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大會第五季,問渠哪得清如許,耐人尋味

詩詞大會第五季給人們帶來了精彩,尤其是今年處在一個特殊的時刻,全國人們都因為特殊的原因,呆在家中躲過了一個特殊的春節。詩詞大會的播出,讓人們感受到了詩詞的美好,陶冶了人們的情操。我認為今年的開場詩詞很好,選取的很到位,很準確。比如說預備團的詩詞口號就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詩寓意深刻,值得人們仔細品味。這句詩來自於南宋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中的一首。

詩詞大會第五季,問渠哪得清如許,耐人尋味

《觀書有感二首》

南宋 朱熹

其一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詩是抒發讀書體會的哲理詩,蘊涵了理性的東西。“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半畝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畝地的一個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淨,“一鑑”的“鑑”,就是“鏡”,照人的鏡子,“鏡”和“鑑”是一個意思。“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那樣打開了。“半畝方塘”雖然不算大,但它卻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淨,“天光雲影”都被它反映出來了。閃耀浮動,情態畢見。作為一種景物的描寫,這也可以說是寫得十分生動的。這兩句展現的形象本身就能給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淨,心胸開闊。這一種感性的形象本身,它還蘊涵著一種理性的東西。很明顯的一點是,“半畝方塘”裡邊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夠反映“天光雲影”;反之,如果很淺、很汙濁,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準確地反映。

詩詞大會第五季,問渠哪得清如許,耐人尋味

  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作進一步的挖掘,寫出了頗有哲理的三、四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問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當於“它”的意思,這裡是指方塘。“問渠”就是“問它”。在這個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詩人並沒有說“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詩裡邊突出了“清”字,“清”就已經包含了“深”。因為塘水如果沒有一定的深度的話,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情態。詩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雲影”的特點。但是到此詩人並沒有結束,他進一步地提出了一個問題。“問”那個“方塘”“那得清如許?”問它為什麼這麼“清”,能夠反映出“天光雲影”來。而這個問題孤立地看這個“方塘”的本身沒有法子來回答。詩人於是放開了眼界,從遠處看,終於,他看到了“方塘”的“源頭”,找到了答案。就因為“方塘”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給它輸送了“活水”。這個“方塘”由於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汙濁,永遠“深”而且“清”。“清”得不僅能反映出“天光雲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雲影”“共徘徊”這麼一種細緻的情態。這就是這一首小詩所展現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義。

詩詞大會第五季,問渠哪得清如許,耐人尋味

能寫出如此優美詩詞的人,內心世界必定是美不勝收。內心有光芒的人,才能夠寫出溫暖別人的詩詞。 作者朱熹是古代歷史上一位響噹噹的大人物,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逆翁。諡文,又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