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評論員:疫情對中國經濟影響短暫 市場表現理性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簡稱FT)副總編輯、高級時事評論員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金融監管機構決定2月3日正常開市是非常正確的決定。全球市場上週的表現也說明市場有能力來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事件,同時證明了投資者的理性。

記者:自從新冠肺炎發生以來,中國和全球市場在短暫的拋售後很快反彈,包括A股在內的全球市場上週已經連續上漲,甚至出現創紀錄新高。您如何看待股票市場對疫情發展的反應?

沃爾夫:從目前全球市場的反應來看,市場可以應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情況。而且,也可以相信,目前投資者並沒有認為此次疫情會對全球經濟,甚至中國經濟造成重大的衝擊。確實,疫情發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目前不清楚影響會多大,但應該不太可能成為一個對經濟有重大影響的事件。如果回顧過去半個世紀病疫相關事件,比如艾滋病或者非典,都沒有對經濟形成特別大的影響,所以,我覺得市場表現得非常理性。

記者:您如何判斷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控工作對中國一季度和全年經濟增長帶來的影響?

沃爾夫:從全年來看,中國經濟增長可能下降一個百分點,比如從6%至5%。我認為這是相對最低估計。事實上,下降應該主要會發生在今年上半年,疫情應該會在夏天前得到控制。按此判斷,上半年經濟增長可能下降2%,下半年將會出現反彈,因此全年總體增長5%是比較合理的景象。此刻,疫情對GDP的影響會比較明顯,一些商業活動停滯,人們抱持觀望心態。除非出現非常意外的情況,否則中國經濟在下半年就會恢復正常。因此,這樣的情況在我看來不是災難性的,甚至不重要,而且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也會是短暫和輕微的。

記者:您覺得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資本市場會有怎樣的影響?

沃爾夫:如果認定此次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只是短暫和輕微的,而且證券市場對各公司盈利的估值是長期的行為,那麼,除非最想象不到的不利情況發生,證券市場不會有什麼特別的動盪。對於債券市場來說,可能導致溫和通縮,從而提振國債價格,債券收益率小幅走低。但其對國債市場的影響有限且短期;大宗商品市場會受一些影響,因為中國是全球大宗商品消費市場很大的一部分。不過這也會是很短暫的,大宗商品市場價格對需求反應相當敏感;原油市場即如此。只要疫情得到控制,這些對資本市場的影響都會是短暫的。

記者:中國有哪些長短期政策組合可以用來抵禦疫情對經濟增長產生的負面影響?

沃爾夫:這其中包含了好幾個方面,首先是要控制疫情的蔓延,在控制疫情的情況下,進一步完善國內各地區的生產供應鏈結構,推出一定的經濟刺激政策,相應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使經濟重回進一步增長軌道。長期來看,中國的經濟改革進程,在經濟政策層面上一如既往,中國經濟發展持續具有競爭力,更加開放有效。中國不應因美國方面的不友善而閉關自守,而是需要在全球經濟的大背景下繼續深化改革。

記者: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時,您覺得我們需要怎樣的國際合作?

沃爾夫:在疫情方面的國際合作上,當然首先是與世衛組織的合作,再有就是在疫苗研發方面的全球合作。超越疫情來看,各國與中國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合作需求越來越大,而且極其重要。因為中國如此之大,人們感到擔憂,這是現實。我認為中國應該積極主動回應,來回應這些擔憂。中國應該更加開放,進一步提高參與度,經濟形態更加自由。這不僅僅對中國是挑戰,對世界也是挑戰。

記者:中國的新冠疫情還在持續。上週,儘管市場上存在不同意見,中國監管機構還是決定如期開市,您如何看待中國監管部門的開市決定?在特別時期,監管機構需要遵循怎樣的原則和方法論?

沃爾夫:原則上,正常開市是應該的,這樣投資者可以在一些事件發生時,根據市場價格的變化對自己的投資組合進行調整。在金融危機發生階段,歐美市場也沒有關閉過,最多是在特殊境況下對市場漲跌波動幅度進行設限。在我看來除非發生戰爭,否則金融市場應該正常開市。

(原文來源:第一財經客戶端 原文標題:FT沃爾夫:疫情對經濟影響短暫 市場表現理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