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山洞躲雨,發現“黃金罐子”卻落荒而逃,考古專家:真實存在

中華歷史五千年,除了中原王朝外其實還存在著無數小國,但由於文字記載的缺失,連今天的專家都很難說清楚,其代表就有“南詔國”;或許有朋友會說“那不是《仙劍奇俠傳》中的女媧故里嗎,既然是娛樂影視劇,南詔應該是不存在的吧?”

實事求是的說,南詔國“是否存在”連專家也說不清楚;直到一位老人為躲雨進入一處山洞,發現“黃金罐子”後落荒而逃,這才再次引起了專家的注意。

老人山洞躲雨,發現“黃金罐子”卻落荒而逃,考古專家:真實存在

說這話還得回到1998年夏天,雲南大理州巍山縣有座“蒼山”,這天一位彝族老人進山採藥,誰成想山中突降大雨;情急之下,老人就近躲入一處山洞避雨,雨勢越來越大,老人也隨之越來越往山洞深處躲。這裡說明一下,老人躲雨的山洞其實並不大,但越往裡面躲,空間竟越來越大;老人藉著照明工具微弱的亮光,逐漸看清石壁似乎被人工刻鑿過,也是出於好奇,老人繼續試探著往山洞深處走。

老人山洞躲雨,發現“黃金罐子”卻落荒而逃,考古專家:真實存在

就在此時,洞外一道明亮的閃電劃過,洞內也出現了短暫的明亮,恍惚間,老人發現山洞石壁內有金燦燦,罐子型的東西一閃而過;閃電過後,老人拿著照明工具湊近觀看,石壁內竟然有一凹槽,凹槽內嵌著一隻黃金做成的罐子。乍一看,發現“黃金”應該是好事,可老人見了卻驚恐萬分,轉頭衝出山洞,也不顧大雨瓢潑,跌跌撞撞的落荒而逃;回家後,老人因為受涼一病不起,不久便去世了,至此流言驟起,鬧得蒼山一帶人心惶惶。

老人山洞躲雨,發現“黃金罐子”卻落荒而逃,考古專家:真實存在

說到這或許有朋友奇怪了“老人在害怕什麼?蒼山百姓又惶恐什麼?”原來其中還有一段傳說;據當地人講,千年前的雲南洱海一帶戰火不斷,先後出現過數十位蠻王,在巫師的協助下,去世蠻王的“精魄”會被封存在黃金製成的罐子裡,這樣可以協助自己的部族戰勝敵人。但是,“黃金罐子”是被秘密保存的,如果有人誤闖或擅動,那麼此人將受到“蠻王詛咒”;彝族老人的驚恐和去世,或許就跟這一傳說有關。有朋友或許會說“這樣的傳說嚇唬小孩還可以,那位老人也太膽小了吧?”考古專家卻不這麼認為,因為“傳說”並非子虛烏有。

老人山洞躲雨,發現“黃金罐子”卻落荒而逃,考古專家:真實存在

據史料記載,雲南洱海“蠻王”是真實存在的,且老蠻王去世後要割下雙耳藏於黃金製成的罐子內;黃金罐子是其部族的祭祀重器,存放地點只有新蠻王一人知道,嚴格按史書來看的話,這一過程就顯得殘忍了。據史料記載,為了不讓人知道老蠻王的“黃金罐子”藏於何處,新蠻王會安排兩批人修築密室;第一批人負責修築密室,並藏好“黃金罐子”,第二批人則負責殺掉第一批人,如此世間就只有新蠻王一個人知道老蠻王“精魄”的具體位置了,這個殘忍的部族就是《仙劍奇俠傳》中的南詔國。

老人山洞躲雨,發現“黃金罐子”卻落荒而逃,考古專家:真實存在

追溯到兩千多年前,雲南仍處於原始狀態,秦朝時甚至還不被世人所知,直到“五尺道”將蜀滇兩地連接;漢武帝時初露頭角,此後增設州郡,尤為著名的就是“諸葛亮平定南方”,由此增設興古、雲南二郡。重點還在隋唐,當時的雲南散居著多族百姓,名號更是多如牛毛,實力最強者為“白蠻”與“烏蠻”;中原唐玄宗時期,洱海一帶又逐漸形成了六個小國家,即“六詔”: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

其他“五詔”距離吐蕃較近,因此多不服中原王朝統治,唯有南端“蒙舍詔”一直臣服大唐;就這樣,在唐王朝的支持下,“蒙舍詔”經過二十多年的浴血奮戰,終於將其他“五詔”兼併,最終形成了依附於中原統治的“南詔國”,宋代時又出現了“大理國”;單說“南詔國”,這是中原政權賜封的官號,亦有“雲南王”、“蠻王”之稱,存在時間約為兩百多年,但其“消失”卻顯得很神秘,至少今天的史料難以連貫解釋。

老人山洞躲雨,發現“黃金罐子”卻落荒而逃,考古專家:真實存在

再回到如今的考古學,嚴格來說,“考古”的意義不在於發現多少古墓,挖出多少國寶文物,其真正意義在於“佐證歷史”;就以“南詔國”為例,雖然史料中有所記載,但前面的介紹也僅是現代專家根據各種史書中出現的隻字片語,與當地傳說連接貫通出來的結果;至於現代考古,一直沒有關於“南詔國”的發現,也就是說,理論上“南詔國”是存在的,但科學上“南詔國”又是不存在的。

老人山洞躲雨,發現“黃金罐子”卻落荒而逃,考古專家:真實存在

乍一聽,似乎很拗口。總而言之,考古專家們一直在為“佐證南詔國”不懈努力;直到老人山洞躲雨,發現“黃金罐子”,考古專家們似乎又看到了希望。據瞭解,那位老人躲雨的地方為“蒼山”,理論上這裡也是南詔國曆代蠻王的陵寢所在;考古隊在蒼山一帶連續勘探數月,終於有了較為明顯的發現,一些大小不一的土坑被清理了出來。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這些土坑雖然大小不一,但每一坑中都埋著一堆石塊;據專家介紹,這些土坑就是“南詔國”宮殿的遺址,石塊則是洱海先民一種特殊的建築方式。

老人山洞躲雨,發現“黃金罐子”卻落荒而逃,考古專家:真實存在

簡單來講,南詔古人先在坑中放入加工好的大石塊,然後在石塊上立起木柱,最後再以木柱為結構支撐建築房屋;這種特殊的建築方式正好符合史書中關於南詔國、大理國建築的記載,甚至千年後的今天,雲南某些少數民族地區還在沿用這種建築方式。除“南詔遺址”外,考古隊還發現了大量有字瓦、地磚、鋪地綠釉磚,以及火葬墓等。所謂“火葬墓”,就是埋有骨灰罐的古墓,由此專家判斷:南詔國古人流行火葬,根據身份等級不同,平民使用陶土“骨灰罐”、蠻王則使用黃金製成的“骨灰罐”。

老人山洞躲雨,發現“黃金罐子”卻落荒而逃,考古專家:真實存在

也就是說,老人在山洞中發現的“黃金罐子”,很可能就是蠻王的骨灰罐;遺憾的是,那位老人早已去世,因此山洞的具體位置又成了“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