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黃帝內經上說上古之人是長命的而現在醫學卻說古代人的壽命很短?

路人十三萬萬


對於上古時期,現代人基本都不瞭解,不知道。因為沒有人能回過去看看。就是黃帝時期現代人都不瞭解。 更別說比黃帝時期更古老的時期了。 現代人只能憑著進化論,推測上古人和猿猴類似呢! 另外拿現代高科技時期與封建時期比較覺得比封建時期有巨大進步,因此也推測古代要比封建還要不如了。

不過是一種推測而已。 究竟上古時期如何? 無法考究的。

以黃帝內經為源頭的中醫其治病效果有目共睹,閉著眼的黑子除外。 說明黃帝內經的記載有相當的根據。雖然現代人難以理解其道理,當是不該盲目否定。

其說上古之真人壽命悠久,現代看來很是荒誕。 果真荒誕嗎? 有沒有證明的?

還別說,真的有另外一個古代文獻記載也同樣說古人的壽命悠久! 是西方的一個古代文獻,而且非常有名,更加流行的文獻! 聖經!

我國的黃帝內經,西方的聖經都同樣確定了古人壽命悠久的說法! 似乎在互相驗證,肯定了這種情況的真實性!

無論是聖經,還是黃帝內經,都不像是胡說八道的古代經典。 而都是很嚴肅很正經的經典。

而且經過許多人的挑剔的質疑都沒有發現重大的錯誤。 許多所謂錯誤不過是現代科技認識有限不能理解罷了! 如同小學生挑刺大學生的知識,是顯得有許多錯誤,其實是小學生自己的無知。

聖經中記載更是非常細緻精確,把古人的具體年齡都說出來了,就是亞當諾亞等人。都是八九百歲左右的壽命! 就是接近一千歲卻沒有超過一千歲的。 黃帝內經記載的沒有說具體歲數年齡,只是籠統的說壽與天齊之類含糊誇大之說。 說明,一,上古人如亞當諾亞他們確實壽命很長,八百多接近一千的壽命,在現代看來太不可思議! 而聖經和黃帝內經都從某種渠道獲知這一消息所以“不約而同”的記載了這事。

聖經說的仔細說明聖經的渠道是第一手的,或者說得知的消息更多更充分。 黃帝內經說的比較模糊說明消息被多人長時間傳播已經模糊不清了。 只是籠統的知道古人壽命非常長。具體多長就不知道了。 而八九百的壽命在普通人眼裡也如同“壽與天齊”了吧? 普通不到一百的人看那些壽星如同看神仙一樣了!

而聖經更是記載了古人壽命後來變短的原因。

就是上古是神的兒子,亞當諾亞他們應該算是神的兒子了,要比普通人能力壽命上更為強大。 黃帝內經中把上古的人分了幾種,有真人,至人,聖人等等。其壽命應該有區別的,都超過普通人。

因為能力壽命強大,所以在世上基本為所欲為,任意挑選美女。 而他們的後代也強大,成為了古代的偉人。

聖經記載: 神的兒子們見人間女子美貌任意娶為妻。結合生子,就是古代古代英武有名的偉人。 這似乎是古代各個地方的神話傳說的起源吧? 希臘神話中宙斯,北歐神話奧丁,印度神話焚天,我國伏羲女媧等。

從現代科學看來,和神的血緣接近基因好啊!

但是隨後上帝發話了,人屬乎血氣,我的靈不永遠在他裡面,然而還可以活一百二十歲。

一下就把人的壽命降低到一百二十歲以下了!

後來的亞伯拉罕,只是175歲了。摩西是一百二十歲。越來越接近現代“正常”的年歲了。

從黃帝內經記載顯然非常向往上古時候悠久壽命的“美好情況”, 探索著通過調節人的作息生活,或者某種修行,等等達到驅病延壽的目的,也是中醫的起源,也是道教的起源。

在印度佛教前,也早有了許多苦修的人,恐怕目的都是同樣,希望重新回到上古悠久壽命的真人神人的樣子吧?

從聖經的說法上看,似乎最關鍵的是兩個條件,血氣和靈性。 血氣就是指人過容易情緒化,好急易怒衝動等非理性反應。 而靈性指人有涵養修養,形容這種人為“得道之人”。

許多養生的道理似乎都包含這種目的。


文宇1239


還是讓我們先看看原文吧。

黃帝: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這一段是黃帝內經開篇明義的一段,公平的說,不是怪力亂神之言,而是一種樸素唯物主義。且說上古之人長壽,也僅百歲,沒有搞到數百歲甚至上千歲那種信口開河的胡說八道。而對於為何壽命變短,給出的理由也是,不遵守健康飲食和健康生活方式,自己作死把自己搞死了,並沒有歸因於上古之人有神怪之處。同時,也暗示了,如果能夠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那麼“今時之人”(作者寫書那時代)也能達到上古之人的壽命,即百歲左右。


古人命短,是指平均壽命短,不是說所有人都命短。

黃帝內經說上古之人長壽,並沒有說所有上古之人長壽的意思。在那個階級森嚴的古代社會中,寫書的人只關心上層社會中的人,不會關心底層勞動人民。同時,他們也不會關心那些夭折的兒童。把所有這些因素去掉之後,只關心那些已經活得比較長的人。


唐人杜甫寫詩云“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但即便七十古來稀,古代也是存在一些高壽之人的。這些高壽之人,才是黃帝內經作者所關心的人。至於整個古代社會如何如何,全民平均壽命如何如何,那就壓根不是他能關心的或者願意關心的範疇。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黃帝內經上說上古之人長命,現代醫學說古人壽短,兩者並無實質衝突。

圖示:不同時代人類平均壽命。注意這是說平均壽命。


養生固然重要,但對國民整體來說,提高平均壽命還得靠現代醫學和科學技術。當然還有和平!

  • 公共廁所和現代排汙系統讓城市人口平均壽命提高10~20歲!而對農村而言,立竿見影提高健康水平,也得先從廁所改造開始。沒有一個乾淨衛生的大環境,僅靠個人的養生,幾乎沒啥用處,瘟疫襲來,全城逃亡,不死於瘟疫也會死於逃亡。

  • 乾淨的飲水降低嬰兒腹瀉,嬰兒腹瀉是嬰兒死亡的主因,直到今日的第三世界國家也是如此

  • 疫苗提高平均壽命10~15年。


裸猿的故事


古代人的壽命肯定很短的,不過古人崇古觀念,把上古描繪成黃金時代而已。

根據考古發現和古生物學研究,舊石器時代的北京人,平均年齡只有15歲左右;而新石器時代的仰韶人,平均年齡也只有30多歲。此後隨著社會的進步,飲食方面的科學,醫療條件的改進,人類的壽命自然也就越來越長。到1978年的時候,法律規定男性退休年齡為60歲,女性為55歲。然而隨著今天老齡化現象加重,官方又在呼籲延遲退休。可見,人的壽命越來越長,是沒有問題的。

然而,古人一直有崇古心理,其實這也正常,因為在先秦時代的氏族社會,沒有私學的概念,知識往往都是靠世代相傳。所以古人對於祖先是非常崇拜的,周人的政治思想就是“敬天、敬祖、保民”。特別是儒家對於古代非常向往,把遠古時期描繪成黃金時代了。看看《史記·五帝本紀》就知道,五帝都活了一百多歲,在原始社會可以說是相當長壽了。而道家則追述到更遠的時代,反正也沒人可以證偽。

對於《黃帝內經》這種醫書,當然也不是黃帝時期的作品,而是西漢時期的託古之作,採用黃帝和岐伯對話的形式,來闡述作者的醫學思想。那麼,在其中對於遠古人的描寫,自然都是非常長壽的。戰國秦漢還流傳著一個長壽的上古人物,就是彭祖,據說他活了八百多歲。因為從堯舜時期這個人就出場了,而到商朝仍然存在。其實我們今天知道,彭祖不過是彭祖國國君的意思,彭國即後來的彭城,也就是今天江蘇徐州。


林屋公子


我是中醫二羊,這些年我反覆在讀黃帝內經。黃帝內經開篇就說,上古之人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等等。

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那個時候都在感嘆上古的人。

可以活到上百歲,這個也是盡天年,也就是天命,正常人能活到百歲就是差不多正常的情況下。 在黃帝問岐伯那個時候,他就感嘆上古的人那是可以活到100歲的,而我們現在的人是活不到100歲的,半百就開始衰了,這是為什麼呢?

黃帝內經裡邊,黃帝問岐伯,在那個時候他都在感嘆,那個時代的人都很難活到上百歲了,這個時候,岐伯來解答,為什麼?

岐伯說上古的人知其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並且精神恬淡虛無等等,保持一種健康養生的狀態,這種狀態是可以活到100歲的。

例如唐朝的孫思邈,他就是一個典型的這類人物,就是知道並且能夠養生的情況下,是可以活到上百歲的。

在黃帝那個時代他就感嘆,人心不古了啊,就是那個時候的人就以酒為漿以妄為常啊,入房過度等等,其實跟現代的人差不多。

所以你看現在人最多活到八九十歲已經很厲害了,能到上百歲的也算很少。 可以說上百歲是我們的一個期許,或者是上古的人他們達到了這種狀態,會養生修行的人可以達到。

那大多數人呢,他不會養生啊,更不修行,更加的放縱自己,很少活到這個百歲數的。

即便到現在,信息非常的發達,現代科技也非常的發達,但是人們的平均壽命有所延長,但是能常規活到上百歲的人還是不多。

黃帝內經講的是上古人,順應自然規律的活法的人,研究這些人長命的人為什麼可以活到百歲。

現代醫學講得是大多數平常人,是平均壽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中醫二羊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是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各種陰陽五行、運氣、病機、脈象等學說,以此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而現代醫學,是綜合性的產物,是長期醫療實踐下積累了豐富經驗而更加分工細化,學科相互交叉滲透形成的綜合理論體系。那麼對於壽命的認識,《黃帝內經》上說上古之人是長命的,現在人說古代人壽命很短,這是怎麼一回事呢?<strong>

正如比較都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兩種不同說法對應不同的角度法則。《黃帝內經》在開篇言道:“上古之人皆度百歲。”,而歧伯回答說:“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裡能活百歲以上的人,是指知道養生之法的人。而不全都是黃帝眼中“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的上古之人。

第一種可能,上古之人長命是真的,因為有獨到的凝神聚氣修養身心之法。據《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蓋是推測大概的意思,但不變的推崇是老子的養生修道之法。

第二種可能,上古之人並不長命,史書記載有謬誤出入,將先古前世做出突出貢獻的賢者神化了。據西漢《史記》記載:“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周穆王五十五歲即位,在位五十年駕崩,壽命有一百零五歲。而春秋時期《竹書紀年》:“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 穆王 壽百歲也。”《史記》一人之絕學,雖秉承著實錄精神,但在書籍印刷不發達的年代,難免會有個人之想法想象摻雜在裡面。

第三種可能,當時沒有統一的時間衡量量度,壽命很長也不過正常。據說長壽之星“彭祖”活了八百八十歲,但是用得是“小花甲”計歲:一個甲子週期的六十天為一歲,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換算估計下來的話,彭祖有一百四十歲左右。按照記載,彭祖心性沉穩,清淨養身,也煉“麋角散”等丹藥來滋補身體,能活到一百四十歲,“知道”還是最重要的。

以現在的說法,說古代人壽命短也是有依據的。在氏族聯盟的後期,部落經常爭奪領地,引起殺戮,發動戰爭。戰火蔓延之地,田地荒蕪,餓殍遍地。平民在饑荒與大火中死去,人口數量減少,生活質量下降。

社會秩序不穩定的時期,疾病流行,而沒有高水平的醫療條件,即使像現在普通得了感冒,對當時的人來說也是十分嚴重的病,容易造成死亡,

所以壽命也漸漸降到了五十歲抑或更少。像諸葛亮這樣的偉人,也還是不敵人生幾何,活了五十四歲就去世了。<strong>

古代人壽命短,生存環境惡劣,生活條件水平較低是主要原因。面對強大的自然災害,人們也只能祈求上天,沒有高科技處於弱小的他們連逃命的高效交通工具也是沒有的。就連當時錦衣玉食的漢武帝,與現在生產的水平比較,營養也是未能跟上的,他活了七十一歲,算是當時的長壽了。

總而言之,從生命健康的角度講,人類是有活到百歲甚至更久的可能性的。而壽命的長短,是受到社會經濟、醫療衛生、人類心理等諸多條件因素的限制的。


鄧海春


黃帝所說的古代是我們所說的上古時代,要比我們說的古代,時間要久遠許多。舉個例子,黃帝時期所說的古代是上古,時間大學為5000-10000年前,而我們所說的古代是5000年以後的事。至於,為何黃帝說上古時期的人壽命很長,是因為黃帝所指的上古文明是一批高級文明,而我們今天研究的只不過是我們這批文明的開始部分。所指的時期不同,人物也很可能不同。
就如同《山海經》中記載的上古大陸板塊還未開裂時期,文明十分的豐富複雜,地球上分佈的人群掌握的科技也是高低起伏,如黃帝一族就很可能掌握飛翔技術(架龍),人為控制天氣的技術(風伯雨師),齒輪指南戰車的技術等等,並不是我們今天所認為的十分落後。


人類文明的變化速度要遠超人們的預期,你認為很超前的技術在古代都存在,只不過已經失傳。我們可以拿語言作為例子,韓國拋棄漢語只用了兩代人的時間,越南人拋棄漢語只用了一代人的時間。有時,你認為能夠傳承的文化,出現斷層的利率要遠遠高過預期,所以,才有後人將不懂的事看做傳說,將不認同或者無法理解的古老事件看做神話。

歡迎關注讀聞世界,更多所讀所聞的未解之謎,前沿探索,地外文明自己最新人文見解等你來分享,總有一篇富有建設性的新主張能夠令你醒目!


讀聞世界


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已經達到極限了,絕大部分人都活不到七十。現代已經進入了老齡化。

孟子曰,在理想社會里,“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今天我們是無肉不歡啊。

古人不是有意撒謊,而是錯誤的思維方式讓他們把錯誤的認識信以為真。

崇拜古代是古代文化的一個典型特徵。《黃帝內經》其實成書於漢初,它反映的是當時對宇宙、世界和人體的認知水平。

崇古情結,在古代是普遍的,全世界都是如此。比如希臘神話裡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的說法,總之,無論中外,古人都覺得,以前啥都好,現在啥都不行,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產生這種想法的心理基礎之一是,在我們小時候,父母包辦了一切,不需要我們過多操心,等到我們長大之後,人間的各種煩惱、風雨雷霆就得我們自己面對了,童年是多麼美好呀。

當然,更多的原因是因為古代的知識進展、積累得非常緩慢,在這種情形下,以前積累的經驗就非常重要。即使那種經驗不是那麼正確,但總比一無所知、茫然無措要好得多。

這種崇拜古代的文化心理,在人類歷史上可能持續了上萬年的時間。老人家們能夠指點你什麼時候種地,什麼時候去打野獸,什麼時候注重收藏,什麼時候躲避可能的災害,對於一個部落、族群的生存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古老,因而就成了美好和權威。

但是,當我們有了哲學,尤其是有了現代科學之後,自然界原本許多“未解之謎”就被解開了。掌握的必要的關鍵方法之後,關於自然和社會的知識,新發現層出不窮,社會財富累積速度空前增減。十年要超過過去百年千年,所以自從文藝復興時代以來,人們發明了“現代”的概念,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並不是逐漸墮落敗壞的,古代並不是神聖美好的。我們這個社會正在進步,而不是退步。你看,連“現代”這個詞,其實都是“現代”才有的,哈哈。

古人的說法,很多是出於他們的想象,如此而已。因為盲目的相信古代,所以古人說,古之人誠不我欺也。

現代科學給出的說法,必須要是有所依據的實錘才行啊。古之人誠給我挖坑也!坑早就挖好了,你跳不跳?


松鼠老孫


我雖然是一位歷史創作者,但是對於中醫也有過一定點研究,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我也可以說幾句。

首先說說黃帝內經所謂的“上古之人”壽命的問題

(黃帝)乃問於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在《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的開篇就談到所謂的上古之人並不是今天我們所謂的“古人”,而是遠在黃帝時期之前的“上古之人”。黃帝在位的時間已經不可考證,再之前的歷史更是一片空白,“上古之人”能否真的活到一百歲也更是沒有什麼證據的。另外文中只說了“上古之人”活到一百歲身體都十分健康,一點沒有衰弱的跡象。


神奇的“上古之人”

這些“上古之人”十分擅長養生之術,也就是遵循這“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這二十四字原則的養身方式,如果做到的話,活到一百來歲也不是什麼難題。

不過這些也就是說說而已,對於絕大部分古人來說是根本就做不到的。大多數的普通民眾根本不懂養身之術,什麼“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等大量傷害身體的行為屢見不鮮。這些東西不僅是古人做不到,現代人也是做不到的,活到一百歲還身體強壯只能是做夢。


現代人研究古代人壽命的問題實際上也沒有什麼準頭,畢竟古代沒有人口壽命的統計數據。研究者多是根據史料記載統計出來的,古人壽命短主要是由於驚人的夭折率給拉的,夭折則意味著壽命為0,超高的夭折率,會將平均壽命拉到很低的水平。


浮沉的歷史


請參考我上古文明真相系列文章。

上古時期,這個“人”指的不是我們現在的“人”,而是指恐龍!

其中,恐龍中的青龍和白虎壽元在100-300左右,平均壽命150左右,所以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在春秋戰國時期,恐龍的稱呼依然是叫做“人”。直到漢朝以後,恐龍“人”的身份才轉變為“龍”,慢慢又變成了“神”。現今的人已經成為了主角,但是現今的人壽元就是50-80左右,傳寫皇帝內經的人並不清楚“人”的指代發生了變化,所以有了此一問。

從已知的商朝開始直到唐朝以前,大多情況下都是處於戰亂或貧瘠的年代,發病率相對較高;中國流傳的是巫醫,只能減緩一些疾病的發病因素,而很少能徹底醫治;其中黃帝內經講究的又是【養】(養不對就起反效果,比如前兩天那個講養生的誰60就死了),所以人們的平均壽命並不高。

而實際上,人類的壽元確實就不過百歲,理論值可以到120歲,但不可能超過百歲還能動作不衰,只有恐龍,100歲相當於我們60歲左右,上山下海完全沒問題的年齡段。

上古三大奇書,描述的是恐龍時代的人事物,中國人傳承過程中沒有嚴謹對待其中的變化(因為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就如人要吃飯穿衣一樣),所以在一些文化變革過程中真相被消失了,造成了後世的人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上古世界文明



這是《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中提到的,原文是這麼說的

乃問於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這裡提到了,上古之人,通常都可以活百歲,也就是我們醫學中提到的天年(120歲),而黃帝時代的人,半百就開始衰老。

如果仔細閱讀《黃帝內經》的話,就應該知道,為何上古之人能夠活百歲而動作不衰,黃帝時代的人就已經開始半百而衰。

我們在來看原文。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可以看得出來,上古之人的生活作息非常的有規律,懂得養生之道,取法天地陰陽的變化規律,用來保養自己的精氣。

上古之人能夠長命百歲,顯然不是沒有原因的。

繼續看原文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黃帝那時候的人,顯然已經不再像上古之人那樣天真了。開始以酒為漿,以妄為常,縱情聲色犬馬,耗散精氣,以致精氣衰竭。

精氣就像是煤氣罐,每個人的罐體大小都是一樣的。閥門開的大,就消耗的快,如果經常耗散精氣,自然半百而衰。

我們再來看看今天的人。比黃帝時候,更粗鄙。

我們已經不僅僅是以酒為漿,以妄為常了。我們今天的年輕人還經常熬夜,喜歡半夜了還在外面唱歌哀嚎,這簡直是作啊。

看了一下有人回答說,古時候人都短命,今天人反而更長壽了。還提到了,這是西醫的功勞。

這人要麼是不懂歷史,不學無術;要麼就是愚不可及;要麼就是壞。

七十古來稀,這是黃帝之後的事情了,黃帝那時候都已經半百而衰,可想而知後世七十稀少,也是很正常的。

但有人說以前人均壽命只有三十歲,甚至只有十幾歲,這就是毫無道理了。

這些人所拿出來的證據,大都是後世,特別是清朝,民國時候再說的證據,且不說這些證據毫無說服力,就單純考慮一個問題,就知道所謂的30歲,十幾歲,都是毫無根據,那就是戰爭。

戰爭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減員手段,戰爭死的都是青壯年,後世一些人統計人口年齡,就統計剩下的小孩子的年齡,一統計,哇才十五歲。如果你去統計年紀大的,說不定會很驚訝的發現,竟然都七十歲。

還有一群天天打著科學名頭的人的回答,我看了一下,簡直是毫無邏輯。古代留下來的典籍,講的明明白白,他不信,非要拿清朝拿民國時候的東西,來作為證據。嗯,這個很讓人費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