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陸軍五星上將馬歇爾


美國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陸軍五星上將馬歇爾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George Catlett Marshall,1880.12.31~1959.10.16),美國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陸軍五星上將。他於1901年畢業於弗吉尼亞軍校,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24年夏到1927年春末,在美軍駐天津第15步兵團任主任參謀,學習了漢語。1939年任美國陸軍參謀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幫助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出謀劃策,堅持先攻納粹德國再攻日本帝國,為美國在二戰的勝利作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45年退役。後出任美國國務卿和國防部長,以出臺馬歇爾計劃聞名,1953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總統在致國會的諮文中,提出撥款四億美元“援助”希臘和土耳其,目的是建立美國在中近東的統治地位;美國國會根據這一諮文通過法案,於1947年5月22日生效,到1948年末,美國僅對希臘就撥給九萬多噸軍事物資,並派出大批軍事顧問。這就是所謂“杜魯門主義”。

  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稱為歐洲復興計劃(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二戰後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對歐洲國家的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戰歐洲戰場勝利後,美國提出憑藉其在二戰後的雄厚實力幫助其歐洲盟國恢復因世界大戰而瀕臨崩潰的經濟體系,並同時抗衡蘇聯和共產主義勢力在歐洲的進一步滲透和擴張而提出此計劃。該計劃因時任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而得名,但事實上真正提出和策劃該計劃的是美國國務院的眾多官員,特別是威廉·克萊頓和喬治·凱南。

  重建計劃最初於1947年7月在一個由歐洲各個國家普遍參加的會議上被提出。馬歇爾計劃最初曾考慮給予蘇聯及其在東歐的衛星國以相同的援助,條件是蘇聯必須進行政治改革,並允許西方勢力進入蘇聯的勢力範圍。但事實上,美國擔心蘇聯利用該計劃恢復和發展自身實力,因此美國故意提出許多蘇聯無法接受的苛刻條款,最終使其和東歐各國被排除在援助範圍之外。

  該計劃於1947年7月正式啟動,並整整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之久。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若考慮通貨膨脹因素,那麼這筆援助相當於2006年的1300億美元。

  當該計劃臨近結束時,西歐國家中除了德國(後文將提到馬歇爾計劃理論上包括了整個德國,而並非僅是聯邦德國)以外的絕大多數參與國的國民經濟都已經恢復到了戰前水平。在接下來的20餘年時間裡,整個西歐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可以說這與馬歇爾計劃不無關係。同時馬歇爾計劃長期以來也被認為是促成歐洲一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該計劃消除,或者說減弱了歷史上長期存在於西歐各國之間的關稅及貿易壁壘,同時使西歐各國的經濟聯繫日趨緊密並最終走向一體化。該計劃同時也使西歐各國在經濟管理上系統地學習和適應了美國的經驗。

  馬歇爾計劃按原定計劃於1951年如期終止。此後,因美國介入韓戰並面臨日益增長的軍備開支,試圖延續馬歇爾計劃的努力都未能成功。一直對該計劃持反對意見的共和黨在1950年的國會選舉中獲得了更多的席位,保守的反對派也開始抬頭,這樣,馬歇爾計劃即在1951年宣告結束,但此後美國對歐洲國家的其它形式的援助卻始終沒有停止過。

  1948年至1952年是歐洲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工業生產增長了35%, 農業生產實際上已經超過的戰前的水平。戰後前幾年的貧窮和飢餓已不復存在,西歐經濟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空前發展。當歷史學家研究這些成就到底是否或者有多少應該歸功於馬歇爾計劃至今尚存爭論,多數認為這樣的經濟奇蹟並非只是馬歇爾計劃的功勞,因為跡象表明當時歐洲已經露出了的經濟復甦的兆頭。現在普遍認為馬歇爾計劃加速了西歐經濟的發展,但並非啟動了歐洲經濟的騰飛。

  馬歇爾計劃的政治影響亦不亞於其經濟影響。該計劃的實施使西歐從戰後初期的財政拮据及由物資緊缺而引發的限量配給的局面中擺脫出來,減少了人們對於政府的不滿,穩定了政治局勢。儘管一些國家(如法國)的政權起初投向美國陣營的行為引起了該國共產黨的強烈不滿,不過當隨後到來的馬歇爾計劃實施並顯現出其作用之後,西歐共產黨的勢力便迅速衰弱,其影響力已經不可與先前相比。由馬歇爾計劃催生的美國和西歐之間的貿易關係也鞏固並推進了北大西洋同盟,並使之持續到冷戰終結。同時東歐國家拒絕參與該計劃,被認為是宣告戰後歐洲分裂的最重要的徵兆之一。因此有學者認為,從東西方關係的角度來看,“馬歇爾計劃是走向冷戰的最後一步”。

  馬歇爾計劃被認為有力地促進了歐洲的一體化進程,圖為歐洲聯盟的旗幟 馬歇爾計劃在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戰後美國和西歐的領導人普遍認為歐洲一體化可以長久地確保歐洲的和平與繁榮。因此他們希望通過馬歇爾計劃引導催生歐洲的一體化進程。但是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它並未起到這一作用——事實上歐洲經濟聯合體(“歐洲經濟聯合體”(OEEC)為後來的“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前身)的實際活動從未有超出過經濟領域。反而是歐洲煤鋼聯營(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雖然他沒有包括當時西歐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的英國——最終演變成為了歐洲聯盟。歐洲經濟聯合體最多隻是為後來的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成立和運轉提供了一個參考與借鑑的平臺。馬歇爾計劃與佈雷頓森林體系一起,在無形中促進了西歐地區自由貿易。

  目的是為了對抗蘇聯及其衛星國,對抗社會主義。雖然現在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對於馬歇爾計劃正面作用不應過分誇大,但該計劃的總體效果還是被絕大多數人所認同。人們認為通過一個類似的計劃還可以幫助世界上更多的地區。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後,一些人建議通過實施“東歐的馬歇爾計劃”來幫助這個地區實現復甦。也有一些人建議通過和馬歇爾計劃類似的計劃來促進非洲大陸的發展。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甚至曾提出過一個“全球性的馬歇爾計劃”(類似於馬歇爾計劃的用於幫助世界其他地區發展的建議一直沒有間斷過。舉例來說,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和其內閣的財政大臣戈登·布朗就將他們制訂的援助非洲計劃稱為“非洲馬歇爾計劃”。在冷戰結束之後,也有不少人認為東歐也需要一個類似的重建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