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是否做到了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為什麼?

筱柔吖


說句玩笑話——只有他自己知道,別人根據他的人生閱歷推斷的也未必準。

最起碼他是悟到了,並表達出來了,而且成為了經典名言。

我們還是說說這句話吧!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去。

百度知道上有個回答點贊很多,是這樣解釋的:不讓雜事擾亂自己的處事的決心, 理性對待問題,不感情用事,對未來充滿信心,有著必勝的信念,不讓往事成為自己的牽絆,束縛自己的思想。

下面的“擴展資料”是這樣翻譯的

少年時,我們不應該經常受到外界的因素而使自己內心感到迷惑,迷茫,不應該早早地為世情所牽絆,要有自己的獨立意識,與他人保持一種距離。

不應該對未來的人生和生活充滿畏懼,要充滿信心,也不應該老是生活在回憶裡,活在過去,人生要大步向前走,向前看,這樣,才會使得內心舒適、自然。

我只是在想:少年時有幾個人幫忙,我TM大學畢業的時候還迷茫過呢!少年的時候,有幾個困於情?這四個詞就不是少年人可以領悟和做到的。

不亂於心,根本不是“不讓雜事擾亂自己的處事的決心”,因為“不亂於心”的境界本身就不可能發生“雜事亂心”。“不亂於心”是人歷經磨難且每每能夠於磨難中反思、“反求諸己”後的“昇華”。能夠“任爾東西南北風”那是因為“咬定青山不放鬆”。不亂於心,是因為量變達到了質變,生來四平八穩的只有雕塑。要想此心得自由,終須世網走一遭。

不困於情。如何做到?《止學·情卷》有兩句描述:情濫無行,欲多失矩……情存疏也,近不過已,智者無痴焉。情難追也,逝者不返,明者無悔焉。時常誦讀、抄錄,遇事結合思辨領悟。

不畏將來。人們唯一值得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沒有找到“立足點”,心裡沒有“定海針”,自然會畏懼未知。想象力在這個時候是最可怕的劊子手。所以為此心找到“上無片瓦、下無立錐”的立足點才是關鍵。

不念過去。還是因為放不下,真放下了,哀而不傷,樂不生悲。因為情不過度,性不過衡。

只不過各有各的好處,有的人想超脫紅塵外,有的人就喜歡紅塵裡衝浪。看上去美好的也未必真如此,聽起來不舒服的,真經歷了反而覺得有趣味。所以貴在“安好”,此心安就好,此心安處是吾鄉。


久住青山Lee


豐子愷是我國現代頗負盛名的畫家、文學家、藝術教育家。曾從李叔同、弘一法師學習繪畫、音樂,深受佛學影響。豐子愷是豐家唯一的男孩,因此豐家老少溺愛甚深,從小便被脈脈的溫情包圍,伴隨著他的人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溫柔悲憫成了他為畫為文待人接物的準則。

他的畫沒有高大上,一葉一草一蟲一鳥皆有靈性,又不拘一格,借物抒情,寥寥幾筆,神態躍然,憨態可掬。例如《阿寶赤膊》,《你給我削瓜,我給你打扇》和《會議》等。早年他留學日本,看到一棵歷經滄桑的大樹,冒出繁茂的新枝條,想到積弱累貧的祖國,草草幾筆畫下《一棵樹》,寓意祖國一定會像這棵大樹一樣,迎來新生。而他的散文依然溫潤純良,一字一句洞察人間百態一一《緣緣堂隨筆》等等,隨處可見人文情懷。

為畫為文如此,對待親朋好友亦是如此。他每每在家中約見友人,允許子女同坐,聆聽大人談詩論畫,耳濡目染,促其成長。國難當頭,他寫下“寧當流浪漢、不做亡國奴”的誓言,帶著一家老小四處漂泊,像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食美國佬的救濟糧。八年間,他數次與家中老小失散,又輾轉尋覓,不言放棄……,錚錚鐵骨,家國情懷,昭然天下。

豐子愷做人簡約,質樸,又淡泊名利,從不為世俗所累。有一次朱光潛拜訪豐子愷,順便帶了一些土特產,豐子愷見了不但堅決不收,還不顧老友情面,當面警告:“我們之間來往,不要讓那些俗物連累了,你我空著手來去自由,多好呢。以後你要是提著東西來,我就不讓你進門了。” 朱光潛回去時只好乖乖地將東西帶走了。幾近無情。來而不往非禮也。一次朱光潛過生日,同事們為他訂了一桌酒席。場面雖不豪華,卻很隆重。大家都帶著各色禮物來,豐子愷卻兩袖清風。吃飯前,一位同事將他拉到一旁,提醒他:“今天朱老師過生日,你怎麼好意思來白吃?”豐子愷抿嘴一笑:“大家彼此間不就是圖個高興嗎,幹嘛要弄得那麼俗氣。我是個教書匠,買不起什麼貴重禮物,畫幅畫倒是可以的。”飯後揮筆作畫,朱光潛欣然笑納,視為珍寶。

豐子愷雖師從弘一法師,崇尚佛性,一生從不罵人,不記仇,不殺生,但面對日本鬼子的侵略和殺戳,他卻一改書生意氣,主張以牙還牙,以血還血!“我們為什麼要殺敵?是因為敵人不講公道,侵略我國,違揹人道,塗炭生靈,所以要要‘殺’。”“我們是為真理而戰,為正義而戰,為人道而戰,為和平而戰。我們是‘以殺止殺’,不是鼓勵殺生,我們是為護生而抗戰。”可以說,用魯迅先生的名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去評價詮釋豐子愷先生的家國情懷,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不驚擾別人的寧靜,就是慈悲;不傷害別人的自尊,就是善良。人活著,發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滅別人的燈。可以說,我們要真正瞭解豐子愷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的情懷,必須從他的為人處世、作畫與作文中去尋求答案。言為心聲,文如其人。不知題主先生與網友們如何看待?且聽教誨為昐。


伏牛山人25


豐子愷先生是中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書法家和翻譯家。由於是佛教高僧李叔同的學生,受佛學思想的影響頗深,因此先生的作品多以慈悲眾生為題材,教化世人以善為本。

《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先生悟得不執著於心,則一心不亂,一念無住,則不亂於心的禪機。而世間情慾,猶如刀山火海,又如虛幻泡影,是業力顯前,先生明白其中原由,故能放下,將情慾轉化成利樂有情的菩薩慈悲利他之情。

佛教有‘三心`之論,即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此'三心'皆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因為已經成為過去了,還想他幹什麼;現在心不可得,因為'現在'也會成為過去;未來心不可得,因為‘未來'還沒有來,想他幹什麼?先生看破了'三心'不可得,所以就不畏將來,不念過往,活在當下。



南山明月


他是畫家也藝術家,但為人慈悲經常放生一些小動物,信佛教,愛護子女。本人對這個人物不是很熟悉。上述全來網絡資料。希望對您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