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是否做到了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为什么?

筱柔吖


说句玩笑话——只有他自己知道,别人根据他的人生阅历推断的也未必准。

最起码他是悟到了,并表达出来了,而且成为了经典名言。

我们还是说说这句话吧!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去。

百度知道上有个回答点赞很多,是这样解释的:不让杂事扰乱自己的处事的决心, 理性对待问题,不感情用事,对未来充满信心,有着必胜的信念,不让往事成为自己的牵绊,束缚自己的思想。

下面的“扩展资料”是这样翻译的

少年时,我们不应该经常受到外界的因素而使自己内心感到迷惑,迷茫,不应该早早地为世情所牵绊,要有自己的独立意识,与他人保持一种距离。

不应该对未来的人生和生活充满畏惧,要充满信心,也不应该老是生活在回忆里,活在过去,人生要大步向前走,向前看,这样,才会使得内心舒适、自然。

我只是在想:少年时有几个人帮忙,我TM大学毕业的时候还迷茫过呢!少年的时候,有几个困于情?这四个词就不是少年人可以领悟和做到的。

不乱于心,根本不是“不让杂事扰乱自己的处事的决心”,因为“不乱于心”的境界本身就不可能发生“杂事乱心”。“不乱于心”是人历经磨难且每每能够于磨难中反思、“反求诸己”后的“升华”。能够“任尔东西南北风”那是因为“咬定青山不放松”。不乱于心,是因为量变达到了质变,生来四平八稳的只有雕塑。要想此心得自由,终须世网走一遭。

不困于情。如何做到?《止学·情卷》有两句描述:情滥无行,欲多失矩……情存疏也,近不过已,智者无痴焉。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时常诵读、抄录,遇事结合思辨领悟。

不畏将来。人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没有找到“立足点”,心里没有“定海针”,自然会畏惧未知。想象力在这个时候是最可怕的刽子手。所以为此心找到“上无片瓦、下无立锥”的立足点才是关键。

不念过去。还是因为放不下,真放下了,哀而不伤,乐不生悲。因为情不过度,性不过衡。

只不过各有各的好处,有的人想超脱红尘外,有的人就喜欢红尘里冲浪。看上去美好的也未必真如此,听起来不舒服的,真经历了反而觉得有趣味。所以贵在“安好”,此心安就好,此心安处是吾乡。


久住青山Lee


丰子恺是我国现代颇负盛名的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曾从李叔同、弘一法师学习绘画、音乐,深受佛学影响。丰子恺是丰家唯一的男孩,因此丰家老少溺爱甚深,从小便被脉脉的温情包围,伴随着他的人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温柔悲悯成了他为画为文待人接物的准则。

他的画没有高大上,一叶一草一虫一鸟皆有灵性,又不拘一格,借物抒情,寥寥几笔,神态跃然,憨态可掬。例如《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和《会议》等。早年他留学日本,看到一棵历经沧桑的大树,冒出繁茂的新枝条,想到积弱累贫的祖国,草草几笔画下《一棵树》,寓意祖国一定会像这棵大树一样,迎来新生。而他的散文依然温润纯良,一字一句洞察人间百态一一《缘缘堂随笔》等等,随处可见人文情怀。

为画为文如此,对待亲朋好友亦是如此。他每每在家中约见友人,允许子女同坐,聆听大人谈诗论画,耳濡目染,促其成长。国难当头,他写下“宁当流浪汉、不做亡国奴”的誓言,带着一家老小四处漂泊,像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食美国佬的救济粮。八年间,他数次与家中老小失散,又辗转寻觅,不言放弃……,铮铮铁骨,家国情怀,昭然天下。

丰子恺做人简约,质朴,又淡泊名利,从不为世俗所累。有一次朱光潜拜访丰子恺,顺便带了一些土特产,丰子恺见了不但坚决不收,还不顾老友情面,当面警告:“我们之间来往,不要让那些俗物连累了,你我空着手来去自由,多好呢。以后你要是提着东西來,我就不让你进门了。” 朱光潜回去时只好乖乖地将东西带走了。几近无情。来而不往非礼也。一次朱光潜过生日,同事们为他订了一桌酒席。场面虽不豪华,却很隆重。大家都带着各色礼物来,丰子恺却两袖清风。吃饭前,一位同事将他拉到一旁,提醒他:“今天朱老师过生日,你怎么好意思来白吃?”丰子恺抿嘴一笑:“大家彼此间不就是图个高兴吗,干嘛要弄得那么俗气。我是个教书匠,买不起什么贵重礼物,画幅画倒是可以的。”饭后挥笔作画,朱光潜欣然笑纳,视为珍宝。

丰子恺虽师从弘一法师,崇尚佛性,一生从不骂人,不记仇,不杀生,但面对日本鬼子的侵略和杀戳,他却一改书生意气,主张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我们为什么要杀敌?是因为敌人不讲公道,侵略我国,违背人道,涂炭生灵,所以要要‘杀’。”“我们是为真理而战,为正义而战,为人道而战,为和平而战。我们是‘以杀止杀’,不是鼓励杀生,我们是为护生而抗战。”可以说,用鲁迅先生的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去评价诠释丰子恺先生的家国情怀,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不惊扰别人的宁静,就是慈悲;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就是善良。人活着,发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灭别人的灯。可以说,我们要真正了解丰子恺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的情怀,必须从他的为人处世、作画与作文中去寻求答案。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知题主先生与网友们如何看待?且听教诲为昐。


伏牛山人25


丰子恺先生是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由于是佛教高僧李叔同的学生,受佛学思想的影响颇深,因此先生的作品多以慈悲众生为题材,教化世人以善为本。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先生悟得不执著于心,则一心不乱,一念无住,则不乱于心的禅机。而世间情欲,犹如刀山火海,又如虚幻泡影,是业力显前,先生明白其中原由,故能放下,将情欲转化成利乐有情的菩萨慈悲利他之情。

佛教有‘三心`之论,即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此'三心'皆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因为已经成为过去了,还想他干什么;现在心不可得,因为'现在'也会成为过去;未来心不可得,因为‘未来'还没有来,想他干什么?先生看破了'三心'不可得,所以就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活在当下。



南山明月


他是画家也艺术家,但为人慈悲经常放生一些小动物,信佛教,爱护子女。本人对这个人物不是很熟悉。上述全来网络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