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解讀128、孔子周遊列國第一站


論語解讀128、孔子周遊列國第一站

孔子開始周遊列國,第一站到衛國,在衛待了5年

■孔子周遊列國第一站到衛國,在衛近一年得不到重用,衛又即將發生大的內亂,孔子離開

■孔子去衛奔陳,在匡城被圍,在蒲鄉受阻

■孔子離開蒲鄉,向陳進發,又被蘧伯玉請回衛國

■孔子客居衛國,心繫祖國,派子貢去救魯國

■孔子見南子及陪南子出遊

■孔子想投奔晉國中牟的佛肸

■衛靈公死後,孔子沒有參與擁立衛出公

■在衛呆了5年,60歲的時候,孔子去衛奔晉

墮三都失敗,孔子和季桓子的關係惡化。魯定公又被齊國的女樂腐蝕,沉湎於美色,疏於朝政。孔子在魯國得不到實權派的支持,陷入孤立無援之境,難以繼續施展自己的抱負,被迫無奈再次離開魯國,訪問列國諸侯,尋求聖明君主,推行其道。

公元前497年,55歲的孔子踏上了周遊列國的漫漫征程,第一站到達衛國。從公元前497年他55歲到公元前492年他60歲,孔子在衛國待了五年之久,但始終沒有得到重用。

一、孔子周遊列國第一站到衛國,在衛近一年得不到重用,衛又即將發生大的內亂,孔子離開

(一)孔子一怒之下離開故土,但卻不知道去哪裡好

孔子一行出了曲阜,馬車行到十字路口,但卻不知道去哪兒好。孔子想到宋國去,那是自己的祖籍,又是妻子的故鄉。子路建議孔子到衛國去:一者子路曾在衛國做過邑宰,熟人多;再者其妻兄顏濁鄒也在朝中為官,並且十分崇拜孔子,定會向衛靈公推薦孔子。孔子聽從了子路的建議。

◆枝:衛國簡介:衛與魯乃兄弟之邦。衛國的都城帝丘,在今河南濮陽縣。衛國版圖原為紂王少子武庚所盤踞,武王伐紂後,武庚投降,武王恐其叛亂,令兄弟管叔、蔡叔監督之。武王死後,成王年幼,周公旦輔佐成王坐天下。管叔、蔡叔懷疑周公篡權謀私,與武庚合夥叛亂。周公興兵討伐,殺死武庚、管叔,放逐了蔡叔,封康叔為衛君。康叔是周公旦的同母兄弟,周公旦十分疼愛他。衛國實行的正是周公的治國之策。衛國一直較為安定,衛靈公統治了38年,原有的一些人才大部分老了,正處於青黃不接、人才斷層之時。

(二)孔子從魯國曲阜到衛國帝丘這一路上

1、孔子去魯之衛,途經龜山,吟誦《龜山操》,表達對魯國的依依不捨之情。

2、行抵衛國地界,派顏回向婦人採風,察看衛國教化是否普及男女。

3、到達衛國都城,見熙來攘往,人口眾多,冉求問人口多了下一步該如何,孔子說使人民富起來。冉求又問富起來以後呢?孔子說施以教化,使人人學禮,皆成君子。

(三)衛靈公盛情接待孔子,朝堂上權臣的問話多有譏諷

1、孔子是當時的名人、聖人,衛靈公為博取愛賢之名,比照孔子在魯國的俸粟,也給孔子俸粟六萬。

2、朝堂之上,衛國的權臣,不懷好意,向孔子提出了諸多刁鑽古怪的問題,極盡冷嘲熱諷。孔子一律不予以回答,弟子子貢侃侃而談,正氣凜然,口若懸河,略述了孔門弟子的特點。

◆枝:孔子門學生的特點

顏淵,回也,不厭不倦,誦詩崇禮,行不貳過,安貧樂道。夫子贊以詩云:媚茲一人,應侯慎德。

子路,仲由也,好勇過人,奮不顧身,不畏強暴,不欺弱寡,出言循性,擅長政事,兼能治軍,夫子和以文,贊以詩:精通小法、大法,能使下國強大,受天子寵命,不憂不懼,奏事忠直,強哉武士,文不勝質。治理千乘,易如反掌。

冉有,求也,敬老恤幼,迎賓知禮,好學博藝,辦事勤謹。夫子贊曰:敬老近禮,恤幼近惠,好學多智,勤則有功,好似個宣德國老。

仲弓,冉雍也,純孝性成,德行無虧,若明君知遇,乃王者之相。不憂貧,不遷怒,不念舊惡。夫子有詩讚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子華,公西赤也,持躬齋莊嚴肅,立志通達好禮,儐相兩君,篤雅有節。夫子贊他《詩》《禮》,可以免學而知,躬行三千威儀,極難得之。

子我,宰予也,利口善辯,智足以知聖人,見解獨到,富於創造。可遊說列國,出入兩軍陣前,勝過百萬雄師。

(四)孔子住在顏濁鄒大夫家近一年,等待衛靈公的重用,無果,只好離衛奔陳

1、寵臣彌子瑕向衛靈公進讒言莫用孔子

孔子師徒一行幾十人住在顏濁鄒大夫家,享受著衛靈公提供的俸粟六萬的俸祿,等待衛靈公重用。衛靈公欲用孔子,委以重任。寵臣彌子瑕建議千萬莫用孔子,不但不能用,還要派人監督,以防萬一。彌子瑕的道理:一、文王曾以西岐片席之地而滅殷紂,要記住歷史的教訓,莫蹈覆轍;二、孔子乃當代聖人,又有顏回、子路、子貢等賢才能將,若委以重任,似猛虎添翼、蛟龍入海,很難令人放心。最終,衛靈公虛尊孔子,只供俸粟,不委官職,並另派一人,明為招待,實則監督,以防不測。衛靈公這樣,於名於實都無可挑剔,既博愛賢之名,又無損衛國江山之穩固。

◆枝:彌子瑕簡介:彌子瑕以美貌著稱於衛,人稱美男子。本來官職不高,但靠一張帥氣的臉,博得了衛靈公夫人南子的愛戀,繼而與南子勾搭成奸,自由出入宮掖。彌子瑕曾有一次與南子顛鸞倒鳳之後走出後宮,正碰上衛靈公,把吃了一半的桃子塞到衛靈公的嘴裡,說是獻桃給衛靈公。衛靈公竟誇讚他一片忠心。

南子簡介:南子本為宋女,長得十分美麗。在宋國時和公子朝一見傾心,但因是同族,不能成婚。不過背地裡卻經常私通。後來南子嫁給了衛靈公,但仍然想著公子朝,經常藉口回宋國探親而與公子朝幽會。衛靈公知道後怕夫人的醜事進一步張揚有礙國君體面,不許南子再回宋國。南子大鬧,衛靈公同意定期將公子朝請來,以商談國事為名,留在宮中,任他們重溫舊情。

衛靈公為什麼容許南子如此不守婦道:南子是宋國人,宋國的保護傘是強大的晉國,晉國與衛國比鄰,時刻都在虎視衛國的版圖。衛國正同齊國交好,但也決不想得罪晉國。衛靈公選擇南子,寵愛南子,甚至默許她的放蕩行為,固然是因為她長得絕世無雙,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萬一衛晉發生爭端,宋國可以出面斡旋。

2、孔子在公孫餘暇的監視下在衛生活,衛國即將發生大的內亂,孔子離開

衛靈公按照彌子瑕的注意招待孔子,派公孫餘暇去侍奉、監督孔子。孔子每天給弟子們講學,演習禮、樂,苦苦傻等。

在公孫餘暇的監視中,孔子艱難地會見了蘧伯玉。會見中,蘧伯玉譏諷了公孫餘暇,問孔子,與其獻媚於一室之主,不如獻媚於灶神更有飯吃,這話如何?蘧伯玉這樣說是因為,公孫餘暇見彌子瑕投於南子懷抱,甚得衛靈公和南子的寵愛,位極人臣,認為彌子瑕是個很好的灶神,所以投靠到了彌子瑕的卵翼之下,做了他的家臣。孔子說:人行仁德,焉媚於神;不孝忤逆,媚神何益。

蘧伯玉求教孔子,為他的為難之事想個萬全之策。其為難之事是,太子蒯聵要他除掉彌子瑕,但彌子瑕是南子的面首、衛靈公的寵信。如果不答應世子的要求,便為不忠;如若答應,除掉了彌子瑕,南子絕不會善罷甘休,衛國必將引起一場大流血、大屠殺的宮廷政變,禍國殃民,便又不義。孔子建議蘧伯玉學習商朝的伯夷、叔齊兄弟為避宮廷之爭,奔到深山逃避的做法。蘧伯玉聽從孔子的建議,假託某些地方官吏不勤王事,請旨外出考察離開。

孔子既勸蘧伯玉離去,“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又是自己一貫的主張,他也帶領弟子們離開了帝丘,奔陳國而去。

二、孔子去衛奔陳,在匡城被圍,在蒲鄉受阻

(一)在匡被圍

孔子去衛奔陳,走到衛國境內的匡城(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被匡人誤認為是陽虎,報告給邑宰簡子。簡子集眾圍捕,欲報仇雪恨。當年陽虎叛亂,兵敗逃齊。齊景公欲以陽虎結好魯國,便囚禁了他,準備獻給季氏。不料陽虎買通獄卒,半夜潛逃,經過衛國的匡城逃到了晉國。陽虎當年在匡城的一個缺口入城,殺人放火,洗劫財物,匡人恨之入骨。匡人錯把孔子當陽虎,圍困了五天。無奈之中,孔子師徒想起唱歌,希望通過歌聲感化匡人。歌自心出,匡人聽著他們不像壞人,這才放了孔子師徒,一場誤會終於解除。

(二)在蒲受阻

孔子師徒離開匡城,行不到兩日,又在蒲鄉(今河南省長垣縣境內)受阻。孔子一行來到城下,守卒嚴加盤查,不準進城,雙方發生衝突,以致械鬥廝殺起來。蒲鄉是衛國土地,蒲鄉住著一位叫公叔戌的貴族,公叔戌是太子蒯聵的心腹,衛靈公怕太子勢力太大,把公叔戌外放到蒲鄉。公叔戌在蒲鄉招兵買馬,擴大勢力,準備配合蒯聵除掉南子,奪取君位。公叔戌認得孔子,怕孔子站在國君一邊,有礙他和世子蒯聵行事,因而打算把孔子滅於城下或驅逐出境。但他的士卒在和孔子師徒的格鬥中並不好取勝,公叔戌只好設盛宴款待孔子,賠禮道歉,要求孔子與之歃血訂盟,不再回帝丘。孔子既從衛國出走,自然再無返回之意,便爽快地答應了。

◆枝:孔子師徒在蒲鄉與公叔戌格鬥時,公良孺已經成為了孔門弟子,公良孺武藝很高,他和子路師兄聯手,公叔戌的兵卒很難取勝。

◆枝:就在蘧伯玉視察地方政績,孔子師徒被圍於匡、受阻於蒲,衛宮發生內亂,太子蒯聵殺母未成而出奔。蒯聵刺殺母親南子之前,史魚向蒯聵獻計,捉拿住南子的姦夫公子朝,就說是刺客,然後請父王衛靈公發落。衛靈公不好殺公子朝,將其驅逐出境。蒯聵計逐公子朝以後,滿以為母親會收斂自己的放蕩行為,不料母親又和彌子瑕勾搭上。蒯聵於是再次請史魚為他出謀劃策,除掉彌子瑕。這時史魚已病入膏肓,生命垂危。史魚請蒯聵去請教孔子。蒯聵覺得家醜不便外揚,不願。於是史魚請蒯聵等他以尸諫君。史魚死後,衛靈公去弔唁,進入靈堂,見史魚的屍體並未裝棺入殮,大怒。史魚之子請國君息怒且聽原委,講出了父親行屍諫請降削彌子瑕的赤膽忠心。衛靈公以彌子瑕“文無安邦之策,武無定國之力”為由降削了彌子瑕的官職,減掉俸粟五百石,並令其今後非宣不得入宮。蒯聵的兩次大動作導致和母親南子的關係日趨惡化,南子在衛靈公的耳畔吹風要衛靈公廢了蒯聵的世子之位。蒯聵發覺,僱來刺客戲陽速刺殺母親。公元前497年,蒯聵帶著戲陽速去給母親獻寶,伺機刺殺。沒想到戲陽速一見南子,竟被迷倒,匕首落地,刺殺未遂,蒯聵出逃。先是逃到宋國,後來又奔到晉國,投靠了趙簡子,與陽虎結為手足之好。

三、孔子離開蒲鄉,向陳進發,又被蘧伯玉請回衛國

(一)孔子離開衛國,向陳進發,又被蘧伯玉請回衛國

孔子離開蒲鄉向陳國進發,行有半天路程,蘧伯玉所派之人追上孔子,說宮廷之波已經平息,佞臣彌子瑕已被革職,衛靈公十分後悔聽信彌子瑕的讒言沒有重用孔子,請他重回衛國共謀大業。孔子深受感動,下令弟子們重返衛國帝丘。子貢說:夫子已經與公叔戌訂盟,發誓不回衛都,如今回去,豈不是背信棄義?孔子說:不仁不義之盟理當背棄,神靈決不會怪罪。孔子回到帝丘,衛靈公率領文武百官,以迎接諸侯之禮迎接孔子,並舉行了盛大的國宴。

(二)孔子返回衛國後仍然得不到重用,很苦悶

孔子回到衛國,住在蘧伯玉家裡,衛靈公常常召見孔子,但很少談及國政,不過起用了他的弟子子路、子貢、子羔。衛靈公對孔子敬而不用,不過是為了博取愛賢之名。孔子漸漸感到無望,萌發了離去的念頭。孔子擊石磬,聲音深沉、鬱悶。挑草筐的漢子駐足諦聽,評論說:有心思啊,次擊石磬之人!過了一會兒,又說:從抑而不揚的聲音聽來,擊磬者見識狹小而鄙俗,他彷彿在埋怨無人瞭解自己,無人瞭解便獨善其身嘛,何必哀怨?猶如過河,水深則脫衣而過,水淺則提裳而涉。孔子嘆道:很堅決啊,無法說服自己。

公元前496年夏曆八月廿七日,孔子的弟子們在帝丘郊外為老師慶祝了56歲壽誕。弟子們向老師拜完壽,子貢拉著樊遲請老師收下。樊遲是子貢出使魯國時認識的,見樊遲到處拜師求學,便自作主張領了回來。樊遲向孔子請教學種五穀,孔子說他不如老農;請教學種蔬菜,孔子說他不如老圃。

四、孔子客居衛國,心繫祖國,派子貢去救魯國

孔子客居衛國,一直懷念著魯國,見子貢回來,就打聽魯國的情況。子貢彙報,目前魯國依然權歸季氏,只是魯定公與季桓子更加荒淫於酒色,無人理政,朝野上下四分五裂,不堪一擊,齊國的田常湊請齊景公批准,興師伐魯,先頭部隊已經到達了魯國邊境。孔子派舌辯之士子貢適齊,陳說利害,阻田常伐魯,以救魯國。

子貢說服齊將田常。子貢駕車到齊都臨淄,請見田常,笑田常危在旦夕,卻全然不知——田常三次請封不成,乃大臣不聽令;長期無寸功可言,君恩日疏,此時與權臣相爭,猶如以卵擊石。指出田常目前正當憂於內,而憂於內者宜攻強,憂於外者宜功弱,所以收功於魯實難,伐吳圖功較易。田常十分感激,說先遣部隊已至齊魯邊境,不可改道,為之奈何?子貢勸他下令緩進,他馬上請救於吳,乞吳師伐齊以救魯,然後齊軍就可與吳軍交戰。

子貢說服吳王順。子貢到吳都姑蘇,朝見吳王順說:王者不滅國,霸者無強敵,重鎮千鈞,加銖兩便見傾側移動,目下齊國將伐魯國,一戰而勝,與吳爭霸,臣竊為大王憂。吳王請教子貢怎麼辦。子貢出主意說:宜速仗義救魯,以撫泗上諸侯。此名為救魯,實困強齊。誅暴齊以服晉,乃雄踞天下之功業,不可錯失良機。但吳王想先滅越,然後移兵伐齊以救魯。子貢勸吳王:越國僻小不及魯,吳國新強盛於齊,如果舍齊伐越,齊將滅魯而稱霸中原。大王當以救弱存亡之仁義號召諸侯。若棄強齊而伐弱越,不義不勇,何以顯名當世?臣聞勇者不畏難,仁者不欺弱,智者不失時,義者不絕世。今宜存越示天下以仁,伐齊救魯示天下以義,威震晉國示天下以強。天下諸侯正愁無盟主,得聞大王除強救弱之威名必相率來朝。霸業告成,易如反掌耳。如若大王恐越乘隙報仇,臣請往見越君,令他出兵隨王伐齊,大王可令其充先鋒以立功。此乃借齊兵以削越勢,豈不上策。吳王被說服。

子貢說服越王。子貢對越王勾踐說,吳王猛暴不仁,臣下難堪,國家疲敝,百姓怨上,大臣內變。伍子胥倚老忠諫,吳王深惡之;太宰嚭以嫉賢進讒,嬖倖當國,此乃上天假越以報吳之機。王若能發兵以激其伐齊之志,獻重寶取悅其心,卑辭聽命以尊奉,促其出兵伐齊,堪稱“屈節以求達”之良謀。若然伐齊不勝,是越之福;若勝則必驕而移兵臨晉。賜將北行,請見晉君,出全國精銳迎敵。吳先與齊戰,精卒傷之必多,晉又用重兵迎擊,吳師必弱,王可攻其疲以報仇,事必有濟。勾踐被說服。

最終結果。子貢說服勾踐後再到吳國姑蘇,朝見吳王覆命,告訴勾踐應允,即日率兵來朝聽命。隔了五日,越王勾踐派大夫文種率領三千精兵到吳從徵。文種行三拜九叩大禮,說越王先遣他來朝聽令,越王現在守國,靜候王命以定行止。吳王問子貢,是否讓越王跟隨出征,子貢說:越國盡出精銳以聽命,國內空虛,再命其君棄守從徵,與義不合,當令其留守社稷為是。吳王聽從。

當時吳國的軍隊自從孫武子訓練以來,行伍整齊,軍令嚴肅,共有左右中三軍。吳王命左右司馬王孫駱、鱒毅分別為左右兩軍元帥,伍子胥為中軍元帥。伍子胥上奏吳王:伐齊出師無名,欲救魯,不如遣使至齊,為太子波求婚,且勸齊侯不必伐魯。齊侯年邁,國無良將,決不敢違逆,如此便可不折一失而解魯難,強似興師動眾。吳王聽從了伍子胥的意見。齊景公年邁,宮中只有一愛女少姜,心中雖不忍遠嫁,只因國中沒有賢相良將,不敢得罪吳國,只好應允婚事,並命田常收回伐魯之兵。魯難解後,吳王說:子說越君出兵助孤出征,現魯難已解,吳不伐齊,越師徒勞往返,豈不失信於鄰國?子貢說:吳、晉有仇,大王何不遣越師伐晉,如若取勝,便可取威定霸了。吳王親率中軍伐晉,幾乎全軍覆沒,幸虧伍子胥率兵赴援,才得退兵歸國。

對此,孔子說,伐齊救魯,是為師之意願;疲吳強晉,乃賜多言失信。吳若伐晉不勝,豈不很你!孔子說子貢的遊說口才,可稱當世無匹,但惜乎多言。言多則必敗,古有明訓,孔子勸子貢以後當慎言為是。

五、孔子見南子及陪南子出遊

(一)孔子見南子

衛靈公夫人南子久慕孔子大名,很想一見。衛靈公請孔子進宮會見他的夫人。南子名聲很不好,孔子覺得見這樣的女人百害而無一利,但還是同意了。衛靈公安排孔子進宮,自己帶著人馬出城狩獵去了。按照當時的禮儀,南子與孔子之間必須有一道帷幄,南子當與孔子隔帷幄而談。南子與孔子的會見不歡而散,孔子可能說了一句唯女人與小人難養也。子路對孔子進宮會見南子非常不滿,害得孔子對天發誓:如果我有半點不規,上天會懲罰我,上天會懲罰我!

(二)孔子被召陪同衛靈公和南子出城遊覽,孔子感嘆“未見好德勝過好色的”

孔子被召陪同衛靈公和南子出城遊覽春色,第一輛馬車上坐的是衛靈公與夫人南子,第二輛馬車上坐的是孔子(這在當時叫次乘),第三輛馬車上坐的是太監雍渠,三輛馬車招搖過市。這件事對衛靈公來說,相當於向全城人民證明,他尊敬賢能,是個明君;對南子來說,相當於向全城人民表示,她並非是個放蕩的女人,而是親近聖人,有道德、知禮儀的國色天香;但對孔子來說,卻心似刀絞,十分窩火,覺得是奇恥大辱,不亞於40年前赴宴被陽虎羞辱。孔子此時說了句:吾未見好德勝過好色者也。

六、孔子想投奔晉國中牟的佛肸

衛靈公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擔心逃到晉國的逆子蒯聵會成為他死後的禍患,想抓緊時間對晉用兵,剷除隱患,於是詢問孔子是否可以對晉用兵以及怎樣討伐蒯聵。孔子覺得衛靈公對晉用兵,無異於以卵擊石,自取滅亡,況且他們父子之間的事,外人不好插嘴,於是回答:祭祀之事,曾經學過;軍旅之事,未嘗聞也。這讓衛靈公十分生氣,從此以後,明顯冷淡孔子,召見孔子進宮的次數日漸稀少,偶爾召見,也心不在焉。一次,孔子在與衛靈公談話,衛靈公竟然仰頭望著空中的大雁出神,睬也不睬。孔子意識到,衛國呆不下去了,該離開了。

這時晉國正在進行戰爭,趙簡子和晉國的另外兩個貴族範氏、中行氏相互攻打。趙簡子的家臣佛肸佔據中牟(今河北省邢臺和邯鄲之間)鬧獨立,見孔子一直未被重用,便派人請孔子到他那裡去。孔子果然想去。子路站出來反對,說:由曾經聽夫子說過,其身親為不善者,君子不與之合作。佛肸以中牟叛,夫子欲往,豈能說得過去?孔子說:堅硬者磨而不薄,潔白者染而不黑,丘非匏瓜,焉能繫而不食?孔子雖然這樣說,但終因子路等人的反對和晉國情況的混亂而沒有到中牟去。

七、衛靈公死後,孔子沒有參與擁立衛出公

公元前493年,孔子59歲。這年夏天,衛靈公病逝,結束了他在衛國42年的統治。南子依照衛靈公的遺命,立小兒子郢為君,但郢卻不肯接受,他說:太子蒯聵雖然逃亡在外,然其子輒尚在,應立輒為君。於是衛靈公的孫子輒被立為君,這就是衛出公。從此,衛靈公的父子之爭演變為第二代的父子之爭,蒯聵和他的兒子輒開始爭權奪位。蒯聵聞聽衛靈公駕崩,請求趙簡子支持他回國繼承君位。趙簡子命令陽虎護送蒯聵歸國。蒯聵哭哭啼啼奔喪而回,賺開了晉衛交界處衛國的戚邑城。齊國應衛出公的請求,出兵包圍了戚邑,蒯聵的陰謀沒有得逞。孔門弟子中有人懷疑孔子參與了擁立輒為君,冉有就曾把他的疑問講給了子貢,子貢說他問問老師便知。子貢借兩個歷史人物試探孔子。子貢問伯夷叔齊是何等人物,孔子回答說皆仁德人也。子貢又問他們有何怨恨嗎?孔子回答求仁得仁,追求業已滿足,尚有何怨呢?子貢據此斷定夫子沒有參與擁立衛出公。

八、在衛呆了5年,60歲的時候,孔子去衛奔晉

公元前492年,孔子60歲。衛靈公死了,衛國發生了激烈的內部鬥爭,並且牽扯到國外勢力——晉國支持蒯聵,齊國支持衛出公。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於是孔子決定離開衛國。孔子最後批評衛國的政治,衛與魯真難兄難弟也。從歷史上說,魯國的祖先是周公,衛國的祖先是康叔,康叔與周公原是親兄弟,現在的混亂情形又差不多,所以孔子說了一句一語雙關的話。(周海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