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代縣雁門關還有楊家將的後人嗎?

柳育龍


《宋史》對楊家著墨不多。楊業、楊延昭(楊業之長子)、楊文廣(楊延昭三子)確實存在,其餘如穆桂英及楊排風等皆是杜撰出來的,並不存在於《宋史》等史實中。《宋史》記載的楊業七個兒子分別是:楊延朗(楊延昭)、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環、楊延貴、楊延彬、楊延玉。其中楊延玉隨乃父征戰,於陳家谷口一戰殉國,其餘六子,後皆善終,延朗為崇儀副使,延浦、延訓併為供奉官,延環、延貴、延彬併為殿直(官名)。正史並無戰死、出家、流落番邦、身死奸臣之手一說。[1]

楊業原是北漢名將,官至建雄軍節度使,驍勇善戰,國人號為“無敵”。北漢降宋,楊業得到宋太宗趙光義信任,繼續戍邊防備契丹。他曾在雁門以奇兵數千騎大敗契丹,自此令契丹望風而遁,但也受到上級猜忌。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宋軍北伐,潘美一路,楊業副之,克雲、應、寰、朔四州。曹彬軍敗績,潘美、楊業所部護送四州民眾內遷。途中遭遇契丹主力,潘美等強令楊業出戰。楊業率部血戰陳家谷,其子楊延玉戰死,楊業為契丹所擒,絕食三日而死。

在楊業的兒子中,以楊延昭最為出色,楊業說:“此兒類我。”楊延昭在邊防二十餘年,契丹頗為忌憚,目為楊六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軍深入宋境,楊延昭率部突入遼境,擊破古城。

楊延昭有三子,《宋史》僅載第三位楊將文廣之事蹟。延昭長子傳永,次子德徵,名字獨見於曾鞏《隆平集》。楊延昭的三子楊文廣,字仲容,青年時代得到范仲淹的賞識,置於麾下;曾從狄青南征。楊文廣在西邊防禦西夏,而不忘燕雲。遼宋爭代州地界,楊文廣獻上陣圖及進取幽燕的方略,但不久就去世了。


讀書是福


肯定有,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鹿蹄澗村,楊家將的正牌傳人。

演義中的楊家將

演義中的楊家將,世代為將,滿門忠烈,堪稱古代歷史第一將門,巔峰時期一口金刀八杆槍,楊家女將上戰場,讓敵人聞風喪膽,對宋朝居功至偉,無奈被奸臣潘美陷害。

歷史上的楊家將

歷史上的楊家將遠沒有演義中那麼風光,但仍然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將門世家。

初代楊家將楊業,主要活躍在宋太宗時期,是北漢降將,在山西雁門關一代抗遼,打出“楊無敵”的赫赫威名,後再雍熙北伐中被俘,不屈絕食而死。

二代楊家將楊延昭,主要活躍在宋真宗時期,是楊業長子,繼承父親遺志,在河北一線抗遼,打出了“楊六郎”的名聲,被譽為遼軍剋星。

三代楊家將楊文廣,主要活躍在宋仁宗時期,是楊延昭的兒子,曾追隨范仲淹、狄青等名臣名將參加抗擊西夏、南征等,立下汗馬功勞。

楊家將後人何在

楊家將在三代以後,便再無名將,史料上也沒有留下他們的事蹟,所以到北宋滅亡時,楊家將及其沒能出來救國,他們的去向也沒有留下正式史料,一度無人知曉。

不過楊家男丁眾多,初代楊家將楊業就有7個兒子,除了次子楊延玉隨之戰死外,其他兒子都長大成人,且並未像演義中那樣戰死沙場,因此楊家後人枝繁葉茂,如今全國很多地方特別是南方的湖北、湖南、四川、福建、貴州等地,都有自稱為楊家將後裔的家族,他們很可能是北宋滅亡時,楊家將後人南遷到南方各地,繁衍生息形成的家族。

目前在國內比較公認的楊家將後人居住地,首推忻州市代縣鹿蹄澗村。

初代楊家將楊業在山西抗遼時,主要活躍區域是雁門關一帶,也就是如今的忻州市範圍內,他犧牲前的職務是雲州觀察使、知代州兼任三交駐泊兵馬部署,代州就是今天的代縣。

不過楊家將後人卻不是從楊業開始就在此地定居的,而是在元朝初年。

據鹿蹄澗村志記載,元朝初年,楊業的十四世孫楊友、楊山兄弟兩人,率軍屯墾於代縣。

一天,兩人二人外出狩獵,射中一隻梅花鹿,梅花鹿帶箭而逃,兩人緊追不捨,追至代縣的聯莊一帶,這隻梅花鹿突然以頭觸地,頓時消失無蹤,兩人挖地三尺,發現一塊怪石,石頭上是一隻梅花鹿的圖案,大感驚奇。

在古代,鹿是吉祥福祿的象徵,楊友、楊山兩人覺得梅花鹿消失的聯莊定是一塊風水寶地,於是決定把整個家族遷到聯莊定居,改村名為“鹿蹄箭”,意思是鹿中箭消失的地方,後來因為村子左右各有深澗,又改名為“鹿蹄澗”。

如今的鹿蹄澗村有近1000口人,90%以上姓楊,都是楊家將的後裔,從初代楊家將楊業算起,繁衍至今已經51代,並得到全國各地楊氏後人的認可。

為了紀念先祖,弘揚楊家將的愛國精神,鹿蹄澗村建有楊忠武祠,引得全國各地楊家將後人前來認祖歸宗,祭拜祖廟,舉行大規模的祭祀活動。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不僅有楊家將的後人,而且數量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幾個聚集地之一。

鹿蹄澗村最出名的是楊忠武祠,也被稱作是楊家祠堂。

鹿蹄澗村——楊家祠堂楊忠武祠

鹿蹄澗村則是距離山西雁門關代縣城東20公里的地方,如今可謂是香火鼎盛,每年都會有大量的楊家將後人來到此地祭祖。

其實很多人都被歷史演義故事誤導,楊家將確實存在,但是並沒有小說當中所書寫的這麼悽慘。

小說當中的楊家將家主名叫楊業,膝下有8個兒子,基本上都戰死沙場,或者是被奸臣所害。

除了他們之外,楊家將還湧現出一大批的楊家將女郎。以楊業的妻子佘太君為首,年近百歲的年齡仍然帶兵出征。

歷史當中確實有佘太君的身影,但是並沒有帶兵出征的記載。

其實楊家將父子從五代北漢時期就已經鎮守在雁門關,後來才歸順北宋。

因此在此地傳宗接代,雖然有多次戰火的侵擾,但是傳承一直沒有斷過,所以在此地修建了楊家將祠堂。


楊家將祠堂確切地址在鹿蹄澗村,關於此地還有這兩個傳說故事。

在祠堂的前面有一塊怪石,整個石頭有兩尺高左右,放在一個五尺高的石臺上面,石臺上雕刻著泰定元年的字樣。最重要的是上面兩尺高的石頭,刻著一隻帶有箭羽的梅花鹿。

根據楊家將族譜的記載,以及楊家將後人的口口相傳,這塊石頭來自於元朝初年。當時已經傳到了楊業的十三世孫楊友,他還有一個弟弟名叫楊山。

兩人在一次打獵的過程當中,射中了一隻梅花鹿,但是被他帶著箭羽跑了。兩個人一直追著上去,就到了現在的鹿蹄澗村。眼看就要追上,梅花鹿突然頭著地,緊接著就消失不見。

兩人深感奇怪,於是挖地三尺,就找到了如今那塊高兩尺的石頭,上面正是刻著一隻帶有箭的梅花鹿。

兩人堅定的認為鹿和祿同音,一定是代表著祥瑞,所以就把整個楊家人都遷了過來。

雖然這種故事一看就是虛構的,不過這幾百年來,楊家將後人一直是津津樂道。在三人成虎的影響下,似乎顯得更加真實了。不過他們搬過來的時候,顯然不可能就建造楊家將祠堂。

根據史書記載,楊忠武祠是楊業的十六世孫楊懷玉,奉元朝皇帝的指令建立。不過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楊家將後人失散了一部分,雖然後來還是找了回來。他們共同決定每隔60年,在此地召開一次宗族大會。

後來又經過後代十幾代人的修繕,如今的楊忠武祠看起來越發的宏偉壯觀。佔地面積超過一萬平方米。

上有"頌德樓"題匾,祠堂門前築臺階二十四級,階下有石獅一對蹲踞左右。祠門三間,每間前簷各懸金字巨匾一面,中書"奕世將略",左書"一堂忠義",右書"三晉良將"。門楣上立一盤龍藍底大匾,上有"忠武祠"三個金字。

不僅如此,祠堂兩邊還雕刻著宋朝皇帝頒給楊家將的十幾篇誥敕。當然吃水不能忘挖井人,還專門建造了一塊牆,上面是當年楊懷玉修建這個祠堂發生的各種事情。

家族的傳承——楊氏族譜

作為最大的楊家將聚集地之一,光有祠堂顯然不夠,還要配備有記載非常明確的家族族譜。目前在楊忠武祠內部,存放了兩部楊家將族譜。

本地的族譜最開始是從元朝開始修建,也就是建造楊忠武祠的時候。明朝萬曆年間又重新修訂一次,等到清朝道光和光緒的時候,這已經是第四次了。可惜前兩本都丟了,只剩下了最後兩本。

這兩本基本上是按照:一卷為舊話記略,二至六卷記世系,七卷記封秩,八卷記誥封,九卷記墳墓,十卷記人物。這樣的方式記敘。

當然後來也差點遭遇過毀滅,比如說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曾經拿著刺刀逼著他們交出來,最終也沒拿出來。

文革的時候,楊家將祠堂裡面的很多卷宗差一點被當做廢品賣掉,幸好機緣巧合之下保存了下來。


史之策



你好,代縣當地有一座楊家祠堂,這裡每年都會有楊家將的後人齊聚一堂,集體參加祭拜活動。當地還成立了民間機構“楊宗武祠保護協會”來更好的讓楊家將的後人們相互聯繫與交流。


代縣是楊家將故事的主要發生地,是楊家將戰鬥與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時至今日,代縣是全國保留楊家將文物遺蹟和傳說故事最豐富的地方。



楊忠武祠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家將滿門忠烈祭祀之地,祠堂所在的鹿蹄澗村是現在全國最大楊家將後裔居住地。祠堂始建於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為楊業第十四代孫楊友、楊山兄弟二人奉旨修建。祠堂內供奉有楊業、佘太君夫婦及其子孫和穆桂英等楊門女將塑像與牌位,並以大量文字、圖片和實物立體化展示了楊家將滿門忠烈、精忠報國的英雄事蹟和家喻戶曉的傳說故事。


忻州身邊事


老天爺總是愛跟人們開玩笑,曾經讓楊家人風靡一時,卻也讓這個大家族敗落,家破人亡,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陰差陽錯間,尋得了一個寶地,鹿蹄澗。

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曾經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甘心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奉獻出自己的生命。直到現在,我們仍能聽見有關他們的故事。

這群人就是楊家名將,他們憑藉一口金刀八杆槍,還有威震四方的英勇和無畏,讓敵方聞之喪膽。對於國家和百姓而言,他們就是希望和安全的化身。可是無奈宋朝當時政局混亂,讓小人得了重權,這個軍事家族也被打壓得分崩離析。

在現在山西雁門關處,有一個叫鹿蹄澗村的地方,這裡是生活著的百姓,大部分都是楊家名將的後人。當初宋朝淪陷之後,楊家後人已經沒法繼續在開封生活了,大家各自逃亡,尋找新的落腳點。楊業的第四代的子孫楊友,就帶著他的一家老小,搬遷到了這裡生活。鹿蹄澗村的位置偏僻,少有人來,楊友能找到這個地方,也是有一段淵源的。

楊友曾在雁門關處打獵,有一頭梅花鹿成為了它的目標。他追捕著這頭鹿,來到了現在鹿蹄澗村這個地方。誰成想鹿兒竟一頭扎進了土裡消失不見了。楊友派人在鹿消失的地方挖掘,卻挖到了一座鹿的雕塑。在楊友看來,這是個難得的吉兆,所以當開封待不下去以後,他才會帶著家人來這裡生活。

現在的鹿蹄澗村,最吸引人的建築,莫過於村中的“楊忠武祠”。這是由楊業的子孫奉旨修建的,來這裡的楊家後人們,都要來這座祠堂供奉香火,祭祀自己的祖先。

楊家名將不僅是男性優秀,女性也是難得的人中之鳳。若按知名度來劃分,最有名的當然是“楊家八大美女”。首先要介紹的,當然是楊家的當家人佘賽花。佘賽花是老令公的妻子,她為人十分穩重,做事又謹慎周全。在楊家她說一,就沒人敢說二,更難得的是,她也有顆熱血赤誠的心。在對抗敵軍的時候,她出過不少關鍵的策略,成功保住了楊家的聲望,也保住了大宋的山河。

第二要說的,就是楊宗保的媳婦穆桂英。穆桂英性格豪邁,個性鮮明,武藝又十分高超。在宋朝的邊境遭遇到威脅的時候,她二話不說,擔起了總將領的職責,帶著麾下的士兵們長驅直入,攻破了天門陣。作為一名女將,穆桂英的故事在宋朝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讚她的勇氣和無畏。天下之大,也難找出第二位能和她比肩的女性。

上述的兩位女子,都是“八大美女”中的人物,可見這楊家出過不少的人才。讓人感慨的是,楊家七個好兒郎,有五位戰死在了沙場上。四郎成了別國的駙馬,只有六郎成為了將軍,繼續行駛著這個家族的使命。而“八大美女”中,有好幾位在出徵西夏的時候被困懸崖,在敵方人數眾多的情況下,全軍覆沒。

可嘆這樣一個軍功赫赫的家族,竟被封建統治下的小人們迫害,以致崩盤瓦解。最後宋朝滅亡,楊家隨之破碎,一代傳奇也就此拉上了帷幕。


無筆


代縣東20公里,有個叫鹿蹄澗村的地方。那有一座始建於元代的楊忠武祠,也就是楊令公的廟。是當地人的祖廟。

據《代州志》、楊家族譜記載和楊族世代傳說,此地本叫聯莊。元朝初年,楊業的十三世孫楊友和楊山兄弟二人,率軍屯墾於今代縣城東。一天,二人外出狩獵,在馬峪河看見一隻很大的梅花鹿。楊友一箭射中鹿蹄,鹿帶箭逃走。二人追至聯莊,梅花鹿以頭觸地,頓時消失不見。楊氏兄弟在鹿沒處挖地三尺許,尋得一塊怪石,上面現出一隻梅花鹿的形象。後來,楊家認為“鹿”就是“祿”,此地必為祥瑞之地,因此便遷到聯莊定居,並改村名為"鹿蹄箭",這就是今天的鹿蹄澗村。

這地方我去過,祠堂並不是很大,裡面供奉的神像都從楊家將傳說設置。全村大部分姓楊,全國楊家將後人都到這裡聚會。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現在全國各地楊姓人氏中,都有楊家將的後人,楊家將的後代已經傳了40代以上。

山西代縣不僅有楊家將的後人,還有楊家將祠堂。每年特定的時候,全國各地的楊家將後人都會到山西代縣的祠堂一起祭拜祖先,場面非常的宏大。不僅如此,楊家將後人還成立了自己的民間協會,經過一千多年的間隔,楊家將後人還能夠聚在一起,這是精神與血脈的傳承。楊家祠堂是在元朝的時候興建,當時的楊家將後人們就比較團結。




歷史上的楊家將和小說中有很大的出入

第一代楊家將是楊業,小說中他的名字被改成了楊繼業。楊業最初是北漢名將,被北漢軍隊稱為“楊無敵”,北漢被宋朝滅亡後,楊業被派遣守衛代州,也就是現在的山西代縣。駐守代州期間,楊業多次在雁門關打破契丹軍隊,他在北宋軍中很有威望。這期間楊業多次和潘美搭檔,兩個人都是抗擊遼國的名將。潘美也就是小說中的潘仁美,他的歷史形象遠沒有小說中那麼齷齪,楊業戰死沙場不是被潘仁美陷害,而是被王侁陷害。



楊業戰死之前,王侁強迫楊業進軍,造成楊業戰敗被包圍。王侁此時竟然帶著軍隊撤退,不肯去救援楊業,潘美力勸無果後,也只能下令撤軍。絕境下楊業絕食而死。

楊業死後,楊延昭繼承了父親的遺志,成為了一代名將,楊延昭是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他在和遼國的征戰中,楊延昭多次擊敗遼國,立下累累戰功。遼國畏懼楊延昭的威名,把他比作了天狼星,因為天狼星在星座中剛好排在第六位,所以遼國人也稱楊延昭是楊六郎。



除了楊延昭之外,楊業的其他幾個兒子也都做了將領,歷史上有零星的記載,只是功勞和名氣不如楊延昭。楊延昭去世後,楊文廣成為了第三代楊家將的代表人物。小說中楊宗保是楊家將的第三代,歷史上沒有楊宗保的記載,楊文廣實際上是楊延昭的三兒子。楊延昭在世的時候,宋朝為了表彰他的功勳,破格錄用了他的三個兒子,其中就楊文廣。

楊文廣帶兵的時候,宋朝已經開始和遼國議和。楊文廣也就缺乏了帶兵征戰的機會,范仲淹曾經和楊文廣有過交情,非常讚歎楊文廣用兵的謀慮,只可惜英雄無用武之地,楊文廣活了75歲去世,只打過幾次小規模的遭遇戰。由於宋朝和遼國達成了和議,宋朝在歲幣政策的影響下有了幾十年的安定時期,楊家將從楊文廣開始也逐漸的淡出了北宋的歷史舞臺。



楊家將在後來受到了歷代中原王朝的喜愛,特別是馬上定江山的忽必烈,更是對楊業和楊延昭的善戰敬佩。忽必烈時期,楊業的第14世後人楊山等人在忽必烈的授意下給楊業和楊延昭建了祠堂,這個祠堂也一直保持至今。現在的山西代縣,楊家將的後代分佈廣泛,並且有家譜作為身份的依據。


籬上青說歷史


楊家將作為一個將門群體,在民間享受非常高的聲譽。天波府楊家滿門忠烈,自初代的老令公金刀楊業開始,第二代楊延昭兄弟七人,各個能征善戰,一手楊家槍令敵人聞風喪膽。七郎之後,又有第三代的楊宗保、第四代的楊文廣、第五代的楊懷玉、第六代的楊士瀚、第七代的楊金豹、第八代的楊滿堂、第九代的楊再興,各個都是豪傑。楊家將的故事,從北宋初年一直延續到了南宋初年,真可謂是名將輩出。



與楊家將相對應的,有衍生出了楊門女將的故事。諸如佘太君百歲掛帥、穆桂英掛帥、十二寡婦徵西的故事,也是膾炙人口,為大家所津津樂道。

楊家將在民間的知名度實在是太大了。

晉城當地之人喜歡看豫劇和上黨梆子,其中最喜歡說的就是楊家將的故事了,特別是楊家將打官司的故事。楊家可不止和一個家族打官司,他們天不怕地不怕,上可和權臣打官司,下可和自家人打官司。

看過豫劇的人都知道,裡面有這樣的一齣戲《審潘美》,這出戏就和楊家將息息相關了,這部戲說的就是楊家和潘家打官司,其主要原因就是潘家之人害死了楊家七郎,楊家也因此遭到了重創,楊家父子因此戰死沙場,因為楊家實在是太過冤屈,因此楊家六郎為了給自己父兄平反,去告了潘仁美此人。

另外一部關於楊家將的戲,這出戏就是《四郎探母》,當時的楊四郎因為在戰場之上受傷了,因此流落到其他國家,楊四郎此人長得比較俊郎,因此得到了公主的喜歡,要他做自己的駙馬,可楊四郎一門忠烈,肯定不願意如此,礙於當時的情況,他決定留下當臥底,後來的他想找個機會去探望自己的母親,這就是這出戏的由來。

戲曲中的楊家將,都是正直無私之人,即便是家族子弟違反軍紀,也不徇私枉法、故意包庇。關於楊家將的戲曲中,有一出叫做《轅門斬子》,說的就是楊宗保因為違反軍紀,與當時還是敵對方的穆桂英私定終身,引得楊延昭大怒,要將宗保在轅門斬首示眾。佘太君、八賢王兩次求情未果。最後還是穆桂英救夫心切,獻上降龍木,楊延昭這才允許楊宗保戴罪立功,也就有了楊宗保夫婦大破天門陣的故事。

或許大家都覺得楊家將就是我們在電視上看的那樣,其實真是這樣嗎?楊家將在當時真有那麼風光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那些戲劇都有誇大成分,楊家將並不像電視劇記載的那樣。其實楊家將本來剛開始的時候是北漢的大將。第一代楊家將楊繼業,也就是我們口中所謂的楊業,在北漢時期已經聲名鵲起,因為多次打敗遼人,時人稱之為“楊無敵”。後來,北漢為北宋所滅,楊業遂歸降了北宋,繼續和遼人作戰,並於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



歷史上的楊業,也有多個兒子,但是最為出名的則是長子楊延昭(在小說中楊延昭是楊業的長子)。楊延昭頗有乃父之風,也是一代抗遼名將。楊延昭長期鎮守西北,讓遼人聞風喪膽。在契丹的傳說中,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星乃是契丹的剋星。楊延昭屢敗遼軍,契丹人便以為楊延昭是星宿下凡,因而稱其為“楊六郎”。


楊延昭的兒子中,能夠留名史書的也就只有楊文廣(小說中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孫子)。楊文廣也在軍中為將,不過名氣卻遠遠比不上楊業和楊延昭。自楊文廣之後,楊業這一脈便從史書中消失了。至於南宋名將楊再興,除了姓楊之外,和楊業這一脈沒什麼關係。

楊業這一脈還有沒有後人?答案應該是肯定的。當年楊家父子長期駐守雁門,其後人便在此生息繁衍。

在如今的雁門關一代,還有著大量的楊家後人聚集,那裡還有一個楊家的祠堂,名為楊忠武祠,亦稱楊令公祠。楊令公祠建於元代,是楊業的第十六世孫楊懷玉所建。令公祠裡面有碑文記載了楊令公的後人分佈,除了雁門關附近,還,“流佈英種於川、廣、淮、揚間”。

此外,在楊令公祠裡面,還有著兩部楊家的家譜,詳細的記載了楊業的後代情況。


小鎮月明


我在山西代縣參軍10年,有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