為規範的理論體系。是一門尊重自然價值和權利的新興倫理學。"目的在於建立一套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道德、倫理規範,來約束人的行為,增強人的生態意識,以達到人與自然的相共相生。

概括來講,環境倫理學思想主要包括"人類中心主義"批判和"荒野迴歸"兩個方面。從人類中心主義的倫理角度來看,人對自然沒有直接的道德義務。這樣,人類中心主義就將自然排除在人類道德關懷的範圍之外。"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環境倫理學是在對人類中心主義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主張自然具有"天賦"權利,人應當迴歸自然,動物應迴歸荒野。也就是艾倫·金斯伯格所提倡的"一切都應竭力回到各自真正的位置上去"。

近現代人類本位主義的興起,生態倫理發展狀況的哀與思

《野性的呼喚》封面

另一方面,從環境倫理觀下的人類中心主義批判來看,"我們對地球上野生動植物的責任和義務源於人類與自然界本身的一種道德關係"。"自然除了滿足人的目的而沒有別的存在的理由"顯然違背了人與自然相共相生的客觀規律。在對環境倫理學思想做簡略梳理基礎上,再來細讀《野性的呼喚》與《狼圖騰》,我們會發現這兩部小說可謂是環境倫理學思想具體實踐的典範之作。

二、文學作品對於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

傑克·倫敦所處的時代正是美國資本主義文明對荒野自然、對動物世界大肆破壞和掠奪的時代。美國這頭"代表著人類文明的領頭羊"更是肆無忌憚地以"人類文明的鐵蹄"向美國西部荒野不停殖民拓荒。小說中巴克對人類態度的步步轉變印證著作者對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質疑。小說開始時,巴克對人抱有絕對的信任和尊重,因此當法官家的僕人曼紐埃爾把一根粗繩套在巴克脖子上時,"巴克一聲不響地接受了繩套,這肯定是新鮮事,不過他已經習慣於信任他認識的人,相信他們比自己更有頭腦",然而,由於反抗而被絞了個半死後,"他躺在那裡度過了那個討厭的夜晚的剩下的時光,平息著肚裡的怒火,安撫著被傷害的自尊。

近現代人類本位主義的興起,生態倫理發展狀況的哀與思

美國近現代的資本主義蕭條

他不明白這一切都是為了什麼",在被穿紅絨衣的人打過後,巴克懂得了一個道理:"手拿大棒的人就是制定法律的人,就得服從"。這意味著,人類中心主義在自然界已經成為了法則,正如哈姆萊特代表著的人文主義思想:"人是萬物的靈長,是宇宙的精華";而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巴克對人類的態度也在一步步的轉變,表明人類中心主義思想所面臨的挑戰和威脅,到後來,他"殺了人,殺了最高貴的動物,他是在大棒與獠牙的法則前把人給殺了……他們很容易就被殺了,比殺雪橇狗還容易"。約翰·索恩頓死後,巴克對人的尊敬與信任就不復存在。

不得不說,在這一步步的演變中,人類的中心地位逐漸被剝奪,動物對人類的尊崇不再,作者流露出的是對人類文明的失望與批判,對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摒棄。

近現代人類本位主義的興起,生態倫理發展狀況的哀與思

美國西部淘金者

在倫敦眼中,人類就是動物,動物就是人類,兩者沒有本質區別,人只是生物隊伍中的一員,只是大自然的一員,誰也沒有支配誰的權利。在作品中,巴克以其行動表明了作者的思想。

另外,《野性的呼喚》對那種建立在破壞自然、殘害動物(巴克以及其他狗都作為苦力被人用來拉雪橇,作為人類"淘金"的工具)基礎上的文明深惡痛絕,他控訴"文明"的罪惡,同時也控訴著人類的殘暴。最為典型的是對巴克的第三任主人哈爾一家的描寫:哈爾是典型的人類中心主義論的代表。面對北國荒野,他們顯得無知、幼稚而又無能:帶著毫無用處的手槍和獵刀,"行李比實際需要多了一倍多",甚至不知如何駕馭雪橇。對於別人的建議,他們固執和傲慢,僅僅報以"非常冷淡的似乎彬彬有禮的態度"。

近現代人類本位主義的興起,生態倫理發展狀況的哀與思

荒蕪的美國西部

身為文明的化身,哈爾對狗自始至終沒有一絲尊重和愛護。他把自己不會駕馭雪橇遷怒於狗。當北國旅行失去了"魔力和浪漫情調"而"變成過於殘酷的現實",他們"身上的全部南方派頭的溫文爾雅也都消失了"。巴克在這些"文明人"身上看到的兇殘、傲慢和無理印證了傑克·倫敦對人類文明的失望:人類對自然的掠奪,對動物的迫害必然受到懲罰和報應:哈爾一家最後"連同狗和雪橇陷入冰窖,身後只剩下一個大窟窿。"也給人類中心主義者敲響了踐踏人與動物倫理關係的警鐘。

近現代人類本位主義的興起,生態倫理發展狀況的哀與思

阿拉斯加雪橇犬

《狼圖騰》的人類中心主義批判同《野性的呼喚》一樣,《狼圖騰》中對一切以人類為主體,以人類利益為根本出發點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同樣進行了深刻的批判,而且作品在批判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基礎上,提出蘊涵著敬畏一切生命形式的"非人類中心主義"觀念。在小說中,作者將狼神話為草原的靈魂,上天派往草原的代言者,通過動物神話對人類中心主義提出了質疑。小說主人公陳陣在與小狼的接觸過程中、在與畢利格老人的相處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草原這個大系統中,人與其他萬物是平等的相互依存的關係,人不僅不應該狂妄地自詡為自然的主人和中心,而且還應當向自然學習。

近現代人類本位主義的興起,生態倫理發展狀況的哀與思

狼圖騰中的知青陳陣

以額侖草原牧場軍代表包順貴以及外來戶道爾基、老王頭等人為代表的人類中心主義者對草原進行著殘酷的破壞。包順貴剛到天鵝湖新草場,不但對天鵝湖的美景無動於衷,反而首先想到的是吃天鵝肉和挖掘那些美麗的芍藥花。老王頭等人殺天鵝,吃天鵝肉和採天鵝蛋,對獺子山上的旱獺進行"竭澤而漁式"的濫捕更是令人觸目驚心。"這些連自己家鄉都不愛惜的人,到了異地他鄉,就更加肆無忌憚地開始掠奪搶劫了。"以人類中心主義自居的包順貴根本不理解當地的生態規律就罷了,而其不尊重自然規律則更為可怕。像畢利格老人、烏力吉場長等老牧民曾反覆向包順貴揭示草原狼對於草原生態系統的循環保護作用,但是已經被農耕文明同化了的他卻充耳不聞,他下令掏狼仔,結果引得狼群殺軍馬報復,於是就下令殺狼。

近現代人類本位主義的興起,生態倫理發展狀況的哀與思

陳陣所在的內蒙古草原

這種完全不顧生態規律的蠻橫做法是典型的人類中心主義"只顧眼前利益"的思想在作祟。《狼圖騰》在批判的基礎上,還為人類中心主義提出了出路,即書中多次提到的"大命"和"小命"的生態整體主義觀。畢利格老人所說,"在蒙古草原,草和草原是大命,剩下的都是小命。""把草原的大命殺死了,草原上的小命全都沒命!""草原完了,牛羊馬,狼和人的小命都得完,連長城和北京城也保不住啊。"即生態是一個活的有機整體,環環相扣,扣扣相連;《狼圖騰》的整個故事就是一個忽視生態自然的悲劇故事,是一個水草豐美、物種繁多的千年草原在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摧殘下,十幾年內就退化變為草場,三十年內成為沙漠的故事。這令人震驚的生態災難直指人心,給予我們更多關於人與自然以及所有生命之間關係的反思與啟迪,也是對把自然排除在人的道德關懷範圍之外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嚴厲批判。

近現代人類本位主義的興起,生態倫理發展狀況的哀與思

草豐水美的內蒙古草原

《狼圖騰》的故事背景設定在內蒙古草原,但世界上任何一個草原都面臨著同樣的環境危機。對自然界一切個體生命的尊重,甚至敬畏,勝過所有的法律和法規,也是人與動物在自然界和諧共存的前提。作者平視的敘事視角,像看待夥伴一樣看待一切生靈,認為每一物種都有其生存權,表明作者對人類中心主義"潤物細無聲"的批判,對已不復存在的昔日自然純樸生活的迴歸和嚮往。

三、近代西方社會的荒野迴歸思想

奧爾多·利奧波德曾說"世界的啟示在荒野",意即荒野是人類文化的發祥地,從而主張人應讓動物迴歸到他們本應生活的地方。"荒野"指未經開墾的原生態自然,是人類足跡尚未來得及踏進的原始大自然。人類在文明進步與自身進化的同時,離自己的純樸本性卻越來越遠,那荒野的呼喚也越來越讓人感到陌生;而那種昇華的、純樸的自然本能———對自然的愛與嚮往,對先祖的追憶與召喚,對冥冥之中美好意願的廝守卻被陷入現代社會憤怒與喧囂中的人類所淡忘。

近現代人類本位主義的興起,生態倫理發展狀況的哀與思

野性的呼喚中的巴克

這也正是《野性的呼喚》的思想表達,荒野是對文明世界厭倦的歸屬地,這種厭倦"一再鼓舞人們到荒蠻世界去尋找自己的夢想,去尋找更合理的生存方式和價值觀,並且相信荒野具有一種使人獲得新生的神奇力量,他對荒野的呼喚揭示了他對深埋於人類傳統及人類自身的追求和諧、統一以及寧靜的精神世界的嚮往。"

倫敦的北疆小說人物大多有迴歸荒野的衝動,但唯有《野性的呼喚》直接將回歸荒野作為小說主題。

近現代人類本位主義的興起,生態倫理發展狀況的哀與思

巴克嚮往的荒野生活

小說最後,巴克在看透人類社會的貪婪和兇殘後,在荒野呼喚的感召下,毅然離棄人類"文明"社會,一頭扎進荒莽森林:"那些幻影召喚著它(巴克),難以抗拒,每一天人類和人類的權利從它身邊溜走,遠去。在森林的深處,一種呼喚響起。每當它聽到這種使它震顫、又極具誘惑力的神秘呼喚,它總是不由自主地返身離開火堆和踏出的行道,一頭撲進樹林,不斷地朝裡走,不知為何目的,去向何方;它也不去思索如此急迫的呼喚從森林何處而來,為何響起。"荒野與野性的神秘"呼喚"和對"呼喚"的回應,是貫穿故事全部的主題。

"那呼喚用一種巨大的不安和奇怪的慾望充塞了他的內心,讓他感到一種模糊而甜蜜的歡樂,使他意識到了種種狂野的渴望和激動,追求著某種他所不知道的東西。"

巴克在自己的救命恩人約翰·索恩頓死後,他與人類社會的最後一點聯繫消失了,於是義無反顧地投身荒野,實現迴歸。巴克背棄文明,投奔荒野的行動,既是對人類文明過程中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反叛,也是對未受文明汙染的原始的純美的嚮往。傑克·倫敦把"北疆荒野想象成新的伊甸園,當作工業文明的對立面和精神替代。"在《野性的呼喚》中表達的這種迴歸原始的願望,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驟然興起時的西方社會十分普遍,是歐洲的"返璞歸真"的文學思潮在美國的共鳴。

近現代人類本位主義的興起,生態倫理發展狀況的哀與思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文明社會的人,尤其是美國人,常常在野性的呼喚中生活。但呼喚不等於野性本身"。這種"呼喚"來自擺脫精神約束的渴望,代表著對心靈自由的追求和對大自然的嚮往。"透過蒼白的月色和朦朧的北極光,巴克在狼群前面奔馳著,像巨人一樣高人一頭地跳躍著,它引喉高歌,唱著一支原始的年輕世界的歌……"。巴克背棄文明,回到荒蠻,回到本應屬於它的地方,是一種理性迴歸。這表明了亞里士多德對於作家作為社會預言家比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更勝一籌的地方:巴克最後的荒野迴歸表明美國在一味西進拓荒的過程中忽視了人類自身的迴歸和反思,忽視了迴歸到本屬於內心最渴望的純美自然;這個投奔荒野的行為,既是對未受文明汙染的原始自然的純美的嚮往,也是對迴歸自然以求達到新的和諧統一狀態的渴求和嚮往,更是對人類文明發展方向的指引,呼喚著人類本性的迴歸,回到心靈而不是軀體最需要的地方去。

四、《狼圖騰》中的迴歸悲劇

《狼圖騰》對小狼這個野性生命的悲慘而令人震撼的荒野迴歸敘事,處處體現了作者荒野迴歸的思想。主人公陳陣收養的小狼崽從一生下來就脫離了狼群,身邊沒有同類來影響它、教育它,小狼在吃食時拒絕任何人和動物的靠近,這似乎是狼性貪婪的表現,但知青陳陣卻看出,"小狼在以死拼食的性格中,似乎有一種更為特立獨行、桀驁不馴的精神在支撐著它。"陳陣認識到"草原狼無論食與殺,都不是目的,而是為了自己神聖不可侵犯的自由、獨立和尊嚴。神聖得使一切真正崇拜它的牧人,都心甘情願地被送入神秘的天葬場,期盼自己的靈魂也能像草原狼的靈魂那樣自由飛翔。"

近現代人類本位主義的興起,生態倫理發展狀況的哀與思

陳陣收養的小狼

儘管小狼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和與生俱來的生存技能,但迴歸自然、迴歸荒野才是它真正的渴求,小狼對自由的追求正是對荒野迴歸的最好詮釋。小說中當小狼聽到張繼原模仿大狼嗷聲時,"突然神經質地抖了一下","發了瘋似地……尋找狼媽媽的懷抱。"當陳陣他們把狼崽抱到草地上,"狼崽剛一接觸到地面,立即以它最快的速度向沒有人沒有狗的地方逃跑"當被囚禁的小狼開始發出"嗚歐……歐……"的嗷聲時,它立刻本能地意識到了自己的身份。"荒野的呼喚在召喚著小狼,它的天性屬於荒野"當第一次感覺到狼群的存在時,小狼便再也按捺不住迴歸狼群、迴歸荒野的本能慾望:"……小狼從天還沒有黑就繃緊鐵鏈,蹲坐在狼圈的西北邊緣,伸長脖子,直直地豎著耳朵,全神貫注,一動不動,緊張地等待著它所期盼的聲音。狼眼炯炯,望眼欲穿,力透紙背,比孤兒院的孤兒盼望親人的眼神還要讓人心酸。"

可是小狼的呼聲卻未能馬上被狼群接受理解,"它絕望悲傷得幾乎死去……像一個被徹底遺棄的孤兒"。在人類為其他生物物種設置好的優越"物質牢籠裡",卻忽視了其他物種迴歸到屬於它們的地方的渴求;正所謂"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小狼一生都在為獲得自由而抗爭,為掙得牽繫它的鐵鏈長出一尺而喜不自勝,更在為迴歸荒野而奮鬥;寧可被勒死,它也不願被系在搬家的牛車後被牽上路。姜戎在小說裡用悲傷的口吻描述了狼崽在聽到群狼焦急、絕望的狼嚎聲時拼死要掙脫鎖鏈的情形。

近現代人類本位主義的興起,生態倫理發展狀況的哀與思

狼原始的野性

"它急得發瘋發狂,豁出命地衝躍、衝拽鐵鏈和木樁,不惜沖斷脖頸,也要衝斷鐵鏈,沖斷項圈,沖斷木樁。……手電光下,雪地上血跡斑斑,小狼果然在大口噴血,一次又一次的狂衝,它的項圈勒出了血淋淋的舌頭,鐵鏈繃得像快繃斷的弓弦,胸口掛滿一條條的血冰。狼圈裡血沫橫飛,血氣蒸騰,殺氣騰騰。"這字字讀來都是血的直描充分展現了小狼"不自由毋寧死"的剛烈,也突出表現了小狼對於荒野自然迴歸的強烈渴望,同時也印證了作者"荒野迴歸"的生態意識。陀斯妥耶夫斯基說過:"森林中的生活儘管貧苦可怕,但卻自由自在得很,充滿著冒險的事業,它有一種令人嚮往的東西,有一種神秘的誘惑力。"梭羅也主張人應該重返自然,迴歸到原始、淳樸的生活中,讓大自然來洗滌人的靈魂,因為這樣,人才能迴歸到本真狀態。

近現代人類本位主義的興起,生態倫理發展狀況的哀與思

尊重自然的畢力格老人

梭羅在《瓦爾登湖》清新地告白"人是什麼,只不過是一堆融化的泥土。"也就是說,人作為一種生命形式,最終必然會走向自然,迴歸荒野。現代社會中一些深入思索人類命運前途的智者,在閱讀兩部經典過程中,賦予了"荒野迴歸"新的含義:這種迴歸是一種心靈的迴歸,是被淹沒於現代文明之中的精神迴歸,是人和動物回到各自的真正位置上的迴歸。"荒野迴歸"實際上是端正人的生存態度,發掘人的生存智慧,調整人與自然的關係,糾正人在天地間被錯放的位置。

近現代人類本位主義的興起,生態倫理發展狀況的哀與思

梭羅筆下的瓦爾登湖

人類由"遊牧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後工業文明這一由野蠻向文明逐步進化的過程,是為了消滅武功和暴力,實現文治,最終走向和平繁榮。"人類的這一發展模式本身是進步和文明的標誌,我們也不可能讓歷史後退到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但是在發展過程中擯棄人類高於動物的"人類中心主義",是環境倫理學思想的精髓;在我看來,對於《狼圖騰》中一味推崇的狼性,"狼性中心主義"思想更是不敢苟同,當然,這也不是本文討論的範圍;如何讓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實現心靈對自然的迴歸,動物對荒野的迴歸是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動物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鍵,這是環境倫理學思想賦予今日的我們在讀這兩部小說中所要把握和審視的。

近現代人類本位主義的興起,生態倫理發展狀況的哀與思

人類的進化

結束語:

在人類文明高度成熟與經濟日益發達的當今世界,日益顯露出的環境危機正以從未有過的破壞力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對人類給大自然造成的種種破壞,大自然也正以相同的、甚至更為暴虐的方式對人類進行報復。而當我們在此背景下再次閱讀這兩部小說時,我們清楚地把握到兩位作者對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深刻批判,以及對荒野迴歸思想的推崇,他們倡導的關愛動物、敬畏自然,實現人與動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正是環境倫理學思想的精要之處。


參考文獻:

[1]丁帆.狼為圖騰,人何以堪———《狼圖騰》的價值觀退化

[2]姜戎.狼圖騰.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3]金斯伯格.艾倫.塞尚、布萊克式體驗及其他———托馬斯·克拉克採訪艾倫金格

[4]魯樞元.生態批評的空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5]倫敦.傑克.海狼·野性的呼喚.孫法理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6]錢中文.陀思妥耶夫斯基精選集.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

[7]王諾.歐美生態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8]虞建華.文明焦慮、荒原情結與傑克·倫敦的早期小說.深圳大學學報

[9]餘謀昌.創造中國環境倫理學學派,建設中國環境倫理學.南京林業大學學報

[10]朱新福.美國文學上荒野描寫的生態意義述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