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三徵高句麗致使國家元氣大傷,但高句麗一日不除,後患無窮

隋朝建立之初,其領土橫跨亞洲北部的突厥,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中國長達300年的分裂局面,也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致使國家元氣大傷,但高句麗一日不除,後患無窮

隋朝初期地圖

對於隋煬帝,僅在位14年,修運河、建糧倉、補長城、擴驛道、徵高句麗,做了很多帝王一輩子也未必能完成的事。有人評價他“煬帝恃其俊才,驕矜自用,故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紂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也有人評價他:“好治書修撰,自經術、文章、兵、農、地理、醫、卜、釋、道乃至蒱博、鷹狗,皆為修書,無不精洽”。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致使國家元氣大傷,但高句麗一日不除,後患無窮

隋煬帝

公元611年,隋場帝第一次下令出兵征討高句麗,號召“天下富人,量其資產”。隋朝調動大軍113萬人和200多萬的民夫,大軍分成24路,“每天遣發一軍,每軍相去四十里,連營漸進”,兵鋒直指佔據遼東的高句麗。這次出征,規模龐大,隋場帝動員了全國所有能徵調的軍力、民力,傾巢而出,“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可謂是舉國之力。

隋煬帝為了對付一個小國高句麗,竟然不惜用國家命運為之一搏。一直以來,人們認為隋煬帝昏庸無道,師出無名,好大喜功。甚至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嘲諷他為了博得後世的讚譽,開疆擴土,窮兵贖武,竟然敢三次征討高句麗,可謂勞民傷財。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致使國家元氣大傷,但高句麗一日不除,後患無窮

那麼,隋煬帝三伐高句麗,是他自己好大喜功,還是另有原因?我們先來看看高句麗的所作所為。

1.南北朝時期,中原動盪不安,對邊疆控制力下降

南北朝時期,那時的中原還處於分裂狀態,沒有出現統一的王朝,但是高句麗依然和各王朝保持臣屬關係,即高句麗同時接受南朝北朝的冊封。

但是這些王朝分互相爭鬥不止,這就導致對邊疆的控制力下降,對高句麗的控制也更加放鬆。比如,高句麗王被封為護東夷校尉、領護東夷中郎將等職,這就給了高句麗王領導周圍各族的權力,實力大增。

離高句麗最近的北魏王朝也對高句麗採取了縱容政策,這也進一步提升了高句麗的擴張野心。因為北魏面臨著其他王朝的壓力,也無力消滅高句麗。

而南朝也希望利用高句麗來遏止北朝勢力南下,也對高句麗採取了縱容政策。據記載,南朝的宋文帝北伐時就得到了高句麗國王高璉的援助,“欲北伐,詔璉送馬,璉獻馬八百匹”。

2.高句麗雖然對中原王朝稱臣納貢,但經常搞一些不守“臣節”的舉動

就北朝而言,自從魏世祖冊封高句麗王以後,雙方就一直保持著君臣關係。雖然高句麗對北魏稱臣納貢,但是高句麗不守“臣節”的事屢見不鮮。據《魏書·高句麗傳》記載:

公元436年,北魏兵臨北燕城下,北燕末代國君馮弘出逃。北魏追討馮弘之時,高句麗竟敢公然接納馮弘,雙方關係一度十分緊張,差點因此交戰;

魏顯祖時,高句麗拒絕聯姻;

魏高祖時,高句麗拒絕送世子入朝;

魏世宗時,高句麗連朝貢禮品都不送。

就算到了後來的隋朝,高句麗還敢破壞隋朝與東北地區的正常往來,阻擋隋朝使者前往東北地區行使使命。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致使國家元氣大傷,但高句麗一日不除,後患無窮

其實自東漢之後,一旦中原有事,高句麗就想著擴張,他們知道中原王朝已無力干涉。只是到了隋朝,中原出現了大一統的王朝,高句麗表面上懾於大隋王朝強大的國力,依然對隋俯首稱臣,朝貢禮品,並繼續向隋派遣使者,接受著隋朝的冊封。但在背地裡,高句麗卻與隋朝的敵對勢力相勾結,比如與南方的陳朝和北方的突厥等組成反隋戰略同盟。

1.高句麗勾結陳朝組成戰略同盟,聯合抗隋

在隋朝初期,隋朝幾乎是四面受敵。北有突厥,南有陳朝,西有吐渾,東北有契丹、高句麗以及北齊餘黨等。在陳朝、吐渾、突厥等問題都沒解決的情況下,隋朝對高句麗的各種舉動一直都隱忍不發。

據《陳書》記載:“至德三年十二月癸卯,高句麗國遣使向陳獻方物”,高句麗向陳朝進貢,試圖拉攏陳朝遏制隋朝。好在隋文帝審時度勢,集中優勢兵力,首先解決吐渾和陳朝的問題。

陳朝被隋文帝滅亡後,高句麗王十分驚訝,據《隋書·高句麗傳》記載,高句麗王立即“治兵積穀,為守拒之策”。高句麗如此整軍備戰,害怕受到隋朝的打擊。由此可見,高句麗與陳朝一定存在著針對隋朝的同盟關係。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致使國家元氣大傷,但高句麗一日不除,後患無窮

突厥——高句麗——南朝

2.高句麗與突厥潛通,也引起了隋朝的警惕和不滿

開皇三年,隋文帝出兵北伐,擊敗突厥。東突厥可汗向隋投降,俯首稱臣,並向隋上書:“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伏為惟大隋皇帝,真皇帝也”,隋文帝封其為啟民可汗。

但是這個啟民可汗和高句麗一樣,都是表面上對隋稱臣,實則反隋之心不死。這樣一來,突厥和高句麗達成默契,二者在針對隋朝的問題上,有著共同的利害關係。所以,高句麗和突厥暗通密謀,雙方經常互派使者。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致使國家元氣大傷,但高句麗一日不除,後患無窮

突厥

突厥對隋稱臣之後,高句麗的種種舉動都引起了隋朝的強烈不滿。比如,隋煬帝在啟民可汗帳內竟然了發現高句麗使節,雙方有使節交往的事情也被抓個現行。通過這件事,隋煬帝也得知高句麗和突厥一定有瞞著他的秘密。

隋煬帝直接在啟民帳內警告高句麗使者:“爾還日語高句麗王:勿自疑懼,存育之禮,當如啟民。苟或不朝,將帥啟民往巡彼土。”意思是“你回去告訴你的高句麗王:不要心猜忌慮,只有回報朕養育之恩的禮儀,朕會象看待啟民一樣對待你們。但是,如果不來朝見,朕將率領啟民去巡視你的領土。”

隋煬帝說這些話,就是想表明隋朝與突厥的關係十分要好,告訴高句麗不要在中間挑撥離間,其實就是警告高句麗不要想著與突厥聯盟,否則就會對你不客氣。

隋煬帝最終決定出徵高句麗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震懾周邊的突厥等國,使之不敢起反叛之心。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致使國家元氣大傷,但高句麗一日不除,後患無窮

隋與高麗的戰爭

3.高句麗公然挑戰隋朝的威嚴,在朝鮮半島引起戰爭

隋朝已經征服東西突厥,降服西南,打通西域。四夷威服,但舉目四望,就剩下高句麗不想臣服,還經常搞小動作,嚴重威脅了隋朝的對外戰略。

朝鮮三國中,高句麗佔據中國東北的東南部和朝鮮半島北部,領土最多,所以高句麗也是朝鮮三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高句麗自持兵強,於是在朝鮮半島,高句麗開始不斷地南下擴張,想侵吞百濟和新羅。

百濟和新羅都是隋朝的封臣,每年都要向隋進貢。面對高句麗的進攻,百濟和新羅只得向隋朝求援。高句麗的這些舉動是公然挑戰隋朝的威嚴,隋朝也不能坐視不管。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致使國家元氣大傷,但高句麗一日不除,後患無窮

朝鮮三國

4.高句麗是農耕民族,不是遊牧民族,它最需要的就是土地

公元五世紀初,高句麗就吞併了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帶方郡,進而控制了遼河流域。高句麗利用遼河流域的地理特點——易守難攻,這就加強了自身的防守能力。而且遼河流域土地肥沃,有利於發展生產,促進自身經濟發展,大大增強了高句麗的實力。

高句麗不同於突厥、契丹這樣的遊牧民族,它也是農耕民族,那麼它對土地就十份地嚮往。而且,高句麗的人口超過了三百萬,有著相對完善的文字、規章和禮樂制度。對於中原王朝來說,這是一個不得不要去在意的威脅。

高句麗所控制的遼東地區,是指今遼河流域及其以東廣大地區,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在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意義重大。當年漢武帝之所以經略遼東和朝鮮,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出於抗擊北方匈奴的戰略需要。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致使國家元氣大傷,但高句麗一日不除,後患無窮

唐徵高麗

所以,我們可以批評隋煬帝軍事指揮能力有限,致使隋軍慘敗,但不能簡單地把隋煬帝三徵高句麗歸咎於他個人的“好大喜功”。面對高句麗這樣一個農耕政權,盤踞在遼東沃土,對中原王朝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安全隱患。因此,後來的唐朝也頻繁的東征,討伐高句麗。唐太宗雖然也嘲諷過隋煬帝,但是他自己也數次出征,最終也未能踏平高句麗。同隋朝一樣,唐朝也是先擊敗突厥,然後用兵西域,穩定西方和北方後,最後劍指高句麗。唐高宗時期,唐軍水陸並進,兵臨平壤城下,圍困平壤數月,高句麗僧人信誠打開了城門,唐軍衝入城內,最終得以平定,高句麗從此徹底地消失於歷史的塵埃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